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8844218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3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doc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01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课题

绪论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和发展

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1)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2)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本经》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①魏晋隋唐时期:

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孙思邈《千金方》。

②宋金元时期:

陈言《三因方》;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张元素。

③明清时期:

张介宾、赵养葵命门学说;

吴又可、叶桂、薛雪、吴瑭温病学说。

④近代与现代:

收集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中西汇通现代研究。

3、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4小结

重点难点

1重点:

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②金元四大家的理论创新;③明清命门学说与温病学说的新理论。

2难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系统,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思考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是什么?

2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学术特点各是什么?

3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4中医学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1

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02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课题

绪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①生理上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②病理上的整体性:

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③诊治上的整体性:

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①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

②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③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①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②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③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4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5小结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

(2)人体有机整体的构成;

(3)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2难点:

(1)人体怎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要求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两个方面来阐释。

思考题

①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②人体这个有机整体是怎样构成的?

请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来论述。

③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④整体观念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1

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03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课题

绪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2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1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

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

②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

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①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②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简介

3小结

重点难点

1重点:

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2难点:

(1)证的基本概念:

证,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

(2)证的时相性与空间性特征:

证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了其时相性特征;证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它的空间性特征。

考题

①证与病、症在概念上有何区别?

②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③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④临床上怎样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原则?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1

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04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课题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

自学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概念的形成;

3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精的基本概念:

在古代哲学中,精,又称精气,泛指气,是指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包括人体)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精气又指气的一部分,即气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精概念的形成之源:

“水地说”。

(2)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与气的概念是同一的。

气概念的形成之源:

“云气说”,发展为“元气一元论”。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气的运动与变化:

①气机;②气化。

(3)气的中介作用及其意义

(4)天地精气合化为人:

生命产生的哲学观和医学观的比较。

3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气学理论的影响

(2)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4小结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精气的基本概念与精气学说的内容。

2难点:

(1)精、气概念在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的区别:

在哲学中,精即气,是宇宙的生成本原,有时是指气的精粹部分。

在中医学中,精是指精,是人体生命的构成本原,是一种有形的液态物质;而气是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是无形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2)中医学的精气理论并非来源于古代哲学中的精气学说,而是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观察、体悟和推理的结果:

精概念源于对生殖之精的认识,气概念源于对呼吸之气和人体热气的体悟。

思考题

1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与中医学的精与气概念有何区别?

2精气有哪两种存在形式?

3气机与气化有何区别?

4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的精气理论有何影响?

5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对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构建有何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1

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05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课题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

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2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3了解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

4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

1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2)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

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

比类水火的特性来确定:

凡类水者皆属阴,类火者皆属阳。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①相对性:

可转化;可再分阴阳;因比较的对象不同而异;

②绝对性:

某些事物的属性固定不变,不可反称。

2小结

重点难点

1重点:

(1)阴阳的基本概念;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难点:

(1)阴阳与矛盾的区别;

(2)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理论渊源—阴阳互藏互寓。

思考题

1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阴阳与矛盾有何区别?

3事物阴阳分属的依据是什么?

4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的和绝对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分别阐述之。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1

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06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课题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1掌握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与互藏、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等运动规律和形式。

1阴阳对立制约:

对立:

相反;制约:

抑制、削弱、排斥、格拒。

2阴阳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

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如寒与热等。

互根关系失常出现孤阴与独阳。

(2)阴阳互用:

阴阳之间在互存基础上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气与血的关系。

互用关系失常出现阴阳互损。

3阴阳交感与互藏:

4阴阳消长:

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的消长形式与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关联;阴阳之间的此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长与阴阳的互根互用相联系。

5阴阳转化的含义、形式及内在依据和条件:

(1)形式:

渐变,突变;:

(2)内在依据:

阴阳互藏互寓,即阴中有阳,阴中有阴;阴阳消长:

(3)条件:

事物发展的基现阶段,即《内经》曰“重、极、甚”等。

6阴阳自和与平衡:

(1)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恢复协调平衡的能力和趋势;

(2)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大体均势和稳定状态。

7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之间的关系。

8小结

重点难点

1重点:

阴阳的对立、互根、互藏、交感、消长、转化等运动规律和形式。

2难点:

(1)阴阳消长的形式:

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

(2)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之间的逻辑关系。

思考题

1阴阳对立制约和阴阳互根互用的涵义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之。

2阴阳交感的内在机理是什么?

3阴阳互藏的涵义及其意义各是什么?

4阴阳消长的形式有哪些?

各与阴阳的哪些运动规律相关?

5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各是什么?

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的关系如何?

6阴阳自和的涵义是什么?

7阴阳平衡的机制是什么?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1

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07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课题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1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转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2)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则、阴阳偏衰的治则

(3)分析归纳药物性能

6小结

重点难点

1重点:

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偏盛偏衰的治则

2难点: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思考题

1如何区别阳盛则热与阴虚则热?

2如何区别阴盛则寒与阳虚则寒?

3阴阳偏盛偏衰的治疗原则各如何?

4怎样理解阴中求阳与阳中求阴?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1

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08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课题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1掌握五行的概念。

2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

1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加色、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生克

①相生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举例说明。

②相克的概念、次序、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举例说明。

(2)五行制化与胜复

①制化的概念、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②胜复的概念、规律(有胜则复),

(3)五行乘侮

①相乘的概念、次序和原因。

②相侮的概念、次序和原因。

③相乘与相侮之间的关系。

(4)五行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

母能令子虚及其举例。

(2)子病及母:

子盛致母实、子盛致母虚、子虚致母虚。

3小结

重点难点

1重点:

(1)五行的概念及特性。

(2)五行生克制化乘侮及母子相及。

2难点:

(1)制化与胜复规律。

(2)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3)相乘和相侮同时发生的机制。

思考题

1什么是五行的生克和制化?

2五行相乘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原因各是什么?

3五行的特性各如何?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1

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09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课题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1掌握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是在病理和防治原则方面的应用。

2了解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方法论方面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1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②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

(2)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①相生关系的传变;②相克关系的传变;

(3)五行学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

(4)五行学说在防治方面的应用:

①指导脏腑用药;②控制疾病传变;

③确定治则治法: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④指导针灸取穴;⑤情志相胜疗法等。

2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1)注重宏观观察。

(2)注重整体研究。

(3)擅长哲学思维,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

(4)强调功能联系。

3小结

重点难点

1重点:

(1)相生关系的治则治法

治则: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

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

(2)相克关系的治法:

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2难点:

(1)相生与相克关系的传变。

(2)佐金平木、益火补土、培土制水等治法的概念。

(3)益火补土法与培土制水法有何区别?

思考题

1怎样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理的传变?

2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

试述之。

3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

试述之。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1

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10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课题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1掌握藏象的概念;

2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3了解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4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1藏象的基本概念:

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形态、生理病理征象。

2藏象学说的形成:

(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3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4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与生理特点。

5概述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1)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五脏之精、五脏之气、五脏之阴、五脏之阳的涵义。

(2)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五脏藏精→精化为气(脏气)→气分为阴气(五脏之阴)、阳气(五脏之阳)。

6小结

重点难点

1重点: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2难点: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

满而不实、实而不满。

思考题

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概念各是什么?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在形态与生理功能上有何特点?

3藏象学说是怎样形成的?

4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

文献

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1

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11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课题

第二章:

藏象

第二节:

五脏·心(附:

心包络)

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1掌握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2熟悉心的生理特性

3熟悉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4了解心包络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①心主血与心主脉的涵义:

主血包括运血和生血;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

(2)心藏神:

①涵义:

主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②为什么藏神的脏是心而不是脑?

③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意义。

2心的生理特性:

通明,即心之血脉宜通,心神当明。

3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心在窍为舌。

(3)心在志为喜;(4)心在液为汗;

(5)心气通于夏。

4简介心包络。

5小结

重点难点

1重点:

(1)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运行的必要条件;

(2)心藏神的概念及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意义;

2难点:

(1)心主脉的含义。

(2)心藏神的涵义。

思考题

1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运行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2为什么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3为什么说“心在液为汗”?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王芝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01

3谢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12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课题

第二章:

藏象

第二节:

五脏·肺

授课时数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1掌握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2熟悉肺的生理特性;

3熟悉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①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气的宣降主司呼吸和气体的出入交换。

5分钟②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一身之气的生成与宗气的关系;一身之气的运行与肺气宣降及呼吸的关系。

(2)主行水:

肺气的宣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3)朝百脉,主治节:

①朝百脉的涵义:

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而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后再输送到全身。

②主治节的涵义:

治理调节呼吸及气、血、水的作用。

2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2)肺为娇脏。

(3)宣发与肃降:

①宣发的涵义及其体现;②主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