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789838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焊接专业.ppt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http:

/,我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其实下面再分有焊接、铸造、锻压三个具体专业,近几年锻压专业也赶时髦变成了模具专业;金属材料其实就是原来的热处理专业,高分子材料就是有机专业,陶瓷材料有时也说成无机高分子或硅酸盐工程;复合材料、生物材料、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梯度材料,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国外企业很多用materialshaping&control,或shapingcontrolformaterialhandling,也用materialprocessingengineering国内大学很多用materialformingandcontrolengineering或materialformationandcontrolengineering或MaterialFormationandControlEngineeringProgram,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MaterialsProcessingEngineering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ScienceandTechnologyofWelding&Joining,焊接welding,50年代初,我国首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了焊接专业,随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交通大学等院校也相继设立了焊接专业。

至70年代后期恢复高考时,我国设立焊接专业的高等学校有17所。

1992年5月在北京大学召开了焊接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会。

培养博士生的单位有6个,即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

培养硕士生的院校有15所。

目前国内本科生材料工程教育的学科设置,1989年8月国家教委(89)教高司字72号文件发出通知,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基本专业目录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

从1993年起,各学校先后按新专业目录招生。

根据对出席2000年10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的材料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学校进行统计,目前国内本科生材料工程教育的学科设置可分三个类型。

它们是:

(1)按材料科学与工程或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培养本科生

(2)按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设置二级学科培养本科生(3)仍按原二级学科如焊接专业培养本科生,研究生专业招生目录,从1997年开始,研究生也开始按新专业目录招生。

研究生的二级学科专业从原来的654个,缩减到382个。

焊接所在的二级学科是材料加工工程,也有的学校是按一级学科授予学位,一级学科的名称是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0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

认为有必要在将出版的焊接年报上反映焊接专业教育的情况。

这次所做的统计,是根据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或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如研究内容与焊接有密切关系,就计入统计。

统计的范围还是原来设有焊接专业的学校或研究机构。

对这32个单位的统计结果汇总见下表。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吉林工业大学(吉林工学院)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装甲兵工程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太原理工大学洛阳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南昌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工业大学石油大学(东营)(合肥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甘肃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大学,设有焊接专业的学校或研究机构,http:

/,机电工程系庆祝焊接专业创建周年出版日期:

2003年4月7日点击次数:

274本报讯(记者王哲)月日,国内著名焊接专家、中科院院士、南昌大学校长潘际銮和山东工业大学校长邹增大教授、天津大学张文钺教授及我校焊接专业多名校友、师生会聚一堂,隆重庆祝焊接专业创建周年。

校领导仝兆岐、喻祥隆、鞠晓东、仝兴华、孙海峰出席了开幕式。

校长仝兆岐向潘际銮、邹增大颁发了兼职教授聘书。

我校焊接专业创建于1985年,是石油系统第一个焊接专业。

自1986年招生至今已培养本科毕业生近400人,考取硕士研究生50多人、博士生5人、博士后1人。

1999年焊接专业改名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这标志着学科方向由原来的单一焊接方向,向着锻、铸、焊和控制工程为一体的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

该专业现有10多门专业课和5门研究生课。

教研室现有教职工16人,其中教师13人、实验室人员3人;教师中有博士后1人、博士毕业生2人,其余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工程师6人,基本形成了一支学历高、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

该教研室自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教材和专著部。

完成纵横项科研项目多项,科研经费多万元,有项省部级课题通过鉴定,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用综合冶金治理代替石油管道焊后内补口焊接新技术的研究”获年国家科技发明奖。

目前该教研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省部级课题项。

摘自中国石油大学报2000年第15期,【材料科学与工程共29人】,王勇李世春于思荣王引真孙永兴雷毅石志强牛俊邦鲁玉祥赵卫民王炳英宋玉强侯振波韩彬王彦芳韩涛赵明龙国文熊伟王玉彬黄万群蒋淑英李立英冯涛孙建波曹宁董立先许敬年何艳玲http:

/,企业中焊接人员的现状,从115家企业提供的数据,共有2012名焊接工程技术人员和21965名焊接工人(包括技师)。

企业中高学历和高职称的焊接技术人员太少。

在2012名焊接技术人员中仅有1名具有博士学位,而具有硕士学位的也不足2%。

目前企业中高学历和高职称的焊接技术人员太少,博士学位(仅有1人)005硕士学位17大学本科526大专229中专124电大/职大83其他205,我国从1998年开始,各高等院校取消焊接专业,归为金属材料工程或热加工成型系,目前只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华东船舶学院将焊接专业升格为焊接系,可以输送焊接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人才。

这远远达不到实际的需求量。

高等院校除了一部分以培养科研型人才以外,大部分应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基层工程技术人员。

高校中焊接人才的培养,焊接技工过去都是企业自己的技校培养的,很多企业兴办的技校由于经费困难和不能招收到足够的学生,已经难以继续维持,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技校一定要从企业分离出去。

将来应由政府与社会共同承办一般性的技术学校。

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已取得国际焊接学会认可,按照国际标准对中国的焊接工程师、焊接技术员、焊接技师和焊工的进行正规培训,实现在焊接技术培训和认证方面与国际接轨。

但目前接受培训的人数仍不够多,全国在焊接工程师和焊接技师、焊工培训方面也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体系。

国外的一些专业技术学会/协会在培养本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将中国焊接协会/学会建立的国际焊接培训考核体系与国家质检部门建立的培训考核体系统一起来,并逐步将专业培训工作过渡到由专业协会/学会来负责管理,负责颁发焊接人员资格证书,政府部门退出这个领域,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

国家应规定,企业聘任焊接工程师、焊接技术员、焊接技师、焊工教师及焊工等职务,必须先经过培训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后才能正式上岗。

中国焊接行业20092020发展战略,大家一致认为焊接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关系焊接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比较突出的矛盾是:

企业很难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焊接专业人才。

我国目前实行的这种通才教育体制为企业的培训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亦为未来焊接专业人才的贫瘠带来了隐患。

这些问题应当在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做重点考虑。

人才是现代工业竞争的首要因素之一,最近几年人才问题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美国政府在制定其21世纪的竞争战略时,提出:

“必须把教育、劳动力培训战略列入国家的优先列表中”。

美国商务部的报告在描述保持美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对策时,特别将人才问题列为首选对象之一,认为“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是关键”。

中国焊接行业的现状、发展及展望,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专业人才教育制度。

曾经有40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焊接专业,提供焊接专业人才的培养。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98年的通才教育制度实施。

此后,人才的培养重任自然就落到了职业培训部分。

而当时我国焊接职业培训体系尚不完善。

为了解决我国焊接专业人才供需矛盾,中国焊接学会和中国焊接协会于1998年8月,联合成立了中国焊接培训和资格认证委员会(CANB),全面负责我国的焊接培训和认证工作。

反观我国,情况却不容乐观,完善高等院校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的教育,高等院校应当以培养现代企业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所改革。

市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高等院校的教育应当适应这些变化着的需求。

以焊接结构的设计为例,随着焊接与其它制造过程的集成程度提高,对焊接结构设计人员的要求更高了。

一般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不足以满足这种愈来愈高的要求。

而院校教育针对这方面需求的改革、调整有很大的用武之地。

本科教育,在四年的工科教育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真正了解现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特点,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牢固的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确立深入生产一线的思想。

只要有一支强大的高素质的工程师队伍为后盾,我国的工业基础才能牢固,科技成果才能有众多承接的主体,制造业才能有所创新和持续发展。

研究生教育,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Resume,CV:

赵明,博士/副教授/硕导,1973年生,四川南充人。

E-mail:

Tel:

13563376748,0546-8397584,Thankyou,钎焊及特种连接专业委员会切割专业委员会堆焊及表面工程专业委员会金属焊接性及焊接材料专业委员会压力焊专业委员会高能束及特种焊接专业委员会焊接生产制造与质量保证专业委员会焊接力学及结构设计与制造专业委员会熔焊工艺及设备专业委员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机器人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焊接专业委员会,正在补充的专委会,管道焊接工作委员会机车车辆专业委员会汽车专业委员会经销工作委员会,焊接行业现状和存在问题,一、电焊机二、切割机具及焊接辅助设备三、焊接材料四、焊接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状况五、高效化焊接和焊接机器人六、焊接人员的培养七、焊接标准的制订、修订,本领域的院士,潘际銮关桥林尚扬徐滨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http:

/,潘际銮,1927年12月生,江西瑞昌市人,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53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材料科学与工程评审组组长、南昌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

在学术界,曾任泰山核电站工程焊接顾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械学科评审组组长、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理事长、日本和德国焊接学会客座会员,以及机械工程学报、材料联接(欧洲材料联接学会主办)、科技导报等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试验技术与管理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大连铁道学院、山东海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顾问教授。

潘际銮教授是我国著名焊接专家,在新中国焊接技术的历程上,深深地印着他的足迹:

50年代末试验成功板极电渣焊;60年代初试验成功氩弧焊应用于原子反应堆的制造,并对焊接热裂纹的机理以及金属在固化线附近的力学行为和微观现象进行了大量富有价值的理论研究;70年代末开始的对一种新的以电弧作为传感器的自动焊接跟踪系统进行了研究,首次建立了电弧传感器的动、静态数字物理模型,并研制成功具有特色的电弧焊自动跟踪系统;80年代研制成功“QH-ARC”焊接电弧控制法,创造多种晶体管控制的弧焊电源,首次提出多折线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扫描外特性控制电弧的概念,属国际先进水平。

他主持的科研项目既有基础性理论研究项目,又有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项目。

如;“交流MIG焊电弧稳定性及控制的研究”、“以电弧为传感器的智能MIG-MAG弧焊系统”“焊接电弧的控制理论基础性研究”、“装配式智能弧焊系统”、“1000A可控硅埋弧焊电源”、“焊接熔深闭环控制的物理数学分析”和“新型电弧控制法及焊接工程自动化研究”等。

他和他领导的科研集体,先后在我国首次试验成功了大型扎钢机机架的板极电渣焊、大型煅模堆焊、核反应堆设备氩弧焊和电子束焊,这些焊接新工艺在我国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

他主持研究成功并获奖的成果有:

“新型MIG焊接电弧焊控制法”为焊接电弧的控制及焊接自动化开辟了新的路径,并在理论上突破了有关焊接电源外特性的传统观念,该成果获国家发明一等奖;“焊接用双向激光自动跟踪系统”获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ZD-30电子束焊机”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授予的新产新产品创造二等奖。

他发明的“焊接电源外特性控制法”、“弧焊机及其电路”、“动态温度场实时检测传感器”、“交流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焊接电弧控制装置”、“焊接温度场监测装置用传感器”、“空心轴电机驱动的旋转扫描焊炬”和“焊接过程中监测工件坡口和装配状况的电传感控制方法”获中国专利;“MethodofControllingtheOutputCharacteristicofaWeldingPowerSourceforArcWeldingandElectricCircuittobeUsedforSuchApparatus”和“Self-AdaptiveControlledGMAWeldingMachine”分别获美国和欧洲专利。

潘际銮教授参与创建我国高校第一批焊接专业,几十年来他培养了一大批焊接专业的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他主(参)编(著)了现代弧焊控制、焊接手册第一卷(工艺与设备)、焊接应力与变形、硬铝在低工率焊机上电焊问题的研究、大型轧钢机架电渣焊、接触电焊机、金属的焊接、钎焊及切割和焊接中的热裂纹等七种手册、专著和教材。

他先后在国内外的学术期刊以及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1985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同年荣获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荣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及金质奖章,1995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获江西省劳动模范称号,并再次获得五一劳动奖章。

分别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潘际銮,机械工程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7年生,江西瑞昌人,著名焊接专家。

毕业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

现任南昌大学校长。

参与创建国内高校第一批焊接专业。

50年代末实验成功板极电渣焊及重型锤锻模堆焊,应用于生产。

60年代初试验成功氩弧焊应用于核反应堆制造。

完成了我国自己生产的第一套核反应堆焊接工程。

继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并对焊接热裂纹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70年代末研究电弧传感器,首次建立电弧传感器的动、静态物理数学模型,并研制成功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

80年代研究成功“QHARC”焊接电弧控制法,首次提出用电源的多折线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扫描外特性控制电弧的概念,为焊接电弧的控制及焊接自动化开辟了新途径。

个人简历,1993-南昌大学校长,南昌大学名誉校长2001-湘潭大学名誉校长1994-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尤蒂卡分校荣誉教授1988-1998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86-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荣誉理事1986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焊接系客座教授1982-1985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1964-1986中国焊接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80-中国科学院院士1978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客座教授、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客座教授1959前苏联巴顿焊接研究所访问学者1955-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荣誉委员等1953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1948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1944-1946国立西南联大学机械系学生,主要研究方向,1.弧焊过程控制2.焊接电源3.焊接跟踪4.焊接温度场5.焊接冶金正研课题1.激光传感器的焊接自动跟踪系统;2.高速旋转电弧传感器的焊接自动跟踪系统;3.爬行式弧焊机器人,学术成果,获奖情况:

1984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1984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1965新产品创造二等奖,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联合授予1985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总工会授予1985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1985、1996分别获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总工会授予1977、1997分别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第十五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6江西省劳动模范,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2000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1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社授予200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一个,国家教育部授予2001中国焊接最高荣誉奖,中国焊接学会授予2002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2003输出版优秀图书奖,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等主要代表论文:

1.潘际銮等,爬行式全位置弧焊机器人,电焊机,2005年9期2.PanJiluanetal.,Crawl-typerobot,WeldingJournalofAWS,2005January3.PanJiluan,Arcweldingcontrol,WoodheadPublishingLimited,CambridgeEngland20034.PanJiluanetal.,Arcsensingsystemforautomaticweldseamtracking(I)-Mathematicmodel,ScienceinChina,Ser.E2001,No.035.PanJiluanetal.,Arcsensingsystemforautomaticweldseamtracking(II)-Signalprocessing,ScienceinChina,Ser.E2001No.046.潘际銮,现代弧焊控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7.潘际銮,弧焊过程控制,特邀报告,第八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一集,1997年pp.35-508.张华,潘际銮等,以ICCD为传感器的温度场实时检测,

(1)温度场分区处理的原则及方法.中国科学.1997(10),Vol.27(5)9.张华等,潘际銮,以ICCD为传感器的温度场实时检测

(2)波长优化设计的原则及方法.中国科学.1997(12),Vol.27(6)10.J-LPan,Arcweldingprocesscontrol,JoiningofMaterials,TheJournaloftheEuropeanInstitutefortheJoiningofMaterials,Vol.4,No.4Dec.199211.潘际銮,大陆机械工程科技发展与未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双月刊(台湾),190期,1992年12.潘际銮等,机械热加工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13.潘际銮等,MIG焊接的熔透控制,焊接学报,第12卷,第1期,1991年3月,pp.53-5814.PanJiluan,Arcweldingandcontroltheory,ProceedingsofInternationalSymposiumofJapanWeldingSociety,1990,Vol.11,pp.1033-103515.潘际銮等,电弧传感器物理数学模型研究,第六届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六集,1990,pp.106-11016.PanJiluan,AdaptivecontrolGMAwelding-anewtechniqueforqualitycontrolWeldingJournal(USA),March1989,pp.73-7617.PanJiluanetal.,Futuredirectionofweldingstructureproduction,TransactionsofJWRI(Japan),Vol.17,NO.1,1988,pp.177-18418.PanJiuanetal.,Metall-Inertgas-ImpulslichtbogenschweissenmitFeedbacksteuerung,SchweissenundSchneiden(WestGermany),No.4,1985,pp.163-16619.PanJiluanetal.,Developmentofatwodirectionalseamtrackingsystemwithlasersensor,WeldingJournal(USA),Vol.62,No.220.PanJiluan,Weldingarccontrolsystem,Invitedlecture,The4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fJapanWeldingSociety,FundamentalandPracticalApproachestotheReliabilityofWeldedStructure,1982,Vol.1,pp.23-2821.潘际銮等,Z-80单板微处理机控制的晶体管弧焊电源,焊接学报,第3卷,第4期,1982,pp.179-18722.PanJiluanetal.,EineneueMethodederSteuerungdesSchweisslichtbogens,SchweissenundSchneiden(WestGermany),No.10,1981,pp.523-52723.潘际銮等,新型自动焊跟踪系统,机械工程学报,1980No.1,pp.1-1424.潘际銮等,新型逆变焊接电源的研究,第三届全国焊接年会论文,1973年6月,Doc.H-XII-024-7925.潘际銮等,用电磁搅拌细化焊缝结晶的研究,科学技术研究报告,NO。

0635,196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出版26.潘际銮等,金属在脆性温度区间内破坏行为的某些问题,科学技术研究报告,No.0599,196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出版27.潘际銮等,金属在脆性温度区间中的力学性质,科学技术研究报告,No.0598,196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出版28.潘际銮,焊接中的热裂缝,机械工业出版社,1958主要专利:

共十项专利,以下为其中主要五项:

中国专利85100037.1焊接电源外特性控制法,弧焊机及其电器中国专利NO.ZL92244476.5,1993年“空心轴电机驱动的旋转扫描焊炬”中国专利ZL96211738.2,1997年9月13日,“动态温度场实时检测传感器”中国专利NO.ZL03153663.8,2005年10月12日,“永磁履带自主全位爬行式弧焊机器人的控制方法”美国专利NO.4,628,181,1986年12月9日,“MethodofControllingtheOutputCharacteristicofaWeldingPowerSourceforArcWeldingandElectricCircuittobeUsedforSuchApparatus”,关桥院士http:

/,焊接专家。

1935年7月2日生于山西省太原市。

1952年毕业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