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1331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3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docx

外国教育史

(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巴比伦的学校

巴比伦的学校:

宫廷学校、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又称泥板书社);

巴比伦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密切的联系。

在古代两河流域,人们将知识视为神赐,非祭祀不敢享有,传习这些知识的也是僧侣的特权。

由于管理寺庙财产的需要,故寺庙中有关人员(一般称作“书吏”)需要学习文字和符号,这样就产生了训练书吏的学校。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巴比伦的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早期在训练书吏时,教学内容重视语言,尤其重视书写能力,此外,还有阅读、翻译、计算等。

当时的教学方法简单,一般由教师先在潮湿的泥板上写上字,再由学生临摹。

学校中纪律严格,常采用体罚。

巴比伦的寺庙学校有两极:

初级学校和高级学校。

初级学校主要讲授读写;

高级学校除学习读写外,还学习文法、数学、天文学及医学等。

教学方法是师徒传授式的。

无论教数学、医学还是冶金术和纺织术,其方式是一样的:

学生首先观察老师的操作,然后在教师的指点下自己动手,教师随时纠正错误。

古代巴比伦的教育为少数人垄断,奴隶不能享受学校教育;能掌握复杂的楔形文字知识的一般只限于职业官吏、僧侣等少数人。

①寺庙学校,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②书吏教育,第一阶段教授读写;

第二阶段是将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2.古代埃及的教育

1.古代埃及的学校

古代埃及的教育比较发达,与其他国家比较,其教育制度比较完善,学校种类也更多一些。

主要有:

宫廷学校、僧侣学校(或称寺庙学校)、职官学校(也称书吏学校)及文士学校等。

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1)僧侣学校。

着重科学教育,是传授高深学识的学府。

僧侣学校的教学及研耷内容以较高级的天文学、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及科学为主,培养能力优而水平高的人。

(2)职官学校。

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往往以吏为师。

(3)文士学校。

通常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有的还教授数学、天文和地理之类。

在诸科目中,书写最受重视,是基本课业,也是费力的工作。

(4)宫廷学校。

有关它的教学内容历史记载不详。

在古代埃及的学校中,教师常用灌输和体罚,教师施行体罚被认为是正当、合理的。

3.古代印度的教育

1.婆罗门教育

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常称为婆罗门教育。

婆罗门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

记载印度历史的古籍《吠陀》被崇奉为经典,也是主要的学习内容。

入学校、习经典的权利只能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享有,但三者享有的受教育权利的内容不完全相同。

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

在此类学校中,教师被称为“古儒”。

儿童学习的内容主要为《吠陀》。

古儒学校的课程内容以神学为主,但涉及较为广泛的知识领域。

在古儒学校里,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婆罗门教育”。

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

主要学习用梵文写的《吠陀》经。

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

公元前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

儿童入学后即迁入古儒家,学习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佛教教育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教育”。

佛教有释迦牟尼所创,他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性平等”。

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佛教经典。

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言,适应了平民学习的需要。

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称为“比丘”。

佛教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完后称为“比丘尼”。

佛教的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一些著名的寺院吸引了大批外国青年和学者前来学习,对中国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佛教教育

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公元前3世纪时,佛教得到广泛发展,佛教教育随之发展起来。

佛教教育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主要为佛教经典,神学气氛极其浓厚。

佛教教育将讲道(佛经的讲解)与个人的钻研结合起来。

当时的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乃至堪称学术(神学)研究中心。

公元10世纪后,佛教在东亚其他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教育对印度乃至东方各国的教育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1)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2)受当时政治经济结构的影响,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主要吸收奴隶主弟子,并按教育对象的门第、等级而被安排进入不同学校。

(3)教育内容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

(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

(6)由于知识的缺乏,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地位高,与古希腊、罗马学校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形成鲜明对比。

(7)尽管文明或文化教育甚为古老,由于异族入侵等原因早衰或有过断层,源远而流不长,而唯一特殊的是中国文化,源远而又流长,古老而风韵长存。

(二)古希腊教育

1.古风时代的教育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在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希腊最强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城邦国家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这两个城邦国家的经济、政体、文化及地理条件不同,因而形成了两种各具特色的教育类型。

1.斯巴达教育

斯巴达作为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国家,其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及国内外战争频繁的需要,决定了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勇敢的军人,教育的内容是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

斯巴达人十分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男孩7岁以后就进入国家办的军营式的国家体育场接受以“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为主的单调的军事体育训练、强制的道德灌输以及严酷的身心磨炼,以求形成勇敢、坚毅、顺从和爱国的品质。

斯巴达对文化知识不重视。

到18岁时,少数身心经过严格考验的青年再进入高一级的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两年的正规军事训练。

年满20岁的青年,被派往边境沿线驻扎,开始实战训练。

到30岁时,通过考核,并举行一定的仪式后,才能获得国家公民的称号,成为国家合格的军人。

另外,斯巴达人认为只有身体健康的女子才能生育健壮的儿童,并且女子还有帮助男子坚守城池的重任,所以斯巴达对女子教育比较重视,主张女子应该和男子一样受到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

斯巴达教育的特点主要有:

 

(1)教育具有阶级性;

(2)教育完全被国家所控制,并被视为国家的事业;(3)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对文化知识不重视;

(4)重视女子教育。

2.雅典教育

雅典境内多山,不宜耕种农作物,但它有良好的港湾,工商业贸易发达,国内以奴隶主民主政治为主,国内外战争频繁。

雅典的这种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活动就要求它通过各种途径,不仅要把奴隶主子弟训练成善战的军人,更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多种才能、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活动家和商人,即“身心既善且美的人”。

因此,雅典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而这种和谐教育的思想具体反映在它的教育制度中。

雅典的男孩7岁后进入私立的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学习,主要内容为读、写、算的初步知识,还学习弹奏乐器、以乐器伴奏吟唱《荷马史诗》等。

到12、13岁又进入体操学校学习,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

另外,还有骑马、游泳、击剑等。

到15、16岁后,少数贵族子弟再进入国家体育馆学习。

以“五项竞技”

为主的体育是首要的学习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学习“三艺”,即文法、修辞和辩证法(或称哲学)。

到18岁时,再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两年的军事训练。

之后,通过一定的仪式,取得国家公民的称号,参与国家政事。

雅典教育特点主要有:

 

(1)教育具有阶级性;

(2)重视体、智、德、美和谐发展,即不仅重视体育训练,也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注重道德教育及美育;(3)

雅典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重视国家和私立教育的发展;(4)忽视女子教育。

【1.斯巴达教育

斯巴达作为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地处内陆地区,与外界交往极不方便。

作为一个奴隶制国家,思八达不仅实行专制的奴隶主贵族统治,而且经常与其他城邦发生战斗。

正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斯巴达形成了以体育和军事训练为特征的教育制度。

其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富有勇武精神和爱国精神、善于战斗并持久斗志的武士。

为了保证这样的教育目的,教育在斯巴达被当作是国家的事业,并举有严格的国家性质,完全由国家控制。

整个斯巴达教育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实行严格的新生儿体格检查。

检查合格的才允许抚育,不合格的弃于荒野。

第二个阶段是受国家严格监督的家庭教育。

儿童在7岁以前由父母代替国家抚养,并在家里接受教育,具体由母亲负责,主要是使儿童有健康的身体、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斯巴达人的思想品德,为7岁以后打下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公共教育,它可以分为7——18岁和18——20岁两个时期。

从7——18岁,男女儿童分别在国家教育场所接受体育和军事训练,具体内容为“五项竞技”:

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

教育方法主要是实践练习。

从18——20岁,青年进入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在此期间,青年要参加“秘密服役”,即在夜间外出对奴隶进行突然袭击。

从这一段教育来看,他们不重视阅读和书写技能的培养。

斯巴达教育是片面的、野蛮的,但是又是成功的,因为他培养出来的人都是非常勇敢的战士,能够为城邦英勇作战,甚至牺牲在战场上。

2.雅典教育

雅典三面临海,逐渐成为商业和手工业城邦,与此同时,它也接受了东方文化的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雅典形成了以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制度。

其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道德高尚、能言善辩的公民和商人,即“身心既美且善”的人。

整个雅典教育的实施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家庭教育。

7岁前,儿童在自己家里接受教育。

子女出生后也受体格检查,有其父检查,随后是抚养和教育,主要是在身体、道德、智力、审美等方面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是文发学校和琴弦学校教育。

7岁后,除女孩在家接受教育,所有男孩进入私人开办的文法学校和琴弦学校学习。

在雅典,这是最初级的学校教育。

文法学校教读、写、算,琴弦学校教弹奏、唱歌、朗诵等。

儿童上学和放学均有“赎身奴隶”担任的“教仆”陪伴,成为儿童的“指导者”。

第三阶段是体操学校教育。

13岁后,儿童进入私人开办的体操学校学习。

主要由教师指导练习体育运动,具体内容除“五项竞技”外,还增加了游泳。

15岁左右完成体操学校学习后,大部分儿童的教育也就终止了。

第四阶段是体育馆教育。

15岁左右,少数准备将来担任国家重要职务的显贵家族家庭子弟进入由国家开办的体育馆继续学习。

除学习“五项竞技”和游泳外,还要学习政治法律、伦理道德以及“三艺”(文法、修辞、逻辑)等。

第五阶段是军事训练团教育。

到18岁时,完成体育馆学习的青年进入国家设立的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军事训练。

在此期间,还要参加伦理谈话以及政治和道德的问题辩论,并宣誓效忠雅典城邦。

20岁结束军事训练团教育时,举行一定的仪式,授予公民称号。

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明显是全面的、和谐发展的。

2.古典时代的教育

“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

“智者”(又称诡辩家)在古希腊,最早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

以后,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也被称为“智者”。

到公元前5世纪后期,“智者”一词获得了新的、特殊的含义,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并逐步形成了一个阶层。

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塔哥拉、普罗太格拉、高尔基亚等。

普罗塔哥拉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个人作为判断事物存在与否、真假、善恶的唯一标准,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朴素的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

这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派或学术团体,没有统一的哲学基础和政治见解,他们共同的思想特征是:

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

他们的出现在教育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表明职业教师已逐步取代原有的大众教师,教育工作开始职业化。

由于职业教师的出现,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逐步规范化,有利于教育的进步,由于智者的出现,希腊思想才真正成型。

2.“智者派”的教育贡献

智者不仅在希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他们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同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具体表现在:

(1)智者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教学的唯一条件,这既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又由于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2)智者既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千年之久的“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正是由智者首先确定的。

(3)智者最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

这样,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4)早期的人文主义;(5)有教无类,学术自由,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知识的传。

3.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相对于古典时期,这一时期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地传播到西亚、埃及等广大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发生转移。

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从雅典逐步转移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利亚城。

该城就成为当时主要的文化、学术和教育中心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3)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蜕变。

小学教育主要局限于读、写、算等知识性科目,注重和谐发展与多方面教育的传统遭到破坏。

(4)中等教育同样面临衰微的境地。

原有的中等教育机构--体育馆为文法学校所取代。

中等教育日益偏重于知识教学,尤其强调文学教育,体育和美育被忽视。

(5)高等教育得到明显的发展。

除原有的柏拉图的学园(阿加德米)、亚里士多德的学园(吕克昂)和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学校。

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一前399)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苏格拉底的著作皆已流失,后人对其活动、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

1.教育目的论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

治国人才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2.德育论

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主题,也是其教育思想的主题。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样做人”。

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就是培养人们具有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

为此,他提出“知识即道德”的命题。

“知识即道德”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

从“知识即道德”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

既然道德不是出自于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德行是可教的。

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

因此,在他看来,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3.智育论

苏格拉底主张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除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以外,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学习这些科目的目的在于实用,而不在于纯理论的思辨。

4.“苏格拉底方法”

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法”。

所谓“苏格拉底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见如下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讨论)。

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这是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

它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

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

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

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

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

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

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

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

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5.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Plato,前427一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柏拉图用对话体裁写了不少著作,《理想国》和《法律篇》是其中集中体现其教育思想的两部最有影响的著作。

1.“学习即回忆”

柏拉图认为一切可感知的具体事物都不是真实的存在,唯有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

在人的心灵中本来就存在着理念,即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降生)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通过接触感性事务,才能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认识只不过是回忆”,“一切研究、一切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

学习并不是从外部获得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柏拉图以其社会政治观为基础,在《理想国》一书中,构建了一个培养“哲学家”(统治者)和军人(卫国者)的教育体系,其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1)论学前教育。

柏拉图主张教育由国家控制。

国家应创办幼儿教育机构,实行儿童公育公养。

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讲故事、做游戏,还有唱歌等活动。

主张要精心选择故事的内容,并对游戏的方式、内容也要精心安排。

(2)论普通教育(7-18岁)。

普通教育以情感教育为主,重视音乐和体育。

六岁以后,男女儿童要分别进入国家所办的初等学校,如文法学校、弦琴学校、体操学校学习。

学习内容主要以初步的读、写、算、唱歌、音乐为主。

柏拉图对于体操和音乐尤其重视。

他强调指出,“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3)论高等教育。

柏拉图将高等教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意志教育阶段(18-20岁)。

以军事体育训练及“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学习为主。

20岁以后,绝大多数贵族青年结束教育,去担负保卫国家的重任。

少数才智出众的贵族子弟,继续受教育。

第二阶段:

发展智慧阶段(20-30岁)。

除“四艺’’外,重点学习辩证法。

年满30岁后,这部分青年人中的绝大多数人就去担任国家的高级官吏。

极少数聪慧而好学,并在哲学研究上有特殊才能的人,则继续学习。

第三阶段:

继续学习(30_35岁)。

继续研究哲学,直到35岁,然后成为国家的重要官吏。

第四阶段:

哲学王(50岁左右)。

按柏拉图的构想,个别人需要再经过十五年的锻炼,大约到了50岁时,经过指挥战争等各种考验,在学识方面,尤其是在哲学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人,就可以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3.柏拉图的历史地位:

①他重视早期教育,提出了公共

学前教育思想,具体论述了幼儿教育的有关问题,如儿童游戏,选择童话教材的重要性等,也是第一个提出优生主张的人;

②他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女子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依据;

③他提出了广泛的教学科目,

确定了后“四艺”,和智者“三艺”合为“七艺”,“七艺”作为教学内容支配了欧洲中、高等教育达1500年之久,他还具体

提出了各门学科的作用;

④他所创办的学院阿加德米开创了西方高等教育的传统,对后世的高等教育有不可磨灭的启示作用;

6.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灵魂论与教育:

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以其灵魂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和谐教育的思想,与灵魂三个组成部分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体育、德育和智育;亚里士多德把这种和谐教育的思想与他提出的儿童年龄分期相结合,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认为儿童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0-7岁为第一个阶段,7-14岁为第二个阶段,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儿童成长的中心不同,因而教育的重点也有所区别;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他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理;【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大部分:

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

非理性部分又包括植物的灵魂和动物的灵魂两种成分。

其中植物的灵魂是最低级的,它主要表现在身体部分,指的是身体的营养、生长和发育;动物的灵魂表现在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

理性的灵魂是高级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

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2.教育的作用论

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明确指出教育对于巩固奴隶主政治统治起着巨大的作用。

他指出国家的立法者(统治者)必须“首先注意青少年人的教育”,特别强调教育是国家的职责,‘‘教育应由城邦办理”,决不能让私人管理学校教育工作。

同时,还十分重视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认为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是天性、习惯和理性。

重视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环境和正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

3.论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了解)

亚里士多德的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主要内容有:

 

(1)在儿童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

”体育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

但他要求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适度,否则会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

(2)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3)在智育方面,亚里士多德确定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

(4)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

雅典教育实践中的和谐发展的重点在体育,而他则把和谐发展的重点放在了音乐教育方面。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不仅是实施美育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担负着智育的部分职能,并且又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与智育不同,他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在闲暇时供理智的享受。

(三)古罗马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分为共和早期的罗马教育和共和后期的罗马教育。

(1)共和早期的罗马教育这一时期,罗马建立了共和政体,平民和贵族成为罗马公民,具有政治权利,但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工商业不发达,同时战争频繁,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农民——军人教育,教育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1——7岁的儿童主要由母亲抚养和教育。

从7岁起,女孩在家里跟母亲学习跟主妇有关的内容,男孩7——16岁跟父亲进行作为农民— —军人的实际教育,同时学习读、写、算知识,16岁即成为罗马公民。

(2)共和后期的教育。

也称为希腊——罗马时期,这是对外战争扩大,工商业达到一定的发展,政治斗争激烈,社会处于不稳定时期。

这一时期,在罗马社会,不仅一些职能部门使用希腊语和拉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