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治理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组织设计.docx

上传人:恰似****客 文档编号:18938345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X 页数:145 大小:5.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污水治理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生活污水治理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生活污水治理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生活污水治理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5页
生活污水治理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5页
生活污水治理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5页
生活污水治理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5页
生活污水治理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5页
亲,该文档总共1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污水治理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组织设计.docx

《生活污水治理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组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污水治理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组织设计.docx(1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活污水治理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组织设计.docx

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工程EPC

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1.1 勘察方案及详细说明 1

1.1.1 项目概况与勘察范围 1

1.1.2 勘察依据、任务与目标 1

1.1.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

1.1.4 对场地的理解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5

1.1.5 勘察实施方案 6

1.1.6 勘察设备及资源配备计划 8

1.1.7 勘察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10

1.1.8 勘察进度与保证措施 12

1.1.9 勘察安全与环保措施 13

1.1.10勘察后期服务承诺 15

1.2 设计方案及详细说明 16

1.2.1 设计方案 16

1.2.2 设计方案详细说明 32

1.2.3 设计质量、进度管理与措施 86

1.3 施工实施方案 96

1.3.1 工程概况及实施条件 96

1.3.2 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及项目管理目标 98

1.3.3 项目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100

1.3.4 施工部署和资源配置 104

1.3.5 主要施工方案 107

1.3.6 施工质量体系与保证措施 120

1.3.7 施工进度与保证措施 124

1.3.8 安全施工措施 127

1.3.9 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保证措施 132

1.3.10空气扬尘控制方案 137

1.1勘察方案及详细说明

1.1.1项目概况与勘察范围

(1)计划工期:

勘察工期:

勘察任务约定时间内提供符合设计规范及勘察规范要求的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

设计工期:

合同约定时间内提交施工图及预算文件,施工图及预算文件需满足审查、施工、审计等相关要求。

(2)建设规模及内容:

拟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

铺设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污水检查井及沉泥井,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及一套污水中转泵站。

(3)勘察工作范围:

完成的勘察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收集资料,现场踏勘,制订勘察纲要,进行测绘、勘探、取样、试验、测试等勘察作业,以及编制工程勘察文件,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配合服务以及场地现状的地形测量等内容)。

(4)勘察质量标准:

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规范、达到国家及地方现行质量验收合格标准。

在利用原有的管网基础上,增设新的管网,在上述达到排污管网全覆盖;实现污水全部进入污水管网,并得到有效处理的目标。

1.1.2勘察依据、任务与目标

1.1.2.1勘察工作依据

岩土工程勘察依据建设单位在合同范围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相关文件外,其余均按现行国家、行业相关标准、规范、规程及ISO9001质量管理技术文件和纲要的勘察技术要求执行。

执行的标准、规范及文件有: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

(3)《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

(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5)《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9)《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83-2011

(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2012

(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1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4)《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15)《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

98

(16)《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标准》YB/T9009-98

(17)《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18)《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50145-2007

(1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2007年版)

(20)《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21)《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CJJ/T73-2010

(22)《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

(23)《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

1.1.2.2勘察工作任务和要求

(1)收集相关区域地质、地震及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构)筑物总平面图,场区的地形,建筑物的性质、规模等资料;

(2)查明场地范围内的不良地质作用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

(3)查明场地内各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和工程特性以及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特征值。

(4)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幅,提供抗浮验算的地下水位,判定地下水及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提供水文地质计算有关参数、基坑开挖采取的地下水控制措施,分析评价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查明埋藏河道、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6)预测地基沉降、差异沉降和倾斜等变形特征,提供计算变形所需的计算参数;

(7)进行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并对饱和砂土及粉土进行液化判别,根据地脉动试验测出场地的卓越周期。

(8)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出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建议;提供与设计要求相对应的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参数,并对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9)查明拟建建筑影响范围内的既有建筑、基础设施,分析基础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0)对可能采用的基坑开挖和围护方案进行初步分析评价,提出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建议;

(11)对基础类型、适宜性、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

(12)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和图件。

1.1.2.3勘察工作目标

勘察工作的目标为:

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工程钻探、试验及水文地质测试等勘测工作,查明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判明场地及其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并划分建筑场地类别, 对拟建场地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评价,为地基基础选型、设计、基础施工、地基处理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提供地质依据和合理建议,并提交满足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和基础施工要求的技术成果。

1.1.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1.3.1地形地貌

地处广阔的前洪积、冲积平原,由西部山地上升,平原区相对下降,山脊破坏产物由地表水携带到山前淤积而成。

属山前台地及剥蚀缓斜区与平原沉降区交界部位,拟建场地平坦,地势起伏小,呈西高东低势。

1.1.3.2气象、气候条件

温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变化分明: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寒,冬季寒冷少雪。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87.5h,日照率58%;年平均气温为13℃,1月份为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2.1℃,绝对最低气温为-19℃;7月份为最热月份,平均气温为26.9℃,绝对最高温度达42.5℃;平均气温较差为29℃;年平均无霜期为220天。

全年平均降水量为571.91mm,但年降水量变化幅度很大。

降雨季节分布不均,7~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80%左右,面12月和1~2月的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0%左右。

年平均风速为2.6米/秒,风力为2级,最大为8级,大部分年份最大风力为7级,最大风速为20米/秒。

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带来的大量水气,降水的年际与年内变化均较大。

由于春秋季节经常出现少雨,往往形成干旱。

多年平均径流深39.4mm,流径的年内分配与降水特点相似,多产生于降水集中的汛期。

一年中,水面蒸发量以夏季为最大,占全年蒸发量的38.4%,春季占33,9%,秋季占20%,冬季占7.7%。

1.1.3.3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河流渠系渗漏补给、灌溉入渗及山前侧向径流补给。

其中,浅层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好,具备了上述各种补给來源,而深层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差,主要补给方式为侧向径流补给。

地下水径流由于受人为因索的影响而变得比较复杂。

总的径流方向是由西向东,在中部平原转向东北,水力坡度逐渐变小,径流越來越缓慢。

在常年性河流两岸,形成与河流位置相当的地下水分水岭。

由分水岭向两侧排泄。

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是人工开采。

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地下水侧向流出和潜水蒸发已逐渐减少。

1.1.3.4地层岩性

地区出露的地层自老至新以此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三系、第四系。

其中震旦系、三叠系地层分布面积小,出露不全。

石炭系、二叠系、第三系地层多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只有零星露头出露。

其他各时代地层出露良好。

其中第三纪上新世(N2)至第四纪早更新世(Q1)时期形成的内陆冰渍湖相沉积分布有膨胀土。

多呈褐黄、灰绿、紫红色,风化后多呈白-灰白色。

膨胀土多呈坚硬-硬塑状态,结构致密,裂隙发育,切面光滑,有光泽,内含姜石及铁锰质结核,局部夹薄砂层及砂砾层,地层岩性不均匀,矿物成分以蒙脱石为主。

1.1.3.5地质构造

山麓丘陵与山前平原的过渡地带。

其新构造地貌单元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基岩隆起区、山前台地及剥蚀缓斜地区和平原沉降区。

(1)基岩隆起区

基本上是以基岩山区与山前堆积区边界为东界,主要为侵蚀中山、低山及丘陵台地隆起区。

本单元海拔高度由西北部的1000m向东南逐渐下降至200m左右。

发育有两级夷平面,I级夷平面(北台期面)形成于第三纪早期,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在保留有该夷平面的残留面。

II级夷平面为中新世的构造剥蚀面,以海拔400m〜800m的低山区利丘陵区最为发育。

(2)山前台地及剥蚀缓斜区

以基岩山区与山前堆积区边界为西界,以山前断裂带断裂为东界,是基岩隆起区与平原区的过渡区。

在地貌单元划分上属山前地带台地及剥蚀缓斜地区。

发育的一级夷平面是晚第三纪晚期的剥蚀面,其海拔一般在200m左右,在山前和主要河流两侧的丘陵及台地区均有分布,西侧的盆地边缘。

(3)平原沉降区以山前断裂带的断裂为西界的地区。

由冲积和洪积物构成,第四系厚度由山前的几十米。

向东增大至200m〜300m。

第四纪时,由断裂控制的断陷和断隆形成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到第四纪已基本消失,整体处于坳陷状态,个别单元右差异运动。

凹陷:

分别以断裂为其西界和东界:

西向的曲线形态,断裂始新统底界落差达3000m。

上第三系底界落差200m。

晚第三纪以来,断陷强烈活动转移到西界断裂上。

下降盘上第三系底界埋深在为711m,上升盘上第三系埋深一般为300m〜400m,附近断裂两侧上第三系底界落差大于400m。

第四纪以来。

断陷活动一直持续,第四系下降盘在为290m,上升盘一般直接出露早更新世地层。

最厚约25m,两倒差异幅度在北段为30m、附近为250m。

显示了一带差异运动最强。

向北逐渐变弱。

近场区的新构造运动主要受NNE向的断裂的控制,该断裂由于被NWW向的断裂和断裂切割,第四纪以来存在活动差异性。

断裂东酋两倒差异輛度在北部的邢台一带为30m,附近为250m,南约几米至几十米。

显示了附近差异运动最强,向北和向南连渐变弱的待点。

1.1.3.6区域构造稳定性

地区位于平原地震构造帯上。

该带表现为强靈连延带、小霍密集带、活动断裂帯。

有资料的地段还存在地壳深断裂。

地震构造带是地震发生带。

地震发生概率比带外地区高,也可称之为潜在震源带。

平原地震构造带的地震构造右旋走滑断层和左旋走滑断层为主。

地区的第四纪活动断裂也以这两组为骨干。

1830年71/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断裂。

该断裂是近场区主要活动断裂。

在第四纪断裂中。

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仍有明显活动,地形变资料还显示现代活动,它是的地震构造,成为划分潜在震源区的构造依据。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II类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图3.6-1),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图3.6-2),相应的基震烈度为VII度,相应设施应按此标准进行设防。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1.1.4对场地的理解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1.1.4.1对场地的理解

山前台地及剥蚀缓斜区与平原沉降区交界部位,拟建场地平坦,地势起伏小,总体呈西高东低,原始地形坡度一般<5°,局部稍陡;场地及其周边未见滑坡、泥石流等常规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发育,场地建设条件良好。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相关文献,地区存在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土两种特殊性土质,主要为早全新世Q41)及晚更新世(Q3)时期形成。

膨胀土在地区较为典型,以西出露于地表浅层,向东逐渐倾伏于第四纪沉积物之下。

膨胀土是一种超压密粘性土,常态多呈坚硬-硬塑状态,土的密度大,空隙比小,亲水性特强。

干燥时土质坚硬,裂隙发育,具有典型的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及胀缩可逆的变形特性。

地区膨胀土为新第三纪上新世(N2)至第四纪早更新世(Q1)时期形成的,属内陆冰渍湖相沉积。

多呈褐黄、灰绿、紫红色,风化后多呈白-灰白色。

膨胀土多呈坚硬-硬塑状态,结构致密,裂隙发育,切面光滑,有光泽,内含姜石及铁锰质结核,局部夹薄砂层及砂砾层,地层岩性不均匀,矿物成分以蒙脱石为主。

由于膨胀土具有湿胀干缩性、多裂隙性、超固结性及崩解性,其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并且反复变形的性质,以及土体中杂乱分布的裂隙,对建(构)筑物所产生的变形破坏作用往往具有长期潜在的危险。

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土均属于特殊性岩土,其中湿陷性黄土具有大孔隙,承载力较高,遇水湿陷的工程特征,膨胀土承载力高,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征,在湿陷性黄土和膨胀土地区进行工程建设,首先应查明其工程特征,并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

综上,潜在分布的膨胀土与湿陷性黄土对项目建筑物(构筑物)将带来极大的危害,尤其主要为管线工程,管线长、污水检查井及沉泥井众多,地基变形对管道的安装施工及后期的运营维护及污水检查井与沉泥井基础影响大。

因此前期项目勘察时必须查明场地膨胀土与湿陷性黄土的空间分布范围及其工程特性,设计、施工时须重视膨胀土潜在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工程处理和加固措施进行防范。

1.1.4.2项目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1)膨胀土地层工程特性

1)湿胀干缩性:

当土体浸水时,土颗粒表面的结合水膜增厚,使颗粒间距拉大,从而引起土体膨胀。

当土体失水时,结合水膜减薄,颗粒间距缩小,从而引起土体收缩。

反复的膨缩变形导致膨胀土上的建筑物开裂破坏。

2)多裂隙性:

由于往复的干缩湿胀,致使土中的裂隙十分发育。

裂隙不仅破坏了土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土体强度降低,为渐近破坏提供条件,而且也为地表水的浸入形成了通道,使土体胀缩效应显著,风化加剧。

3)超固结性:

在地层历史上,膨胀土地层曾受过比现在更大的前期固结压力,使土体处于超固结状态。

4)崩解性:

崩解性是膨胀土浸水所发生的一种吸水湿化现象。

由于土块表面颗粒首先吸附水分子形成水化膜,使颗粒间连结削弱。

同时一部分胶结构物被水溶解,破坏了土的结构连结。

于是在水膜楔入效应的作用下,使土块周围首先出现各种形状不一的土粒或小块掉落与崩解等解体现象。

(2)湿陷性黄土工程危害

地区的黄土工程特征为成因较早,多为全新世早期形成,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含水量低于10%时应考虑自重湿陷性,承载力较高,具中~大孔隙比,见白色丝状物,遇水湿陷,即在一定压力下浸湿,土体结构迅速破坏,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现象,反映在建筑物方面,砖混结构易出现墙体开裂并附加不均匀沉降;框架结构(上部结构刚度较大的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随着不均匀沉降的发展,可能造成上部结构发生破坏。

针对上述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结合情况,初步判断拟建项目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

1)、项目场地截、排水问题

根据上述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地层工程特性及危害,尤其是与水相关的特性影响,项目主体地基施工前应先进行场内及周边截排水设施的修建工作,以防止项目地基出现淹水或进水问题。

2)、开挖边坡稳定问题

受膨胀土亲水性强、遇水膨胀、崩解;失水收缩等特性影响,边坡开挖后须及时进行相应的覆盖措施及支护。

3)、地基开挖后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潜在降低问题

受膨胀土亲水性强;遇水膨胀、崩解;水收缩等特性影响,地基开挖后须及时进行相应的基础施工覆盖,同时避免在雨天施工,将由此引起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4)、地基变形问题

膨胀土地基位于浅表时,受地表水季节性入渗或土中孔隙水蒸发等影响,膨胀土产生反复的湿胀干缩;湿陷性黄土湿陷,如建(构)筑物直接置于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则将引起基础的开裂、变形,因此需在勘察阶段进行全面勘察以查明其分布及相应的物理力学指标。

1.1.4.3勘察应对措施

根据相关规范在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下列内容,并应结合建筑物的特点和设计要求,对场地、地基作出评价,并对地基处理措施提出建议:

(1)膨胀土

膨胀土勘察应着重查明膨胀土的地质时代成因、涨缩等级、测定膨胀土的工程特征指标和地下水工程特征,为地基基础设计等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大气影响深度为1.0m,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为2.25m,对于基础埋深小于大气影响深度时,应采取地表下1m处地基土土样进行地基变形量计算。

勘察完成野外钻探时,应对勘察钻孔地下水位统一进行量测,并记录各钻孔地下水实际赋存状况,分析地下水赋存条件。

(2)湿陷性黄土

对湿陷性黄土须查明黄土地层的时代、成因;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和湿陷起始压力随深度的变化;场地湿陷类型和地基湿陷等级的平面分布;变形参数和承载力;地下水等环境水的变化趋势;.其他与湿陷性黄土相关的工程地质条件。

1.1.5勘察实施方案

岩土勘察阶段为施工图详细勘察阶段。

另外项目施工期间需进行验槽等工程地质配合。

1.1.5.1基本任务要求

根据设计要求、勘察工作及规范要求并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勘察任务如下:

(1)收集拟建工程有关文件、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资料以及工程场地范围的地形图;

(2)对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评价与整治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和整治方案建议。

(3)详细查明地基土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确定场地特殊土的平面分布和承载力;查明场区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征;分析和评价整个场地的稳定性、均匀性;评价场地的适宜性。

(4)对须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沉降,差异沉降和整体倾斜。

(5)查明建筑物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及古河道或人工洞穴等,查明有无可液化的地层,指出他们对场地或地基的危害程度,提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所需的计算指标及资料。

(6)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层的渗透性。

(7)查明洪水的淹没范围、河流水位和地表径流条件等。

(8)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S0021—2001)(2009版)判定环境水和土对建筑材料和金属的腐蚀性。

(9)在抗震设防区应划分场地土类别,并对饱和土、粘土、沙土及粉土进行液化判断。

(10)判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项目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

(11)根据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适宜的基础形式、埋深、地基处理和沉降分析等有关的计算参数及应注意的事项。

如地基条件决定需采用桩基,应提出采用何种桩基、其相应的桩径尺寸、桩端持力层情况等,提出单桩极限承载力与计算公式。

对于地基处理应提供具体的处理方案及计算指标。

1.1.5.2勘察工作重点内容

在进行现场踏勘并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场地地质条件,勘察工作重点研究的问题为:

(1)建(构)筑物地基问题

为确保拟建筑物安全使用、节约建筑投资:

1)对框架结构的拟建物,由于荷载大,如基岩埋深较浅且强度较大,采用岩石地基较理想,应查明、研究岩石地基的强度及岩溶发育对地基稳定性和强度的影响,挖掘地基承载力;2)对于其它拟建砖混结构建筑物,根据建筑特点并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应该考虑岩土混合地基、岩石地基,因此查明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差异沉降量很重要;3)因地区存在膨胀土与湿陷性黄土分布,尤其是从区域资料看场区处于膨胀土分布区域,因此需重点查明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的分布特征、工程特性并提出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建议。

(2)环境工程问题

勘察应查明潜在各种边坡的组成特征,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等,分析评价其稳定性,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治理措施,为设计提供依据。

(3)水文地质问题

查明场地地下水位标高及其变幅等有关水文地质参数及施工期间降雨量等,评价其对地基的影响,必要时,提出相应的工程地质建议与工程处理措施。

1.1.5.3勘察方法、技术手段

根据设计提出的勘察要求结合场地的地质条件,为查明场地上述工程地质问题,勘察工作以钻探为主,辅以岩、土样室内试验、资料收集、工程地质类比等方法,结合周边已建工程的施工经验,综合分析研究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主要勘察方法、技术手段如下:

(1)资料收集

充分利用收集的资料、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地震、卫星(航空)图片等有关资料。

(2)工程地质测绘

目的:

作为全部工作的前期基础工作,收集有关场地及附近的水文、地质及建设工程、环境及滑坡、坟场及附近弃土场地、地下管网分布等资料,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为节约工作时间,缩短工期,地下管网的调查工作拟于所有工作开展前,先期进行。

测绘工作按拟建项目管线四周不少于各300m宽度进行,对地质条件复杂的路段应进行重点场地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比例尺1:

500)。

(3)钻探

目的:

用于查明地质、岩性、岩士分层界线、构造发育情况,风化带厚度等,并取岩样和土样作室内试验。

勘探钻孔布置及深度严格按照《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相关章节执行。

(4)取岩、土、水样及室内试验

为取得有关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为确定地基承载力提供依据,按现行规范要求取岩土样作室内试验。

1)取岩土样:

按岩土单元取样,各单元试样件数不少于6件,岩样12件,水样2组4件(地表水1组2件、地下水1组2件)满足规范要求和工程实际需要。

2)岩、土、水样室内测试:

土样作天然含水量、液塑限、饱和度、孔隙比、直剪(内聚力、内摩擦角)、重复剪(内聚力、内摩擦角)、压缩模量等常规试验以及粘土浸出液腐蚀性测试;岩样作含水容重、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抗剪实验;水质简分析。

(5)水位观测及水质试验

每孔进行初见、终孔、稳定水位观测,通过抽水试验钻孔抽取集2组水样进行室内试验。

如场地附近收集到相同地质背景条件的地下水水质分析资料或建筑经验,则进行引用。

目的:

查明场地地下水埋深、流向,为评价地下水对砼及砼中钢筋的腐蚀性提供依据。

1.1.5.4勘察质量要求

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等相关技术标准,并达岩土工程勘察精度要求。

(1)测量

按建设方指定、认可的控制点进行测放,引测点永久保留至施工结束。

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等相关技术标准,并达岩土工程勘察精度要求。

(2)坑槽探:

根据相关管线资料及管线产权单位提供信息在现场确定建筑物的范围及走向,布上密布网在醒目位置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