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1106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docx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docx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三卷读书笔记

【篇一: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总共三卷,第一卷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一卷开篇就讲了商品与货币的问题。

介绍了关于货币的一些概念,什么叫做劳动二重性,资本总公式g-w-g与商品流通公式w-g-w的对比。

接下来第二卷是关于资本的流通。

资本循环有三个阶段,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然后介绍了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这两个时间是资本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

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劳动过程的休止的时间。

流通时间包括商品转化为货币所需要的时间和货币转化为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然而在流通中必然会有流通费用的消耗,流通费用又分为纯粹的流通费用和生产性流通费用。

第二篇讲了资本周转,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主要阐明资本的各种形式。

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了解马克思理论思想,必先通读《资本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被誉为:

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它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正如列宁所说:

“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

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两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部分的核心内容。

因为有了剩余价值的发现,在对资本主义的“战争”中才立于不败之地,首先,我们来看剩余价值的产生和马克思对于剩余价值的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

“剩余价值就是产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是超过资本家预付价值的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首先是商品价值超过商品成本价格的余额”。

这些时剩余价值的直接定义,如何深刻揭示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呢?

首先,资本家用货币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这种交易中是等价的没有产生剩余价值也没有资本增值的过程,接下来就是劳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生产力发挥着作用的即由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具体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个过程也不会价值增值的,真正的价值增值过程是由生产关系发挥作用并由抽象劳动创造并实现的过程。

于是真正的剩余价值产生于商品生产过程中而不是在商品(包括劳动力)的流通中,任何时候来看,商品的流通和交换过程都是等价的,但这并不与多出剩余价值矛盾,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实现价值增值和资本增值转化积累的过程。

资本家是如何剥夺劳动者剩余价值的?

资本的本质是生产资本的,但是只有在产生剩余价值的前提下它才能生产资本。

按照剩余价值的产生形式可以划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表面上看这两种剩余价值的形式基本是一样,但是,资本家在剥夺这两种剩余价值的方式上却是大相径庭。

绝对剩余价值在早期

的工业生产中占绝对的优势,资本家剥夺这种剩余价值的主要方式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后来产生的“计时工作”模式,他们往往“想饿狼一般贪求剩余价值,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纯粹的身体极限”。

长此以往,不仅对工人,就是对资本家自身也是不利的。

对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夺模式则采用的是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加强工作强度和工作量,衍生出来的剥夺方式就是“计件工作”模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卓别林喜剧片《摩登时代》,虽然是一部喜剧片却揭示了工业革命时期美国资本家贪婪的本性,为了加强劳动强度,资本家不断催促工人劳动,就是在吃饭时也发明了“自动餐具”,工人一边吃饭一边进行劳动,最后基本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和惯性动作,包括雇佣童工等等,通过这些方式资本家就可以最大限度榨取工人的相对剩余价值。

当然,资本家要实现剩余价值的提升最主要的手段还是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只有资本家自己的商品价值高于社会平均商品价值才能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我认为只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改变,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本质不会变。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就必然导致生产资料往往集中于少数资本家的手中,必然有人为了生存要沦为工人(当然社会主义也有工人),而由于资本家的本性他们就会榨取一部分的剩余价值来积累自己的资本。

为家了掩盖资本榨取剩余价值这一本质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他们不仅整天对工人宣传所谓“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本质”进行麻痹工人要求更好工作条件和待遇,而且用一种最好的方式来掩,那就是工资。

在本质上来讲,工资实际上只是一种分配方式的问题,它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衡量,它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价值而不是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工人在劳动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还是归资本家所有,只要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本质的问题不改变,那么工人受剥削和压迫的本质就很难改变,虽然表面来看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普遍比我们国家的工人过得好,但是他们所得到的只是一些大资本家的施舍和同情,在资本家把自己的资本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为了安抚和稳定工人所做出的一些让步而已,而它的受剥削的本质是没有改变的也不会消亡的。

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都有着不可言语的渊源。

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迅速发展成为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占有了自

己的一席之地,我们国家迄今为止所取得的辉煌的成就,归功于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坚持和正确运用了《资本论》的核心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力发展和人本身发展实现了有机的统一,明确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而且我国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资本论》的经济原理和规律。

不管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理论,其实在我国的经济理论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充分尊重和发挥价值规律,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等一系列市场配置资源的论断和理论。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践的论证,《资本论》中有的理论虽然存在不足,但是不可置疑的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财富是巨大的,而作为后辈的我们,唯有将这一巨大的财富继续传承下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之以修改,使其更受益于后人。

【篇二:

资本论读书笔记】

一句话,一段话读再多遍,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对微观的学习,下定决心看一看《资本论》第一卷,花了一个半月,除了书中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特别是儿童、妇女的剥削的残酷感到愤怒外,应该说再没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边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字都认识,为什么它被马克思组合在一起,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本天书?

这种从读《资本论》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知识不是只要努力去背,就能学好的。

而是有着严密的思维逻辑过程,并且是一种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发挥空间的抽象思维。

原因在此也就出来了——作为理科生,抽象思维能力严重缺乏。

因而当务之急就是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应该没有那个学科比哲学更加抽象呢?

因而,我选择了哲学,由一种习惯的、长期的思维方式转向一种很陌生的思维方式,其中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对我来说,初始阶段维持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翻了许多关于哲学知识的书,但没有看懂任何东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觉的爬在了桌子上,当有几天看书时,竟然没有睡觉,我知道,我能够看下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吧,当时,是这样认为的。

为了使这种进步继续下去,我想一直维持到大学毕业。

由“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开始,这是一位许多问题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这么说的)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从什么是物化劳动,一直到能发表自己的一点观点总共用了一个半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不在于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而是借签了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

让自己也具有一点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又是我当时感到的一个不小进步。

更重要的是肤浅的感受到了《资本论》的不朽和对马克思的敬仰,只有认真阅读过他的著作的人才会感到这一点。

那些高呼马克思理论过时了的人都怀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在这位巨人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只有马克思倒下了他们理论才可站起来。

任何一种理论必是时代的产物,适应某一特定的时代,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理论,也不可能有永恒的理论,但理论背后所承载的人类思想却是永恒的,而《资本论》承载的恰恰是人类几千年光辉思想的结晶,马克思的某些理论也许是过时了,但因此而拒斥马克思,除了可以表现自己的无知,再没有别的了。

其实,高傲的现代人并不比几千年前的哲人高明多少,人类思想的框架他们早已为我们设好,后人更多的是在框架内修修补补罢了。

试问从古到今,又有谁曾跳出过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呢?

拒绝前人光辉的思想,就等于是慢性自杀。

现代西方许多不错的经济理论,就完全超出了《资本论》呢?

我想并不是,正如牛顿所说,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些罢了。

换句话说,一些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有着《资本论》思想的痕迹,试以自己感觉比较明显的两例以作说明。

势,会全力隐瞒自己的个别价值,由于客户对厂商的个别价值不是完全掌握,因而根据不完全信息。

猜测想一个个别价值作为参考,——9元一件。

因此,给自己规定了进货的波动范围——9.4—9.6元一件,对厂商而言,清楚知道自己的个别价值是8.9元一件,厂商也不会不断的根据客户的不完全信息,猜想客户猜想个人别价值。

(厂商与客户利润的分成应是假设不变的),假设厂商的判断为9.1元,这样生产厂商与客户都高估了“个别价值”,对客户的估计,厂商取得了优势,同时,客户对厂商的估计客户占了优势,在交易中,两种优势趋于抵消,以社会价值为标准,以对个别价值的水完全判断为基础。

厂商与客户很可能以偏离9.45元一件不大的价格成交(假设厂商与客户名义利润分成是1:

1,取决于社会生产水平)由于厂商与客户都认为自己占了优势,因而厂商与客户之间的交换是愉快的,公平的。

若厂商实际个别价值为9元,厂商猜想客户猜测想的个别价值也为9元。

因而交易时为9.5元,谁也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说不上愉快,但公平,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假设的个别价值列出无数种情况,看到厂商与客户悲伤、欢乐、公平与不公平各种排列组合情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每一次交易是那一种组合情况,取决于厂商与客户猜想的个别价值的值的组合情况,而个别价值的组合情况又取决了厂商与客户根据对方不完全信息的判断情况,而不完全信息的判断情况,又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情况,一句话谁了解的信息多,谁就能在交易中取胜,显然,就一般情况而言,生产厂商总是掌握着更多的信息。

一种新理论的产生,绝不是某个人的凭空创造,而是总有一定的问题根源、思想根源,对“0超额剩余价值社会价值-个别价值”的分析,它完全可以作为住处不对称原理的问题根源与思想根源。

如果说把“超额剩余价值”与“信息不对称原理”联系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的话,那么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与马克思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一阶段g—w的分析联系起来,后者只能相当于体力劳动。

实在没有太多比马克思的思想高明之处,或者说是对马克思思想的抄袭,当然,这是值得鼓励的一种抄袭。

“从内容来看,g—w是表现为g—w,……货币额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购买劳动力,另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一个属于真正的商品市场,另一个则属于劳动市场”“g—w际事表示g所转化成的商品额有这种质的分割之外,还表示一种最具有特征的量的关系”。

这种是的关系实际上指:

“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是以吸收劳动量,是以通过这个劳动量转化为产品。

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即理性的经济行为主体,将怎样选择一定的资产组合(资产结构)以实现利益的极大化,比如1000美元的资产怎样分配于持有货币和持有其他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

前者是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后者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前者涉及的是能创造价值的生产过程,后者是能通有对资产怎样占有获得最大价值的非生产过程,前者论述的只是怎样分割货币来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后者论述人是资产,不仅包括货币,而且还有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通过三者的分配情况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总之,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比前者有了很大发展,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了这天是为了适应时代需要修改性的理论创新,而思想上,完全没有何独到之处。

此处需要说明一点即是,马克思对货币分割的分析是以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为基础的,这一思想本身也可能是从前人那继承过来的,并不是对托宾的偏见,主要在于说明《资本论》的思想性。

对此两个问题的分析是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二遍阅读之后的一点感受,第一遍阅读明显比第一遍有了很大进步,不但可以看下去也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但是还是由于思维的缺陷,还有许多看上去不流畅之处,思维跟不上文字所需要的思维速度。

我想也坚信。

通过第三遍、第四遍……的阅读,问题一定会慢慢的解决。

以上是本人读《资本论》第一卷的一点感受,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一步体会到了怎样阅读,仅仅为了读一本《资本论》,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也增加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没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去读《资本论》,或是只把它当作一本经济学巨著来读,相信不会有大的收获。

【篇三: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这些天来,看了马克思资本论这本书,反反复复的看,还是存在疑惑的地方,比如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

接下来就讲讲《资本论》这本书的内容及我个人的一些想法等等。

资本论总共三卷,第一卷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首先,第一卷开篇就讲了商品与货币的问题。

介绍了关于货币的一些概念,什么叫做劳动二重性,资本总公式g-w-g与商品流通公式w-g-w的对比。

看到这一篇的最后,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到底剩余价值能不能从流通以外的什么地方产生?

马克思说资本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就好比如我们不是父亲生出来的,是母亲,但没有父亲,也就没有我们。

我觉得为什么他们(一些学者)不从资本生产过程来研究剩余价值,这不也是产生剩余价值的途径吗?

干嘛老是去研究流通中产生的剩余价值?

接着第二三篇用了绝对剩余价值跟相对剩余价值方法来反映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

引出了剩余价值率,其公式是m’=m/v。

接下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比劳动力的买卖过程,资本家同工人关系发生哪些变化?

马克思是这样看的:

1.资本发展成为对劳动即对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或工人本身的指挥权。

2.资本发展成为一种强制关系,迫使工人阶级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狭隘范围而从事更多的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是在小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逐步出现了社会分工与协作,有部门之内的也有部门之外的。

简单再生产不包括资本积累,也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现象,但简单再生产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前提、出发点。

资本家追求资本增殖,就必然会选择扩大生产,这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追加到生产过程中去,就形成了资本的积累。

接下来第二卷关于资本的流通。

首先承接第一卷,资本循环有三个阶段,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用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来表示为g-w...p...w’-g’;生产货币循环的总公式是p...w’-g’-w...p;商品资本循环总公式是w’-g’-w...p...w’;其实这三个公式体现了再生产的连续性,只有在三个循环的统一中,才能实现总过程的连续性,而不致发生中断。

然后是流通时间,说起流通时间,就不得不说生产时间,这两个时间是资本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

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劳动过程的休止的时间。

流通时间包括商品转化为货币所需要的时间和货币转化为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然而在流通中必然会有流通费用的消耗,流通费用又分为1.纯粹的流通费用(包括簿记、广告?

?

)2.生产性流通费用(包括1

保管费用、运输费用?

?

)各种的流通费用

的需要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篇讲了资本周转。

刚才说到的生产时间跟流通时间就是一定资本的总流通时间,叫做周转时间。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得跟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结合起来讲。

不变资本包括机器跟原材料等,可变资本也就是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而固定资本指的是机器等不容易消耗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不变资本中的原材料跟可变资本的购买劳动力资本。

在政治经济学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不过我认为这并不是资本论的重点,就不细说了。

资本家都知道要获得更大的利润,就得增加剩余价值,那么就必须加快周转的速度,缩短周转的时间。

用公式来表示更能说明问题,预付资本的总周期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周转总额+流动资本周转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亚当斯密把一切个别考察的商品的价格和“每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品的?

?

全部价格或交换价值”,分解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收入三个源泉,即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

然后,他通过划分总收入和纯收入的区别而不得不迂回曲折地把第四个因素——资本偷偷地塞了进来。

而萨伊实际上轻率认为,一个人的资本预付就是或曾经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和纯产品;总产品和纯产品的区别纯粹是主观上的。

简单再生产在这里又必须得具体分析了,社会生产有两个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Ⅰ=c+v+m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Ⅱ=c+v+m,要实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得实现第一二部类内部的交换,关键是得实现两大部类间的交换,因为Ⅰ(v+m)=Ⅱc,所以就有;Ⅰ(c+v+m)=Ⅰc+Ⅱc;Ⅱ(c+v+m)=Ⅰ(v+m)+Ⅱ(v+m);接着在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出现了扩大再生产,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大的剩余价值,实现扩大再生产,就必须追加生产资料,消费资料还有追加新资本。

到这里第二卷就结束了。

最后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主要阐明资本的各种形式。

上面所讲的剩余价值率要区分利润率,用公式表示利润率为p’=m/(c+v),很显然利润率p’剩余价值率m’,资本家从事资本生产活动其目的就是追求利润的最高化,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4.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

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个别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并不是简单的利润之和的平均数。

这一卷还讲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商品及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及货币经营资本。

利润构成和生息资本,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

但是我不认同马克思的一些观点,就如剩余价值c’=c+v+m,在这个公式中,c’是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产品总价值,c是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即生产资料的价值,v+m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新生产的价值,其中v是工人生产的并用来补偿劳动力耗费的价值,即工资;m是由工人生产而被资2

本家无偿地占有了的剩余价值。

大家应当注意到:

这个公式中只包含工人的劳动,而不包含资本家的劳动,是因为马克思不承认资本家也是劳动者,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付出任何的劳动,是完全的不劳而获。

请问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吗?

所以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家就应当白白地为工人准备好了一切生产条件,然后由工人在这种生产条件下进行生产,而生产的结果全部由工人拿走,不允许资本家留下那怕1分钱的剩余,只要留下了,那就是剥削。

请问世界上还有这么不讲道理的理论吗?

虽然是这样,但是我觉得马克思《资本论》的方法论对于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运规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资本论》原理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大现实意义。

它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同时,也揭示了市场经济的运行的一般规律,以人为本的经济学说,为我们研究各种当代经济现实问题,提供了其他学说无法代替理论基础。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和雇佣劳动仍然存在,《资本论》就仍然有效。

所以,我个人还是挺喜欢《资本论》的,以上就是我对于这本书的一些见解。

姜晶花、张梅译《资本论》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

3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