屑小之中情意长:《项脊轩志》微专题教学.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8942722 上传时间:2024-04-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屑小之中情意长:《项脊轩志》微专题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屑小之中情意长:《项脊轩志》微专题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屑小之中情意长:《项脊轩志》微专题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屑小之中情意长:《项脊轩志》微专题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屑小之中情意长:《项脊轩志》微专题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屑小之中情意长:《项脊轩志》微专题教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屑小之中情意长:《项脊轩志》微专题教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屑小之中情意长:《项脊轩志》微专题教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屑小之中情意长:《项脊轩志》微专题教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屑小之中情意长:《项脊轩志》微专题教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屑小之中情意长:《项脊轩志》微专题教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屑小之中情意长:《项脊轩志》微专题教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屑小之中情意长:《项脊轩志》微专题教学.docx

《屑小之中情意长:《项脊轩志》微专题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屑小之中情意长:《项脊轩志》微专题教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屑小之中情意长:《项脊轩志》微专题教学.docx

屑小之中情意长:

《项脊轩志》微专题教学

作者:

褚树荣 陈文娟 严丹萍 方卉

        【课例描述】

        【第一教时】

        一、题解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PPT1——“志”“轩”“项脊”的篆文,让学生猜读。

教师解释“志”的篆体本义是记录心之所向;“轩”的篆文为一车四柱,再加上顶,本义为有顶的车,又指像一辆车那样小的屋;“项脊”,一为纪念祖辈出生地,也说明项脊轩的狭小。

这四个篆体字的本义告诉我们,项脊轩虽然小,但作者写它是心有所托的。

今天我们就抓住一个“小”字,来体会归有光深长的情意。

教师播放PPT2——屑小之中情意长:

《项脊轩志》微专题阅读。

        二、语段朗读,概括“小镜头”

        学生找出文中包含“小”的段落,分别朗读。

教师给出下列字的正音:

渗漉、偃仰、呱呱而泣、栏楯、先妣、垣墙周庭、扃牖、异爨。

学生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小”的镜头。

教师播放自己的概括(PPT3):

镜头1,“小鸟啄食”之景;鏡头2,“多置小门”之庭;镜头3,“转述小妹”之语。

        三、鉴赏“小鸟啄食”之景,感受小轩快乐时光

        该环节分为四步。

第一步是教师提问:

归有光欣赏小鸟啄食之景时,心情如何?

要求学生用原文回答。

学生能找到“多可喜”三个字。

        第二步是同桌间讨论:

归有光的小轩时光有哪几种“喜”?

学生举课文为例回答,教师把学生的概括写在黑板上:

读书之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休闲之喜(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赏月之喜(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改建之喜(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追问两个问题:

一是项脊轩原先是什么样子的?

二是改造时做了哪些事?

学生读课文,然后师生根据课文,分别概括出原先的项脊轩古老、破败、狭窄、昏暗等特点,改造时做了修葺、辟窗、绿化三件事。

        第三步是同桌间讨论:

我们从这些“喜”中可以感觉到,少年时期的归有光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提供三段联读材料,要求学生根据这三段材料讨论问题: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课内联读材料PPT4)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课外联读材料PPT5)

        项脊生曰:

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

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课内联读材料PPT6)

        第四步是总结思考:

我们从“小鸟啄食”之景中,可以想象到少年时期的归有光身上的哪些东西?

师生共同概括,如快乐的时光、文人的情趣、勤学的习惯、家族的责任、远大的志向等。

最后以背诵该段四字句部分结束这个环节的教学。

        四、想象“多置小门”之庭,感受归氏无尽伤痛

        先是齐读课内联读材料PPT7,让学生想象多置小门的中庭是一个什么模样的杂院,教师结合提示讲解重点词。

再让学生略凑课外联读材料PPT8,并根据课内外两则材料讨论:

归氏家族出现了什么问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课内联读材料PPT7)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

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

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

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者。

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冥冥汶汶(混混沌沌的样子),将入于禽兽之归。

平时呼召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辄计杪忽(斤斤计较之意)。

俎豆壶觞,鲜或静嘉(很少是干净纯洁的)。

诸子诸妇,班行少缀(都站不成行)。

乃有以戒宾之故(请人观礼的缘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剩菜残羹),以易荐新之品者。

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课外联读材料PPT8,出自归有光《家谱记》)

        学生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1.由小门见人口繁衍;2.由小门见生活杂乱(无序);3.由小门见门户隔膜;4.由小门见人心狭隘(涣散);5.由小门见家族零落(衰败)。

        归氏的祖上是怎样的呢?

学生先朗读课内联读材料PPT9,教师再播放解释课外联读材料PPT10。

通过对比阅读,归纳出归氏祖上的特点:

1.祖上荣耀,仕宦不绝;2.地方望族,影响远大;3.五世同堂,血浓于水;4.亲人期望,光宗耀祖。

        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日: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课内联读材料PPT9)

        归氏世著吴,自唐天宝迄于同光,以文学仕宦者不绝于世。

自宋、元至国朝,仕多不遂,竹帛无可称者。

然时有倜傥豪侠之夫,肥马轻裘,驰骛乡里,往往为郡守县令所宾礼。

至今吾县人犹传“县家一令,不如归氏一信”。

盖亦盛矣!

(课外联读材料PPT10,出自《震川先生大全集·余集》)

        到了归有光一代,归氏家族怎么样了呢?

学生先细读“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这两句,并思考:

归有光为谁“泣”?

为何“号”?

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伤痛?

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稍加发挥:

诸父异爨,庭设重门——归有光是很具有家族观念的人,他的祖上曾有过五世同堂的记录。

但现在生活杂乱,门户隔膜,人心涣散,家族零落衰败!

这是家族的无序与败落之悲(PPT11)。

幼年失恃,亲人辞世——七岁丧母,少年时祖母去世,“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小雅·蓼莪》),“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归有光《先妣事略》)(PPT12)。

三位女性,是他的感情依托,却先后去世,此乃亲人离世、天人永隔之悲。

        【第二教时】

        五、体会“述诸小妹”之语,感受此情可待成追忆

        学生先齐读PPT13(即课文最后两节内容)。

教师提问:

“小妹语”说的是什么?

归有光回忆了妻子的哪些事情?

最后明确:

说的都是琐屑小事,回忆的都是生活细节。

再让学生感受、思考:

你们从这些琐屑小事、生活细节中感受到了什么?

很多学生说“伉俪情深”。

教师追问:

除了伉俪情深还有什么?

有没有另外的一种深沉的隐痛?

教师播放经过改写的归氏年谱(PPT14):

        18岁(或19岁),作《项脊轩志》的前面部分。

20岁,考中秀才第一名。

秋,应应天乡试,不就。

23岁,秋,应应天乡试,不就。

与魏氏结婚。

26岁,秋,应应天乡试,不就。

大约此间重修项脊轩。

27岁或28岁,妻魏氏亡故。

手植庭前枇杷树。

29岁,秋,应应天乡试,不就。

30岁,娶安亭望族之女王氏。

32岁,入南京国子监读书。

秋,应应天乡试,不就。

大约续写《项脊轩志》后半部分(据专家考证,它的前后两个部分写作时间相差至少13年以上)。

35岁,举应天乡试第二,考中举人。

46岁,王氏因操劳过度病逝,年仅34岁。

此后36岁至59岁之间,八次会试(“八上公车不遇”),均未考中。

        结合上述群文,依次讨论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1:

从年谱中看出哪种隐痛?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明确:

屡次应试,科场失利。

举人考了6次,进士考了9次。

落第归途,想起“二君德容,常在吾目中”,“怆然有隔世之悲”。

想起祖輩的寄托,“今吾祖长逝,还更不可见,更不复闻此语,悲痛胡可言也”,直到60岁才中进士,这是时运不济,落第失意之悲情。

        问题2:

下面材料中寄托了怎样的隐痛?

教师播放联读史料PPT15:

        天之毒余,丧予子女。

归有光子女较多,大概有四子二女。

小女如兰,聪明可爱,刚满周岁就会叫爸爸,匆匆离世,“天果知其如是,而生之奚为也?

”小女二二,对父亲依恋,每当出门,“二二尚跃入余怀中”,不满周岁去世。

最让归有光痛惜的,是长子之殇。

归有光长子“丰神秀异”“其性仁孝”“慈爱于人”,但天不暇年,“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

        问题3:

归有光的身体、事业如何?

其中有何隐痛?

教师播放PPT16:

        久病飘零,事业无成。

归有光自束发读书项脊轩中,“竞日默默”,以求奋发,从他以昧昧于一隅最终名闻天下的蜀清、诸葛孔明自比,则可知其志向。

尽管作者也自我解嘲:

“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坎井之蛙何异!

”这种自嘲是以高度自信为前提的。

待到作续文时,归有光已看不到对前途的任何憧憬了。

事业无成,仕途不顺,身世悲催!

这是另一重隐痛。

        全体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最后一节,感受归有光深沉的隐痛。

        六、屑小之中情意长,感受语言张力

        我们通过三个“屑小”的镜头,领会了《项脊轩志》中“深长的情意”。

这种以小见大、浅处见深的写法,为历来的文评家所称道。

我们从文评家的评论中可以概括出归有光散文的哪几个特点?

教师展示PPT17:

        

(1)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表达:

言语简而情感丰)

(2)当其所得,意沛如也。

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名家矣。

(王世贞《归太仆赞》)(表达:

自然白描,自有风味)(3)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此妙笔人人所无。

(钱基博)(表达:

极淡之笔:

朴素冲淡平和;极至之情:

欢愉惨恻,不尽伤痛)(4)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黄宗羲《明文案》)(选材:

细事见之,一往情深)(5)姚惜抱谓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是于太史公深有会处,不可不知此旨。

(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选材与表达:

话题、语言不要紧,自有风韵疏淡)

        要求学生概括每句所体现的归有光散文的特点,括号里的文字是教师提示,但进程比较慢。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教师展示PPT18:

        选材:

琐屑小事,日常生活;

        语言:

简洁朴素,家常之语;

        情感:

极至之情,溢于言表;

        风格:

风韵疏淡,自有风味。

        七、托物言志,感知古典文学的蕴藉风流

        教师播放PPT19:

        古人云:

“至情言语亦无声!

”唐代刘知几提出“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美国汉学家叶维廉研究中国诗歌美学,提出“刹那的观照”。

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包孕性顷刻”的学说,这一顷刻即最有魅力、最富内涵、最典型、最能激发人们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的耐人寻味的关键片刻。

        这种有限的语言和无限的情感所形成的张力,使叙述呈现出一种表面风平浪静、不动声色,底下暗流汹涌、深沉绵长的效果。

这种表现手法屡屡出现在古典作品中。

如归有光《寒花葬志》和苏轼《江城子》。

教师播放PPT20,学生齐读: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

一日,天寒,燕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

余入自外,取食之。

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

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归有光《寒花葬志》节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

无论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还是《寒花葬志》,抑或是苏轼的《江城子》,这种节制的语言表象之下,写出了人类共同的永恒的深沉伤痛。

归有光和苏轼的轻轻叹息,在一代又一代读者心灵中引起激荡,这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这就是中国文学具有的蕴藉之美!

        【课例访谈】

        这是一节特级教师带徒活动的示范课。

课后,导师和学员就这节课展开了访谈讨论。

        陈文娟:

我想说说这节课在群文选择方面给我带来的启迪。

首先,这节课群文的来源很丰富。

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来自教材本身的联读,褚老师还原了原作被删掉的“论赞”部分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文本;另一种是教材与课外选文联读,如引用了归有光《家谱记》《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和苏轼《江城子》等课外材料。

丰富的联读材料让学生对“屑小”之中绵长情意的理解更有依据。

        【第二教时】

        五、体会“述诸小妹”之语,感受此情可待成追忆

        学生先齐读PPT13(即课文最后两节内容)。

教师提问:

“小妹语”说的是什么?

归有光回忆了妻子的哪些事情?

最后明确:

说的都是琐屑小事,回忆的都是生活细节。

再让学生感受、思考:

你们从这些琐屑小事、生活细节中感受到了什么?

很多学生说“伉俪情深”。

教师追问:

除了伉俪情深还有什么?

有没有另外的一种深沉的隐痛?

教师播放经过改写的归氏年谱(PPT14):

        18岁(或19岁),作《项脊轩志》的前面部分。

20岁,考中秀才第一名。

秋,应应天乡试,不就。

23岁,秋,应应天乡试,不就。

与魏氏结婚。

26岁,秋,应应天乡试,不就。

大约此间重修项脊轩。

27岁或28岁,妻魏氏亡故。

手植庭前枇杷树。

29岁,秋,应应天乡试,不就。

30岁,娶安亭望族之女王氏。

32岁,入南京国子监读书。

秋,应应天乡试,不就。

大约续写《项脊轩志》后半部分(据专家考证,它的前后两个部分写作时间相差至少13年以上)。

35岁,举应天乡试第二,考中举人。

46岁,王氏因操劳过度病逝,年仅34岁。

此后36岁至59岁之间,八次会试(“八上公车不遇”),均未考中。

        结合上述群文,依次讨论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1:

从年谱中看出哪种隐痛?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明确:

屡次应试,科场失利。

举人考了6次,进士考了9次。

落第归途,想起“二君德容,常在吾目中”,“怆然有隔世之悲”。

想起祖辈的寄托,“今吾祖长逝,还更不可见,更不复闻此语,悲痛胡可言也”,直到60岁才中进士,这是时运不济,落第失意之悲情。

        问题2:

下面材料中寄托了怎样的隐痛?

教师播放联读史料PPT15:

        天之毒余,丧予子女。

归有光子女较多,大概有四子二女。

小女如兰,聪明可爱,刚满周岁就会叫爸爸,匆匆离世,“天果知其如是,而生之奚为也?

”小女二二,对父亲依恋,每当出门,“二二尚跃入余怀中”,不满周岁去世。

最让归有光痛惜的,是长子之殇。

归有光长子“丰神秀异”“其性仁孝”“慈爱于人”,但天不暇年,“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

        问题3:

归有光的身体、事业如何?

其中有何隐痛?

教师播放PPT16:

        久病飘零,事业无成。

归有光自束发读书项脊轩中,“竞日默默”,以求奋发,从他以昧昧于一隅最终名闻天下的蜀清、诸葛孔明自比,则可知其志向。

尽管作者也自我解嘲:

“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坎井之蛙何异!

”这种自嘲是以高度自信为前提的。

待到作续文时,归有光已看不到对前途的任何憧憬了。

事业无成,仕途不顺,身世悲催!

这是另一重隐痛。

        全体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最后一节,感受归有光深沉的隐痛。

        六、屑小之中情意长,感受语言张力

        我们通过三个“屑小”的镜头,领会了《项脊轩志》中“深长的情意”。

这种以小见大、浅处见深的写法,为历来的文评家所称道。

我们从文评家的评论中可以概括出归有光散文的哪几个特点?

教师展示PPT17:

        

(1)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表达:

言语简而情感丰)

(2)当其所得,意沛如也。

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名家矣。

(王世贞《归太仆赞》)(表达:

自然白描,自有风味)(3)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此妙笔人人所无。

(钱基博)(表达:

极淡之笔:

朴素冲淡平和;极至之情:

欢愉惨恻,不尽伤痛)(4)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黄宗羲《明文案》)(选材:

细事见之,一往情深)(5)姚惜抱谓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是于太史公深有会处,不可不知此旨。

(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选材与表达:

话题、语言不要紧,自有风韵疏淡)

        要求学生概括每句所体现的归有光散文的特点,括号里的文字是教师提示,但进程比较慢。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教师展示PPT18:

        选材:

琐屑小事,日常生活;

        语言:

简洁朴素,家常之语;

        情感:

极至之情,溢于言表;

        风格:

风韵疏淡,自有风味。

        七、托物言志,感知古典文学的蕴藉风流

        教师播放PPT19:

        古人云:

“至情言语亦无声!

”唐代刘知几提出“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美国汉学家叶维廉研究中国诗歌美学,提出“刹那的观照”。

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包孕性顷刻”的学说,这一顷刻即最有魅力、最富内涵、最典型、最能激发人们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的耐人寻味的关键片刻。

        这种有限的语言和无限的情感所形成的张力,使叙述呈现出一种表面风平浪静、不动声色,底下暗流汹涌、深沉绵长的效果。

这种表现手法屡屡出现在古典作品中。

如归有光《寒花葬志》和苏轼《江城子》。

教师播放PPT20,学生齐读: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

一日,天寒,燕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

余入自外,取食之。

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

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归有光《寒花葬志》节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顧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

无论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还是《寒花葬志》,抑或是苏轼的《江城子》,这种节制的语言表象之下,写出了人类共同的永恒的深沉伤痛。

归有光和苏轼的轻轻叹息,在一代又一代读者心灵中引起激荡,这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这就是中国文学具有的蕴藉之美!

        【课例访谈】

        这是一节特级教师带徒活动的示范课。

课后,导师和学员就这节课展开了访谈讨论。

        陈文娟:

我想说说这节课在群文选择方面给我带来的启迪。

首先,这节课群文的来源很丰富。

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来自教材本身的联读,褚老师还原了原作被删掉的“论赞”部分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文本;另一种是教材与课外选文联读,如引用了归有光《家谱记》《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和苏轼《江城子》等课外材料。

丰富的联读材料让学生对“屑小”之中绵长情意的理解更有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