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0239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docx

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全省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经验选登

 

 

“精细化管理+智能化站房”模式下的

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

大同市环境监测站负责人杨智明陈卫玉

大同市环境监测站成立于1973年3月,隶属于大同市环境保护局,是独立法人的全民所有制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

现属国家二级环境监测站,实验室资质认定了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噪声、土壤和底质、煤质等5大类203个项目的监测能力。

全站职工103名,其中高级职称(或研究生)22名,中级职称(或本科以上)57名。

监测人员技术专业涉及化工、化学分析、高分子化学、土壤化学、生物、环境监测与管理、计算机应用等学科。

建站以来,一直秉承着“科学、严谨、求实、奉献”的工作作风,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及时为政府决策、环境管理、社会提供公正、准确、科学的技术支持。

在过去的几年中,先后两次获得全国“优质环境监测实验室”称号,被国家环保局授予“九五期间全国先进环境监测站”;多次获得“山西省环境监测先进集体”称号;“山西省第二届环境监测系统技术比武”团体第一名;被大同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环境保护先进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获得“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二级”证书。

一、大同市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成效

为了满足国家对监测、执法标准化建设的要求,2008年大同市环境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开始筹建,于2010年列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部立项的基层环保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项目。

2013年业务用房正式投入使用,楼房地上十层,共1.5万平方米,地下一层,集监测、执法为一体。

其中,负一层部分及二、三、四、五、六层为监测用房,总计6000多平方米(实验区4000平方米,工作区2000平方米)。

新建成的实验楼站房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理念先进,为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

其功能特点体现在:

(一)设计绿色环保。

监测执法中心由全国优秀的设计团队清华大学进行设计,按照绿色、节能、环保等设计理念,空间布局体现功能化和多样化,实验室与办公室分层设计,办公照明白天主要依靠自然光,办公空间自由组合,符合集中办公理念。

(二)样品处理与分析隔离。

实验楼站房对样品的前处理与分析实现了隔离处理,专门设置了酸处理间、有机处理间、土壤处理间、煤质分析处理间等,既保证了前处理过程中对分析测试结果的影响,又减少了前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对仪器设备的损害,以及对分析测试人员的危害。

(三)大型仪器统一管理。

监测大型仪器设备均设立了专用实验室,大部分集中在四楼,如原子吸收分析室、原子荧光分析室等。

实验区专门设立了中央空调系统,以保证实验室所需的温、湿度等环境条件。

中心内设有气瓶间,统一管理实验室气瓶,有效保障了实验室安全用气。

(四)建筑材料和处理无害化。

站房所采用的材料全部为环保材料;分析测试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废水通过废气、废水处理系统进行统一处理。

化验室装有自动防火设备,发生环境风险时,防火设备能自动开启,把危险区域自动隔离起来。

危险化学品储存间、设立了防火、防盗、防泄漏的环境风险自动报警装置。

化验区设有人员防护自动冲洗设备,保证化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五)站房控制智能化。

实行中心温控、湿控智能化,能根据实验室的温湿度要求自动调节,供电使用稳压数控系统保证,保证实验用电的安全稳定。

中心自动监测系统,通过网络连接,可远程监控自动站的情况,并及时向国家总站及省站上报监测数据。

二、环境监测管理经验及做法

环境监测是一项业务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为了能适应和满足新时期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建立一支作风正、业务精、能力强的新型监测队伍,大同市环境监测站通过加强培训,严格管理,合理设置岗位、合理配置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了现有人员的潜质。

(一)抓培训、重考核、加强人员内外交流。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监测人员进行了外出和本站的业务知识培训。

多次邀请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山西省站以及兄弟单位的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同时为外出学习的人员搭建内部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及心得与站内人员相互交流,以此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

通过举办环境监测知识竞赛、内部人员操作技能比武、定期盲样考核等考核方式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能力考核,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

(二)抓特长、挖潜能、合理配置人员岗位。

大同市环境监测站拥有一批既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又具备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的骨干精英,曾代表山西省站参加全国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的监测分析人员,还曾两次全省监测技术大比武中取得个人优异成绩。

这些优质人才资源,优先向化验室倾斜,实行一人多职,定期换岗,促进人员一专多能,培养监测多面手。

发挥以老带新、以点带面、以专业与非专业结对帮学等方式提高人员综合能力。

(三)抓管理、定制度、确保监测工作质量。

大同市环境监测站坚持注重实效、创新工作,严把质量体系建设、程序文件审核、质量监督等环节,以认真负责态度确保监测数据完整准确。

一是严把进货质量关,确认供货商具有能满足检测需求的相应资质,到货后对其进行实验验证并做进货质量记录,对于不合格的产品,实行退货。

二是制定了严格的监测数据整体控制方案,对于土壤监测、重金属监测、农村环境监测等专项监测,制定专项质控方案;对于污染源监测,做到“一源一档”,“一厂一策”。

三是对内实行“业务流程卡”制度,做到任务下达、样品采集、化验室分析、数据报出、监测收费“五个分离”。

此卡对监测中的每一环节的完成时间、质量和责任人都有明确规定,并问责签字。

确保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监测任务。

对外实行“廉政监督卡”制度,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现象。

近年来,监测站未收到过一起客户投诉,客户服务满意率100%。

在过去的几年里,大同市环境监测站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监测能力、不断改进管理方法,以技术促能力,以管理促效率,达到了标准化建设验收条件。

今后我们会以此次标准化建设验收为新起点,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加大科研投入、努力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努力将大同市环境监测站打造成为全国先进水平的环境监测站,为环境管理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监测数据。

在此也希望能和兄弟地市的同志们多多交流,为提升监测能力,促进全省环境监测工作做出更多的贡献。

不断推进和完善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运城市环境保护监测站负责人康新立史军致

山西省运城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于1976年,是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于运城市环境保护局,业务上受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指导,属国家监测网络二级站。

从2003年开始,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文件精神,我站标准化建设开始起步,2010年起全面系统地完善我站标准化建设工作,2012年根据省厅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了我站的标准化建设。

2003年,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2]118号文件精神,我站标准化建设开始起步,当时我站与标准化建设要求差距非常大,站房面积、人员配置、使用经费、监测能力及管理等方面都不能满足标准化建设要求。

运城市环保局根据当时的状况,决定首先解决站房问题。

1、站房建设

2003年我站位于河东东街274号,站房面积不足2000平米。

根据运城市街道扩宽的新规划要求,监测站原有站房需要拆迁,当时新楼地址还未确定,迫使我站需要在外长期租房办公。

2004年我站与引黄工程管理局达成协议,搬迁至引黄局原招待所办公,此处共有三层楼,我站占两层,办公及化验各占一层,总面积1600平米左右,站房条件愈加恶劣。

2004年运城市环保局旧楼拆迁以后,我站立即给市委市政府打报告、要批文,积极筹措资金,在市委、市政府支持和关怀下,市规划部门为我站在周西路划拨了一块建设用地。

地址确定后,我站根据监测站标准化要求,到各省市、站考察,综合考虑化验室项目分配、通风、水、电等因素,汲取各站站房建设经验,确定新站房的设计布局,新站房于2006年开始建设,2009年竣工,经过5年努力,2009年我站终于迁入现在的环保大楼。

新环保大楼14层,我站占用9到13层,9-10层做办公用房,11-13层化验用房,同时地下室还有200平米试剂库和设备库房,总面积5000余平米,在站房面积方面完全满足《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要求。

虽然去年标准化验收时,我站用房已满足《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要求,但去年以来我站购置了500万重金属监测设备,目前招标完毕,设备正在购进中,其中有部分大型设备还需要站房安装,如icp-ms等,目前的站房面积又不能满足需求,康站长多次与局里协商,目前市局同意将8层划归我站使用,现在已有2间房子交付站里使用,预计今年6月份,8层将全部腾出来交付我站,我站的站房面积将增加到6000余平米,我站经过内部调整后,8-9层为办公室,10-13层为化验分析室。

站房基本满足今后一段时期内监测工作的需要。

2、人员配置

我站人员配置一直与标准化建设要求差距较大,2003年我站46人,2006年4月以后我站再没有在编人员进入,由于当前体制问题,增编可能性很小,同时随着局里增设职能部门的增加,我站部分编制还要调控出去,越发不能满足标准化建设及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

我站积极考察,汲取全国同行业及其他行业部门技术人员管理经验,如南京市监测站、北京市疾控中心、运城市中心医院等,2006年我站积极同市人社部门和市局沟通,在全省监测系统首开先河,开始分批次招聘环保及相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作为编外人员,虽然目前人员数量与标准化建设要求还有差距,但编外人员的加入,极大的缓解我站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的压力。

招聘人员的最大特点是流动性比较大,2010年,我站有5名以上技术熟练的技术人员被外单位挖走或另谋职业,培养一个业务相对熟练的技术人员,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不采取措施,我站将成为技术人员培训站,严重影响我站监测工作,因此我站进一步同各方沟通协调,不断提高工资待遇以减少熟练技术人员的流失,目前编外招聘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与在编人员相同,外聘人员流失率大大降低。

2013年,标准化验收时,我站人员达到86人,由于新人较多,高级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也达不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2014年2月份我单位根据省、市有关文件,需要清退编外人员和临时人员,我站积极争取,保留了编外合同制人员,清理了17名临时人员,目前员工总数69人,与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要求差距进一步拉大。

随着环境监测任务不断增多,我站现有人员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环境监测工作的需求,我站在继续分批次在社会上招考本科以上、环保及与环保专业相近大学毕业生的同时,康站长还在积极努力,与市政府、编办协商,对我站进行扩编,以满足我站人员配备的需求。

针对技术人员比例,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比例问题,我站一直与市人力资源部门积极沟通,目前争取到增加了3名高级工程师和4名工程师职数,阶段性解决了我站高、中级技术人员聘任问题,同时保证了我站中、高级人员比例达到《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要求的比例。

3、设备配置

2003年时,我站监测设备相对陈旧,虽然每年都有设备购进,但因为站房面积和资金短缺等诸多因素,大型设备购置很少,2006年起,我站虽然站房面积不能满足要求,但根据标准化建设要求,多方筹集资金,在设备淘汰和购置方面加快步伐,特别是2010年以后,我站每年都有500万左右的设备购进,极大的改善了我站监测设备落后的面貌。

到2012年底,我站有监测设备470余台套,价值2549.5万元。

2014年我站初拟新的购置计划,①在应急设备方面,购置便携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和气体多组分测定仪两台设备,共计60余万元,资金已到位,设备正在招标中。

②筹资100余万元,资金已到位,购置地表水、大气、废气及应急监测等设备,目前设备正在购置中。

③因加油站达标验收工作的开展,我站还计划筹资100万元,购置油气监测设备。

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是“十二五”期间一项重要的工作,达到《全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内容及评分细则》考核分数的多少,是一个环境监测站综合能力阶段性的体现,是对一个监测站从硬件到软件考核的全面性认可。

同时,《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要求随着国家或者区域环境污染趋势的变化及全国环境监测技术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地丰富和日趋完善。

运城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在省厅监测处的领导下和在各兄弟站的指导下,在运城市委、市政府、局党组的领导和支持下,我站领导积极努力和全体同事全力配合,在人员、设备、管理和监测能力等方面努力向《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新标准、新要求靠齐,不断增强我站环境监测的综合实力。

 

高标准要求高起点投入

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标准化建设水平

高平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王艳丽

高平市地处晋东南泽州盆地北端,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地,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和文明全国的“煤铁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和“上党梆子之乡”。

1993年撤县设市,全市总面积960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61个行政村、48万人口。

共有各类工农业生产企业245家。

作为承担全市环境监测任务的高平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已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拥有各种监测仪器装备187台(套),拥有一支业务能力较强的环境监测技术队伍,平均每年报出各类监测数据100余万个,为高平的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先后被晋城市、高平市授予“先进监测站”、“高平市环境保护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在2013年省厅组织的监测站标准化验收工作中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顺利通过了三级监测站的标准化验收。

一、提高认识,不断强化环境监测的基础性地位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环境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对管理而言,已不仅仅是“耳目”和“哨兵”的作用,更是环境科学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是衡量环境管理效果的一把“尺子”。

近年来,高平市环保局高度重视监测工作,确立了监测工作在整个环保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促进了监测工作的不断发展。

同时,新时期、新形势赋予了环境监测新目标、新任务,客观上要求环境监测工作必须以更新的观念、更大的创新、更敏锐快捷的监测手段,建立新的监测机制,实现质的突破。

所以,近年来我站紧紧围绕“全面提升监测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综合分析水平、全面提升现代化装备水平、全面提升作风建设水平”的工作思路和总体要求,加强环境监测工作,从局领导到站上的每一个同志,都形成了提高环境监测水平是提升环境管理能力迫切需求的一致共识。

二、增加投入,高标准建设环境监测的硬件设施

2009年至2011年,在省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筹资1000余万元,修建了一座在全省县级监测站中处于领先水平的高标准环境监测中心大楼。

在吸取南方专业人员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站实际情况,对所有的实验室进行了水、电、通风、防腐蚀、紧急救援、恒温等设施方面的安装。

气柜室专门安装了防爆报警装置。

并投资15万元建设了专业的无菌实验室,达到了实验环境条件最高的标准。

目前我站实验室用房面积达2500多平方米,办公用房面积为500多平方米,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对三级监测站的要求,在国家、省、市三级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对仪器设备进行了标准化配置,先后购置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降水降尘自动采样器、十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红外测油仪、噪声统计分析仪等监测仪器设备140余台(套)。

三、充实队伍,不断提高环境监测的新水平

我站始建于1994年,现有人员18名,其中专业人员14名,高级工程师3名,中级工程师4名。

先进的仪器设备要靠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来操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在我市环保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全局的人才引进始终坚持向环境监测站倾斜,2012年招聘1名研究生、4名本科生充实到环境监测队伍中来。

人员配置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主要职位竞争上岗,通过考试、竞岗,并结合德、能、绩、勤、廉等情况综合考评聘任。

一般岗位双向选择,根据工作需要结合本人意愿,择优定岗,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从而激发了大家工作热情,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主动性和最大潜能。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岗位分类考核机制,实行人事分类管理,将监测工作人员划分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并根据不同岗位,分别制定目标任务和考核评比标准,尽力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平,有效调动了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拓展领域,努力适应新时期环境管理的新要求

监测能力是监测站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要求,结合我市环境管理实际情况和环境污染物特征及一系列新颁监测标准,积极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研究,对现有仪器进一步开发应用,使我站监测能力明显提高。

目前我站取得了三大类25个产品66个参数的资质,基本具备了完成本辖区内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的能力,可为我市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

五、强化管理,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规范化运行的新机制

1、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

体系文件编制的好坏,关系到监测站运行的优劣,为有效规范并提升管理能力,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我们结合本站的实际情况,对本站的能力、资源、潜力、目标、领导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分类实施。

一是组织专人编写了高平市环境监测站《管理手册》及与之配套的《工作程序》等基础性文件。

以体系文件规范监测工作,怎么说的就怎么写,怎么写的就怎么做,使其真正成为监测工作行动的纲领性文件。

二是对体系文件强化宣传、考核,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真正让大家对体系文件入心入脑,融会贯通。

三是对质量体系文件中的职能、职责、文件、记录等内容,通过实践运行,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保持了体系的持续改进。

2、强化内部监督

环境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的共同努力,为防止空岗、缺位的现象,我们实施了“按需设岗,以岗定人”监测用人机制,全站上下形成了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良好工作局面。

首先,为强化质量控制,我们确定了各室负责人为各室的监督员,负责各室监测活动的日常监督,从样品的采集、流转、实验分析、数据的上报到监测报告的出具,从现场到实验室,对监测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堵住了质量体系运行中的漏洞,做到了见微知著,防患未然。

其次强化质量体系的自励机制内审,通过内审对出现的不符合项抓好纠正预防措施的制定、落实及效果检查,保证了体系的有效运行。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高平市监测站所取得的每份成绩,都凝聚着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凝聚着每一位同志的心血和汗水。

通过不断强化学习,每位同志的工作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各自的岗位上个个是骨干,人人是能手;通过明确分工,使每项工作任务都能得到有效落实,做到事事有人做,件件不落空;通过科学管理,使各项目标任务得到了大家的统一认可,因而工作积极主动,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累,不讲条件,没有怨言,形成了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

我们深知环境监测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但我们坚信在省厅、市局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够迎难而上,扎实工作,一定能够牢记责任,不辱使命,不折不扣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建设绿色山西大美高平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抢抓机遇 跨越发展

努力建设一流县级环境监测站

孝义市环境监测站站长韩光远

孝义市环境监测站始建于1988年3月,现有各类大型、常规、应急监测仪器180余台套,总固定资产约800万元,现有监测用房面积1000平方米,职工28人,内设办公室、综合室、质控室、现场监测室、分析室、日报室、应急监测室7个室,我站于2012年8月通过省环保厅监测资格认证,2013年1月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通过认证的项目有:

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噪声和振动、气象参数四大类101项,孝义市站是山西省认证认可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一、标准化建设现状

对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孝义站应建成中部地区三级站标准,目前各项指标的落实情况是:

(一)人员编制及结构

孝义市站定编30人,实有人数28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例86%,工程师职称11人,中级以上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比例为46%,有硕士研究生5人。

(二)监测经费

孝义市站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科研经费和专项经费已全额纳入市财政年度预算,基本情况为:

年业务费约140万元,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经费20万元,仪器设备维修维护费20万元,近年来年平均仪器购置费在50万元以上。

(三)监测用房

孝义市站现用房为租用房,位于吕梁煤炭运销公司院内原两层附属楼,总面积1000平方米,实验室、办公用房面积各500平方米,实验室已按照标准化实验室建设要求完成了改造,实验台柜、采光、采暖、上下水管道、电气线路、通风橱、防腐蚀、恒温等实验室设施条件、环境条件均满足分析化验要求。

(四)基本仪器配置

现有监测仪器设备180余台套,配备有原子吸收、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原子荧光等大型监测分析设备,以及烟尘、烟气监测仪器、恒温恒流大气采样器等常规监测仪器。

(五)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置

配备有应急监测专用车,采用全顺19座底盘车,由北京天坛海乔客车公司实施改装;应急监测器材配备有便携式傅立叶红外多组分气体分析仪、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分析仪、可燃性气体检测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全封闭、半封闭化学防护服,自给式、正压式氧气呼吸器等。

(六)年度监测任务及质量管理执行情况

孝义市站承担着孝义市域范围内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噪声等环境要素的例行监测;省控企业、污染减排企业、自动监测系统有效性审核监测;创模、城考、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涉及的指令性监测;工业企业环评监测、竣工验收监测、换发许可证例行监测等委托监测;污染事故、污染纠纷仲裁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任务。

孝义市站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监测全过程有实施严格的质控措施和质控措施,采取的外部质控措施包括方法比对、人员比对、仪器比对、现场密码样等,内控措施包括空白、平行双样、加标回收样、空白滤膜(筒)、标气校准、标准流量计校准等,历年均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与省监测中心站共同组织的能力验证考核。

二、标准化建设回顾

孝义市环境监测站在成立后的近20年里,无论是人员、装备、实验室条件,进步都是缓慢的,曾经有过一段颇为尴尬的经历,在2005年计量资质证到期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换证,整整4年时间,“无证非法监测”成为监测人员心中的痛。

就在6年前,孝义市站的基础是:

监测人员20名,实验室面积25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资产100万元左右,仅能开展30多个项目,条件虽然差,但我们一直保持着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一直常年踏踏实实做着具体工作。

孝义市站在停滞多年后,能够重新发力,破解了限制发展的几个问题,得益于三个重要原因:

一是得益于全市综合实力的跨越发展,2007年孝义市实现了吕梁领先、三晋一流、中国百强的“三步走”历史性跨越,2008年启动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2009年确定“三年打基础,五年新腾飞”目标,2011年实施转型综改先行试点,在全国县域百强位次升为第65位,并在年底成为山西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2013年提出在“孝汾平介灵城镇组群”发展中占据区域优势,在全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

与此同时,全市环保事业全面发展,2010年创建成功省级环保模范城市,2012年创建成功省级生态城市,目前正在努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二是得益于局领导的重视,市局要求监测站能说得清环境污染状况,能做好环境管理的眼睛和耳目,能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服务,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正是通过我们自身的不懈努力,环境监测站在环保局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三是得益于多方资金投入,我们尽可能地利用了国家、省专项资金,千方百计从财政争取补助资金,想方设法自己拓宽监测收入,解决了监测站资金投入问题。

--多方利用资金。

2009年利用中央环保专项资金118万元进行了设备投入,2010年利用省蓝天碧水专项资金32万元购置了部分仪器,2011年利用中央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48万元完成了标准化实验室改造,2012年市财政投入43.8万元资金进行仪器设备增补,2013年市财政投入228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环境应急监测车及应急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