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8625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6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课盼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情节把握文章围绕“盼”字所展开的主要内容。

2、透过细腻生动的描写感知人物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

3、理解文中“我”对于美好、无拘无束生活的渴盼和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梳理情节把握文章围绕“盼”字所展开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透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感知人物情感变化。

教学流程:

一、解题导入

大家说在这个“盼”字在课文中是什么含义?

明确:

希望、想望

那么你有什么特别的盼望的事物吗?

请一两个同学来交流一下,并说说盼望的过程。

预设:

学生会用几个简单词的来描述盼望的过程。

核心问题:

在这篇课文里就是“盼”围绕展开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种“盼”的过程写出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的“我”在盼什么?

“我”盼着下雨了可以穿新雨衣

Ø这个新雨衣有什么特别之处?

好看、自在(朗读原文,圈画关键字)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怎么?

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

手在雨衣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不管你下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我”期盼的是不是一下就实现了的?

当中经历了哪些曲折?

明确:

“我”的盼望没有一下就实现。

盼的曲折:

总是晴天盼下雨

终于下雨了(盼望实现了吗?

)、

要听英语讲座盼出门

盼雨停

如愿雨停盼明天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知

1、在“盼”的这一过程中,“我”的心情如何的变化?

请同学找到表现“我”心理的语句,具体来说说这些语句体现“我”怎样的心理活动。

<小组交流>

要求:

1、请同学圈画能表现“我”心理的语句。

2、直接的心理描写用波浪线圈画,其余的用括号圈画。

举例:

第3自然段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在想:

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出云彩吗?

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a)“想”表明这是直接描写人物心理

b)“每天”“都”“总是”表现了“我”的急切

c)运用疑问句和反问句表现我内心的焦急盼望。

明确:

焦急盼望,开心兴奋,不甘心,失落担心,重燃希望

例1:

心想,雨点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通过直接心理描写反映:

“我”急于下雨的心情

例2:

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通过仰头、甩打的动作表现了我的兴奋与高兴

例3:

路边的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通过将景物拟人化来表现自己的心情。

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甚至通过对于景物描写也可以反映人的内心。

2、当学生找到第5-14段,要听讲座不能出门的母女对话时。

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几段的对话

说说看“我”说这些话时的心理活动,并把补充完整。

揣摩人物语气,如:

“央求”着的说表现了她的着急与恳切,语调下降;

语气词“呀”“吧”“啊”“吗”“呢”表现她的急切;

标点符号:

“!

”表现了她的兴奋,“······”表现了话语的停顿反映人物的思考和尝试。

3、《盼》这篇课文中“我”最为精彩的就“我”心情的起伏变化了,请同学把这种起伏的心情用折线图连接起来。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通过几件事情详细地描绘了“我”盼的过程,表现了“盼”的一波三折,让我们更能理解作者。

四、回顾全文,理解情感

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全文的内容,再用简单的语言说说这篇文章中“我”盼的究竟是什么?

表现了“我”对于美好事物和无拘无束的渴望和热爱。

五、小结

这篇课文围绕“盼”字展开,通过曲折的盼望过程和“我”一波三折的心理变化,表达了“我”对于美好和无拘无束生活的渴盼。

六、作业布置

1、通过圈画和旁批的方式分析最后“我”盼望实现时具体心理。

2、扩写第3自然段,通过合理的猜想补充“我”在期盼下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小曲折和“我”心理变化。

板书设计:

16盼

语文要素

阅读:

1.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2.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习作:

学习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将重要部分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难点:

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完成本课“预习卡”的内容。

2.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默读课文。

课时目标

1.会写“袖、篷”等13个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设计意图:

以问题导入新课,更有吸引力,也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聚焦课堂。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引发期待

1.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2.学生交流自己盼望的事。

3.设置问题,引入课文:

什么是“盼”?

预设1:

盼就是希望,渴求。

预设2:

盼是一种情感,盼是深深的思念,盼是焦急的等待,盼是心灵的呼唤,盼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盼也是欲.望的开始。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

1.“我”“盼”的是什么?

2.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你能概括吗?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通过“预习卡”养成三遍读书,边读边批注的学习习惯。

明确:

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从那以后“我”总是盼着下雨。

一天放学后,终于下雨了,“我”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找了各种借口,都没有实现。

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上学,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三、交流预习,分享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1.同桌交换“预习卡”,互相检查生字的读写。

2.同桌互看,对方提出的课堂探究能不能解决。

3.选择一两位同学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四、相机指导,查漏补缺

1.读准字音。

出示:

窸窸窣窣  痱子  嘟囔  蒜薹  瞟  焖  腥味  玛瑙

以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读音。

指导“嚷”的读音,根据语境读准字的读音。

点拨:

请大家先查阅字典,看看“嚷”有几个读音;再出示词语“叫嚷、嚷叫、嚷嚷、闹嚷嚷”,请学生辨析;最后归纳总结:

读第一声的时候,只用于“嚷嚷”,其他时候读第三声。

2.指导书写“嚷、酱、篷”。

(1)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

点拨:

“嚷”的“口”要写得稍小一点,且居于左上部位置,“襄”的双口略扁,下面三横要紧凑;“酱”上部要写得紧凑,“夕”字点画不出头,“酉”的长横要托住上部,里面的短横不要漏写;“篷”的竹字头要盖住下面的“逢”。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练写,集体评议。

五、梳理文脉,感知文意

1.课文是从第几自然段开始写“盼”的?

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

从第3自然段开始写“盼”;从“我开始盼着变天”看出来。

设计意图:

理清文章脉络,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引导梳理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盼”的原因——得到新雨衣,“盼”的经过——盼穿新雨衣,“盼”的结果——穿上新雨衣这三件事。

六、研读重点,提取事例

1.聚焦“盼穿新雨衣”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盼穿新雨衣的过程。

(2)反馈交流:

课文第3~19自然段具体写了盼穿新雨衣的过程。

预设:

对于第18、19自然段是不是在写“盼”,学生可能存在争议,可以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这两段话,从中找出表现“盼”的语句来体会。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巧妙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具体事例,再借助图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盼”的过程,产生“盼”的共情,体验作者用不同事例表达“盼”的精妙。

2.整理“盼”的具体事例:

有了新雨衣,作者是怎么重点写了“我”盼的心理的呢?

默读第3~19自然段,找一找,在盼穿新雨衣的过程中作者又具体写了哪些事例?

试着用关键词记录。

晴天盼下雨→下雨了盼着________→出不去盼着________→睡前盼着________→决心________

3.体验“盼”的心理:

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期盼中,作者的心情可谓是一波三折,反反复复,你能借助图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我”的心情变化吗?

(1)学生自读整合信息,尝试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教师引导注意联系课文内容,学生互相补充。

(3)聚焦最后一次“盼”,讨论:

“我”是真的不再想下雨了吗?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初步感悟了作者心中的“盼”。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刻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

八、布置作业

1.订正本课“预习卡”。

2.读读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和段落,体会作者“盼”的心理。

课时目标

体会课文是如何把“盼”这一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能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分类整理,步步发现作者表现中心的方法,体现阅读发现的快乐,习得具体表现中心的要点。

教师: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课文写了小女孩蕾蕾得到了一件她非常喜欢的雨衣,于是每天盼望着穿新雨衣的故事。

课文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觉得特别生动地表现了“盼”的心理?

请画出有关句子,简单批注这样写的好处。

1.学生自主批注。

2.反馈交流,在尊重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发现。

要点:

(1)“为什么我一有了新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写出了“我”有新雨衣但是没有机会穿的失望、沮丧。

(2)“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生活中,你喜欢被雨点打在头上吗?

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突出“我”盼到下雨后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3)“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

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为什么此时“我”却盼着雨“停”呢?

从这个看似矛盾的地方,你能体会到什么?

(不能外出的失望、无奈;第二天能够穿上新雨衣的渴望。

(4)“……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雨点是真的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吗?

你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愿望成真后的激动和欣喜之情。

3.议一议:

作者是如何进行心理描写的?

明确:

(1)用“想”和“心想”等词直接点明这是心理活动;

(2)用反映心理变化的词语来代替,例如句子中的“担心”“我还以为”“觉得”等。

试一试:

作者用心理活动描写直接写出了“盼”的过程中“我”的情感变化。

你能试着用这种办法写一写成绩揭晓时的那份“紧张”吗?

预设:

期末考试终于结束了,语文老师正准备发批好的试卷。

我紧张得要命……

提示:

(1)把“紧张得要命”具体化,可以根据“老师发试卷时的行走路线、拿到试卷后同学的表情、老师对某些同学说的话、联想起爸妈的期待”四个不同方面,来表现自己的内心紧张;

(2)可以用上直接点明或间接替代的词语来描述心理活动。

二、细读课文,感受多样表达

1.读一读,想一想:

默读课文第4~17自然段,思考:

作者在这一部分除了通过心理活动来写“盼”,还通过哪些方式写出了“盼”?

明确:

雨前、雨中、雨后景物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2.议一议:

课文有多处对“我”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你读出背后的“盼”了吗?

提示:

分角色读第5~15自然段的对话,引导读懂“我”每句话后面的“潜台词”。

明确:

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

语言及动作描写也表现着人物的心理活动,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盼”。

3.议一议:

作者为什么要写雨前、雨中和雨后的景物?

明确: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处雨景的描写,衬托出了“我”不同的心情。

从兴奋到担心,失望到惊喜,都写出了“我”的渴望,对雨的“盼”。

4.比一比:

心理活动、语言及动作描写和景物描写在表现“盼”上有什么不一样的效果?

明确:

心理活动、语言及动作描写直接体现“我”盼的过程中内心的情感变化,具体可感;景物描写则从侧面来表现人物心理,含蓄巧妙,耐人寻味。

这样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表达,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三、提炼迁移,习得表达方法

1.说一说:

今天我们阅读了小说《盼》,你能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表达了中心意思“盼”?

预设

(1)围绕“盼”选择事例。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

2.练一练:

如果让你围绕“感动”来写,你会选择下面的哪些事例?

如果从你选择的事例中挑一件重点的来写,可以从哪些方面写详细写具体?

预设:

事件①老师帮受伤的我涂红药水。

②第一次当升旗手,老师和同学的鼓励。

③观看英雄人物事迹报告会。

④六一图书跳蚤市场。

提示:

引导学生讨论所列事例和“感动”有着怎样的关联,同时交流讨论并选择一个重点事例(如:

第一次当旗手),讨论交流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写。

预设:

当天的景物;上台前的心理活动;上台时的紧张表现,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自己的心理活动;升旗结束后的心理活动等。

四、布置作业

完成“预习卡”和“随堂练”。

板书设计

教学资源

创作背景:

《盼》选自铁凝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夜路》,1980年11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在儿童文学中有一种清澈的东西,或者说叫干净,或者说叫宁静,这是儿童文学的特质。

铁凝的作品有这份特质,所以,她才可以很自然地写出《盼》这样纯净的作品。

教学反思

我在讲解课文时,抓住课文主线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自读、探究来理解课文。

同时,我逐段引领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词句段的训练,最后出示两大问题: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

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我引导学生先探究,然后汇报,最后教师归纳指导,讲清楚本课的重点,即“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文章要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这一语文要素。

我认为本节课在安排写作练习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互相提出建议,做好修改。

《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童真童趣的语言,体会“我”的心理和情感。

2.理清文章的材料安排,把握文章的中心。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童真童趣的语言,体会“我”的心理和情感。

难点:

理清文章的材料安排,把握文章的中心。

【课前准备】

在预习过程中熟读课文,完成预习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1分钟)

出示题目“盼”字的汉字发展过程,说文解字导入课文:

金文

篆书

楷书盼

师:

“盼”这个字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从遥远的金文发展到今天的楷书,“盼”的字形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左边是一个“目”,代表眼睛,右边是一个“分”,意为“张开”,这个字最初就是表示“睁大眼睛看”,如“左顾右盼”,后在发展中引申为期待、期望。

引出核心问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以“盼”字为题,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中心呢?

师:

文章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观点。

要理解叙事类文章的中心,这是个大问题,不可一蹴而就,我们得先读明白一些小问题。

“扬州八怪”里的郑板桥曾经有言: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今天我们就秉持这样一种“好问精神”,发起“三问”,解决这个大问题。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老师希望大家能留心梳理、记录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的关键“三问”和思路,这堂课结束前,老师会请你们来进行总结我们是如何概括出文章中心的。

二、“一问”文章记何事?

(5分钟)

师:

面对叙事类的文章,我们首先要问: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1.“盼”的原因

师:

故事都有起因、经过与结果,文章中引发小主人公“盼”这一愿望的原因是什么?

(收到妈妈送给自己的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

师:

哪些段落在交代原因?

请用双斜杠在书上分出段落。

(第1、2自然段)

2.“盼”的结果

师:

小主人公“盼”这一愿望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我终于如愿以偿穿上了新雨衣出门)

师:

哪些段落在写我如愿以偿穿上雨衣出门?

也请用双斜杠在书上分出段落。

(第18到21自然段)

3.“盼”的经过

师:

在如愿穿上新雨衣的这天早上,小主人公说“我决心不再想什么雨不雨的”,说明此前她心中充满了对在雨天穿雨衣的种种期待,这个过程中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来写小主人公的“盼”呢?

请结合预习单,按顺序梳理概括出情节,并指出相应的段落。

(盼变天(第3段)——盼出门(第4到15段)——盼雨停(第16段)——盼雨点打在雨衣上(第17段))

4.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师:

结合刚才对“盼”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梳理,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主人公蕾蕾收到一件新雨衣后,整天盼望天能下雨。

好不容易下雨了,盼望出门的蕾蕾却被妈妈留在家中,只好盼望雨都能留到明天再下,一心盼望着第二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美丽场景。

最后,蕾蕾心愿达成穿着淡绿色雨衣走入了雨的世界)

师:

我们已经跨出了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突破第二问:

文章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三、“二问”文章写何人?

(18分钟)

师:

在情节发展中,小主人公蕾蕾的心情也可谓“一波三折”。

要感知她的形象,我们就要走进她的内心。

今天我们学习用“细读”的方法来融入蕾蕾的内心世界。

1.借助“重读”探心情

师:

我们一起来朗读文章的第1、2段,说说刚收到雨衣时,你感受到了蕾蕾怎样的心情?

(惊喜:

“怎么?

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

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师:

你是从哪些字词或短语体会到蕾蕾的“惊喜”的?

请用红笔圈划出来。

(“怎么”、“竟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想……就……”)

师:

这些字词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

(体现人物心情的关键字词应“重读”)

师:

除了惊喜,你还读出了蕾蕾怎样的心情?

(兴奋)

师:

这份难以平静的兴奋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请为我们朗读一下,注意重读。

(重读“走来走去”、“戴”、“抖抖”、“窸窸窣窣”)

2.咀嚼“标点”味心情

师:

你们的绘声绘色的朗读让老师也跃跃欲试,在接下来蕾蕾开始盼望变天下雨时,有几句话特别有意思,老师也挑战读一读,请大家细心聆听,读完后对老师的朗读进行评价。

(故意错读个别字词与标点语气)(生点评:

把“躺”字读成了“放”,把两个疑问句错读为了陈述句——“还能长云彩吗”读成了“就不能长云彩了”,还把“为什么……呢”漏掉了。

原文: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

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

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改文: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放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放在衣柜里。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

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就不能长云彩了。

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

师:

(待生指出错误后)那老师把原文改成我自己的创作行不行?

(不行)

师:

“躺”字与“放”字在使用时对象有什么区别?

(“躺”一般使用对象为“人”,“放”的对象则为“物”,可见原句运用了拟人手法。

师:

这里用拟人手法称雨衣“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你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感?

(雨衣缩在衣柜角落,很是可怜,很是孤单)

师:

蕾蕾希望雨衣“躺”在那儿受冷落吗?

她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蕾蕾当然不希望雨衣“躺”在那儿,但天老是不下雨呀,她也没有办法,心里也有些无奈)

师:

你琢磨得很仔细,“躺”字体现雨衣受冷落是“被迫”之举、无奈之举,传达出了蕾蕾不能穿雨衣的无可奈何,“放”字却更像是人为主动将其搁置在衣柜,不能准确还原主人公的心境。

师:

老师把两个问号改成两个句号,两个疑问句就变成了陈述句,看起来意思没有变,为什么也不行?

谁来为我们读读?

(请一生朗读)

师:

我发现你朗读这两个疑问句的时候语速比较急促,你为什么会这么处理?

(因为蕾蕾此时内心无比焦急,语速快一点更符合她此刻的心情)

师:

你的朗读是经过推敲的,老师表示赞同。

连用两个疑问句,传达出蕾蕾焦急又失落的情绪,也流露出孩童天真的埋怨;改成两个陈述句后,这些微妙的心理波澜反而消失了。

孩子们,可见不仅是字词,连标点符号也能传递人物的心情!

让我们努力用朗读来重现当时小主人公的心情,我们一起齐读这几句,读出蕾蕾盼变天的焦急、失落和天真的埋怨。

(齐读)

3.揣摩“叠词”悟心情

师:

接下来便是盼出门的过程,这部分与其他事件相比,篇幅上更长,记叙也更加详细。

我认为最精彩、最有趣的内容集中在蕾蕾与妈妈对话的情景。

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让我们用表演朗读的方式来感受:

请一位同学扮演蕾蕾,老师来扮演妈妈,咱们配合朗读5-14自然段,其他同学读旁白,在“蕾蕾”与妈妈“斗智斗勇”过程中圈化、体会微妙童趣的心理。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

这部分你又发现了蕾蕾怎样的心情?

(由兴奋逐渐失落,也因自己撒谎而有些忐忑、尴尬)

师:

刚才扮演蕾蕾的同学在读的时候,有句话读得特别好,读出了“我”向妈妈撒娇的味道,是哪句话呀?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

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

”)

师:

哪个词最能体现撒娇的味道?

(“特别特别”)

师:

那老师这么读:

“我今天特别不累”,或者“我今天不累”,撒娇的味道还浓吗?

(就没有撒娇的味道了)

师:

“特别”出现了两次,属于叠词。

你在文中还发现了哪些叠词?

(如“瓦蓝瓦蓝”、“厚墩墩”、“甜丝丝”、“好多好多”,等等)

师:

在读这些带有叠词的语句时,你有什么感觉?

(感觉很可爱,有童趣……)

师:

叠词为语言增添了童真童趣,是孩子天真无邪、简单质朴的语言习惯。

生活中你向别人撒娇的时候,还可以怎么运用叠词呢?

(如“妈妈,你可怜可怜我吧,我真的好想吃蛋糕呀!

”“爸爸,我们商量商量吧……”,等等。

师:

看来大家生活经验很丰富嘛,撒娇也可以很有语文味儿!

4.聚焦“矛盾”品心情

师:

最终穿上雨衣的蕾蕾心情如何?

(很激动,“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师:

意外发现下雨,主人公内心狂热的喜悦溢于言表,连碰巧滴到嘴唇的雨点的滋味都是“甜丝丝”的。

除了“兴奋”,你还从哪些字词窥探到了蕾蕾怎样的心情?

(“甩着”一词体现了我心底的得意和自豪)

师:

穿上新雨衣出门,“我”对此刻自己的形象有充分的自信与自豪,甚至觉得连雨点都那样偏爱自己,仿佛成了瞩目的焦点。

可老师读到这儿有个困惑,蕾蕾明明称自己的心激动得“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然而穿好雨衣的我这时怎么反而“挺着脖子,小心翼翼地跑下了楼梯”呢?

我应该急匆匆飞奔下楼才是呀!

请位同学用动作模仿下蕾蕾“挺着”脖子,小心翼翼跑下楼的动作。

(请一名同学模仿“挺着脖子”、“小心翼翼跑下楼”的动作,并进行揣摩)(“挺”和“小心翼翼”传达了我内心对雨衣的珍惜,对此次穿雨衣机会的珍惜,想要享受穿雨衣淋雨的乐趣。

师:

蕾蕾可能生怕雨衣被楼梯栏杆刮花,可能生怕刚被妈妈戴好的帽子中途滑落,生怕这份迟到的美好不小心毁于一旦,来之不易的幸福总是被格外珍惜的。

5.串联心情话形象

师:

“盼”是这篇文章主人公最主要的心理活动,而在不同的阶段,“盼”的具体心情也是有着不同侧面的,把这些跌宕起伏的心情串联起来,就是蕾蕾“一波三折”的心电图,而小主人公的具体形象正是在其心情起起伏伏的变化中渐渐清晰起来的。

读到这儿,你今天认识的蕾蕾是一位怎样的新朋友?

(可爱、天真、单纯、细腻……)

小结语:

在铁凝笔下,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也被点缀得童真童趣、充满魔力。

在刚才的阅读中,我们发现,唯有“细读”,你才会有意外的收获;唯有沉入字里行间,你才能感受到波澜不惊的文字背后蓄积的情感和力量。

四、“三问”作者传何情?

(10分钟)

师:

我们披荆斩棘闯关到了第三问:

作者对所叙之事、所写之人的情感态度如何?

铁凝创作过大量的儿童小说,她喜欢用孩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