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8884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docx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

ICU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定时评估冷静程度有利于调整冷静药物及其剂量以达到预期目标。

理想的冷静评分系统应使各参数易于运算和记录,有助于冷静程度的准确判定并能指导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的冷静评分系统有Ramsay评分、Riker冷静躁动评分(SAS),以及肌肉活动评分法(MAAS)等主观性冷静评分以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等客观性冷静评估方法。

冷静和躁动的主观评估

Ramsay评分:

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冷静评分标准,分为六级,分不反映三个层次的清醒状态和三个层次的睡眠状态(表二)。

Ramsay评分被认为是可靠的冷静评分标准,但缺乏特点性的指标来区分不同的冷静水平。

表二.Ramsay评分

分数

描述

1

病人焦虑、躁动不安

2

病人配合,有定向力、安静

3

病人对指令有反应

4

嗜睡,对轻叩眉间或大声听觉刺激反应灵敏

5

嗜睡,对轻叩眉间或大声听觉刺激反应迟钝

6

嗜睡,无任何反应

Riker冷静、躁动评分(Sedation-AgitationScale,SAS):

SAS按照病人七项不同的行为对其意识和躁动程度进行评分(表三)。

表三、Riker冷静和躁动评分SAS

分值

描述

定义

7

危险躁动

拉拽气管内插管,试图拔除各种导管,翻越床栏,攻击医护人员,在床上辗转挣扎

6

专门躁动

需要爱护性束缚并反复语言提示劝阻,咬气管插管

5

躁动

焦虑或躯体躁动,经言语提示劝阻可安静

4

安静合作

安静,容易唤醒,服从指令

3

冷静

嗜睡,语言刺激或轻轻摇动可唤醒并能服从简单指令,但又迅即入睡

2

专门冷静

对躯体刺激有反应,不能交流及服从指令,有自主运动

1

不能唤醒

对恶性刺激无或仅有轻微反应,不能交流及服从指令

恶性刺激:

指吸痰或用力按压眼眶、胸骨或甲床5秒钟

肌肉活动评分法(MotorActivityAssessmentScale,MAAS):

自SAS演化而来,通过七项指标来描述病人对刺激的行为反应(表四),对危重病病人也有专门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表四、肌肉运动评分法,MAAS

分值

定义

描述

7

危险躁动

无外界刺激就有活动,不配合,拉扯气管插管及各种导管,在床上翻来覆

攻击医务人员,试图翻越床栏,不能按要求安静下来

6

躁动

无外界刺激就有活动,试图坐起或将肢体伸出床沿。

不能始终服从指令

(如能按要求躺下,但专门快又坐起来或将肢体伸出床沿)

5

烦躁但能配合

无外界刺激就有活动,摆弄床单或插管,不能盖好被子,能服从指令

4

安静、配合

无外界刺激就有活动,有目的的整理床单或衣服,能服从指令

3

触摸、叫姓名有反应

可睁眼,抬眉,向刺激方向转头,触摸或大声叫名字时有肢体运动

2

仅对恶性刺激有反应

可睁眼,抬眉,向刺激方向转头,恶性刺激时有肢体运动

1

无反应

恶性刺激时无运动

恶性刺激:

指吸痰或用力按压眼眶、胸骨或甲床5秒钟

ICU病人理想的的冷静水平,是既能保证病人安静入睡又容易被唤醒。

应在冷静治疗开始时就明确所需的冷静水平,定时、系统地进行评估和记录,并随时调整冷静用药以达到并坚持所需冷静水平。

冷静的客观评估客观性评估是冷静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现有的客观性冷静评估方法的临床可靠性尚有待进一步验证。

目前报道的方法有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心率变异系数及食道下段收缩性等。

举荐意见:

14.应个体化制定ICU病人的冷静目标,及时评估冷静成效(C级)

15.应选择一个有效的评估方法对冷静程度进行评估(B级)

16.在有条件的情形下可采纳客观的评估方法。

(E级)

三、谵妄评估谵妄的诊断要紧依据临床检查及病史。

目前举荐使用“ICU谵妄诊断

的意识状态评估法(TheconfusionassessmentmethodforthediagnosisofdeliriumintheICU,CAM-ICU)”。

CAM—ICU要紧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病人显现突然的意识状态改变或波动;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紊乱和意识清晰度下降(表五)。

表五.ICU谵妄诊断的意识状态评估法(CAM-ICU)

临床特点评判指标

病人是否显现精神状态的突然改变?

1、精神状态突然改变过去24小时是否有反常行为。

如:

时有时无或者时而加重时而减轻?

或起伏不定

过去24小时冷静评分(SAS或MAAS)或昏迷评分(GCS)是否有波动?

病人是否有注意力集中困难?

病人是否有保持或转移注意力的能力下降?

病人注意力筛查(ASE)得分多少?

(如:

ASE的视觉测试是对10个画面

2、注意力散漫

SE的听觉测试病人对一连串随机字母读音中显现“A”时点头或捏手示意。

)若病人差不多脱机拔管,需要判定其是否存在思维无序或不连贯。

常表现为思维逻辑不清或主题变化无常。

若病人在带呼吸机状态下,检查其能否正确回答以下咨询题:

1.石头会浮在水面上吗?

2.海里有鱼吗?

3.一磅比两磅重吗?

4.你能用锤子砸烂一颗钉子吗?

在整个评估过程中,病人能否跟得上回答咨询题和执行指令?

1.你是否有一些不太清晰的方法?

2.

3、思维无序

4、意识程度变化

举这几个手指头(检查者在病人面前举两个手指头)。

3.现在换只手做同样的动作(检查者不用再重复动作)。

清醒:

正常、自主的感知周围环境,反应适度。

警醒:

过于兴奋

嗜睡:

瞌睡但易于唤醒,对某些事物没有意识,不能自主、适当的交谈,给

指清醒以外的任何意完识全状觉醒并应答适当

醒、嗜睡、木僵或昏迷)昏睡:

难以唤醒,对外界部分或完全无感知,对交谈无自主、适当的应答。

当有不完全清醒和不适当的应答,强刺激一旦停止,又重新进入无反应状态。

昏迷:

不可唤醒,对外界完全无意识,给予强烈刺激也无法进行交流

*若病人有特点1和2,或者特点3,或者特点4,就可诊断为谵妄。

SAS:

冷静镇痛评分,MAAS:

肌肉运动评分,GCS:

Glasgow昏迷评分

举荐意见:

17.应常规评估ICU病人是否存在谵妄;CAM-ICU是对ICU病人进行谵妄评估的可靠方法。

(B级)。

四、睡眠评估病人自己的主诉是睡眠是否充分的最重要的指标,应重视对病人睡眠状态的观看及病人的主诉(主动地询咨询与观看)。

如果病人没有自诉能力,由护士系统观看病人睡眠时刻不失为一种有效措施,也可采纳图片示意等方式来评估睡眠质量。

ICU病人镇痛冷静治疗的方法与药物选择

一.镇痛治疗疼痛治疗包括两方面:

即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要紧包括阿片类镇痛药、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及局麻药。

非药物治疗要紧包括心理治疗、物理治疗。

(一).镇痛药物治疗

1.阿片类镇痛药理想的阿片类药物应具有以下优点:

起效快,易调控,用量少,较少的代谢产物蓄积及费用低廉。

临床中应用的阿片类药物多为相对选择μ受体兴奋药。

所有阿片受体兴奋药的镇痛作用机制相同,但某些作用,如组织胺开释,用药后峰值效应时刻,作用连续时刻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按照病人特点、药理学特性及副作用考虑选择药物。

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要紧是引起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和胃肠蠕动减弱[1];在老年人专门明显。

阿片类药诱导的意识抑制可干扰对重症病人的病情观看,在一些病人还可引起幻觉、加重烦躁。

治疗剂量的吗啡对血容量正常病人的心血管系统一样无明显阻碍。

对低血容量病人则容易发生低血压,在肝、肾功能不全时其活性代谢产物可造成延时冷静及副作用加重。

芬太尼具有强效镇痛效应,其镇痛效价是吗啡的100-180倍,静脉注射后起效快,作用时刻短,对循环的抑制较吗啡轻。

但重复用药后可导致明显的蓄积和延时效应。

快速静脉注射芬太尼可引起胸壁、腹壁肌肉僵硬而阻碍通气[2]。

瑞芬太尼是新的短效μ受体兴奋剂,在ICU可用于短时刻镇痛的病人,多采纳连续输注[3-5]。

瑞芬太尼代谢途径是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

代谢产物经肾排出,清除率不依靠于肝肾功能。

在部分肾功不全病人的连续输注中,没有发生蓄积作用[3,6,7]。

对呼吸有抑制作用,但停药后3-5分钟复原自主呼吸。

舒芬太尼的镇痛作用约为芬太尼的5-10倍,作用连续时刻为芬太尼的两倍。

一项与瑞芬太尼的比较研究证实,舒芬太尼在连续输注过程中随时刻剂量减少,但唤醒时刻延长[8]。

哌替啶(杜冷丁)镇痛效价约为吗啡的1/10,大剂量使用时,可导致神经兴奋症状(如欣快、瞻妄、震颤、抽搐),肾功能障碍者发生率高,可能与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大量蓄积有关。

哌替啶禁忌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两药联合使用,可显现严峻副反应。

因此在ICU不举荐重复使用哌替啶[9,10]。

2.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阿片类药间断肌肉内注射是一种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但临床上需反复注射给药、病人的退缩心理以及药物起效所需时刻等综合因素使镇痛成效不尽人意[11]。

这种方法从全然上讲不可能排除病人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专门在血流淌力学不稳固的病人不举荐使用肌肉注射。

连续静脉用药常比肌肉用药量少,对血流淌力学阻碍相对稳固,对一些短效镇痛药更符合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特点,但需按照镇痛成效的评估持续调整用药剂量,以达到中意镇痛的目的[,5,6,12]。

举荐意见:

18.应考虑病人对镇痛药耐受性的个体差异,为每个病人制定治疗打算和镇痛目标(C级)

19.对血流淌力学稳固病人,镇痛应第一考虑选择吗啡;对血流淌力学不稳固和肾功不全病人,可考虑选择芬太尼或瑞芬太尼(B级)。

20.急性疼痛病人的短期镇痛可选用芬太尼。

(C级)。

21.瑞芬太尼是新的短效镇痛药,可用于短时刻镇痛或连续输注的病人,也可用在肝肾功不全病人(C级)。

22.连续静脉注射阿片类镇痛药物是ICU常用的方法,但需按照镇痛成效的评估持续调整用药剂量,以达到中意镇痛的目的(C级)。

3.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近年来合成的镇痛药曲马多属于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

曲马多可与阿片受体结合,但亲和力专门弱,对μ受体的亲和力相当于吗啡的1/6000,对k和δ受体的亲和力则仅为对μ受体的1/25。

临床上此药的镇痛强度约为吗啡的1/10[2]。

治疗剂量不抑制呼吸,大剂量则可使呼吸频率减慢,但程度较吗啡轻,可用于老年人。

要紧用于术后轻度和中度的急性疼痛治疗[16,17,18]。

4.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s)

NSAIDs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非选择性、竞争性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环氧化酶(COX)达到镇痛成效。

代表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对乙酰氨基酚可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疼痛,它和阿片类联合使用时有协同作用,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该药可用于缓解长期卧床的轻度疼痛和不适。

该药对肝功能衰竭或营养不良造成的谷胱甘肽储备枯竭的病人易产生肝毒性,应予小心。

关于那些有明显饮酒史或营养不良的病人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剂量应小于2g/天,其他情形小于4g/天[11]。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用于急性疼痛治疗已有多年历史。

尽管有不同的新型NSAIDs咨询世,但其镇痛成效和不良反应并无明显改善。

其要紧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出血、血小板抑制后继发出血和肾功能不全。

在低血容量或低灌注病人、老年人和既往有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更易引发肾功能损害11]。

5.局麻药物局麻药物要紧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其优点是药物剂量小、镇痛时刻长及镇痛成效好.目前常用药物为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的镇痛时刻比利多卡因长2-3倍,比丁卡因长25%。

但其高浓度会导致肌肉无力、麻痹、从而延迟运动复原[20,21]。

降低布比卡因的浓度可大大降低这些并发症。

罗哌卡因的心脏和神经系统的安全性比布比卡因高,小剂量时,对痛觉神经纤维具有选择性,对痛觉神经纤维的阻断优于运动神经纤维20-24]

大量资料证实[22,23],局麻药加阿片类用于硬膜外镇痛,不但降低了局麻药的浓度及剂量,镇痛成效也得到增强,同时镇痛时刻延长。

但应注意吗啡和芬太尼在脑脊液中的长时刻停留可能导致延迟性呼吸抑制。

除此之外,临床上还应关注硬膜外镇痛带来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血压下降及可能发生的神经并发症。

合理选择药物、适时调整剂量及加大监测,是降低并发症的保证[24,25]。

举荐意见:

23.局麻药物联合阿片类药物经硬膜外镇痛可作为ICU术后病人的镇痛方法,但应合理选择药物、适时调整剂量并加大监测(C级)。

(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段。

研究证实[25],疼痛既包括生理因素,又包括心理因素。

在疼痛治疗中,应第一尽量设法祛除疼痛

诱因,并主动采纳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能降低病人疼痛的评分及其所需镇痛药的剂量。

二.冷静治疗冷静药物的应用可减轻应激反应,辅助治疗病人的紧张焦虑及躁动,提升病人对机械通气、各种ICU日常诊疗操作的耐受能力,使病人获得良好睡眠等。

保持病人安全和舒服是ICU综合治疗的基础。

理想的冷静药应具备以下特点:

起效快,剂量-效应可推测;半衰期短,无蓄积;对呼吸循环抑制最小;代谢方式不依靠肝肾功能;抗焦虑与遗忘作用同样可推测;停药后能迅速复原;价格低廉等。

但目前尚无药物能符合以上所有要求。

目前ICU最常用的冷静药物为苯二氮卓类和丙泊酚(Propofol)。

1.苯二氮卓类药物

苯二氮卓类是较理想的冷静、催眠药物。

它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内GABA受体的相互作用,产生剂量有关的催眠、抗焦虑和顺行性遗忘作用[26];其本身无镇痛作用,但与阿片类镇痛药有协同作用,可明显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27,28]。

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老年病人、肝肾功能受损者药物清除减慢,肝酶抑制剂亦阻碍药物的代谢[29,30]。

故用药上须按个体化原则进行调整。

苯二氮卓类药物负荷剂量可引起血压下降,专门是血流淌力学不稳固的病人;反复或长时刻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致药物蓄积或诱导耐药的产生;该类药物有可能引起反常的精神作用[31]。

用药过程中应经常评估病人的冷静水平以防冷静延长。

ICU常用的苯二氮卓类药为咪唑安定(midazolam)、氯羟安定(lorazepam)及安定(diazepam)。

咪唑安定是苯二氮卓类中相对水溶性最强的药物。

其作用强度是安定的2~3倍,其血浆清除率高于安定和氯羟安定,故其起效快,连续时刻短,清醒相对较快[32],适用于治疗急性躁动病人。

但注射过快或剂量过大时可引起呼吸抑制、血压下降,低血容量病人尤著,连续缓慢静脉输注可有效减少其副作用[31]。

咪唑安定长时刻用药后会有蓄积和冷静成效的延长,在肾衰病人尤为明显[33,34];部分病人还可产生耐受现象。

丙泊酚、西米替丁、红霉素和其他细胞色素P450酶抑制剂可明显减慢咪唑安定的代谢速率[30,31,35]。

氯羟安定是ICU病人长期冷静治疗的首选药物。

由于其起效较慢,半衰期长,故不适于治疗急性躁动。

氯羟安定的优点是对血压、心率和外周阻力无明显阻碍,对呼吸无抑制作用。

缺点是易于在体内蓄积,清醒慢;其溶剂丙二醇长期大剂量输注可能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36,37]、代谢性酸中毒及高渗透压状态[38]。

安定具有抗焦虑和抗惊厥作用,作用与剂量有关,依给药途径而异。

大剂量可引起一定的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

静脉注射可引起注射部位疼痛。

安定单次给药有起效快,清醒快的特点[32],可用于急性躁动病人的治疗。

但其代谢产物去甲安定和去甲羟安定均有类似安定的药理活性,且半衰期长。

因此反复用药可致蓄积而使冷静作用延长[39]。

苯二氮卓类药物有其相应的竞争性拮抗剂—氟马西尼(flumazenil),但应慎重使用,需注意两者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差异,以免因拮抗后再度冷静而危及生命。

2.丙泊酚丙泊酚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静脉冷静药物;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时刻短,撤药后迅速清醒,且冷静深度呈剂量依靠性,冷静深度容易操纵[40]。

丙泊酚亦可产生遗忘作用和抗惊厥作用[41,42]。

丙泊酚单次注射时可显现临时性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对血压的阻碍与剂量有关,尤见于心脏储备功能差、低血容量的病人[43]。

丙泊酚使用时可显现外周静脉注射痛。

因此临床多采纳连续缓慢静脉输注方式。

另外,部分病人长期使用后可能显现诱导耐药[42,44]。

肝肾功能不全对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参数阻碍不明显。

丙泊酚的溶剂为乳化脂肪,提供热卡1.1卡/毫升,长期或大量应用可能导致高甘油三酯血症[45,46];2%丙泊酚可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生率[47],因此更适宜于ICU病人应用。

老年人丙泊酚用量应减少。

因乳化脂肪易被污染,故配制和输注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单次药物输注时刻不宜超过12小时。

丙泊酚具有减少脑血流、降低颅内压(ICP),降低脑氧代谢率(CMRO2)的作用。

用于颅脑损害病人的冷静可减轻ICP的升高[48]。

而且丙泊酚半衰期短,停药后清醒快,可利于进行神经系统评估。

此外,丙泊酚还有直截了当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3.冷静药物的给予冷静药的给药方式应以连续静脉输注为主,第一应给予负荷剂量以尽快达到冷静目标。

经肠道(口服、胃管、空肠造瘘管等)、肌肉注射则多用于辅助改善病人的睡眠。

间断静脉注射一样用于负荷剂量的给予,以及短时刻冷静且无需频繁用药的病人。

短期(<=3天)冷静,丙泊酚与咪唑安定产生的临床冷静成效相似。

而丙泊酚停药后清醒快,拔管时刻明显早于咪唑安定[49,50,51,52]。

但未能缩短病人在ICU的停留时刻[51,52,53]。

氯羟安定起效慢,清除时刻长,易发生过度冷静。

因此,ICU病人短期冷静宜要紧选用丙泊酚与咪唑安定[54]。

长期(>3天)冷静,丙泊酚与咪唑安定相比,丙泊酚清醒更快、拔管更早[44,45,51,55]。

在诱导期丙泊酚较易显现低血压,而咪唑安定易发生呼吸抑制,用药期间咪唑安定可产生更多的遗忘[44]。

氯羟安定长期应用的清醒时刻更有可推测性[56],且冷静中意率较高[57]。

因此氯羟安定更适合在长期冷静时使用。

表六.常用冷静药物的负荷剂量与坚持剂量参考

负荷剂量坚持

0.03-0.3mg/kg

0.02-0.06mg/kg

0.04-0.2mg/kg/hr

0.01-0.1mg/kg/hr

丙泊酚

1-3mg/kg

0.5-4mg/kg/hr

 

为幸免药物蓄积和药效延长,可在冷静过程中实施每日唤醒打算,即

每日定时中断冷静药物输注(宜在白天进行),以评估病人的精神与神经功能状态,该方案可减少用药量,减少机械通气时刻和ICU停留时刻[58]。

但病人清醒期须严密监测和护理,以防止病人自行拔除气管插管或其它装置。

大剂量使用冷静药治疗超过一周,可产生药物依靠性和戒断症状[59,60,61]。

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戒断症状表现为:

躁动、睡眠障碍、肌肉痉挛、肌阵挛、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打哈欠、焦虑、躁动、震颤、恶心、呕吐、出汗、流涕、声光敏锐性增加、感受专门、谵妄和癫痫发作。

因此,为防止戒断症状,停药不应快速中断,而是有打算地逐步减量。

4.α2受体兴奋剂

α2受体兴奋剂有专门强的冷静、抗焦虑作用,且同时具有镇痛作用,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其亦具有抗交感神经作用,可导致心动过缓和/或低血压。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62,63,64]由于其α2受体的高选择性,是目前唯独兼具良好冷静与镇痛作用的药物,同时它没有明显心血管抑制及停药后反跳。

其半衰期较短,可单独应用,也可与阿片类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合用。

但由于价格昂贵,目前在ICU中尚未得到普遍应用。

举荐意见:

24.对急性躁动病人能够使用咪唑安定、安定或丙泊酚来获得快速的冷静。

(C级)

25.需要快速清醒的冷静,可选择丙泊酚。

(B级)

26.短期的冷静可选用咪唑安定或丙泊酚。

(A级)27.长期冷静治疗如使用丙泊酚,应监测血甘油三酯水平,并将丙泊酚的热卡计入营养支持的总热量中。

(C级)

28.对同意冷静治疗的病人,应提倡实施每日唤醒打算。

(A级)29.冷静药长期(>7天)或大剂量使用后,停药过程应逐步减量以防戒断症状显现。

(C级)

谵妄治疗

谵妄状态必须及时治疗。

一样少用冷静药物,以免加重意识障碍。

但关于躁动或有其他精神症状的病人则必须给药予以操纵,防止意外发生

冷静镇痛药使用不当可能会加重谵妄症状。

氟哌啶醇(haloperidol)是治疗谵妄常用的药物。

其副作用为锥体外系症状(EPS),还可引起剂量有关的QT间期延长,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43,65]。

应用过程中须监测ECG。

既往有心脏病史的病人更易显现此类副作用。

临床使用氟哌啶醇的方式通常是间断静脉注射。

氟哌啶醇半衰期长,对急性发作谵妄的病人需给予负荷剂量,以快速起效。

举荐意见:

30.躁动型谵妄必须及时治疗,氟哌啶醇为常用药物。

(C级)

31.使用氟哌啶醇过程中须严密监测心电图变化。

(B级)

冷静镇痛治疗中器官功能的监测与爱护

镇痛冷静治疗对病人各器官功能的阻碍是ICU大夫必须重视的咨询题之一。

在实施镇痛冷静治疗过程中应对病人进行严密监测,以达到最好的个体化治疗成效,最小的毒副作用和最佳的效价比[1]。

1.呼吸功能:

1.1镇痛冷静治疗对呼吸功能的阻碍多种镇痛冷静药物都可产生呼吸抑制。

阿片类镇痛药引起的呼吸抑制由延髓-2受体介导产生,通常是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不变。

阿片类镇痛药的组胺开释作用可能使敏锐病人发生支气管痉挛,故有支气管哮喘病史的病人宜幸免应用阿片类镇痛药。

苯二氮卓类可产生剂量依靠性呼吸抑制作用,通常表现为潮气量降低,呼吸频率增加,低剂量的苯二氮卓类即可掩盖机体对缺氧所产生的通气反应,低氧血症未得到纠正,专门是未建立人工气道通路的病人需慎用。

丙泊酚引起的呼吸抑制表现为潮气量降低和呼吸频率增加,负荷剂量可能导致呼吸暂停,通常与速度及剂量直截了当有关,给予负荷剂量时应缓慢静脉推注,并酌情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剂量达到治疗目的。

硬膜外镇痛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呼吸抑制,通常与阿片类药物有关。

一些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具有亲水性的特点,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专门是脑脊液内的滞留时刻延长,可能引起药物向头侧扩散,从而导致延迟性呼吸抑制,此并发症难以推测,可导致二氧化碳储留并造成严峻后果,应加大呼吸功能监测。

深度冷静还可导致病人咳嗽和排痰能力减弱,阻碍呼吸功能复原和气道分泌物清除,增加肺部感染机会。

不适当的长期过度冷静治疗可导致气管插管拔管延迟,ICU住院时刻延长,病人治疗费用增高[2]。

1.2镇痛冷静治疗期间呼吸功能监测强调呼吸运动的监测,紧密观看病人的呼吸频率、幅度、节律、呼吸周期比和呼吸形式,常规监测脉搏氧饱和度,酌情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定时监测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对机械通气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