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0677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

(一)》教学设计

1、黄河船夫曲

教学目标:

1、大方自信的齐唱、对唱歌曲,唱出陕北民歌的韵味。

2、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从内心热爱我国的民歌艺术。

教学重点:

自信演唱《黄河船夫曲》,唱出陕北民歌韵味。

教学难点:

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

1、音乐引路

课件播放电视剧插曲:

赶路、放羊、送别、阿宝《山丹开花红艳艳》片段

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坐定后继续听完。

2、导入新课:

生活中处处是陕北民歌

师:

同学们,课前我们听到的民歌里唱的内容还有印象吗?

他们的演唱有什么共同点?

(赶路、方言、送别的场景。

音调较高。

师:

这些歌曲是地地道道的陕北

民歌,在陕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

”陕北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喜欢民歌。

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更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师:

其中的演唱者认识吗?

阿宝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对陕北民歌非常钟情,声音能窜高走低,将陕北民歌的魂植入人们的内心。

他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陕北民歌到底和陕北有什么联系?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陕北,走进近陕北民歌。

二、赏析陕北民歌

1、介绍地域环境

师:

在我国的陕西省,以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成:

北部的陕北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就是来自北部的陕北高原。

我们来看看黄土地上陕北人的生活环境。

这里与我们的城市有什么不同?

比较城市—陕北高原,配歌曲伴奏。

师:

在陕北高原上流淌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有着怎样的性格?

在这么天宽地阔的高原上,人们说话或是唱歌的声调会有什么特点?

师:

赤裸光秃的黄土高原与咆哮怒吼的黄河赋予了陕北人的人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在沟壑纵横、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却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或对歌成

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

因此,大自然赋予了他们高亢的声调、嘹亮的歌喉。

2、一听全曲,关注歌词内容

师:

就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黄河上飘来的歌声!

师:

黄河上的歌声是谁唱的?

他们在干什么?

(船夫,边划船边唱歌)

师:

生活在黄河上的船夫们,在黄河上艰辛、无畏地划船、拉纤,风浪将他们的脸刻满了

皱纹,雨雪将他们的须发染成苍白,但是他们依然不畏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

在黄河上摆桨撑船。

师:

陕北民歌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干活也罢、赶路也罢、放羊也罢、划船也罢,只要心中有感,便放开嗓子唱起来。

《黄河船夫曲》唱的正是黄河上船夫们艰辛的生活,体现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性格,简单的歌词也许没有太深的含义,但是唱歌为他们枯燥的划船生活消除劳累与疲乏。

3、二听旋律,

关注音程跳动

1)生边听旋律,画旋律线

师:

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画出旋律线,请你说说旋律有什么特点?

(跳动较大)

2)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

》,分析旋律音程跳动较大原因

师:

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陕北民歌的音程跳动较大,这跟什么有关?

(江南人感情细腻、说话柔和。

陕北人性格粗犷,声调高亢、嘹亮)

4、三听

老师范唱,轻声跟唱曲谱,关注旋律重复

师:

老师来唱第一段歌词,请大家随我轻轻跟唱曲谱,注意观察歌曲的旋律还有什么特点?

(重复)重复出现了几次?

(5次)

2)生随

琴唱重复旋律

师:

刚才在听的时候,同学们已经能基本轻声跟唱,说明这首曲调琅琅上口。

尤其是中间这一段,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段旋律。

3)生边做协调有致的划船动作边唱旋律,感受旋律的重复

师:

这一句是整首歌曲中最典型、重复次数最多的旋律?

我们可以联系船夫们此时的动作,想一想他们一边唱歌一边在……(划船)。

他们的动作有什么特点?

(娴熟、协调有序)

师:

让我们模仿船夫娴熟的、重复的划船动作,随琴唱这一句重复出现的旋律。

4)生边做划船动作,边唱歌词,感受四四拍子的强弱规律,表现歌曲的韵味

将歌词每小节第一拍的字放大

师:

歌曲是四四拍,四四拍的强弱关系是怎样的?

(强弱次强弱)

师:

划船动作中第一个划开水波的动作是最用力的,注意歌曲的强弱关系。

让我们边做划船动作边唱歌曲,注意唱出歌曲的韵味。

4、四听方言、衬词乐句的范唱,了解方言、衬词

1)分析方言特点

师:

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哪几句让你一听就知道是陕北方言?

师:

由于地域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我国的语言形成了丰富的地方特点,即所谓的方言。

像这首歌曲产生于陕北高原一带,因而这一带的方言使得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如:

晓得、船、艄公。

2)分析衬词特点

师:

这首歌曲中,有哎、嗬哟衬词。

也是陕北民歌的特点。

师:

为什么要加上衬词?

要是没有衬词,也可以唱啊。

(师示范)

师:

歌唱中加入一些衬词,不仅使歌唱语言更加口语化,音乐更加饱满、连贯,而且能使  演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3)模仿方言、衬词,跟唱开始和结尾的两句了解演唱形式

师:

每一句最后都加了一个前倚音和一个下滑音记号,前倚音与陕北方言的语音语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下滑音使演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好的发挥。

5、随琴完整演唱,分析唱法:

原生态

师:

歌曲的唱法有很多种:

通俗唱法、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现在还有一种原生态的演唱方法,《黄河船夫曲》应该采用什么演唱方法?

师:

因为歌曲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写照,他在赶路就唱赶路的歌、分别是唱送别的歌、放羊时唱出自己的心情,划船时唱出心中歌为枯燥的生活解解乏。

所以歌曲的唱法应该是随意的、直白的、非常原生态的唱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宣泄自己的情绪。

让我们带上对歌曲的理解,有味的唱一唱这首歌。

6、小组对唱,参与律动。

师:

整首歌曲

有两段歌词?

以什么演唱形式出现?

(2段、一问一答)

师:

让我们扮演黄河上的船夫,按照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唱出歌曲的韵味。

三、小结与延伸

1、小结

师: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能用民歌的形式表达。

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乘船行驶在汹涌澎湃的黄河之上,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是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

它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生活情感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

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反映着人们的生活。

2、欣赏民歌《黄河船夫曲》

师:

而今,陕北人们的生活水平提越来越高了,陕北民歌同样也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而应该有所改变。

但是,我们要承认的是不管人们生活水平如何改变,陕北民歌的魂还在,它依然是现代音乐创作的重要音乐素材。

经过新的配器、新的演唱形式、加入新的流行元素之后,又赋予了它新时代的气息。

师:

同学们,民歌是一个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让我们继续挖掘和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民歌,不断发扬和壮大我国的民族文化!

 

2、月牙儿五更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欣赏民歌改编的作品使学生感受到:

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和基础。

2、通过对关东支脉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关东支脉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月牙儿五更》等关东支脉地区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东支脉地区音乐的特点。

三、知识与技能

认识和了解《月牙儿五更》作品的演奏形式,了解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和基础。

引导学生感受关东支脉地区音乐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关东支脉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比较《月牙儿五更》器乐和声乐表现形式的特点,了解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东北地区,去欣赏东北民歌。

二、新课教学

1、教师:

关东支脉音乐的体裁形式和风格特点与齐鲁燕赵支脉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通过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来找出关东支脉音乐的风格特点。

2、教师播放《月牙儿五更》,请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属于音乐民歌中的哪

一种。

学生回答

回忆上节的知识。

3、教师:

大家能不能说出

这首《月牙儿五更》是

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

板胡是我国弓弦乐器。

音箱不是蒙以皮革,而是盖上薄的木板或椰壳,形似碗状,琴干琴弓比二胡粗;音色高亢嘹亮。

下面我们来听两段音乐,请大家分辨一下是二胡的音色还是板胡的音色。

学生回答。

4、教师:

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男高音歌唱家郭颂,郭颂演唱了很多优秀的民歌,我们来欣赏一首由他演

唱的《月牙儿五更》。

学生欣赏乐曲

教师:

由此我

们可以看出很多器乐作品都源于优秀的民歌,民歌是我们源于创作的源泉。

让学生了解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三、课堂小结

教师: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关东支脉地区的音乐,我们了解了它的风格特点,也了解了很多的音乐创作都来源于民歌。

希望在课下,同学们能够多去了解欣赏民歌,让民歌的灿烂文化一直发扬光大。

 

3、乌苏里船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欣赏实践活动,喜欢我国东北地区的民歌、民间音乐,并

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

过程与方法;能够用明朗质朴、兴奋自得的情感演唱《我的家乡多美好》。

能够感受《乌苏里船歌》

并能体验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在感受、

体验音乐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民歌、民间音乐与创作音乐之间的

“源”、“流”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感受《乌苏里船歌》所表达的情感,结构以及民间音乐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师: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请问大家能够说出几个民族的名称并说出这些民族的音乐风格?

生:

蒙古族、维吾

尔族、苗族、朝鲜族、等等。

(二)新授

 师: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赫哲族的民歌《乌苏里船歌》并说出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1.欣赏歌曲《乌苏里船歌》独唱。

生:

这首歌曲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热爱生活、勤于劳动的民族风格。

师:

补充并问同学们这首歌曲是不是很优美?

你感觉哪部分最好听?

生:

很好听,尤其是前半部分。

师:

前半部分是歌曲的引子部分,运用了赫哲族的一个衬词,阿郎赫尼哪,声音高亢嘹亮。

它运用了声音的什么效果?

就像站在辽阔的草原上歌唱,远处传来了自己的什么呀?

生:

是运用了回声。

2.学唱歌曲

师:

这么优美的歌曲老师都想唱一唱好不好?

老师跟伴奏范唱。

同学们想不想学唱这首歌曲呢?

老师和学生共同演唱这首歌曲。

3.分析歌曲

师:

我们欣赏了独唱的《乌苏里船歌》下面我在欣赏一首合唱的,《乌苏里船歌》,感受一下这首歌曲和独唱有什么不同?

提示:

同学们可以从歌曲情感上来进行分析。

生:

声音更加丰满,更能表现赫哲族人民幸福生活。

师:

补充这首歌曲不仅保留了原歌的基本风貌,还突出地发挥了合唱音域宽,音色丰富和声性强,更能表现赫哲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下面我们共同分析一下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

师生合作:

歌曲分为三个段落1段由男高领唱女低音声部作呼应最后衬词部分由混声合唱作收束。

2段由女低音声部唱主旋律由女高作呼应。

3段由女高音声部唱主旋律其它声部做呼应。

4.歌曲的创作过程

师:

介绍这首歌曲的创作过程,他根据独唱改编而成。

(三)总结

下面我们共同来聆听一首《我的家乡多美好》。

感受一下这首歌曲和《乌苏里船歌》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

旋律很相似

师:

我们听到的《乌苏里船歌》。

是由这首歌创编而成的。

通过欣赏这三首歌曲我们应该认识社会实践是创作音乐的源泉,大量的积累民歌也是一种生活体验。

4、包楞调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歌,感受齐鲁燕赵支脉音乐文化特点,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感受我国民歌的流变性。

2.了解并掌握“鱼咬尾”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形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创编旋律。

教学重点

了解《包楞调》《沂蒙山小调》《孟姜女》等齐鲁燕赵支脉民歌的特点。

掌握“鱼咬尾”的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音乐意境,掌握民歌的流变性。

教学方法和手段

练习法教授法演示法视唱法歌唱法等。

教学准备

钢琴、放音机、磁带、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

你们知道战国时期齐鲁燕赵等国是现在我国的哪些省吗?

生:

包括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及苏北徐州地区。

2.师:

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进入齐鲁燕赵支脉的音乐世界。

二、新课教学

1.欣赏《包楞调》

师:

聆听歌曲,说一说这首歌曲给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

它对歌曲的情绪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

“包楞楞楞”这些衬词的印象最突出,使歌曲情绪既开朗又活泼。

师:

这是一首流行于山东成武县一带的民歌,因衬词“包楞楞楞”而得名。

2.欣赏《沂蒙山小调》

师:

聆听歌曲,请同学们为歌曲划分乐句。

生划分。

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仔细观察乐谱,找出旋律发展的规律。

生思考听辨后回答。

师:

这条旋律的发展规律我们称之为“鱼咬尾”。

鱼咬尾是指前一乐句的结束音与下一乐句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或连锁传递,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发展规律的一种常见方法。

3.欣赏不同版本的《孟姜女》

教师播放江苏和河北两个地区的民歌《孟姜女》的音响。

师:

不同地区的《孟姜女》有什么异同?

生:

河北民歌节奏密集,可以说是江苏民歌基础上加花形成的。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在欣赏、演唱《沂蒙山小调》中发现、认识“鱼咬尾”这种民族音乐的发展手法。

在欣赏江苏民歌、河北民歌《孟姜女》后能说出他们的不同。

熟悉了《包楞调》的旋律,了解了它的情绪。

5、走绛州

教学目标:

1、感受山西民歌的特点,并能模仿

山西方言随乐跟唱。

2、能学会唱《走绛州》。

3、在听赏管弦乐曲《走绛州》时,感受乐曲欢快.诙谐的音乐特点,并能用愉快的心情演唱山西民歌《走绛州》。

重点、难点:

1、学会唱《走绛州》。

2、感受西部民间歌舞的风格特点,并予以表现。

3、在歌曲表现活动中了解其音乐形象与风格特点。

课前准备:

1、钢琴、课件。

2、有关西部民间歌舞的资料、长毛巾。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

1.歌声引进西部。

2.影片简介西部。

课件展示黄河、黄土高坡以及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

介绍西部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了解它们与当地的音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西部放歌

1.听《黄河船夫曲》

(l)聆听

(2)跟唱

(3)表演

师:

拉船的人就叫纤夫,你们带的毛巾可以派上用场了吗?

怎么做才像是在一根绳上拉船呢?

2.唱《走绛州》

(1)过渡语

船靠岸了,船夫们坐下休息休息。

高原上随处都能听到悠扬的歌声。

你听,那边船夫的歌声刚落,这边又传来孩子们学唱的挑夫的歌!

(2)听听《走绛州》

师:

同样是来自黄土高原上的民歌,它们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

生:

……

师:

你从歌曲中听到了些什么?

生:

一根扁担软溜溜,担上扁担到绛州……

(3)说说“

走绛州”

师:

对,歌中唱到“担上扁担走绛州”,“绛州”在哪

里?

为什么要“走绛州”而不是“坐车到绛州”?

生:

……

师:

“绛州”是古称,在今天的山西省新绛县,明、清时期,这里是商业发达的繁华之地。

我们现在要买东西都是拿钱到超市去买。

可那时候高原上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人们要买东西、卖东西都只能挑着担子走到绛州去。

于是就有了“担上扁担走绛州”的说法。

(4)学学挑担子

师:

你会挑扁担吗?

能学学吗?

(请l—2名学生学学挑担子的模样。

尽量模仿各种不同的姿势,如:

左肩挑右肩挑、换肩等等。

师:

教室里拿什么东西可以替代扁担来模仿挑担的动作?

(生拿出自己带的长手巾模仿。

(5)随乐律动

学生随音乐《走绛州》挑担律动,再次熟悉音乐。

(6)学唱曲谱

课件出示歌谱,学生随琴轻唱曲谱,并及时解决难点。

A.这一句音比较高,不能喊叫,引导学生感受扁担一颤一颤的轻快的形象。

B.切分节奏(引导学生想像切分节奏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并唱出它的重音)

(7)学唱歌词

A.随琴唱词。

B.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的虚词衬词,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8)情感处理

师:

挑夫们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可他们却能苦中作乐。

请想一想,要怎么唱才能让他们肩上的担子变得更加轻松、脚步变得更加轻快呢?

生:

……

(9)扮一扮挑夫的模样

师:

你们看看挑夫的打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

生:

头上系着毛巾。

擦汗、挡风沙。

师:

我们也来学学。

(10)表演

老师和全班同学系着头巾,挑着担子,边唱边表演走绛州。

三、采风归来

1.拓展延伸师:

黄土高原的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那么,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

你还了解哪些高原的情况呢?

2.交流

学生互相交流采风成果。

四、教师小结

师:

今天,我们领略了黄土高原上极具魅力的民间歌舞,它们是中华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希望大家都大胆地走近她,摘取她。

5、孟姜女哭长城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孟姜女哭长城》,了解长城的历史和关于长城的传说等,学会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

教学重点

能用自制乐器为乐曲伴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等。

教学内容

一、学习歌曲《孟姜女哭长城》

1、故事导入。

教师提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都有那些吗?

中国有什么景点是属于七大奇迹的?

导出“长城”话题,继而提问关于长城的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2、听听唱唱。

播放歌曲《孟姜女哭长城》,让学生欣赏一遍歌曲,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老师可提示学生注意旋律音阶的特点,请学生随着伴奏音乐唱唱歌曲的旋律,体验旋律的美感,感受五声音阶的特点。

3、唱唱说说。

播放歌曲《孟姜女哭长城》,请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教师指导学生用有弹性的声音和高位置的歌唱状态进行演唱,唱完请学生说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对劳动人民生活带来什么的影响?

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通过问题讨论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分析乐曲。

请学生分析《孟姜女哭长城》一共有几个乐句,做课本P8页的练习,教师引导学生用图形、涂颜色等方法来表示歌曲的结构。

5、故事表演。

请学生伴随着音乐,分角色扮演《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让学生深切体会当时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

二、课后延伸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及传说故事。

1、介绍长城建筑的各个朝代。

2、说一说长城都跨过了哪些省市。

3、了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5、介绍长城景点“山海关”、“嘉峪关”“八达岭”。

6、谈谈你对长城的感受。

6、猛听得金鼓响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对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的欣赏与演唱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调动其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和方法:

在聆听、演唱中感受唱段《猛听得金鼓响》所表达的情感,并结合对京剧基础知识的了解,能唱准旋律、唱出京剧的意味。

3.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京剧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京剧艺术的重要地位。

了解传统风格特点。

能自信、有感情地演唱京剧唱段。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学唱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

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唱《猛听得金鼓响》过程中,对传统京剧韵味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唱感受京剧(约5分钟)

师:

以前上课学习的时候,都是听教

学范唱,今天呢,老师要亲自为大家演唱,如果大家能说出我唱的是什么,那我就再唱一首,我们来比一比,看看是我会唱的多,还是你们知道的多。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和老师一较高下呀?

(生:

敢)好,那我们开始啦……

(一)播放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伴奏,教师演唱。

生:

现代京剧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师:

答对了,那我再唱一个,你们来说一说是什么。

(二)播放京剧《包龙图打坐开封府》伴奏

生:

这是《包龙图打坐开封府》的唱段。

师:

又答对了,同学们还真厉害啊,那我就再来一首,听好了。

(三)播放京剧《猛听得金鼓响》伴奏,教师继续演唱。

生:

这个没听过……不知道…

师:

不知道了吧,我还以为得再唱几首呢。

刚才老师唱的这首是京剧《穆桂英挂帅》中的唱段《猛听得金鼓响》。

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不唱歌,不欣赏乐曲,我们一起来唱京剧!

二、知识拓展了解京剧(约10分钟)

(一)了解京剧起源、行当,基本功。

师:

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京剧文化,看完以后说说你的感受(课件播放欣赏视频,让学生感受戏曲文化)。

生:

认真观看视频,小声讨论并自由回答观后感受。

师:

说说你对京剧的了解,或者说一说你想了解京剧的哪些知识?

生:

小组讨论,自由回答。

想了解京剧的起源、京剧的行当、脸谱等。

教师小结:

中国京剧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北京,故名“京剧”,有200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京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为一体,通过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

又分为:

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美丑、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在京剧中,艺术家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就用丰富细腻的手法,夸张的颜色在人物的面部按照一定的谱式绘成了美妙多变的图案,这就是脸谱。

(二)京剧脸谱欣赏

师:

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不同的的含义。

让我们边欣赏脸谱图片,边来了

解吧。

(课件播放各种颜色的脸谱图片供学生欣赏,教师简单介绍脸谱颜色的意义)

师:

从色彩上说,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金、银等色。

红色:

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敌,如关羽。

黑色:

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刚烈、勇猛、粗率、鲁莽的性格,如包拯、张飞。

白色:

暗喻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如曹操。

蓝色:

喻意刚强勇猛、桀骜不驯;如窦尔敦。

绿色:

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猛烈、暴躁;如青面虎张

青、程咬金等。

黄色:

意示残暴、骠悍、阴险;如宇文成、典韦等。

金、银二色:

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

三、体验尝试学唱京剧(约25分钟)

师: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京剧的基础知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唱选自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的唱段《猛听得金鼓响》。

(一)了解《穆桂英挂帅》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

同学们,你们谁知道《穆桂英挂帅》讲了

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呀?

生:

自由回答……

师:

哦,同学们说对了一半,看来大家都看过苗圃和罗晋演的《穆桂英挂帅》了,我们学的这次“挂帅”和你们看的可不一样,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次“挂帅”的故事(课件出示《穆桂英挂帅》故事简介)。

(二)播放视频,欣赏《

穆桂英挂帅》唱段。

师:

同学们,我们来欣赏名家演唱的《穆桂英挂帅》唱段,此唱段唱腔属于西皮中的流水板试,简单的说就是跟1/4拍很像,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随音乐练习节拍。

(三)讲解京剧发声特点:

音色圆润明亮、发音位置靠前。

练习发声。

师:

唱戏和唱歌的发音是不一样的,同学们跟我一起来“吊嗓子”。

(四)课件出示曲谱,教师弹琴,逐句教唱《猛听得金鼓响》。

(五)学生小声跟琴演唱,思考这一唱段表现了一个怎么样的情境?

生:

自由回答……

师小结:

这一唱段豪气冲天,表现了穆桂英这位年过半百的女将保家卫国的责任感。

(六)随教学伴奏,手打节拍,完整演唱《

猛听得金鼓响》。

师:

唱最后一句时,要注意气息的控制,在适当的地方换气。

(七)学习简单京剧身段步法,再次感受京剧艺术。

师:

了解了京剧,学唱了京剧,接下来,老师再教同学们几个简单的京剧身段步法,同学们能更近一步的了解京剧的魅力。

四、课堂小结:

(约2分钟)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大家对于京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不仅欣赏了名家的演唱,还学唱了一个传唱度非常高的唱段《猛听得金鼓响》。

今天这节课只是一个开始,由衷地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京剧,共同把中国古老而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