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6894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6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音韵1Word文件下载.docx

自从语音学知识传入我国后,研究汉语声韵系统、分析汉语声韵调的特点、探求古音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古音进行构拟等,都需要使用语音学知识,因此,语音学又可说是研究汉语音韵的基础和工具。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

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上古音以先秦两汉韵文、谐声字、重文、异文、假借、古书注音、声训等为研究材料;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

中古音主要以隋陆法言《切韵》(宋《广韵》的前身)为研究材料: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以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

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今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

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现代音,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第二节古今语音的异同

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古汉语的语音也和现代汉语有明显的差别。

一个汉字的读音,由声、韵、调三部分组成,古今语音的不同就体现在声、韵、调三个方面。

  韵母方面古今的不同,很容易被人们感觉到。

例如,我们用今天的音读唐诗,就会发现押韵有不和谐的地方。

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斜”和“家”、“花”今天读起来就不押韵,这是古今韵母发生了变化的原因。

但是,在某些方言里,如江淮方言仍把“斜”读成qiá

这样就押韵了,说明在古代“斜”、“家”和“花”是押韵的。

如果读《诗经》的话,会发现不押韵的现象更为严重,那是因为《诗经》时代的语音和今天差别更大。

如《硕鼠》二章: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麦”、“德”、“国”、“国”、“直”本来是押韵的,但今天看来韵母差别非常大。

古韵母和现代韵母的不同,也可以从迭韵联绵词方面看出来。

某些古代迭韵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却并不迭韵,如仓庚、芣(fú

)苡(yǐ)等。

  古今声母的不同,在双声联绵词方面也有所体现。

有些古代的双声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声母并不相同,如玄黄、缤纷、容与等。

声调古今也不相同。

从调类看,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是阴、阳、上、去四声,古今调类不同,而且同一个字在古代和现代所属的调类也可能不同。

如: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韵脚字是“响”、“上”,押上声韵,在普通话中,“上”已变为去声。

但是,在语言研究史上,学者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到古代的语音不同于后来的语音的。

汉代以后的人读《诗经》、《楚辞》,首先遇到的就是押韵不和谐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从南北朝到宋代有过三种错误的做法。

1.叶韵(叶句、协句)说:

如《经典释文》所载南朝(梁)沉重的《毛诗音》就是,在《诗经•邶(bè

i)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民”中,“南”字下注云“协句,宜乃林反”。

协句说,是用临时改变韵脚字的读音以求押韵和谐的做法。

到宋代朱熹发展到极至,称为“叶(xiè

)音”。

2.古人韵缓,不烦改字:

这是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提出的。

“缓”,是宽的意思,指古人用韵不像中古时那么严格,即读音相近的字就可以押韵。

3.改经:

唐玄宗读《尚书》“无偏无颇,尊王之义”,感到“颇”和“义”不押韵,遂改“颇”字为“陂”。

(bēi,不平)

  以上的说法和做法都是对语音缺乏历史认识,不知道语音是发展变化而造成的。

他们拿时音来读千百年前的韵文,当然会有不和谐的感觉。

  明代学者陈第在《毛诗古音考序》里说: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明确认识到了语音是随着时空而变化的。

古音与今音不同,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我们要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还要掌握一定的音韵学知识,解决古书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节学习音韵学的意义

音韵学是中国传统小学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传统称为小学),是关于汉语语音的研究。

语音是语言的要素之一,所以,音韵学也是古代汉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音韵学,它研究什么,有什么功用,与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有什么关系,对古书阅读有什么作用?

这些都是将要涉及的内容。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全称为汉语音韵学,是一门研究汉语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声、韵、调三要素组成的系统,即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和古今对应关系的学问。

一、音韵学的功用

汉语音韵学有着自己的语音系统,它和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们就这几个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一)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有助于学习和推广普通话

现代汉语的语音是由古代汉语的语音发展而来的,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怎样发展变化到现代语音,这样就能够了解现代汉语的渊源。

分析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系统时,声母、韵母、声调这些名词都是传统音韵学的术语;

要进一步考察现代汉语的声韵调之间的拼合关系,需要音韵学知识,如:

为什么g/k/h/z/c/s只与开口呼、合口呼相拼,而j/q/x只能与齐齿呼、撮口呼相拼,这是语音历史演变的结果。

讲四声、讲阴阳上去,这些名称也是传统的,为什么平分阴阳,这也要从语音的历史演变中找出答案。

现代的语音结构规律与古代的语音演变规律密切相关,只有懂得了古代语音演变规律才能进一步掌握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规律。

现代汉语的语音规范化工作需要音韵学,审定读音时要以古音或语音的演变规律为依据。

方言调查离不开音韵学。

汉语方言是历史形成的,它们演变成今天的语音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方言区的人运用音韵学上语音演变的规律自觉地纠正学习普通话时的发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有些人的部分入声字的声调问题;

z组与zh组的区分;

n、r、l的区分(泥母、日母、来母);

前后鼻音的区分(来自中古的不同韵部)。

(二)研究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

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

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

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调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

学习音韵学,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及汉语史有帮助。

语音本来就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习古代汉语当然要学习语音部分,所以,了解古代的语音以及语音的发展变化就非常有必要。

  具体地说,古代汉语的一些工具书需要有音韵学知识才能更充分地利用,如用反切注音或用古音编排的工具书。

阅读古书,通假字是一个难点,而正确地辨认和理解通假字都与语音的关系十分密切。

词源学在考察同源词时,除了依据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考察古音关系。

文字、词汇、语法都与语音有关系。

音韵学与文字学的关系:

加深对形声字的认识、加深对形声字表音功能的认识。

音韵与词汇及训诂的关系:

清代人提出因声求义的方法。

音韵与语法:

上古的第一人称代词之间、第二人称代词之间语音关系明显。

(三)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

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

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

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mu],而广东梅县话则读作[mɔk],北京人和梅县人对“幕”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

只要有点音韵学知识就会知道,原来北京话和梅县话都源自隋唐古音。

在隋唐时,“幕”属于入声“铎”韵,带有塞音韵尾[k],拟音为[mɔk]。

北京人所以会把“幕”读成[mu],这是因为到元代时大部分北方话的入声韵尾发生了脱落,随着韵尾的脱落,其韵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梅县人所以会把“幕”读成[mɔk],是因为入声韵尾脱落的这一现象在梅县话中至今也没有发生,由于塞音韵尾的稳定作用,其韵腹的变化很小。

要进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进行方言调查,搞方言调查,需要亲自到方言区去口问、耳听、手记,做静态的分析描写工作,这同样需要具备音韵学知识。

凡是有关方言调查的书籍,都免不了要讲述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规律。

(四)音韵学是训诂学的工具

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

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因为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说明问题。

凡是有成就的训诂名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本身就是音韵学大家,如清人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今人杨树达、杨伯峻、周祖谟等。

《吕氏春秋·

重言》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足以说明音韵对于训诂的重要: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

桓公怪之。

……少顷,东郭牙至。

……管子曰:

“子邪?

言伐莒者。

”对曰:

“然。

”管仲曰:

“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

“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

臣窃意之也。

“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

“……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君呿而唫(君吁而不吟),所言者莒也。

东汉高诱对其中“呿”、“唫”的字注道:

“呿,开;

唫,闭。

”“莒”的读音现在为jǔ,韵母ü

属于闭口高元音,为什么高诱的注却说桓公发莒音时口形是张开的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借助先秦古音的知识。

原来“莒”在先秦属“鱼”部字,根据今人的构拟,其读音为[kǐ],韵腹是个开口低元音,这难怪东郭牙说齐桓公发“莒”音时的口形是“开而不闭”了。

如果不是靠先秦古音来说明,高诱“呿,开”的这个解释反而会使人感到莫明其妙,成为千古之谜。

在大量的古代文献中,通假字是随处可见的。

所谓通假字,今天看来就是古人写别字。

通假字产生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它与本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在写本字时才容易写成通假字(仿古另当别论)。

训诂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出通假字的本字。

由于语音在发展变化,有些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不相同了,如果不懂得古音,就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

“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荀子·

非十二子》)

其中“佛”字用“仿佛”或“佛教的创始人”去解释都不通,显然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应为“勃”。

唐人“佛,读为勃。

勃然,兴起貌。

”“佛”与“勃”的今音差异不小,一个声母是f,一个声母是b,一般人是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的;

但是站在古音的角度看,二者不但韵部相同,而且声母也是相同的。

怎么会知道“佛”与“勃”的声母是相同的呢?

这就涉及到音韵学上一个重要的结论“古无轻唇音”。

根据这一结论,上古没有f这类轻唇音,凡后代读作f的轻唇音上古均读作b、p一类的双唇音。

由于“佛”、“勃”在上古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古人将“勃”写作“佛”就不足为怪了。

有时候,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有声转现象,不懂音韵学的人就更难想到其间的联系了。

《诗经·

邶风·

柏舟》五章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瀚(一作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其中“如匪瀚衣”一句,自毛亨以来的注释家多解释作“像没洗涤过的脏衣服”,比喻心中忧愁之至就像穿着没有洗过的衣服让人难受。

这种解释在逻辑上讲不通,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与下文的“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也联系不起来。

事实上“匪”应是“篚”的古字。

《说文解字》:

“匪,器似竹筐。

”“瀚衣”应为“翰音”。

“瀚”、“翰”上古音同属“元”部、匣纽,“瀚”通“翰”没有问题。

“衣”、“音”声母相同,均属“影”母;

但是韵部不同,衣属“微”部,音属“侵”部。

根据王力先生的拟音,“微”部读音为[əi],“侵”部读音为[əm]。

二者声母、韵腹均相同,韵尾不同,一个属母音韵尾,一个属鼻音韵尾,为什么“衣”会通“音”呢?

这就牵涉到音韵学上一个重要的音变规律“阴、阳对转”。

原来在作者的方音中二字的读音是相同的,故可以通假。

从通语的角度看,此二字的读音在作者的方言中发生了对转,即由阳声韵变成了阴声韵。

“翰音”就是鸡。

《礼记·

曲礼下》:

“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鸡曰翰音。

”后世遂将翰音作为鸡的代称。

张协《七命》:

“封熊之蹯,翰音之跖。

”吕延济注:

“翰音,鸡也。

”清陈梦雷《周易浅述》卷六:

“鸡鸣必先振羽,故曰‘翰音’。

”“匪瀚衣”中的“匪”用作动词,义为“关……在笼子里”。

全句的意思应是“如同关在笼子中的鸡”,这样喻体和本体之间才有了相似之处:

不能自由自在。

同时和下文的“不能奋飞”也有了照应。

(五)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

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感。

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

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上研究。

郑风·

子衿》二章

青青子佩[buə],悠悠我思[siə]。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lə]?

这章诗今天看来并不押韵,不懂音韵的人会误以为它原来就不押韵,其实在先秦是押韵的。

“佩”、“思”、“来”三字同属一个韵部(之部),如果按照后面的拟音去读这章诗,其韵味马上就显现出来了。

又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今天看起来更不押韵,事实上在中古时期也是押韵的。

“者”、“下”二字在平水韵中同属上声“马”韵。

现在很多人喜好唐代的律诗,然而要真正懂得律诗的格律,学会调平仄,就非得具备一些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不可。

例如古代属于仄声的入声字有相当一部分今天已变成了平声字,如果按照今天的调类去分析律诗的平仄,肯定就会出错,现以白居易的五律《草》为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一”、“接”、“别”三字在普通话中分别读作阴平和阳平,在中古都是入声字,属仄声。

如果按照今音将此三字作平声对待,就会误以为“一枯荣”、“接荒城”都是三平调,“满别”与“萋萋”没有作到平仄交替。

如何辨认入声字,这成了现代人特别是北方人学习诗律的一大难关,但是只要懂点音韵学,入声字的辨识就容易多了。

同时,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史、经济学史、法律史的,也需要音韵学方面的知识。

音韵学与文学的关系:

押韵、平仄,文学作品中的字义考证,作品欣赏。

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通假字教学等。

研究中国历史、哲学、经济学史、法律史的,也需要音韵学方面的知识。

二、怎样学习音韵学

1.了解常用术语的含义,运用现代语音学的知识去学习

我们在阅读古书时,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

如“镇星”又作“填星”,“田完”后来又写作“陈完”,“亡”通“无”,“萧墙”即肃墙,潘以番为声符,玄黄双声,仓庚迭韵,迎逆双声,吴语“打”读dang,阿房宫、番禺等地名读音特殊。

而古书注音、诗词押韵和平仄等问题就更多了。

《康熙字典》“筹,直留反”;

《诗经》、唐诗若以普通话去读多不押韵;

于谦的“粉骨碎身”、岳飞的“好水好山”;

《镜花缘》里的“吴郡大佬,倚闾满盈”,《红楼梦》中的“十三元”。

这些都与音韵学相关,都可以用音韵学的理论去解释或解决。

2.打好基础,掌握基础知识。

掌握普通语音学和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知识,对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发音原理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对古音中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音值、音类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少人对音韵学著作读不懂,其中一个重的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语音知识,不了解现代语音学知识,就不容易接受音韵学中的一些术语、概念。

3.多思考,多记忆。

音韵学的种种问题要勤于思考,对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和基本知识要多记忆。

例如经过历代学者不懈努力考订出来的上古韵部的归字情况,要些功夫记忆。

记住这些,在阅读《诗经》、《楚辞》、《论语》等先秦时期的诗文时,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像古代韵文押韵问题,古籍中的同音通假现象等等。

再如,记住《广韵》中的反切上字的“声类”,对准确拼读《广韵》中的切语,对于掌握常用汉字在中古的音韵位置,都是很重要的。

4.要联系实际,利用方言和古音,特别是自己家乡的方言。

我们拿现代普通话语音和古代语音面貌相比,既可以了解现代汉语的来源;

又方便学习和掌握普通话。

如果能够联系自己的方音,拿中古音和自己的方音作对比,不仅有利于理解一些古音现象,还可以弄清楚自己方音中某些语音现象的来源。

5.要有时间观念。

书中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语音现象,一定要做到心理清楚,不能上古中古不分,中古近代混同,那样会把许多问题混在一起,缠夹不清。

6.要有地域观念。

谈到方言情况的时候,要有地域观念。

南方的方言反映古代语音状况多,北方方言反映现代语音现象多。

第四节中古语音系统

一、韵书的产生

中古音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

现存的最早的韵书,有三国时期李登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的《韵集》。

但这两本书早已亡佚。

唐代封演的《闻见记》说,声类是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

而《韵集》是以宫、商、角、征、羽五声各为一篇。

但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根据《颜氏家训•音辞》所说:

“自兹厥后,音韵蜂起,各有土风,递相非笑。

”由此可见,六朝后,是韵书的发展时期,出现了许多的韵书。

韵书是我国古代按韵编排的字典,目的是便于人们辨音、作诗、写文章押韵之用。

为了适应要求,韵书编排时就具有了别四声(平仄)、分韵类(押韵)、用反切(注音)的特点。

《切韵》,是今传最早的韵书,隋朝陆法言所作,成书于公元601年,《切韵序》里讲述了成书的经过,它是在比较以前诸家韵书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

这部韵书一出世,六朝的其他韵书就失去了使用价值而渐渐被淘汰,这也就是那些韵书失传的原因之一。

《切韵》是音韵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韵书体例,后代的主要韵书都是依照它的体例来编排韵部的,即便是反映近代音的《中原音韵》等书仍不难看出受《切韵》的影响。

《切韵》收字一万两千多,分一百九十三个韵,按四声分卷,共五卷。

《切韵》,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成书,原本已佚。

英国斯坦氏在敦煌得唐写本切韵凡三种,皆残缺不全,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

陆法言在《切韵》自序说:

“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谐法言门宿。

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

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脂鱼虞,共为一韵,先仙尤侯,俱论是切。

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唐时,孙缅等人因切韵注有差错,文复漏误,加以修订,称为《唐韵》,现已存残卷。

到宋时,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陈彭年、邱雍等人,奉诏重修,称为《大宋重修广韵》。

一般认为,《切韵》代表了隋唐时期的音系,可以上推古音,下推今音。

它是中古文学语言的标准,唐宋以来,诗词的作者,多以这个音系押韵。

根据序言,《切韵》未必是一时一地的实际语音,比如支与指,鱼与虞,当时的普通人已不能分别,陆法言是依照古音和方音制定出来的,故而许多音韵学家不把《切韵》当作隋朝的实际语音研究。

《广韵》,是在“王三”(指1947年从故宫博物院发现的宋濂跋本唐写本王仁玽(gǒu)《刊谬补缺切韵》,这是最全的本子,成书于公元706年,简称“王三”。

)发现之前所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成书于公元1008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作者是陈彭年、邱雍等,是奉皇帝之命修订的。

《广韵》流传后,《切韵》也就失传了,《广韵》中保存着《切韵序》。

人们研究《切韵》实际是研究《广韵》,《切韵》的语音系统实际是《广韵》的语音系统。

现存《广韵》的本子很多,有繁本和简本,学习音韵学最常用到的是《宋本广韵》《巨宋广韵》。

《广韵》是音韵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韵书,它既是研究古音学的阶梯(上推古音),又可以和现代普通话及方言相比较(下证今音)。

宋元《等韵图》也是以《广韵》做原始基础的,所以需要了解《广韵》。

《广韵》全称是《大宋重修广韵》,“广”为增广之义,它比《切韵》多收了一万多字,总共收了两万六千多字。

其体例是继承《切韵》而来,以四声为纲,韵目为纬,分为二百零六韵,平声五十七韵,上声五十五韵,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