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8303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docx

《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docx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可获得大量的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相关信息,有利于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以资源为基础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化,并进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使我国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应当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的还有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首先分别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再针对性地对我们可持续发展提出几个发展思路。

特别是要看到它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环境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的积极影响

在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外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对我国环境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其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高效低耗技术和清洁技术在我国大量使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我国是跨国公司子公司分布最多的国家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500多家最大跨国公司中有200多家在我国投资。

跨国公司注意树立国际形象,对环境保护较为重视,并通过投资引入了不少先进技术工艺,减少了环境污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论文

庞大的人口基数使资源紧张成为我国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战争威胁,我国资源发展实行的是立足于国内资源的内向型战略。

实行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后,注重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这不但使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得到缓解,而且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解决我国生态和环境问题。

显然,这既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合理配置资源、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3洁净能源比重提高

我国能源的人均消费量仅为发达国家的 5~10%,按我国GDP增长速度,能源需求将在 20 年内增长一倍。

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是煤炭比重过高,这也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利用。

自 1993 年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以来,我国油气的需求逐年增加,

对我国洁净能源比重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据国际能源署最新估计,到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达到8000万~1亿吨,净进口率达到41%。

1.4经济发展为环境治理提供越来越强的物质基础

我国进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后,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实力的增强使我国有能力在环境保护上进行更多的投入。

近年来。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增加。

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的0.

5%增加到2000年的1.5%。

沿海发达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我国现在实行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都与我国近年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密切关系。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的消极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由于经济落后,因而相对于发达国家处于纵向分工的不利地位。

大量初级产品的出口,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处于转轨中的我国,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加上缺乏约束的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种种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发生。

具体说来,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初级产品不合理的出口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

掠夺性开采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消极影响。

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毁灭性破坏,如钟乳石出口使得桂林喀斯特地貌严重受损。

如,1982~1993 年间我国出口发菜799吨,创汇3126万美元,经济效益和创汇效益都非常可观,但对环境造

成的破坏也非常严重。

据报道,由于盲目采挖发菜,二连浩特周围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沙化或严重沙化。

1983年我国甘草的储藏量约35万~45万吨,1982~1993年出口量已达到17万吨。

由于掠夺性采挖,现储藏量不到40%,不但资源本身遭到严重破坏,而且造成草原严重退化。

由于缺乏有效控制,有些矿产品如钨、锑、钼、锡等盲目生产形成恶性循环,不但严重破坏了资源,而且严重恶化了生态环境。

某些产品的不合理出口还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毁灭性破坏,如钟乳石出口使得喀斯特地貌严重受损。

2.2废弃物的转移

废弃物通过国际贸易进行转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我国政府对危险废弃物的越境转移一贯持坚决的反对态度。

1990年3月,我国政府签署了一系列有关抑制废弃物转移的国际条约。

同时,我国自己也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控制有害废物转移的法律法规。

但是,发达国家以直接贸易形式向我国转移废弃物的事件仍相当严重,废物入境的数量巨大。

从目前海关查获的情况看,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是主要进口地和使用地,上海、天津、辽宁、北京、江西也发现不少危险废物。

其再生过程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2.3有害技术、设备的转移

在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有些外商将国外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禁止使用的产品及相应的技术和设备通过投资方式转移到我国,也有些外商在技术设备上以旧顶新、以次充好。

据调查,外商投资企业中高达 70%以上的引进设备为中低档水平。

还有些外商投资企业以资源再生利用在我国直接从事进口危险废物的翻新、拆解、加工、处理、电解等业务。

这类投资实质上是有毒废弃物越境转移的另一种方式,对我国环境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第3页/共8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论文

由于污染造成臭氧层损耗直接影响和危及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

我国政府已于 1991 年宣布加入经过修正的针对臭氧层损耗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但这一议定书存在明显缺陷,它对非缔约国通过投资方式向第五条款缔约国转移臭氧层损耗物的生产和消费没有采取任何防止措施。

一些投资者利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淘汰时间的差距,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将臭氧层损耗物的生产和消费转移到发展中缔约国。

其中,有不少来自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将臭氧层损耗物的生产和消费转移到我国。

这对我国环境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

3、经济全球化下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有利于我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间接资源掠夺和污染转嫁。

加上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浓,政府对环境立法、执法的力度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的科技含量不高,企业的环保积极性不够等自身原因,遂造成了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

针对这些国外国内原因,我们应积极思考有效对策以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继续采取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提高环境的立法、执法力度,加大环保投入,进行环保补贴、排污收费等常见措施以外,还应有以下思路。

3.1改变现有GDP核算体系,变现存GDP为“绿色GDP”

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应充分考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在对GDP进行核算时,并未将经济增长的环境影响考虑在内,从客观上导致环境污染这类具有负外部性的行为得以存在和蔓延,对环境质量的改善形成巨大的压力。

今后,应逐渐改变这种现状,将生产、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纳入GDP的核算中。

如果是环境污染,其所造成的损失要从GDP总量中扣除,从而纠正现存GDP核算方式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误导以及对资源配置的扭曲。

国外的一些著名学者也曾提出过国民收入核算的新指标,如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曾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NEW,NetEconomicWelfare)。

该指标以是否改善了社会福利为出发点对现存GDP进行了调整,其中包括对环境负外部性所造成损失的扣除。

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工作也正在进行,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具体运作中需要克服技术上的难题,如定性指标的量化与数据

来源等。

3.2切实抓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我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从原来的数量型的粗放增长方式向效益型的集约增长方式转变,建立一个低消耗资源的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以促进资源的节约,提高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缓和资源的供需矛盾,走资源节约型发展的道路。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无害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高效、低耗、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工业、能源、农业、林业和环保产品生产体系。

扶持和发展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加快产业升级进程,实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提高自身绿色竞争力。

3.3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抓环保,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结构体系

首先,应考虑通过价格政策,取消不合理补贴、开征污染税等经济手段将环境成本内在化,从而引导企业生产行为,纠正那种竭泽而渔、片面追求产值而不顾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倾向。

其次,政府管理部门应将工作重点从“关闭”污染型企业转向帮助企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上来,这样既可以减少因关闭企业造成固定资产不必要的浪费,又不会使失业增加出现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再次,尽快建立和完善与环保有关的外贸法规体系,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力度,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3.4改变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过大的状况

在经济发展途径上,我国应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推进的战略。

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先导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业,带动整个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争取后来居上。

大力开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资源深加工型出口产业的发展,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改变我国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过大的状况,既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使用,又防止了发达国家对我国资源的间接掠夺。

第5页/共8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论文

当今,信息对经济的影响日益重要。

提倡“绿色融资”,除了要求对欲上市和已上市的企业进行环保审查与评估以外,还可利用资本市场的信息传递以控制污染,激励绿色生产。

我国入世后,更多的企业可以到国外上市,国外企业也可到境内上市,但上市成功的重要条件是通过环保评估,必要时实行环境标准一票否决制。

资本市场可根据企业污染状况而改变对企业的价值判断,刺激企业(包括跨国公司)控制污染及其转嫁。

比如,及时对高污染企业进行报道,向投资者和社会传递“该企业技术水平低、管理能力差”的信息,从而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和预期利润,使其股票价格大跌。

反之,通过媒体对改善污染状况和使用清洁技术的企业进行信息传递既有利于企业也有利于环境。

资本市场的信息传递可能比直接管制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更大。

3.6积极开展环境外交,构筑国际污染转移防线

首先,积极从政治角度谋求发展中国家利益,将防止国际污染转嫁的措施写入相关的国际公约及双边或多边协议之中。

其次,积极倡导世界各国都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要利用大国身份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监督发达国家遵守国际公约。

再次,要认真研究国际环境壁垒政策,找出差距,提高标准,防止国际环境污染向我国转移。

3.7征收环境附加税,建立国际投资产业准入制度

对进口高污染产品除征收一般关税外,还应征收惩罚性环境附加税。

对国际来华投资项目应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决禁止污染严重且无法治理的项目投资。

严格控制有一定污染但国内确需且有治理技术保障的项目引进,并要求执行其母国标准。

必要时当事国之间应在事前签定“预约条款”,如不利于东道国环境的事实发生,一律要求“援助国”采取措施弥补损失。

目前国际社会主要对贸易商品实行“绿色标志”、

“环境标签”制度,这是不全面的,有时是治标行为,应该对国际资本流动也推行这种制度。

方法之一是确定投资项目的环保系数x(0~1),x=0.6+(QB)÷(AB)

×0.4。

A、B分别是环保优秀指标和及格指标,Q是国际借款人或投资项目的环保评估指标。

对于Q小于B即环保指标不合格也得到援助的项目。

当事双方都应承担责任。

3.8建立地方干部生态政绩考核制度

目前,我国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经济,行政领导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政治体制无法短期内取得突破性改革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政绩考核尤为重要。

很多领导干部为追求政绩或迫于招商引资考核一票否决的压力,在发展经济时不仅一味追求“短平快”,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求得短期利益,还在招商引资时,缺少环境评估或者根本不顾环境损害,往往把一些国家淘汰的产业、产品或生产技术引进来并当作政绩炫耀。

这些短视行为一方面给国际环境污染转移提供机会,另一方面造成后代人生态环境转移支付,牺牲的是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此,应修改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生态政绩考核,以减少国际环境污染转移机会,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总结:

经济全球化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经济全球化中,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工作:

①建立经济全球化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协调机制;②发挥国际组织在协调经济全球化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③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实施可持续贸易;④建立南北之间的对话与协调机制。

这样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来规范和指导经济全球化的行为,建立经济全球化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以争取经济全球化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结果。

第7页/共8夜

参考文献:

[1]俞可平等:

《全球化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刘力、章彰:

《经济全球化:

福兮?

祸兮》,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3]洪银兴: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

[4]王克敏:

《经济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张坤民:

《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6]吴艳华:

《环境成本转移与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3(5)

[7]任保平: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8]方显仓:

《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载《生态经济》,2001(7)

[9]王萍:

《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载《中国软科学》,2002(3)

[10]张世鹏:

《关于全球化研究的几个问题》,载《国外理论动态》,1999(3)

[11]龙永图:

《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载《光明日报》,1998年10月3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