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389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 草  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品读、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品读、积累优美的语言,并根据阅读的内容展开想象,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

你去过草原吗?

谈谈你知道的描写草原的诗句或歌曲。

2.出示课件1:

音频《天堂》。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辽阔的境界。

3.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知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设计意图:

由腾格尔的《天堂》引入《草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2:

生字词。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给课文划分层次。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4.出示课件3:

课文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三幅画面,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品读感悟,体会草原美。

1.出示课件4:

自学提示。

(1)初入草原,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

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来写?

(2)抓住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2.学生自学并交流。

3.小组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4.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出示课件5~11:

(1)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抓住空气、天空、小丘、平地、羊群等景物来写。

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2)句子一: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新鲜空气。

②指导学生读出愉快的心情。

句子二: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抓住“一碧千里”,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

②联系上文体会“并不茫茫”的意思。

③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边读边想象画面。

句子三: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白色的大花。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法,描绘了草原的辽阔风光。

②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草原,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齐读)

设计意图:

小丘是绿的,羊群是白的,抓住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感悟草原的美丽。

句子四: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两个中国画的专业术语。

(“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勾勒”指用线条画出轮廓。

老舍先生善于观察,他把这美丽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

设计意图:

通过理解“渲染”和“勾勒”两个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巧妙。

句子五: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无限乐趣。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骏马和大牛在想什么?

②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从动物的表现写出了草原很美)

设计意图:

让学生联想骏马和大牛在想什么,进一步感悟草原的美丽。

句子六: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老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因为草原的景色很美)

②假如你置身于广袤的草原,(播放音乐,出示草原风光画面)你最想做什么呢?

请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写到这个句子中。

这种境界,既    ,又    。

 

设计意图:

在学生理解、体会了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在他们为之陶醉之时,让他们及时表达,一吐为快,同时也可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刚才,我们跟随老舍先生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在语言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

(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观察,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

总结写法,读写迁移。

4.美好的画面值得观赏,更值得我们用心来珍藏,就让我们把这幅草原风光图永远刻在记忆深处吧。

(齐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

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文字在脑中构建画面,去想象草原的美,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同时相机指导朗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积累语言,提升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四、课堂总结。

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了草原的美丽风光。

下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近草原人民,感受他们的淳朴善良。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蒙汉情深”。

2.研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喜迎远客、主客联欢。

2.课文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3.出示课件12:

(图片)草原风光。

欣赏草原风光,引导学生在欣赏图片中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然后进行下文的学习。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1.导入: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出示课件13:

课文选段。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2.指名读,并提问: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可换成什么词?

(自由、无拘无束……)

(2)感受“洒脱”:

没有红绿灯的规则,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的翠色欲流,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3)表现“洒脱”:

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感受“人情美”。

1.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包,感受“人情美”。

2.出示课件14:

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第2~5自然段,思考、勾画:

(1)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特点?

用“  ”画出来。

(2)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用“  ”画出来。

(小组交流) 

3.预设:

A.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15:

理解“襟飘带舞”。

师:

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他们的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4)指名读,再齐读。

B.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人们相见的情形?

你猜想他们在说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C.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了什么来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给“我们”提供吃的、喝的,蒙古族同胞还不忘以歌助兴。

主宾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D.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16:

联欢的项目有哪些?

(2)说明:

这些都是蒙古族同胞最喜爱的传统项目,他们能骑善射、能歌善舞。

E.深情话别

(1)出示课件17:

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响起。

(2)师:

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

此时的主宾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

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族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族舞蹈依然回旋不已。

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分别的成语)

这正是——(出示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设计意图:

带学生体会蒙古族同胞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进一步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草原的风光美令人陶醉,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蒙古族同胞和汉族人民尽情联欢、深情话别的场景更令人难以忘怀,让我们记住这美好的时刻。

2.生活中,你有过与别人惜别的经历吗?

和同学们交流。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2 丁 香 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1个生字、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的中心思想。

3.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1:

各种花的图片,最后展示丁香花。

师:

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丁香结》,看看作者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各种花的特点,为最后的“小练笔”作准备。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出示课件2:

作者简介。

宗璞,1928年出生,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中篇小说《三生石》。

《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

散文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以便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节可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可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课件3:

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出示课件4:

生字。

师指导书写“缀、幽、雅、案”等字并组词。

3.出示课件5:

词语。

幽雅:

幽静而雅致。

笨拙:

笨,不聪明,不灵巧。

愁怨:

忧愁怨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6:

带着问题读课文。

(1)文章题目为“丁香结”,文章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

(2)作者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

2.指名读第1~3自然段,出示课件7: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

它们各是怎样的?

学生汇报:

第1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和宅院里的丁香花,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城外校园里的丁香花,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我”住的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3.出示课件8:

文章结构。

丁香结

赏丁香(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

城里、校园、屋旁。

悟丁香(第4自然段—第6自然段):

丁香负担着愁怨,人生有“结”才不会平淡无味。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分层并概括层意,促使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

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

四、总结感悟。

师:

谁说草木无情?

它们也各有各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

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可爱的丁香花。

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请学生说说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

本环节,先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地回顾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出喜欢的原因,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丁香花的美及丁香花高雅的品格。

2.体会作者豁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师: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

2.师:

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

作者又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题可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学习“赏花部分”,赏析优美语句。

1.出示课件9:

自学提示

(一)。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作者描写丁香花时,你感觉哪些语句比较优美?

试着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调动了哪些感官?

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品格?

2.学生自学交流。

学生汇报优美句子。

3.出示课件10~13:

优美词句讲解分析。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描写出了丁香花的可爱。

星星的比喻写出了丁香花的样子。

(2)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①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丁香花的颜色、气味)人们在夜色中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

(丁香花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②仿照第1句话,补充下面的句子。

阳光下的野菊花,黄的    ,白的    。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

(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

(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4.出示课件14: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1)形状:

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

紫色、白色。

(3)气味:

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5.从感官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官?

(视觉、嗅觉)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3自然段。

三、理解“悟花部分”,总结主题内涵。

1.出示课件15:

自学提示

(二)。

指名读第4~6自然段。

思考:

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

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出示课件16、17。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指名回答。

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描写出雨中丁香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丁香为什么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①雨中的丁香妩媚、朦胧,颜色交融,犹如一幅色彩边缘模糊、柔和婉约的印象派画作。

②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丁香“化”入雨中的场景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更加凄楚动人,这样的画面不禁让作者理解了古人常将丁香和微雨连在一起。

3.出示课件18,师: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

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把花蕾丛生的丁香比作人的愁心,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

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4.研读第5、6自然段,出示课件19:

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丁香花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5.理解文章结尾语句,出示课件20: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这是作者思考后的感悟: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解不开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6.师: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使学生深入体会“丁香结”的深刻含义。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教师总结。

丁香的淡淡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

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

这正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2.揭示主题。

师:

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不顺心的事是正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的有益补充。

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人生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去感受如雪丁香的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朦胧的丁香结,去体会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全文,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五、小练笔。

谁说草木无情?

它们也各有各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

文章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特点,体现出作者的价值追求。

请你也选择一种花,调动各种感官去具体描写它的特点。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仿写作文,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设计】

2 丁 香 结

赏丁香(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

城里、校园、屋旁

悟丁香(第4自然段—第6自然段):

丁香负担着愁怨,人生有“结”才不会平淡无味

 

3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

2.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体会古诗词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古诗词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根据课文插图想象诗人看到或想到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宿建德江

【教学过程】

一、阅读古诗词,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词吗?

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来背一首古诗词给大家听听呢?

(出示课件1:

音频,古曲),一段优美的音乐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板书题目),现在学习第一首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古诗的美好意境吧!

(板书:

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2.解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在建德江?

(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

孟浩然)这首古诗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

设计意图:

由背诵积累的古诗词导入,既复习旧知,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出示课件2:

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把生字读准,读通诗句。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出示课件3,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注意节奏。

3.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设计意图:

多层次地朗读,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或字典释义理解诗义。

2.出示课件4:

字词解释。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移舟:

划动小船。

泊:

划船靠岸。

烟渚(zhǔ):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愁:

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旷:

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

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3.小组讨论说说诗义。

设计意图:

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情感。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出示课件5:

自学提示。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这是一首描写秋江暮色的诗,作者把船停靠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景色。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幕低垂,月与人亲)

(2)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孤独、愁、凄凉)

3.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进诗的字里行间。

(齐读)

设计意图:

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4.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

5.体会作者的愁绪,出示课件6~9:

(1)作者的愁是什么?

(思乡之愁)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诗中的哪一个字可以看出来?

预设:

(客)客是指谁?

(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2)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景物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

(日暮)

(3)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

想象一下,诗人此时正在干什么呢?

(4)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

(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

①(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

)思念亲人;

②(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就好了)感到寂寞;

③(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

)怀念家乡。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

(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古诗。

设计意图:

抓住“愁”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想象画面的形式,体会诗人的处境,感悟诗情。

五、拓展延伸、情感朗读。

1.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1: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

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2.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设计意图:

情感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3.明月千里寄相思。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明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出示课件10:

与月有关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