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8212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docx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模板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_模板

与   榕   树   凝   眸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

 

设计与执教:

广州市第一中学   涂丹萍

2004年12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榕树》中那割舍不断的思乡情。

2、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

3、鉴赏优美流畅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行仿写,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学教材:

2004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广东版教材必修二。

教学年级:

高一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式、问答式

学情分析: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眼前的事、眼前的景,生发出对故乡的榕树、故乡的亲人怀念。

时隔几十年,对那些寻常景、寻常人、寻常事,作者都动情地去追忆,如历历在目,美妙动人。

文章感情真挚,耐人寻味,然而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难理解黄河浪的那种思乡情结,根本无法懂得作者对两棵老榕树会生发出如此诸多情怀。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阅历肤浅,要他们去理解文本,比登天还难。

如按常规教学,没有两三个课时,是无法拿下来的。

怎么办?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课,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内容:

了解作者及他的著作《故乡的榕树》;自己阅读课文一遍,扫除字、词障碍。

将学生分为七大组,每组八个人,每个组准备好一本专用的活动记录本。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

二、课前导入。

关山迢迢,挡不住想家的心情;岁月流淌,淘不尽对家乡的眷恋。

山一程、水一程,身在异乡忍独行?

风一更、雪一更,故园乡音可曾听?

同学们,你们曾有过离开故乡的经历吗?

有的话,你的感受是怎样?

能否写出来。

作家黄河浪离开家乡,旅居香港已经有30年了,30年来凝聚的思乡之情是非常厚重的。

今天让我们和黄河浪一起来品读《故乡的榕树》,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是如何借榕树表达出来的呢?

三、堂上探讨:

整节课的教学紧进紧围绕着“读——一初评——仿写——说——再评——画”六个环节来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位同学在记录本上留下自己的点评。

1、 读

读原文。

要求学生快速地阅读原文,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那割舍不断的思乡情。

2、一评

每位同学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可以从修辞、句式上分析;也可以分析该句是否运用想象,作用是什么;还可以从艺术手法上来分析。

要求每位同学在小组记录本上做记录。

教师可先示范:

如第8段第2句中“唯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

这句是把两棵枝深叶茂的榕树比拟作人撑巨伞,寓动于静,变物为人,既表现了两棵榕树的超凡形态,又显出卓著的功能。

3、仿写

结合高考中仿写考点,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并在小组记录本上写下来。

通过仿写,学生可以把课文中丰富的语言成分吸收到自己的作文中,又可以理解作者那种思乡情结,从而消除学生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体会到作文的乐趣。

教师可以先示范:

   如第11段中第7开始“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么?

有的还做在树头的石版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么?

   教师仿写的句子是:

“有的像我一样,把希望的帆扬到蔚蓝的高空,却仍然怀念着那故乡的小河么?

有的还坐在那秘密的花园里,诉说着那理想的故事么?

4、说

要求学生把自己仿写的句子有感情的读出来。

5、再评

要求其他同学就这位同学仿写的句进行评点,从修辞、句式、艺术手法上说说优缺点。

6、画

要求每个活动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突出“驮背”榕树,还可以赋上一首小诗。

四、教师小结:

五、课后练习:

   堂上未完成画的小组,可以在课后继续完成,要求每个小组交一幅画。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稳重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特别是学生模仿课文作者的语句去表现自己的情感,以及通过作画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都做得比较成功;另外,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分析讨论得比较充分,应该说也比较深刻。

但感到问题也不少。

首先是仿写中出现了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现象。

其次,老师对学生的点评缺乏到位的讲解,本是这节课很出彩的地方,却轻易跨过去了。

对这样的一节课,我有一个担心。

是不是在文本本身的研读上不够深入,课堂上讨论的很多东西都是文本以外的。

这是否合乎我们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呢?

课后我问了学生学习的感受。

他们觉得这样好,初读这篇文章只觉得太朦胧,当带着仿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再去读时,便能体会文章的好处:

课堂上读自己仿写的句子,也是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内容,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

最后环节小组共同完成一幅画,如果没有对文本深入的理解,是画不好这幅画的。

这样教师即刻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学们学得有滋有味,何乐而不为?

以上是刚上完课后的一点思考。

过后再仔细反思一下,恐怕问题多多。

 

《故乡的榕树》教法新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设想:

《名人传》是一部独具魅力的人物传记,著者倾注他全部激情,成功地让读者在传记中跟三位大师接触,分担他们的痛苦、失败;也分享他们的诚挚、成功。

本文是一篇表明.写作目的和宗旨的序言,又是一篇语言精简,激情洋溢,思想深邃的抒情散文。

鉴于此,教学目的侧重于通过阅读序言,把握《名人传》的主旨和格调,理解作者在其中表现的信念和情感,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启迪。

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问题引导、点拨,以“英雄”为契入口,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有关问题,养成读书先读序言的良好习惯。

同时,通过朗读、点评个别语段,初步体会本文抒情浓郁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的:

1、 通过阅读序言,把握《名人传》的主旨和格调,理解作者在其中表现的信念、情感。

2、 初步体会课文诗意的,激情充沛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提问:

哪位同学知道迄今为止世界上演奏次数最多的交响乐是哪部作品?

(明确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播放音乐,学生听音乐,谈感受。

师.总结:

从音乐的旋律中,我们感受到了这位音乐大师在生活是逆流中永不屈服,奋发向上的抗争精神。

也可以通过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深入地走进他们的心灵。

今天,带领我们遨游伟人精神世界的是同样杰出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二、 介绍作家及作品(插入.课件)

法国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因约翰克利斯多夫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名人传分别为《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5)、《托尔斯泰传》(1911)。

本序为合传总序。

三、 赏析课文

1、 通过阅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给传主令拟一个称呼:

英雄。

2、 学生谈心目中的英雄。

3、 学生朗读课文四、五两段,思考:

罗笔下的英雄跟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有什么区别?

4、 讨论、分析

① 罗认为怎样的人才是英雄?

找出原句。

“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提问:

心灵可以用那些词语替换?

罗认为怎样的心灵才能成就伟大?

明确:

品质、人格、精神等。

仁慈、善良、富有同情心、坚毅的人才能成就伟大。

与功利、世俗无关。

所以,他心目中的英雄并不是古希腊智慧绝伦的思想圣哲,如苏格拉底、阿里士多德;也不是古罗马开拓疆土的元老帝王,如恺撒、屋大维等。

而是那些以伟大的人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苦难的道德英雄。

② 罗认为功业的成败重要吗?

找出原句。

“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提问:

“成为”和“显得”怎样理解?

两者的最终结果一样吗?

明确:

成为强调过程,显得只强调结果,并且仅仅是从表面上像英雄。

罗再次强调了心目中的英雄是非功利的、非世俗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更注重的是英雄们悲壮、美丽的奋斗过程。

③ 除了品质外,罗认为成就英雄必备的因素是什么?

找出原句。

“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

提问:

这些灾患是传主的必然命运吗?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以托尔斯泰为例。

毅力使他们战胜灾患,而磨难使英雄的品格更高尚,使他们的精神更高贵,使他们的使命更崇高,更能影响大众,给大众带来精神上的鼓舞。

④ 播放三位传主的图片,让学生看他们的眼睛,挖掘出眼神中蕴涵的深意。

这些英雄的眼神或是犀利坚毅,或是忧郁深邃,我们毋须探询他们作品或倾听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5、 根据以上内容,请你推测《名人传》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明确:

主要写这些不甘于平庸的人在不幸、磨难中奋起抗争的经历。

6、 罗为什么要写这部英雄传记呢?

明确:

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

作者为什么强调“重新”?

请以学生朗读一、二两节。

从两方面进行概括。

明确:

(一)时代呼唤英雄

      

(二)人类需要英雄的救助

四、 由此我们知道本文作为序言,主要是介绍.写作的目的和宗旨。

但罗既没作理性的分析,也没有平实的记叙,你体会得到文章语言的整体风格吗?

举例说明(找出一两个你认为最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句子或者你认为优美的句子)。

.总结语言特点:

(一)诗意的语言

(二)充沛的激情

五、 在这个追求物欲,崇拜金钱的时代,我们需要英雄,呼唤英雄,电影《英雄》、《天地英雄》的问世,非典的有效控制,神州五号的升空,让我们对“英雄”有了更多的理解。

仿照罗,也用一句话给你心目中的英雄下个定义。

六、 .总结:

英雄就是那些能推动社会向正方向前进的人类优秀分子。

大约在一百六十年前,哲人托马斯卡莱尔曾充满激情地写下这样一段话:

“为人是自身有生命力的光源,我们能接近他便是幸福和快乐,这光源灿烂夺目,照亮了黑暗的世界,他不是一枝被点燃的蜡烛,不是上天恩赐我们的天然阳光,沐浴在这光辉中,所有的灵魂都会感到畅快。

七、 布置作业:

          1、写一篇题为《与       的对话》作文,横线处为你心目中的一位英雄。

                   2、查阅有关资料,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名人的首席送给贝多芬。

《〈名人传〉序》教学设计3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的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        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写作背景

[提问]:

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解答]: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国共产党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

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提问]:

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解答]:

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

(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

          二段(2~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

          三段(7~8):

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

 四、释义:

幽僻:

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

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

慢步行走。

弥望:

满眼。

弥,满。

袅娜:

柔美的样子。

脉脉: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

美的姿态。

斑驳:

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

小提琴。

一例:

一律。

丰姿:

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

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

大概的轮廓。

讲读第一段

[提问]:

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解析]:

文章第一句就说: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

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

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

是不是家里的矛盾?

注意联系一下背景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

文章第一段写道: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

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

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

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

缘由:

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六、讲读第二段:

(一)、[提问]:

大家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

      [解答]:

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

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

      [幻灯片]:

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漫步——思索

(二)、讲读第2节

        [提问]:

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

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解析]:

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

幽僻是基本的特点。

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幻灯片]:

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

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

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三)、讲读第3小节:

        [提问]:

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解析]:

重点理解这个句子: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

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板书]:

来   小路:

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路   感受:

自由——(苦闷)

(四)、讲读第4小节:

       请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提问]:

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用了哪些比喻?

       [解析]:

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田田(多)

                     荷叶 亭亭(美)

       [板书]:

            零星点缀、白(色)     形态美

               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     荷香:

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动态美

                             象闪电(快)

                       荷波   凝碧(色)

                       流水:

脉脉(态)  静态美

       [讲解]: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先来看这一句: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

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

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

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这一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问]: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

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解析]: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

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

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

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提问]:

这种修辞

教材分析:

        这篇悼词中,恩格斯代表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进行了论述,并运用记叙抒情,叙述逝世情形,表达哀悼崇敬。

全文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

准确选用关键词语、修辞方法、严密长句,对本文表情达意、表现形象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些特点在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有所体现。

教学目标:

(!

)、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激发对马克思崇高人格的敬仰。

(2)、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逻辑性,体会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悼词的文体特点,修辞、单句、复句等语法知识。

教学重点:

理清各段间的逻辑关系;分析马克思逝世情景及时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总论。

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词、长句的作用与表达效果。

教法设想:

本着启发诱导的原则,以剖析结构、理清思路的方式,把握全文逻辑关系;以理解关键词、解剖长句为突破口,进行深入细致分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

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

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简介背景,检查预习:

(1) 检查预习:

这篇悼词是谁在何时何地发表的?

(2) 教师作完整介绍: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马克思在伦敦去世;3月17日,在伦敦海持公墓举行了葬仪,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悼词。

三、简介悼词的文体知识 (出示投影):

                             开头:

介绍逝世时间、地点、情景等                  

       悼词(对逝者表示哀悼的话)   主体:

叙述逝者经历.产要成就、贡献

                             结尾:

表达哀悼,对生者提出希望要求

四、范读全文,理清全文各段逻辑关系:

(1) 要求学生根据悼词的特点,找出本文结构的三个部分,概述大意。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不幸逝世(第1段 );贡献地位(第2至8段 );深远影响(第9段 )

(3) 在

(1)、

(2)步的基础上,深入解析全文的逻辑关系:

全文9 段间的逻辑关系如下(以图示法标明)

科学理论贡献

总说   分说                    总说:

表达崇敬悼念

                革命实践贡献

五、分析课文:

     、第一段:

      

(1)、 指名朗读本段;学生思考:

这一段介绍些什么?

 

             (逝世时间   “ 3 月14 日下午两点三刻”;逝世地点------ “安乐椅”;逝世情景------“睡着了”)

      

(2)、讨论以下问题,将分析导向深入:

1、 为何将时间交代得如此具体?

 (表明这一事件影响巨大,值得纪念。

2、 地点的交代有无深意?

(教师介绍相关背景材料) 如有,是何深意?

3、 不就“死了”,而说“睡着了”,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其间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讳饰’的修辞方法;含蓄委婉,痛惜崇敬)

(3)、小结该段 :

        本段以记叙的方式,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情景,虽是悼词的通用开头,但文字简练、准确,蕴含着无限的哀悼和敬仰。

         、第二段:

 

          (!

)、教师范读,注意突出“对于……对于……”、“损失”、“空白”这几个关键词

                 语。

          

(2)、讨论分析: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1、 指名缩句,找出主干。

(逝世是损失)

2、 出示投投影,明确各具体成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3、 抓住关键词,深入分析:

1、“损失”、“空白”,说明马克思贡献巨大,无可企及;

2、两个“对于……”,分列贡献的两个方面:

革命实践、科学理论。

(4) 小结该段:

        这一段指出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损失,从侧面论述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历史地位。

这一段是全文总纲。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悼词的文体特点,初步理清了文章各段间的逻辑关系;在第一、二自然段的阅读中,我们通过对关键词语,修辞方法、长句的分析,详细了解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情景,以及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贡献的总述。

马克思那种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崇高人格给我们树立了楷模;文中那哀悼痛惜,无限崇敬之情,也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共鸣。

七、布置作业:

(1) 课内练习(出示投影)

1、 巩固训练:

填空 。

      2、延伸训练:

习作片断练习,写一段话,学习本文第二段的格式,突出一个中心意思。

(2) 课外作业:

1、 预习下文,看第二部分的分说各说了哪些成就贡献?

2、 第三段是由一个长句子构成的,是单句还是复句?

尝试分析。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时间: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  (值得纪念)

不幸逝世    地点:

安乐椅                 (鞠躬尽瘁)

            情景:

睡着了(讳饰)           (痛惜崇敬)

损失     革命实践

贡献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