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与教育整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8269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NLP与教育整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NLP与教育整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NLP与教育整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NLP与教育整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NLP与教育整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NLP与教育整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NLP与教育整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NLP与教育整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NLP与教育整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NLP与教育整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NLP与教育整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NLP与教育整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NLP与教育整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NLP与教育整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NLP与教育整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NLP与教育整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NLP与教育整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NLP与教育整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NLP与教育整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NLP与教育整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NLP与教育整合.docx

《NLP与教育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LP与教育整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NLP与教育整合.docx

NLP与教育整合

NLP与教育整合(课程简介)

-教育心工具

导语

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应具备三个要素:

学科专业知识(技能)、讲演专业技能、心理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由于在师范大学受过系统的训练而功底深厚,而教师的讲演专业技能和心理专业素养无论在师范大学还是教育学院接受训练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普遍依赖天赋和自我提升,导致了整体讲演和心理专业化水平不高。

教师在讲演方面的专业化程度不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而教师心理专业素养的欠缺有时甚至是学校心理健康的瓶颈。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指导方面也缺乏系统训练,有时教师讲授的学习方法非常优秀,获得学生意识认同,但是因为没有更新学生潜意识的程序,因而学生没有主动执行,从而影响指导效果;教师多数也只是关注学生外显的学习工序,而没有关注学生学习的内心程序,很多学生遵循合理的学习工序,但没有合理匹配的内心程序,因而学习效果不好;同时,我们的教学多数发生自然学习和传统课堂知识技能学习,很少涉及高层次学习,即更新自我信念,拓展选择空间。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经常处于传统学习水平,而学生关于学习的学习多数处于低级的自然学习水平,很少接受学习方法训练,对学习的认知多数以考试成绩为基础,而对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类型、学习潜能的认知相对匮乏。

于是多数学生被迫进入两个误区:

补课、厌学。

二期课改要求95%的学生过关,重要的前提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

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指导技能,更新学生对学习认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技能。

目前,教师专业化素养和学生学习指导相关的研究报告、文件和参考书籍层出不穷,这些研究成果普遍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构造无数美好愿景、剖析很多核心问题、提供详实的目标和要求。

教师从这些成果中找到了专业化问题的答案,但专业化水平并没有显著提升;教师从这些成果中也找到了学习指导的方法,但教师的学习指导能力却没有明显改进。

脑科学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是受潜意识支配的,当前很多教育研究成果只是着重教师意识层面上的指导,因而对教师的行为影响不够深刻。

NLP与教育整合为教师提供简洁有效的跟潜意识沟通的方法和渠道,以及学习的内心程序——学习心略。

NLP与教育整合理念

NLP(Neuro-linguisticprogramming,神经语言程序学)由美国人RichardBandler和JohnGrinder创立,起源是研究卓越人士特别成功的原因,将成功行为的心路历程(心略)一一解码,化成一套一套的技巧程序,使其它人也可以成为卓越人士。

NLP的中心学问是研究如何有意识跟潜意识沟通,通过更新我们的潜意识改进我们的行为。

NLP历经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复制优秀,发掘潜能”的程序,在数分钟内成功地教导「学习偏差」的小孩们成功学习,让教育领域的专家们目瞪口呆。

一.大脑工作原理(Howthemindworks)

意识和潜意识

人脑有两种信息处理型式:

意识(conscious)和潜意识(subconscious)。

人脑有注意机制存在,可以对同时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地处理,在每一时刻将最重要的信息置于信息处理中心,而这个中心为意识所感知,并且对同时存在的潜意识的信息有决定性的影响。

即脑在其进行信息处理过程中,形成一个当前的中心,意识是顺序出现的,属串行性质。

意识成为脑内并行信息处理的串行中心。

我们大脑的大量信息是通过潜意识存储而不被意识的。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见下图)

我们传统课堂中的“填鸭式”教学过于关注意识沟通,而压制潜意识沟通,影响了信息沟通的容量和情感载入。

我们提倡课堂潜意识教学—教师随心教学,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前提是教师有意识将教学内容备入潜意识中,真正教学时就听任潜意识支配。

神经语言

无论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课后的学习指导,师生的沟通往往停留在意识认同或感官经验这个表面层次。

而真正的教学行为是基于我们的潜意识冲动或潜意识程序,意识只是延滞的思考、认同。

神经语言程序学(NLP)为教师跟学生潜意识沟通提供了工具和实践技术。

神经语言是指我们大脑对外界信息再表达的语言(感元、亚感元信息)以及语法(信念、价值、元程序、元状态等等,见下图)。

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评估和控制系统”这一系统首先对所有传入信息进行评估,按重要性分别处理(存储,丢弃)。

评估系统的评估标准和调控目标随经验而修正。

最底层是我们通过感官经验与外部世界沟通,然后是我们通过神经语言对外界信息进行再表达(图中VAK亚感元信息、VAK亚感元语义表达),逐步上升到我们的系统评估(即我们的价值信念),以及高层次评估(自信心和精神使命等)。

高层次的沟通能直接影响底层的更新,教师借助NLP与教育整合工具,更新学生的信念价值系统、重写学生学习负面经验、调整学习世界信息表象,从而快速更新学生价值观、自信心、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行为。

注:

我们通过感官接收并存储于大脑的信息(景象,声音,感觉,气味,味道)是通过感元来表达的。

当你回忆上一次的旅行时,脑中涌现一些景象,声音,感觉。

这些是通过感元表达的。

所有这些感元的表达称为表象。

高水平学习

人类的学习分为三个等级(见下图):

我们的学生关于学习的学习多数处于自然水平,从而有些学生成为学习的幸运儿,有些却学业不良。

学校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活动就是“填鸭式”教学,教师提供知识、展示技巧和方法,学生识记模仿。

NLP与教育整合工具可以快速帮助学生进行高水平学习,即自我信念更新、学会学习、拓展选择空间、合作学习等等。

……

二.NLP与教育整合前提假设(Presupposition)

1.守旧不如创新(Generatenew,don’trepairold)

发生学习偏差,若一味重复旧的学习行为,旧的学习偏差将不断重现。

2.没有失败,只有反馈(Feedbacknourishes,failuresapsenergy)

成绩不理想,寻求辩解借口不利于学习;应该接受成绩、反省自我,并寻求新的有效学习方案。

辩解借口同样不利于教学,接受学生和了解学生是教师的立职之本。

3.影响力来自灵活变通(Influenceandcontrolaregainedthroughflexibility)

控制力和严厉不利于师生沟通,刻板和灵活的区别是变化的主体,刻板的教师要求学生适应教师,灵活的教师要求自己适应学生。

教师的影响力取决于教师的亲和力和变通能力,亲和力是良好沟通的催化剂,提高教师的亲和力是改善教学的前提。

4.自我发展的资源是无尽的(Peoplehavealltheyneedtochange)

成功的资源并不仅为外显的技能和机会,更为丰富的是内心的潜意识。

学生无助时是意识资源的耗尽,潜意识资源没有开发。

5.优秀是可以复制的(Ifit’spossibleforoneperson,it’spossibleforothers)

优秀可以复制。

优秀学生可以复制,优秀教师可以复制。

6.“地图”不是“地貌”(Mapisnottheterritory)

信念来自不完全归纳、别人的暗示;记忆经验也不全是事实,记忆经验可以虚构也可用改编,因此我们可以更新自己的教学信念,调整自我价值观,我们也可以更新学生的学习信念,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7.有效果(比只强调道理)更重要(Aimstoeffect)

人们说道理时把焦点放在过去,而注重效果则把注意力放在未来。

老师与学生之间“道理”是不同的。

坚持道理,往往导致固执己见。

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再加上理性方面的认同。

8.存在就是合理(Peoplemakethebestchoiceincontext)

学生发生的任何行为背后都隐含可贵的动机,即使这种行为已经带来负面的效应,但这已经是学生意识范围内的最佳选择。

帮助学生的根本是帮助学生创造更多的行为选择。

NLP与教育整合工具箱

一.学习类型(Learningstyles)

学生李某,上课时不停地变换坐姿,偶尔还东张西望。

至于教师的板书,视而不见,教师的讲解听耳不闻。

下课铃声一响,李某立即成为同学中的亮点,活泼好动,且灵巧。

客观地说,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对李某均喜爱有加,可是对于李某的学业也是忧心忡忡。

学习类型

在成长过程中,学生都不自觉地形成表象偏好,形成视觉型,听觉型,感觉型(或

综合类型)的表象系统,不同的表象系统偏好决定不同的学习类型:

视觉型的学生偏好阅读,喜好通过视觉表象系统获取和加工信息,对文字、图表记忆深刻,通常具有清晰学习目标,脑中似乎有台照相机。

听觉型的学生偏好听讲,喜好通过听觉表象系统获取和加工信息,对广播、录音记忆深刻,常能逐字逐句复述听过的内容,脑中似乎有台录音机。

感觉型的学生偏好做中学,喜好通过触觉、感觉表象系统获取和加工信息,偏向在行动中学习,比如游戏、实习等等。

(Egoo学习心略测评系统可以测出学生的学习类型)。

……

教育意义

学校课堂教学和测试中,多数是视觉信息,比如板书、笔记、教材、考卷,另外视觉表象系统在信息输入和再现方面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精度,因而较其他类型偏好者,视觉型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有明显的优势。

因此,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是调整学习类型,强化视觉表象,整合多种表象。

二.学习心略(Learningstrategies)

学生辛某,总是觉得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偶尔还认为自己笨。

原来,辛某自己按照老师的要求,把数学书上的定理和例题全背下来了,甚至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也可以默写出来,可是每次数学测验,辛某的成绩很不理想。

学习心略,用来表示一个人学习的心路历程,是潜意识程式,主要由内心表象、有关的次感元和正确的顺序等三项组成,通俗地讲就是学习的“秘方”。

比如,学生完成叙述性文章的“心略”,先心中须有画面,既构造叙述画面(眼球上右看);然后,自我判断画面是否理想(眼球下左看),并重新调整画面;最后感觉可以动笔了(眼球下右看),开始写下心中画面(眼球上左看)。

上述学生的眼球运动真实地反映了完成叙述性文章的内心心路历程——记叙文心略。

再比如,解数学难题,审题确认题目信息(眼球下左),确认是否直觉呈现(眼球下右),回忆相关题目或讲解(眼球上、平左),直觉再现(眼球下右)。

如果学生的学习心略与学习任务不匹配,可能会导致学习效率低、学习困难等,比如理解困难、写作困难、解题困难、记忆困难。

教师借助学习心略导出技术,可以发现学习困难和学业优良学生的学习心略,从而轻松实现优秀心略复制,帮助学业不良学生瞬间完成成功学习。

教育意义

我们一些学生学不好的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我们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没有一套最有效的学习工序;第二,学生对每一学习任务缺乏匹配学习心略。

一种学习方法(行为)是否成功,关键是学生的学习心略与学习任务是否匹配,教师除了给学生布置合理的学习任务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略,通过调整心略感元信息或复制优秀心略,改进学生学习的心路历程,从而快速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三.元状态和元指令(Meta-statesandMeta-stating)

学生张某,因某次数学测验不及格,从而认为自己数学学习失败并对自己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同时也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甚至影响到其他学科学习。

最终,张某日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成绩也随之一落千丈。

我们的原始状态(neuro-linguisticstates):

关于外界信息的表象、经验、感觉、信念等等。

原始状态的构成:

1.外界信息经验的内心表象。

2.生理状态,健康、呼吸等。

元状态(Meta-states):

是关于我们状态的信念和感觉。

“学生害怕上课走神”,“上课走神”是原始状态,“害怕”是元状态。

教育意义

良好的学习状态是学生成功学习的保障,教师通过元指令调整学生的元状态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学习状态,瞬间改进学生学习效果。

四.情绪智能和EFT技术(Emotionalintelligence)

学生秦某因小事与某同学发生口角,情绪低落、闷闷不乐。

不愉快的口角如同阴霾,久久不能散去,一个星期,一个月,影响着秦某的学习和生活。

情绪智能

情绪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

它是一种信号,是评估和控制系统的外现信号。

情绪来自map和experience的差异,调节情绪关键是调整自己的map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

情绪也是记忆存储的必需部分,我们老师上课时尽可能地以正面情绪出现,让所有的知识点均溶有正面的情绪。

EFT技术

当我们碰到负面情绪时,我们推荐快速释放负面情绪的技术EFT。

1.设定:

标尺:

负面情绪紧张程度(0—10分),测量负面行为或情绪★的分值(★代表负面情绪或行为)

明确自己的负面行为或情绪★,精确相应画面或情境,自我暗示(3遍):

“即使我★,我仍然认可(坚信)我自己”同时按摩气户或KC。

2.依次敲击

EB、SE、UE、UN、CH、CB、UA、BN、TH、IF、MF、BF、KC,每处7次,

同时自我默念“X”。

3.放松:

持续敲击Gamut,依次闭眼、睁眼、眼右下、眼左下、眼顺转、眼逆转、哼小曲、数数1—5、重哼小曲。

4.重复2

5.检查★的分值,如果超过3分,以此时分值为起点,重复EFT过程

EFT技术可以用来快速消除考试焦虑、讲演紧张、学生偏科等等。

教育意义

学生失败的学习经验、不幸的生活经历消极地影响学生学习精神面貌、自信心、学习信念等,教师运用EFT技术可以快速帮助学生消除负面情绪如考试焦虑、忧郁等等。

五.学习心锚(Anchor)

学生毛某,无论是自习还是考试,甚至平时课堂,只要身边有噪音发生,立即心神不宁,无法学习或考试。

学习心锚

心锚就是条件反射的诱因。

有些人一做报告就紧张,台下的人群,就是他紧张的心猫。

有些运动员的护腕就是兴奋的心锚。

有些学生一听“考试”就紧张,“考试”就是他紧张的心猫。

心锚建立原理:

当一个人在身心处于某种强烈状态或处于某种程序行为时,若此刻有一间接刺激(诱因,trigger)不断介入这种状态(程序行为)里,那么这种诱因就会和这个状态(程序行为)结合而产生神经链。

此后,一旦诱因(心锚)出现,这种强烈的状态(程序行为)就会自动产生。

积极心锚和消极心锚

寻找生活中积极心锚,唤起好的工作状态、好的生活状态,并确认心锚。

寻找生活中的消极心锚,唤起生活中和工作中负面状态和情绪,并导出诱因,从而确定消极心锚。

……

教育意义

学生的消极学习状态、不良学习习惯均有相应的心锚,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积极心锚,帮助学生进入良好课堂学习状态和良好家庭学习状态;可以通过驱除消极心锚,帮助学生消除上课情绪低落、上课走神、游戏上瘾等。

六.思维换框(Reframe)

学生黄某,一直以来学业不良,曾经九门功课不及格。

家长和教师意识到问题严重了,给黄某请家教补习。

一个学期后,黄某成绩慢慢回升,基本上每门功课均及格。

慢慢的,家长和教师紧绷的弦也稍稍有所放松,遗憾的是黄某的成绩也随着下滑。

框架

人类倾向于用过去的经验(认知)来框视周围的一切,这就是框架(frame)。

思维换框

重新定框是深层次跟潜意识沟通的技巧,通常用来消除不良习惯、负面情绪。

意义换框法

如“学生捣蛋”可以加上“有利于我提升控班能力”。

男生过于活泼,可以换框成“急于在女生面前表现”。

环境换框法

如“固执”,固执的人不易受骗。

环境换框时可以先在新环境下“将来预演”,然后为当前环境做出一个新的行为选择。

任何行为均有合适的情景,与其说消除一种行为,不如匹配合适环境。

成长本身就是对行为的环境优化!

……

教育意义

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不科学学习态度一一需要框架支撑,教师通过换框法,快速改变学生不良学习习惯:

学习笔记不良、学科学习方法不合理、学习作业拖沓、复习习惯不良、学习缺乏计划,修正学生学习不合理学习信念。

七.感元切换(Swish)

学生袁某,考试不理想,知道成绩的瞬间,他会掉泪、难受。

然后,照样玩游戏,上课不认真,一旦家长和教师提醒,立即悔恨不已。

隔天,游戏照常,学业如故。

感元切换

感元切换通常用于改变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感觉和态度(改写自己的历史),常用来调适学生学习偏科。

感元切换技术

感元切换技术就是更新学生对外界信息再表达语言即更新学生感元信息的技术。

我们经常意识到我们应该完成或从事什么新的动作(健身、大扫除等),但是我们却经常不情愿去做,可以采用下面的感元切换技术:

1.强迫画面1:

结合你非常情愿和强烈愿望去做的事(比如吃巧克力)

2.任务画面2:

抽离你当前需完成的事件。

3.一致性检验:

是否有什么部分反对这项任务?

(是的话,重新定框)

4.画面切换

a.定格任务画面2,强迫画面1位于正后方,快速在任务画面2中央开一小洞,由洞可以看到强迫画面1。

迅速扩大洞口,获得强迫画面1最强烈的感觉。

b.在保持强迫画面1良好感觉同时,缩小洞口,整个过程持续3—5遍。

5.测试:

对任务画面2的感觉如何?

对任务的冲动?

……

教育意义

学生偏科、学生消极学习行为冲动全是基于学生对偏好学科、偏好行为的感元表达,教师运用感元切换技术,可以快速调适学生学习偏科、消除学生不良学习习惯。

八.精确语言(Cleanlanguage)

学生余某,临近大考,家长和教师关切过问余某复习的计划、方法和内容,得到满口回应,“我清楚,没问题”。

考完了,成绩很不理想,余某为自己的复习质量懊丧不已。

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的单位是词汇,词汇是经验的标签,同样的词汇对不同的人蕴含不同的经验,语言交流的前提是经验重叠,因此我们的语言沟通具有先天的模糊性,另外很多内心的经验很难用语言表达,这些给我们沟通的精确性带来种种不便。

我们经常非常认真地听错了对方的意思,我们也经常词不达意。

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在沟通中,人们说话中表达的一个意思,这个意思不能全部显示出说话者内心对所说事物的全部观念和意义,尤其是他对该事物所持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这些没有说出来(其中很大部分根本不可能说出来)的种种意思,统称为“深层结构”,它们存在于说话者的多个潜意识层次里,而语言表达出的意思则存在于说话者的意识层次,称为“表层结构”。

我们在表达自我经验时,潜意识地完成了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过程:

先对深层结构的资料进行归纳,然后简化,在简化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意义扭曲、信息删减。

标签

语言的束缚人们在体验了某种经历后,总习惯于用好与坏、正与误、善与恶等词语来评价它。

其实事实就是事实,它并没有好坏、正误、善恶之分,这些评价都是人硬赋予它的。

而这种评价恰恰阻碍了人们认识事物的真相。

正如森田先生所说的那样,“睡梦中的有和无,有无相加等于无;迷惘中的是与非,是非相加等于非,”因此在做事的时候,不要进行这种毫无着落的评价,只有这样才是脱离执着的方法之一。

我们尽量不要给学生贴标签。

检定语言

在语言沟通中,我们可以有意识提高语言的精确性,常用的方法如下:

检定语言模式(MetaModel):

显露言语者在话语中被删减的信息、还原和释放在话语中被扭曲和归纳的信息,帮助言语者重建深层结构信息,这是师生沟通的重要技巧。

一.信息扭曲检定

1.相等式,将两件事情等同

“你没有注视我(A),你一定没有专心听讲(B)!

”检定方式:

“A是怎么意味着B?

2.前提式,话语中隐含期望和信念

“如果你聪明一点的话,你就能理解了”检定方式:

“你怎么知道我不够聪明呢?

3.因果式,自动套用因果关系

“你这么热衷篮球(A),怪不得成绩差(B)”检定方式:

“A是怎么导致B的?

4.猜臆式,玩弄读心术的把戏

“你是那种不爱学习的人”检定方式:

“你怎么知道的?

二.信息归纳检定

1.限定式,自我限定能力或自我限定意向

“我不能放松”,检定方式,“什么阻止你放松?

2.以偏概全式

“数学老师没有幽默细胞”检定方式,“有没有例外?

三.信息删减检定

1.泛指式,使用泛指代词、泛指动词等

“赶快复习”,检定方式,“复习什么?

怎么复习”

2.比较判断式,使用比较级、或判断句

“这节课我上得最差”,检定方式,“跟那节课比?

……

教育意义

教师运用精确语言,检定学生学习目标、学生当前学习现状(V.A.K信息及上行的价值、信念)、精确学生当前学习行为选择、精确学生学习问题的诱因、精确学生学习问题的关键突破点,从而了解学生学习的深层结构,有利于学习指导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升教师影响力、亲和力。

九.隐喻(Metaphor)

学生俞某,每次碰到数学题目,就感觉掉进一个陷阱,无法逃脱。

以至后来,碰到数学练习,内心就发怵。

隐喻

隐喻是借助某一种事物来描述另外一种事物,由于我们熟悉前者,因为它们某点的相似性便能很快地了解或表达后者。

例如,“我徘徊在十字路口”、“我要炸了”、“原子模型就像太阳系”、“电流就像水流”。

隐喻可以丰富我们学习思考(利用相似性),也可能局限我们的认知(忽略差异性,精确性)。

隐喻是一种符号,它产生于你的文字和言语中,是经验信息的载体,自然能激起和影响人们的情绪,甚至比一般用字更有效力。

隐喻的背后关联着一整套的信念和法则,是潜意识(信念,价值,精神等)的文字表示。

我们可以有意识的改变我们消极的隐喻构建积极的隐喻。

如“地球太空船(不能污染)”改为“地球母亲”,“学习如拔牙”改为“学习如游戏”。

隐喻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可以将任何情绪、感觉、行为翻译成画面或其他感元信息,从而可以通过感元切换进行调试。

……

教育意义

教师运用隐喻更新技术更新学生如下学习隐喻:

1.同学关系隐喻

2.师生关系隐喻

3.学科隐喻

4.学习状态隐喻

从而从元状态改进学生学习。

十.时间线(Timeline)

学生史某,上课认真投入,随堂练习积极主动。

可是,课后练习总是不能按时完成。

只要家长或教师不及时提醒,课后作业基本上就忘做了。

时间线类型

我们的大脑对于过去及未来所发生的事情有一个方位(含音调、感觉)的编码,称为时间线(TimeLine)。

比如,某些人过去的事情在左边(时间越远距离越远,感觉也越模糊),将来的事情在右边。

每个人的时间线形状各有不同。

最典型的分为以下两种:

即时型(intime):

时间线正好穿过身体(前后A-B、或左右X-Y),现在的时间线位置正好落在身上。

其中,A-B型的人,如果将来位置在前,则倾向于未来导向,过去的记忆模糊。

反之,则倾向迷恋过去,生活缺乏动力。

X-Y型的人即不忘旧,也关注未来。

即时型的共同特征是:

结合当下,投入眼前,不太注重时间管理,相对承时型(throughtime)的人来说较少压力。

承时型(throughtime):

时间线偏离躯体,现在的时间线位置比较随意。

这种人擅长计划,抽离当下、注重未来策划、注重时间管理,相对即时型的人较大压力。

……

教育意义

如果我们习惯拖沓,我们就将时间线上将来事件放大(VAK)和拉近,如果我们感到压力太大,我们就将时间线上将来事件缩小并远置。

如果我们过于怀旧,我们就将变换时间线的走向,将过去从眼前位置转移到侧后方。

教师可以运用时间线技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重写历史经验。

十一.元程序(Metaprograms)

元程序是一种心理程式,决定我们如何整理、指向和分类经验。

元程序比特定思考策略更来得抽象,并定义我们对特定议题的一般策略,是关于思考的思考,而不是思考程序的细节。

我们意识聚焦方式、行为习惯和思维方法均是由潜意识中的元程序控制。

Egoo学习心略测评系统的MBTI或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