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9739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docx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观察下面图画,简要说明这幅图画表现了诗歌中所描绘的怎样的景象。

2.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秋景及身处边塞的征人的艰苦生活,抒发了将军与征夫的复

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3.这是一首边塞诗。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表现边塞生活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和“②”0(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1.崇山峻岭之中,只有一座孤城静默在黄昏里。

2.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

3.①秦时明月汉时关②归雁入胡天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画面中的主要景物“群山”“孤城”“落日”,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而。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考查对诗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3.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如,王昌龄(唐)的《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唐)的《凉州词》: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夜坐①[宋]文天祥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西,寒,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

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勒王。

②蛰,蟋蟀。

文天祥《夜坐》的尾联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作比较赏析。

【答案】陆游的诗通过虚写自己睡梦中在战场上激烈厮杀的场而,抒发了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的无奈;文天祥的诗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但自己年华不再、前途渺茫的沉重悲凉。

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解析】

【详解】

尾联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

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如今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虽已病痛缠身,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

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范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释)①断肠天:

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J,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

【答案】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

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

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解析】【详解】

对比手法1.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你看,在土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

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

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

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

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2.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J,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4.阅读欣赏

醉著

韩健①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②一村烟。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注:

①韩保:

晚唐诗人。

②桑柘(s台ngzh。

指桑木与柘木。

1.前代诗论家曾指出“唐人忌重迭用字”,但是本诗前两句却重迭使用“万里”“一村”两词。

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两处是诗人的有意重复,更能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

连用两个“万里”,更能突出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

连用两个“一村”,则表现了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

2.旷达超脱、平淡闲适,同时也流露出一些迷惘、孤独(悲凉)之情。

【解析】

1.考查重迭使用“万里”“一村”两词的作用。

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具体的语境中去解读。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乘船行驶在万里的清江之上,天空辽阔。

清江两岸的村落一个接着一个,炊烟袅袅升起。

两个“万里”突出宽广的天空下也是同样宽广的江水。

两个“一村”,则表现了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

由此描绘了一幅安静的乡间冬日风景。

“万里”“一村”两词,以白描手法勾摹广阔的天地,构图明晰,设色疏淡,宛如一幅幅饱含诗意的水墨画卷。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在诗中描绘了两幅画景。

第一幅:

宽广的天空下也是同样宽广的江水,清净明亮的静静流淌:

在江边的村落里可以看到许多桑树柘树,有的人家已经升起炊烟,袅袅升起树间,一树轻烟。

第二幅:

江边的渔翁在静谧中睡着了,虽然到了中午却还不曾转醒,也没有人来唤醒他,却在午后漫天雪花的清冷中醒来。

这两幅画的前后组合,在短暂的时间联系和强烈的对比中,流露出了诗人的内在情绪。

从最末一句“过午”二字看来,这首诗在时间上只写了半天,上午还是清江万里,风光明丽,而中午却降下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来,风云变幻如此之快,真有些出人意外。

这不单单是指自然风云。

联系作者生活的晚唐和五代初期的情况看,那正是沧海桑田,朝野混乱之际,形势瞬息万变,这当中包含着作者对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深沉感叹。

关于对这剧烈变化的政治风云作者的态度,作者又巧妙地从洵翁形象中作了暗示。

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

直至寒气逼得冻醒了,他看着满船积雪,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诗中流露的情绪虽然令人惊讶,但主要仍是平静、安详,处之泰然,这是十分超脱的态度。

作者写此诗而以《醉著》为题,也暗中透露了这个消息。

当然,其中也多少流露出一些迷惘和孤独感,甚至有“一切皆空”的意味,似乎暗示着作者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悲凉。

按以上分析整理答案即可。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燥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即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无言谁会凭阑意”中的''意”在词中指“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残”字表达了主人公忧愁沮丧之意。

B.“黯黯”写出夕阳残照之下景色的灰暗。

C.上阕情景交融,描写主人公登高望远春愁顿生之状。

D.下阕直抒胸臆,抒写主人公苦中求乐情深志坚之意。

【答案】

1.春愁

2.B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无言谁会凭阑意”意思是:

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意,指的“愁情”。

结合“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的意思“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而一丝丝一细细,忘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得出:

“愁情”是指“春日离愁”。

即:

春愁。

2.B项错误。

通读全词可知,“黯黯”、“春愁”、“强乐”等词都表现出作者描写的春景不能让人感觉到盎然生机,而是愁肠百转。

故选B。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赘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电蓼,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谴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属于词,其词牌是“南乡子”,它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样,均属于辛弃疾的“壮词”。

8.上阙前两句用设问的手法,写词人站在北固楼上,极目远眺,由满眼风光兴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意。

C.下阙歌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的英雄壮举,反衬出南宋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D.该词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表达了作者渴望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以及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愤懑之情。

9.这首词中的加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B

2.该句借用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将词人的愁思和感慨,比作常流不息的江水,委婉含蓄地表明了朝代兴起和衰亡的漫长历史。

【解析】

1.B.“由满眼风光兴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意”错误,作者俯瞰日夜奔流的长江:

追思像江水东流、一去不返的“千古兴亡”事,咏古叹今,抒发自己对中原故土的深切眷念,把难以言表的复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故选B。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句话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

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

委婉含蓄地表明了朝代兴起和衰亡的漫长历史。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J杜牧《赠别》诗中,体现与友人送别场景的词语是:

.

2.结合两首诗中画线的诗句,具体说说其抒发感情的方式和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

1.樽前

2.杜牧的《赠别》诗,以物喻人,通过“蜡烛有心”和“垂泪到天明”表现友人离别之时的深深的忧伤之情。

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认为只要真情在,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并劝勉友人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而不能像普通儿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

就感情基调而言,前者黯然销魂、极度伤感,后者乐观豁达、积极昂扬。

【解析】

1.“唯觉樽前笑不成”意思是只觉得酒筵上要笑却笑不出声,“樽前”点明了送别的地点。

2.考查对诗歌的分析比较。

甲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句明显是把蜡烛当人了,借物达情,连蜡烛都有心都会流泪啊,何况是人呢。

两句没有一个愁和伤字,却恰如其分表达了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复杂心境。

感情基调:

黯然销魂、极度伤感;乙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感情基调:

乐观豁达、枳极昂扬。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晚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设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哨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腌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B.“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

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

1.C

2.问报

【解析】

1.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C项中“少有佳句”错,“漫有”是“空有”的意思:

“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理解有误。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的意思是“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的意思是“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表现出她得徨忧虑的神态。

“闻”和“问”把上下片衔接了起来。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还山宅①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彼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

卧柳碍浮槎③。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①,犹是昔烟霞。

(注)①《还山宅》是诗人重回华阴旧居的见闻和感受,是一首纪行之作。

②槎:

读cha,指小舟。

③泉路:

可指流着山泉的路,也可指山泉或山中之路。

泉,水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还山宅》描写芳草茂盛遮蔽山路小径,但是作者仍旧走入山中,回到山宅,表明了诗人很熟识道路,太久没回家的思归之情。

B.首联对起,总写还山宅之行。

“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C.第二联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暮春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的衰败景象,抒发诗人春光易逝的感慨。

D.第四联展示山宅风貌,明写“鸟散”,暗传人去屋空。

”云披涧户斜”是自然景物,又是今昔所同。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这是诗人对山宅的认同,山宅既不负旧主,主人亦不负旧宅。

此行像偿还了一笔不大的宿债,得到的是一种恬静的满足。

2.第三联“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中“扫”和“碍”这两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

【答案】

1.CE

2.扫,拂扫,拂弄的意思,写轻风吹着垂藤拂扫过幽石,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宅周边景物的别致,表现了诗人对山宅的热爱之情;碍,阻碍的意思,写横卧的树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暗示了诗人很久没有回家,也表现了诗人急于回家的心情。

【解析】

1.C.第二联以“落花”反衬空山之幽,隐然传出诗人心境的安闲自适。

E.第五联诗人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

不是想象。

2.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意思是:

轻风吹着垂藤拂扫过幽石,写横卧的树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

所以一个“扫”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垂藤拟人化,碍,阻碍的意思,暗示因诗人太久没有还家,不知道柳枝生长茂盛,已经挡住了水路,表明了诗人很熟识道路,太久没家的思归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卖炭翁自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燃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府来是谑?

黄衣使者白彩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

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了铺垫。

C.诗中卖炭翁驾着碳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和百般无奈。

2.分析“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碳车辗冰辙”中“辗”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C

2.“辗"是''轧”的意思,既写出了天寒地冻,又写出了碳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和勤劳。

【解析】

1.C错误,“牛困人饥日已高”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可知不是清晨了。

2.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碳车辗冰辙”,这句话的意思是: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根”压。

辙:

车轮滚过地而辗出的痕迹。

既写出已经结了冰,天的冷,说明卖炭翁的辛苦。

又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卖炭翁的勤劳,为下文一段黄布换炭车形成对比,写出世炎的凄凉。

1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中秋闻笛

[宋]朱淑真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1)两首诗前两句都写笛声,李诗写出笛声“”的特点,朱诗写出笛声””的特点。

(2)两首诗都抒发了因笛声产生的情感,内涵却不同,请作分析。

【答案】

(1)李诗:

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

朱诗:

轻柔、清脆

(2)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

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而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解析】

【详解】

(1)分析诗歌内容,提取笛声的特点。

李诗: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杨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可知笛声的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

米诗:

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

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

可知笛声轻柔、清脆。

(2)分祈诗歌的情感需结合诗歌内容。

展开联想和想象,翻译诗歌内容,再体会诗人情感。

一般答题格式:

诗敬描绘了一副……的画西,表达了诗人……情感。

第一首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首诗人由于思人怀旧而难以入睡,因了笛声而更加伤悲,却有意拓开,说自己的断肠与笛声无关,就使伤心的程度更为加深,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之泪。

据此作答。

译文:

春夜洛城闻笛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中秋闻笛

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

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

我的愁肠早已断了,再也听不得乐曲;不是因为那笛儿吹奏出断肠的旋律,令人伤心。

1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密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请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所展现的画而。

2.”了却君王天下事,扁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开战前,战士们兴高采烈地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战旗、号角、人马构成了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

2.抒发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慨之情。

【解析】

1.描绘诗句所描写的画而。

答此类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诗词,关犍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

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人物行为或战场环境,再找出描写人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人物行为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战场上的个个景象连缀成画而。

一定要把分食烤熟、战歌噫亮、号角声声、战士们踌躇满志生龙活虎的沙场景象描绘出来。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情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

”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

这两句意味着词人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

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而壮志难酬的悲愤。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13.读下而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亮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

①〈动)退:

后退。

②〈动)打退:

击退。

(又)(动使动〉使……后退。

③〈动)推却:

推辞;拒绝。

④〈动)去:

去掉。

⑤〈动)回头。

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初闻涕泪满衣裳

•••

C.却看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