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7986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docx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docx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试说明】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概念: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社会原因:

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学术变革——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③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④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3、派别代表:

“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各家中,以儒墨两派最有实力,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

【补充资料】

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

法家:

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商鞅、申不害,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名家:

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太牛了)

纵横家:

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

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

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

农家:

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4、历史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早期儒家思想:

1、春秋时期:

孔子和早期儒学

①孔子的生平:

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至圣”。

自小勤奋好学,受到良好的教育。

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担任司寇(最高司法长官)。

后仕途失意,周游列国达十四年;晚年,从事文化教育活动: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合作探究】对孔子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

解题关键:

孔子对自己一生不同阶段所达到的精神层面进行的概括。

思路引领:

结合孔子的生平及思想,来理解和认识孔子的这段名言。

答案提示:

这段话是孔子对其精神修养发展过程的概括。

孔子说自己15岁时就立志学习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30岁时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40岁时已经成为知者;到了50岁、60岁,孔子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了;70岁时能从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三孔: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

如下:

孔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西汉以后,历代帝王进行了数十次的重建、扩建,使其成为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孔林

孔庙:

现今的孔庙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其建筑仿皇宫之制,前后九进院落,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南北长1公里,面积9.6公顷,门坊54座,房屋466间。

院内苍松翠柏,殿宇雕梁画栋,碑刻2000余块,是我国大型的碑林之一。

②孔子的贡献

(1)思想:

提出“仁”和“礼”:

A、核心是“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

如何实行仁,要“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恢复“礼制”);主张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和民本思想

B、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合作探究】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德”和“礼”?

①进步性:

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C、开创了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保守性:

A、阶级局限性,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B、在阶级社会里无法实现。

(2)政治方面:

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使国家“足兵”,取得“民信”;主张逐步改良等。

(3)教育方面:

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度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教育名言:

(4)文学贡献:

整理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

③孔子及其思想的地位:

A、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也被推崇为圣人;B、影响到了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以儒学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C、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战国时期:

①孟子的思想:

(1)孟子:

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尊为“亚圣”

(2)主要思想:

A、继承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B、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学说;C、发挥“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伦理观上主张“人性本善”

(3)评价:

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②荀子的思想

(1)荀子:

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

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

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2)主要思想:

A、主张“仁义”和“王道”;B、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C、主张“性恶论”;D、提出“天行有常”(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规律)和“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等唯物论思想。

E、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3)评价:

荀子分析批判诸子百家的言论,并吸收了各家的优秀思想。

如荀子说“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次序的,这同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在客观物质世界都有其一定的运行规律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显然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这跟孔子的重视礼是源流相通的。

可是荀子所说的礼,重在分定界限,对人制裁。

强调礼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合作探究】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发展的比较表:

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期

春秋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伦理观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阶级属性

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新兴地主阶级阶级利益

目的

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影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想想看,上面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

为什么?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案提示:

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合作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形成: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经孟子、荀子的总结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逐渐完备。

特点:

①较为完整,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多是道德规范和治国原则;③开始与政治结合,但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三、道家思想:

老庄之学

1、春秋时期:

老子

(1)老子:

又名老聃,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

(2)主要思想:

A、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B、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华;C、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消极悲观;政治理想“小国寡民”

(3)评价:

A、进步性(哲学思想):

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B、局限性(政治主张):

消极悲观的态度,具有保守性。

2、战国时期:

庄子

(1)庄子:

即庄周,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著有《庄子》

(2)主要思想:

A、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即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这充分反映了没落贵族完全丧失了探求客观真理的信心);B、发展老子的唯心哲学,主张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C、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D、鄙视富贵利禄。

四、法家思想:

1、主要代表人物:

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韩非

2、商鞅变法主要内容:

奖励耕战、重农抑商、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

3、韩非: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1)主张:

A、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以法治国),奖励耕战;B、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政策;C、遵循客观规律行事和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及知识的真伪。

(2)作用:

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对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和秦统一全国起了重要作用。

A、法家理论为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并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B、对秦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其严刑峻法等主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律的严酷,加重了对人民的控制),也暴露了其局限性。

C、法家思想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

对今天我们倡导的“依法治国”、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五、墨家:

1、墨子,墨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

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2、主张或贡献:

(1)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

(2)认为认识来源于客观实践;(3)提出了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4)建立起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复习小结】诸子百家的阶级性、古为今用

1、阶级性:

①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

老子、庄子、孔子;

②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有:

孟子、荀子、韩非子;

③代表小生产者的有:

墨子。

2、古为今用:

①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②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③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④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合作探究】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如何遏制学生自习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

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

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

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

【合作探究】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

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主张出发分别给该校提出解决水电浪费问题的办法。

儒家:

谁浪费水电就要找他谈话,给他讲道理,让他意识到浪费水电是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只要内心意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并清楚浪费行为是不符合礼的规范的,这样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道家:

采用无为的办法,再维持一段时间,等水电部们停水停电后自然就会让浪费者体会到浪费的后果,这样就会让其内心树立起节约的意识。

墨家:

加强节约意识的宣传,树立节约意识。

要身体力行,做节约的模范,利用自身优势制作节约用水的各种工具。

法家:

应该制定一些具体的制度和措施,对浪费水电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可以成立一个督查队,对浪费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一旦发现就采取有力的惩罚措施。

【合作探究】讨论: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

还有必要提倡它吗?

为什么?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①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②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④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⑤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认识与结论:

①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尊老爱幼,敬贤尊师的思想;言必信的社会公德等,其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汲取的营养。

②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非标准鲜明,价值导向明确,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当今时代精神的结合,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和针对性。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进一步匡正社会风气、提高文明程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法论:

①坚持一分为二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②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特点。

【阅读与思考】简单解释这些名言的大致意思,分析它们属于儒家思想哪一方面的内容?

(见教材P7)

①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

②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

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

③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

④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

理解:

①②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最根本的道德规范;③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④体现了荀子的“性本恶”,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上仍主张弃恶扬善。

[易混易错点警示]

1.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2.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3.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4.兵家学派的孙膑著有兵书《孙膑兵法》,但孙膑并不主张穷兵黩武。

5.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思想的认识不清:

在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由于墨家学派代表的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所以不为统治者所重视。

在理论上,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

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

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6.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

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疑难解惑】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其表现是:

(1)经济方面:

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自耕农经济,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

商品交换发展,出现各种货币,形成了商业中心。

(2)政治方面:

春秋时出现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的形势;一些诸侯国的大臣掌握了大权,宗法制被打乱。

战国时,这种局面进一步发展,通过一系列变法,以国君为中心的专制主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以军功制取代世卿世禄制;西周那种奴隶主贵族世代享受特权的时代改变了。

(3)思想文化方面:

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

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科技文化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4)军事方面:

战争频繁,争霸战争连绵,出现了一系列军事著作。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出现两个发展趋势:

一是政治上从分裂走向统一,一是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

特别说明①对历史阶段的全面认识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综合分析,这要求强化对三个模块的认识。

②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在齐国和鲁国的重要史实有:

政治上有齐桓公称霸,军事上有孙子等兵家,经济上有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文化上有孔子、孟子等名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