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0392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docx

第七章经济周期理论

第七章经济周期理论

一、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经济周期的概念。

具体包括:

什么是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包括哪些主要阶段、各个阶段具有哪些特征?

2.经济周期的类型。

掌握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和库兹涅茨周期的概念。

并能总结出不同经济周期之间的相互关系。

3.经济周期的原因。

掌握经济周期从原因上的两种划分方法:

从经济周期产生的根源是否与经济体系本身有关,可划分为“内因论”和“外因论”;根据观点所属理论派别,可划分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和非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另外还需了解几种典型的有关经济周期根源的理论观点,如消费不足论、投资过渡论、创新周期论、政治性周期理论等。

4.乘数—加速数模型。

重点掌握加速原理的定义及作用方式、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方程及其含义、乘数与加速数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引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

(二)难点

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方程及其含义,如何根据这些基本方程推导出描述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公式,并说明该公式如何反映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

二、关键概念

经济周期政治性经济周期乘数-加速数模型加速数实际经济周期康德拉耶夫周期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

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经济周期的一般定义,经济周期是指()。

A.人均GD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B.GD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C.GDP值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D.以上各项均正确

2.朱格拉周期是一种()。

A.短周期B.中周期

C.长周期D.创新周期

3.康德拉耶夫周期是一种()。

A.短周期B.中周期

C.长周期D.创新周期

4.下列各项中属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的是()。

A.投资过度周期理论B.心理周期理论

C.创新周期理论D.太阳黑子周期理论

5.下列各项属于外生经济周期理论的是()。

A.纯货币危机周期理论B.消费不足周期理论

C.乘数和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周期理论D.政治性周期理论

6.下述有关经济波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经济波动在衰退阶段是总需求和经济活动下降的时期,表现为GDP值的下降

B.乘数作用导致总产出的增加,加速作用导致总产出的减少,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造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C.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波动是围绕长期的经济增长趋势而上下波动

D.如果政府不进行政策调控,经济波动将无限地扩张和收缩

7.加速原理表明()。

A.GDP的增加导致投资的多倍增加

B.GDP的增加导致投资的多倍减少

C.投资的增加导致GDP的多倍增加

D.投资的增加导致GDP的多倍减少

8.下列哪项说法正确地体现了加速原理的含义()。

A.消费支出的变动随着投资的变动而多倍变动

B.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的多倍变动

C.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的多倍变动

D.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多倍变动

9.加速原理发生作用的条件是()。

A.国民收入或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时

B.社会上没有剩余生产能力时

C.经济活动由衰退转向扩张时

D.任何时候均可

10.如果在某一时期内国民收入增加,则净投资肯定()。

A持续增加B.持续减少

C.大于零D.小于零

11.如果在某一时期内国民收入增加,但增长率趋于下降,则()。

A.总投资持续增加B.重置投资持续下降

C.净投资持续增加D.净投资持续下降

12.如果在某一时期内国民收入下降,则()。

A.净投资大于零B.净投资小于零

C.总投资大于零D.总投资小于零

13.经济活动之所以发生周期性的波动,是由于()。

A.乘数的作用B.加速数的作用

C.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D.技术变动的冲击

14.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关系是()。

A.乘数原理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加速原理说明投资的决定

B.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都说明投资的决定

C.乘数原理解释经济如何步入繁荣,加速原理说明经济怎样陷入萧条

D.只有乘数作用时国民收入的变动比乘数与加速作用相结合时的变动要更大一些

(二)判断说明题

1.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为谷底、扩张、峰顶和衰退。

2.加速原理断言GDP的增加导致投资数倍减少。

3.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关系是:

乘数原理解释经济如何走向繁荣,加速原理说明经济怎样陷入萧条。

4.对贫穷、经济增长比较缓慢的国家来说,因为乘数作用不明显,故不能过于偏重扩大消费、增加投资,增加国民收入。

5.加速原理与乘数原理一样,存在一些局限。

(三)计算题

1.某经济的动态模型为:

实际运行的产出水平满足以下方程:

求该经济的边际消费倾向α和加速系数β。

(四)问答题

1.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有何联系和区别?

2.经济波动为什么会有上限和下限的界限?

3.画出经济周期曲线,并作简要说明和分析。

4.概述加速原理,并进行分析和评论。

5.试用乘数—加速数模型解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五)案例分析题

1.阅读以下材料,并理论联系实际谈谈对政治性经济周期的认识和看法。

包括苏黎世大学在内的布鲁诺·弗雷和耶鲁大学的威谦·诺德豪斯在内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选举过程和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选民对经济状况非常敏感。

当失业率高时,人们把糟糕的经济状况归咎于在任者,并对它们投反对票。

其次,由于政治家喜欢连选连任,故在选举时他们设法使自己提出的经济政策讨人喜欢。

第三,选民目光短浅。

这使政治家在选举来临之际过分刺激经济,尽管这样做会(而且经常是)在选举后带来不利影响。

过分刺激经济引起通货膨胀;选举以后为制止通货膨胀,政府又使经济放慢,从而引起失业。

但选民是健忘的,他们不记仇。

只要在下一次选举时经济恢复,他们又会宽宏大量。

于是认为,选举过程是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

但有趣的是,上述预测模型在1992年和1994年的选举中却很糟糕。

1992年,失业和通胀的结合按历史标准看来是低的,布什应该连任,但他却输给了克林顿。

1994年,按就业和价格水平两个变量看,经济状况是30年来最好的,但现任者也失败了。

有时提出的一种解释是,在这两案例中,选民都是在发泄自己的不满。

尽管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有利的,但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许多美国人的实际收入停滞——甚至下降了。

案例来源:

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阅读以下材料,总结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并尝试分析其形成经济周期的原因。

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可采用如下方法:

将社会总产值的增长率由上升开始到下降的年份作为周期的开端,社会总产值的增长率由重新上升到最高水平的年份作为周期的末端。

按照这种方法,我国在1953-1994年大约出现了9个经济周期,其平均长度为4.6年,平均扩张长度为2.3年,平均收缩长度为2.2年,扩张收缩比为1:

1。

这一时期经济周期的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7—2我国1953-1994年社会总产值环比增长率周期波动划分

年份

增长率

(%)

周期序列

周期长度(年)

周期类型

峰顶值

(%)

谷底值

(%)

落差

(%)

1953

1954

1955

1956

 

第一周期

3

增长型

1957

1958

 

第二周期

2

增长型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

-

 

第三周期

7

古典型

-

1966

1967

1968

1969

-

-

第四周期

4

古典型

-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第五周期

6

古典型

1976

1977

1978

10.3

13

第六周期

3

古典型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第七周期

7

增长型

1986

1987

1988

 

第八周期

3

增长型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第九周期

6

增长型

案例来源:

李新安:

《我国经济周期的特征与成因分析》,《经济经纬》1999年第3期。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C)4.(A)5.(D)6.(C)7.(A)8.(C)9.(B)10.(C)11.(D)12.(B)13.(C)14.(A)

(二)判断说明题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解析】: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为谷底、扩张、峰顶和衰退。

也可以称为萧条、复苏、繁荣和衰退。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于加速原理的理解。

【解析】:

加速原理断言GDP的增加导致投资数倍增加。

3错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于乘数-加速数原理的理解。

【解析】:

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关系是:

乘数原理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加速原理说明投资的决定。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乘数原理的运用。

【解析】:

乘数原理是指投资增加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增加,如果乘数作用不明显,增加投资刺激国民收入的作用就有限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于乘数-加速数原理的综合理解。

【解析】:

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都有局限性,如加速原理中有些假设和前提条件不符合现实,如产量变动同投资之间具有严格的固定关系、社会上不存在闲置的生产能力等。

(三)计算题

1.【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具体计算运用。

【解析】:

由给出的模型

整理可得到产出的动态方程:

对比实际运行模型

,可得:

解此方程组得:

(四)问答题

1.【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的联系和区别。

【解析】:

(1)在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中,乘数原理考察投资的变动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

投资乘数是指投资支出的变化与其带来的收入变化的比率。

投资乘数的大小与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即边际消费倾向)有关。

当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引起的连锁反应越大,收入就增加得越多,乘数的作用就越大。

同时,投资支出的减少,会引起收入的多倍减少。

加速原理考察的是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反过来怎样影响投资的变动。

其主要内容是:

收入的增加会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而消费品要依靠资本品来生产,因而,消费增加又会引起对资本品需求的增加,进而必将引起投资的增加。

生产一定量产品需要的资本越多,即资本—产出比越高,则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的影响越大,因此,一定技术条件下的资本—产出比被称为加速系数。

同样,加速原理的作用也是两方面的。

(2)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投资与收入、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

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而又准确地考察收入、消费与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找出经济活动依靠自身的因素发生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显著区别是,投资的乘数作用是投资的增长(或下降)导致收入的多倍增长(或下降),而投资的加速作用则是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长(或下降)导致投资的多倍增长(或下降)。

2.【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经济波动的内涵,重点讨论经济波动范围。

【解析】:

由于乘数和加速数的结合,经济活动中将会自发地形成周期性的波动,它由扩张过程收缩过程所组成。

但是,即便依靠经济活动本身的力量,经济波动也不是无限的,它仍然有一定的界限。

经济波动的上限,是指产量或收入无论怎样增加都不会超过某一界限,这一界限取决于社会已经达到的技术水平和一切资源可以被利用的程度。

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如果社会上一切可被利用的生产资源都已被充分利用,经济的扩张就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此时,产量将停止增加,投资也就停止增加,甚至减少。

这就是经济波动的上限。

经济波动的下限,是指产量或收入无论怎样收缩都不会再下降的界限,这一界限取决于总投资的特点和加速作用的局限性。

因为总投资可等于零,即厂商本期不购买任何机器设备,但它不可能小于零。

这就构成了衰退的下限。

再从加速原理看,它是在没有生产能力剩余的情况下才起作用的。

如果厂商因经济收缩而开工不足,企业有过剩的生产能力,则加速原理就不起作用了。

此时,只有乘数作用,经济收缩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停止收缩,一旦收入不再下降,乘数作用又会使收入逐渐回升。

这就是经济波动的下限。

3.【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的含义。

【解析】: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下图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周期曲线图。

图中向上倾斜的直线表示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线。

由于经济在总体上保持着或多或少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是正斜率的。

经济周期大体上经历四个阶段:

繁荣、衰、萧条和复苏。

假设经济活动在开始时处于繁荣阶段,此时,它处于高水平的时期,表现为就业增加,产量扩大,社会总产量逐渐达到最高水平。

由于技术和资源的限制,繁荣阶段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

当消费增长减缓,引起投资减少时,或投资本身开始下降时,经济就会下滑而步入衰退阶段。

在衰退阶段初期,由于需求首先是消费需求与生产能力的偏离,致使投资增加的势头受到抑制。

随着投资的减少,生产下降,失业上升;另一方面,消费减少,产品滞销,价格下降,造成企业利润减少,企业的投资进一步减少,相应地收入也不断减少,最终会使经济跌落到萧条阶段。

萧条阶段是指经济活动处于最低水平的时期。

这一时期存在大量的失业,大批生产能力闲置,工厂亏损或者倒闭。

与繁荣一样,萧条时期也不会无限延长。

随着现有设备的不断损耗,以及由消费引起的企业存货的减少,致使企业考虑增加投资,于是,就业开始上升,产量也逐渐扩大,从而使经济进入复苏阶段。

复苏阶段是指经济活动走出萧条并转向上升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生产和销售回涨,就业增加,价格有所回涨,整个经济呈现出上升的势头。

随着生产和就业继续扩大,价格上升,整个经济又逐步走向繁荣阶段,紧接着又开始下一个周期循环。

4.【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于加速原理的理解。

【解析】:

凯恩斯在简单的国民收入模型中,只分析了投资的乘数作用,而忽视了收入变化对投资的影响,因此,要对整体经济活动及其变化进行全面分析,必须用加速原理予以补充。

加速原理主要说明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的变动的过程。

假设不存在闲置未用的过剩的生产能力和既定的资本—产出比,产品需求增加引致产品生产扩大,为了增加产量,就需要增加资本存量,有新增投资。

即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会导致投资的多倍变动。

加速原理的含义主要包括:

①投资并不是产量(或收入)绝对量的函数,而是产量变动率的函数。

即投资变动取决于产量的变动率,如果产量的增加逐期保持不变,则投资总额也不变。

②投资变动率的幅度大于产量(或收入)变动率的幅度,即如果产量发生微小的变化,则会引起投资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

③若要保持增长率不至于下降,产量必须持续按一定比例增长。

因为一旦产量的增长率变慢,投资增长率就会停止或下降。

即使产量的绝对数没有减少,只是相对地放慢了增长速度,也可能引起投资缩减。

④加速数和乘数一样都从两个方向产生作用。

当产量增加时,投资加速增长;当产量停止增长或下降时,投资将加速减少。

⑤要使加速原理正常发挥作用,其前提之一便是要全部消除过剩的生产能力。

加速原理是根据现代化大生产大量应用固定资产的技术特点,说明收入或消费变动与投资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

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消费品的需求增大势必会导致对投资品需求的增加。

因此,加速原理的基本观点在于,投资是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函数,收入或产量的增加将引起投资的多倍增加。

总体说来,加速原理运用的关键概念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资本—产出比。

它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资本量。

一般假定它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

另一个是加速数。

它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资本量,即资本增量与产量增量之比。

加速原理是对乘数原理的补充,这样能全面地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

加速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中固定资产比重较大的技术特点,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但也应看到,加速原理中有些假设和前提条件不符合现实,如产量变动同投资之间具有严格的固定关系、社会上不存在闲置的生产能力等。

5.【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于乘数-加速原理的理解和具体运用。

【解析】:

根据乘数—加速数模型,在乘数作用下,投资变动会导致收入的多倍变动;在加速数作用下,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又会引起投资的多倍变动。

正是这种双重作用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假设由于新发明(或新技术)的出现使投资增加。

投资的增加会通过乘数的作用引起收入的多倍增加。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不变,当收入增加时,人们会购买更多的商品,从而使全社会的商品销售量增加。

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商品销售量的增加会促使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而投资的增加又导致国民收入增加,从而使销售量再次上升。

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不断扩大,于是,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但是,社会的可用资源总是有限的,收入的增加会遇到资源的限制。

这时,经济达到顶峰,收入不再增加,商品销售量也不再增长。

根据加速原理,净投资将下降为零。

由于投资下降,收入减少,从而销售量也减少。

于是,投资会进一步减少,投资减少又导致国民收入的进一步下降。

这样,在国民收入持续下降的过程中,社会将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国民收入的持续下降最终将使经济处于周期的谷底阶段。

此时,总投资为零。

部分企业感到有必要更新设备,进行重置投资。

随着投资的增加,收入又开始回升。

上升的国民收入通过加速数的作用又一次使经济进入扩张阶段。

于是,新的经济周期又即将开始。

(五)案例分析题

1.【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于政治经济周期的理解和具体运用。

【解析】:

政治性周期理论认为,政府交替执行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的结果,造成了扩张和衰退的交替出现。

如现任政府为了连任,在大选之前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人为地制造经济繁荣的局面;而在大选之后,新当选的总统又往往采取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造成经济衰退。

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要点包括:

①自从凯恩斯时代以来,政策制定者有了刺激经济活动的工具;②政治家喜欢连选连任;③选民喜欢低失业、高经济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的时期;④选民目光短浅。

得到政治性经济周期这一命题的实际过程是:

选举刚刚结束之后,当局会用一至两年的时间来紧缩经济(可看作是对选举之前相反政策的一种矫正),即提高失业率并关闭工厂,以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政府的想法是使选民服下他们的反通货膨胀药剂,并指望他们到了大选之日忘掉这种苦味。

然而在大选来临之前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政府则致力于刺激经济,包括减税、增加政府支出,促使联邦准备制度降低利率等。

而当选民走进投票站时,他们可能只记得高涨而不记得衰退了。

对政治性经济周期作过深入研究的经济学家爱德华·塔夫特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精辟的概括:

“对许多资本主义民主政体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表现来说,存在着一个选举的周期变化。

……选举的时间决定影响着失业率和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短期管理、转移支付的流量、扩展性还是收缩性经济政策的采用以及经济政策制定的时间前景……经济生活随着政治节奏而摆动。

描述上述情况是了好案例这一便是理查德·尼克松在1972年的竞选活动中,对联邦准备制度施压力来增加货币供给、减税以及在大选前15个月实行工资——物价管制,这些措施都成为他竞选获胜的重要法码。

另一个例证是,吉米·卡特在他竞选连任的1980年,却宣扬并实行节制,结果被罗纳德·里根所击败。

当然,也应该看到,政治性周期理论的预测并非处处适用。

如本例中在1992年参加竞选的布什总统在经济状况良好时却输给了克林顿。

这说明,在实际生活中,经济周期的变化是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部力量可能对经济周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经济周期的实际发生主要还是取决于经济系统自身的内在结构以及对外部冲击所作出的反应。

2.【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于经济周期的理解和具体运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分析经济周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解析】:

(1)从该表中可归纳出我国经济周期的主要特征:

1)周期长度不规则,发生频率高

从1953-1994年,我国共发生9次周期性经济波动,最长为7年,最短为2年,平均长度为4.6年。

经济周期长短不一,呈现极不规则的状态,这说明我国的经济运行受随机因素影响较大。

美国在1796-1937年共发生17次经济周期平均长度为8.35年。

与美国相比,我国经济周期发生频率相对较高,既不同于一般国家经常出现的中周期,也不同于平均长度为40个月的短周期。

2)波动幅度大

从经济周期的振幅看,从峰顶到谷底的落差最大的是52.5%,最低的也有5.7%,9次经济周期的平均振幅为21.41%。

如此大的经济波动是不多见的。

3)经济周期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①从1950-1956年是恢复国民经济和基本社会主义改造阶段。

其中,1950-1952年间,经济增长具有恢复性质;1953-1956年为第一个经济周期,为混合经济阶段。

该周期为接近平均周期长度的增长型周期,经济波动幅度较小。

②从1957-1978年为单一计划经济阶段。

在这个阶段,经济波动频繁,波动幅度也较大。

共发生5次经济周期,其中包括4个古典型周期,经济出现严重的停滞或负增长。

从第2个周期到第5个周期是波动最大的4个周期,落差分别达到26.5%、52.5%、35.2%和22.3%。

尽管经济波动幅度较大,但物价没有明显的波动,这主要是因为物价处在政府严格控制之下。

③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转轨变型阶段。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

1979年以来,共发生3次经济周期,它们都是增长型周期。

与过去相比,波动幅度大大减缓,周期长度有增加的趋势,而增长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这说明我国经济开始进入一个快速、稳定增长的时期。

这一时期经济增长波动与经济波动的相关度逐渐增强,物价开始成为反映经济景气波动的重要指标之一。

4)经济周期的扩张与收缩比值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经济周期的扩张收缩比约为1:

1,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上升期与下降期比值2:

1。

一般而言,经济周期上升期的经济效益要高于下降期的经济效益。

这说明我国经济整体效益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2)对于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可从投资过度理论和心理理论等方面进行解释。

但应该注意到,由于在社会制度、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环境等方面与西方社会不同,我国经济周期的原因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1)投资的周期波动是经济周期波动的直接原因

过度投资理论认为,过度投资使资本品生产和消费品生产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结果会造成经济波动。

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的形态与社会总产值增长率波动的形态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可以说,投资波动是导致我国经济波动的直接原因。

但在我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自身的特征。

一是资源约束下的投资冲动。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生产目的决定了国家或企业部门总是力图在尽可能大程度上扩大再生产规模,于是很自然地形成一种“扩张欲望”,或称为“投资饥渴症”,再加上投资责任不明确、投资扩张自我约束机制薄弱等原因,使得投资扩张冲动增强,投资增长率常常上升到惊人的高度。

在高度投资扩张的同时,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电力、原材料等基础工业投资不足,发展严重滞后,使投资扩张引致需求推动的经济增长遇到资源供给“瓶颈”的制约,最终出现经济的大幅波动。

二是投资效益过低。

投资效益低必然对应着较弱的乘数效应,从而使得投资的高速增长只能带来较少的国民收入增量,这显然又会对下一期的资本积累造成影响。

使连续的投资增长无法再继续下去。

于是,投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