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649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成都七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

(1)“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解析】【分析】

(1)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营造的意境或表现作者的感情情等。

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从而烘托出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抓住秋草、残阳,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抒发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故答案为:

⑴“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⑵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南浦①

王安石

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注】①南浦,在江西南昌西南,即“画栋朝飞南浦云”(《滕王阁序》)中的南浦。

(1)“鸭绿”“鹅黄”分别指什么?

请作具体说明。

(2)第二句“物华撩我有新诗”中的“撩”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因风粼粼而起的是“鸭绿”色的“水光”;柔和的阳光映照下“袅袅”而垂的当是“鹅黄”色的新柳。

“鸭绿”与“鹅黄”用的都是借代手法。

(2)第二句中一个拟人化的“撩”字,极富情态,既从侧面烘托了南浦风光旖旎,又点明引发诗歌创作激情的原因,令人遐思。

【解析】【分析】

(1)“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东风吹动了一江春水波光粼粼,摇动的新柳柔美地垂在岸边。

“鸭绿”深绿色,代指春水,也就是“粼粼起”的水光;“鹅黄”嫩黄色,代指新柳。

用了借代手法,以颜色代本体。

(2)“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在南浦东冈吹东风的二月之时,美丽的景色让我诗兴大发。

“撩”:

引逗,挑弄。

用了拟人手法,把“物华”比作诱人的美女,写出南浦风景之美,撩动我心,勾起我写诗的欲望。

故答案为:

⑴因风粼粼而起的是“鸭绿”色的“水光”;柔和的阳光映照下“袅袅”而垂的当是“鹅黄”色的新柳。

“鸭绿”与“鹅黄”用的都是借代手法;

⑵第二句中一个拟人化的“撩”字,极富情态,既从侧面烘托了南浦风光旖旎,又点明引发诗歌创作激情的原因,令人遐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

鸭绿即鸭头绿,深绿色,代指春水。

鹅黄:

嫩黄色,代指新柳。

“鸭绿”、“鹅黄”都是借代的手法;

⑵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

(“?

”字运用了?

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或“?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

效果,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3.古诗阅读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襄邑道中》

(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船夜援琴》

(唐)自居易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元事。

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问无古今。

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答案】三首诗都写了船上之景,借助诗人所做之事表达闲适、欣喜之情。

《舟过安仁》作者见小渔船上孩童收篙停桨的异常行为,经过更认真地观察、思考,恍然大悟:

原来是撑伞聚风,使船前行,饱含疑窦顿解的愉悦,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感到欣喜;《襄邑道中》诗人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一路顺风,通过仰卧看云表现诗人一路闲适、喜悦心情;

《船夜援琴》诗人身处晴朗之夜,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独坐抚琴,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尽享悠闲自在。

【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舟过安仁》中“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

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事。

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襄邑道中》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

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

次句也写了颜色:

“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

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船夜援琴》描写了一副极为宁静的氛围,不动的鸟和鱼,明月倒映如江中,现在除了被拨动的琴弦,没有任何事的打扰,将心沉下,欣赏着这份淡然宜人的景色。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三首诗都写了船上之景,借助诗人所做之事表达闲适、欣喜之情。

《舟过安仁》作者见小渔船上孩童收篙停桨的异常行为,经过更认真地观察、思考,恍然大悟:

原来是撑伞聚风,使船前行,饱含疑窦顿解的愉悦,为小童子的聪明,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感到欣喜;《襄邑道中》诗人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一路顺风,通过仰卧看云表现诗人一路闲适、喜悦心情;

《船夜援琴》诗人身处晴朗之夜,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独坐抚琴,当那恬淡自然的声音溶入心海,整个世界永恒而美丽,尽享悠闲自在。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4.品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请具体分析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案】“花落去”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而归来的燕子似乎给作者带来一丝喜悦;但物是人非,作者独自徘徊于“香径”,越发孤寂伤感。

【解析】【分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都是描写春天的,妙在对仗工整。

为天然奇偶句,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

“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

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故答案为:

“花落去”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而归来的燕子似乎给作者带来一丝喜悦;但物是人非,作者独自徘徊于“香径”,越发孤寂伤感。

【点评】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权花明驿墙。

因恩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2)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2)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

(1)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而本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

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

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

例如“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

同样,“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

如:

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抓住“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理解诗人的感情,可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⑴“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⑵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⑶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只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从诗歌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景物即可。

⑵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

答题步骤:

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6.补写出空缺部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

(2)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

(3)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4)不应有恨,________

(5)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

(6)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答案】

(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拔剑四顾心茫然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何事长向别时圆

(5)寒林空见日斜时

(6)云横秦岭家何在

【解析】【分析】“忧”“拔”“斜”“秦”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故答案为:

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⑵拔剑四顾心茫然

⑶沉舟侧畔千帆过

⑷何事长向别时圆

⑸寒林空见日斜时

⑹云横秦岭家何在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

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

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7.品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

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答案】“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解析】【分析】“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

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长”指振作、增加、增长。

“长精神”生动的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也表达了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表明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的决心。

故答案为: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

(“?

”字运用了?

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

8.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

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段了的时候,

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

于是产生了桥。

苦于跋shè的人类,

应该感谢桥啊。

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同“联系”);

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

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

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1)以上诗歌选自《________》,作者第一次在长诗《________》使用“艾青”这个笔名。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或者看拼音写汉字。

________

shè

伫立

跋________

(3)此诗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是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

(4)“驿站”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

(5)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6)作家聂华苓评价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请结合全诗,思考:

①本诗鲜明的意象是什么?

②这个意象借指怎样的形象?

【答案】

(1)艾青诗选;大堰河——我的保姆

(2)zhù;涉

(3)截段;截断

(4)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

(5)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6)①桥。

②借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

【解析】【分析】

(1)《桥》选自《艾青诗选》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

浙江金华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2)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

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注意“伫”的拼音,“涉”的书写。

伫立:

长时间地站立,没有动作。

跋涉:

形容旅途艰苦,十分艰难。

(3)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截断,指切断;隔断。

故“段”改为“断”。

(4)要求学生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驿站:

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结合“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分析得出:

,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

(5)结合“苦于跋shè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

”分析,应改为:

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6)结合“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分析,意象是“桥”。

“桥”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

作者赞美桥是想表达希望众人尊重社会中那些普通的,默默无闻,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者们的愿望。

故答案为:

⑴艾青诗选;大堰河——我的保姆

⑵zhù;涉

⑶截段;截断

⑷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

⑸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⑹①桥。

②借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根据诗歌内容明确作作品,把握作者作品介绍。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⑶本题考查易错字的把握,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⑷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义。

⑸本题考查句式的变换,注意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方法。

⑹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歌意象,体会意象所指代的形象。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村晚①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②,

山衔落日浸寒漪③。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④信口吹。

【注】①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

②陂bēi:

指山坡。

③漪yī:

指细细的水波。

④腔:

曲调。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所展示的画面。

(2)有人提议,把“衔”不如换成“连”字贴切,而“横”字又不如“跨”字准确,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进行简要分析。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2)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3)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

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解析】【分析】

(1)本题在描述画面时主要抓住这几样景物:

青草,漫上岸边的池水,落日,山,充满寒意的水面。

(2)“衔”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更形象贴切。

“横”则更能表现牧童的随意、可爱。

(3)这首诗的题目是“村晚”,第①个注释交待了诗歌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

整首诗描绘了乡村晚景的悠然宁静。

因此表达的情感是:

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以及希望归隐的愿望。

故答案为:

⑴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⑵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⑶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

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适当的描写即可,结合给出的注释即可正确翻译

⑵根据诗句的内容,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

牧童“横牛背”中一个“横”字,则写出了在农村傍晚时的美景中,牧童悠然自在,天真无邪。

意对即可;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 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 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答案】

(1)C

(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解析】【分析】

(1)ABD赏析正确。

C此题错在对“萋萋”的理解,“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因此这句话的赏析是: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势茂盛。

(2)结合尾联内容分析:

尾联所写的时间是:

傍晚;地点是:

江上;景物有:

落日,烟波浩渺的江面。

感情有:

愁,思乡的愁绪。

落日时分,乡愁更加浓烈,而烟波浩渺的江面又加深了诗人的这种愁绪。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 C;

⑵“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⑵此题考查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

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

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1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本词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词中“沧州”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诉衷情”。

B. “当年万里觅封候”写出了词人当年远离家乡、壮志报国的情景。

C. “关河梦断何处”流露出词人对将要离开军队而产生的遗憾之情。

D. “泪空流”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不甘。

【答案】

(1)陆游;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地

(2)C

【解析】【分析】

(1)《诉衷情》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词作,这首词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