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LSHJA16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1859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7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LSHJA16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13LSHJA16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13LSHJA16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13LSHJA16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13LSHJA16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13LSHJA16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13LSHJA16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13LSHJA16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13LSHJA16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13LSHJA16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13LSHJA16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13LSHJA16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13LSHJA16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13LSHJA16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13LSHJA16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13LSHJA16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13LSHJA16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13LSHJA16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13LSHJA16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13LSHJA16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LSHJA16学案.docx

《13LSHJA16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LSHJA16学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3LSHJA16学案.docx

13LSHJA16学案

2013届高三历史总复习:

必修Ⅲ思想文化发展史

第十六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复习目标

大纲考点

主干知识

课程标准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双百方针”的提出;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总结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

了解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复习提示

单元综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在原子弹、火箭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迎来了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的春天。

中国教育事业所经历的曲折与发展,证明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道理。

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是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获得了真正的独立自主,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成为新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

60多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以“两弹一星”为代表,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学艺术硕果累累,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教育从小到大,得到迅速的发展。

基础教育方面,加大投入,推动贫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加快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方面,实施“211工程”,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上的优势;西部教育方面,发展力度加大,大力支持20所高校,东西对口支援,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

在发展过程中,也遭到过严重的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进入最好的时期。

载人航天方面(人造卫星、导弹和火箭技术、载人航天的成功)有了重大突破;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解决了中国的吃饭问题,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在全球推广。

基本线索:

本单元讲述了三大方面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贯彻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

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事业发展经历了起步、挫折、振兴的曲折历程。

科学技术和教育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在原子能、火箭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迎来了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的春天。

中国教育事业所经历的曲折与发展,证明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道理。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

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同时期经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

重点难点:

重点问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难点主要是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总结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命题规律:

近三年来,新课改地区虽然采用的教材版本不同,但都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在新课改地区的高考命题中,文化史均占据了很大比重。

其中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专题知识涉及相对较少,但每年都有涉及,主要是选择题,分值一般是4分,考查内容主是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迁移,如考查重大科技成就的时间、原因、相关人物的识记、重大历史影响,“双百”方针的内涵及其实质等。

但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高考中的地位会逐渐加强,联系当前热点命题会更加灵活和注重创新,提供新情境、新视角。

联系热点问题有四:

一是近几年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成就突出,可与“两弹一星”和“神州八号”相联系,考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原因;二是“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增收,可与杂交水稻技术相联系,着眼点在农民增收途径;三是教育改革与“科教兴国”战略,注意联系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总结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四是“双百”方针,可与“十二五”规划纲要联系(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考查“双百”方针贯彻过程的经验和教训。

备考建议:

关于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复习时要结合当今社会热点,“落实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等,掌握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及原因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关于新中国的文艺发展,要注意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梳理每一发展阶段的背景、文艺方针及其成就或挫折,并总结经验教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对新中国的教育成就,一方面要梳理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将古今中外的教育进行对比,明确教育发展与综合国力及民族素质提升的关系。

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化艺术,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

如科技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两弹”成功的成就;

(2)文革时期,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3)新时期,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的研究等。

要注意横向把握归纳同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社会变化。

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技方面成功发射“两弹”;文艺艺术领域提出“双百”方针,科技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教育上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贯穿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如研究开发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

一定时期的科学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政策的反映。

知识链接: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对一定时期的文化有重大影响,所以复习本单元时可以适当链接必修1中的“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必修2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相关内容。

◆结构图示

 

两弹一星:

1964年原子弹、中近程导弹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

“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南优2号”杂交水稻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计算机研究:

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

生物工程: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参加生物基因遗传工程

 

背景: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意识形态领域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内容:

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认识:

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1949—1966年人民教育奠基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现代中国

教育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

1976年至今,教育改革与大发展

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44讲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知识结构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历史条件

党中央实施科技发展战略:

远景规划、体制改革、“863计划”和“星火计划”

科学技术人员的艰苦奋斗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动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建国以来的

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1年和1994年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成功

重大科技成就

袁隆平与

杂交水稻

著名科学家:

世界上成功利用杂交水稻优势的第一人

成就:

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

影响: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1983年银河—Ⅰ号计算机成功研制

20世纪末基因工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考点探究

考点一、“两弹一星”的研制开发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企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2)20世纪60年代急剧恶化,也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安全;(3)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4)目的:

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国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2.成就:

(1)1964年,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中国国防力量进一步加强。

(3)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4)和平利用核能:

1991年和1994年,先后建成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并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3.意义:

(1)我国在核物理和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加强了国防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3)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

【合作探究】1:

阅读课本P93“学思之窗”材料,思考:

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

邓小平的这段谈话,生动地说明了尖端科技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时,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合作探究】2:

继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之后,1967年,我国又研制成功氢弹。

我们都知道原子弹、氢弹都是非常可怕的杀人武器,中国研制这些核武器难道不是和我们中国人热爱和平的初衷相违背吗?

有人曾说:

如果那时中国把研究核武器所耗费的巨大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父辈那时候不至于那么贫困。

对于搞原子弹、氢弹你认为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

核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紧张和不安,同时也可以维护世界和平;核武器曾经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我们也可以利用核技术为人类服务、造福社会。

核武器的发展有利有弊,关键看这个国家怎么应用。

我国在核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造福的一贯立场。

步入九十年代,我国作出从1996年7月30日起暂停核试验的决定,并把我国的战略目标转向“载人航天”。

 

考点二、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1.决策:

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略,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2.成就:

(1)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

(2)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成功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成功返回地面。

(3)2005年10月,“神舟6号”载人(费俊龙、聂海胜)航天飞行成功,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4)2008年,“神舟7号”载人(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升入太空,中国人迈开第一步。

(5)2011年,“神舟8号”与“天空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交会对接。

(6)2012年,“神舟9号”成功实现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3.意义:

(1)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2)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继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3)“载人航天工程”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考点三、农业科技——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背景: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2)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艰辛的努力,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2.成就: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这种水稻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影响:

(1)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2)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有助于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3: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材料1:

恺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女孩》。

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干枯的土地,

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急不可耐要扑向“猎物”的兀鹰。

恺文·

卡特用一张照片向人们展示了整个非洲的绝望。

材料2:

当1967年比夫拉战争导致了大规模饥荒和大量无辜平民死亡之后,非洲的

饥荒第一次被报道。

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被震惊了:

干瘪的乳房犹如枯萎的梨,含在

一个骷髅般孩子的嘴中,那里面其实早已没有奶水。

为了安慰孩子的饥饿,母亲不得不

忍受被吮吸的痛苦。

饥饿是来自身体的摧残,但这些照片中的悲惨情景却直逼人心,拷

问着读者的灵魂。

材料3:

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西方世

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

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思考:

(1)材料1、2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严重问题?

(2)材料3中,中国农民为什么那样说?

 

(3)据以上材料指出,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有何世界意义?

 

考点四、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

(1)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2)成就:

年,我国成功研制出巨型计算机“”;199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10亿次的“银河-Ⅱ号”巨型计算机。

(3)意义:

越来越先进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先后问世,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的发展

2.生物技术:

(1)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中国还积极参与的研究。

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作出了贡献。

【合作探究】4:

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原因: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

②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

④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⑥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2)感悟:

①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

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反之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③科教兴国。

④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

⑤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为人类造福。

【知识拓展】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1)1956年制定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以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为重点。

(2)1963年制定第二个科技发展规划,部署了“两弹一星”的试验与研制。

(3)1985年制定实施“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

(4)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5)2003年,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思维拓展】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技对经济的发展起了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现代科技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变革力量。

(2)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

二战后,科技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系统,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3)科技使管理日益现代化。

科技在管理中广泛运用,使管理实现了科学化。

科学与管理相结合,使生产力实现了大发展。

总之,它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

【典型题例】

1.(2009·山东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

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是

①“两弹一星”②青藏铁路③大庆油田④三峡水利工程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①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②中国跻身于世界上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三个国家之列,显示出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

③2011年11月,“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两次交会对接成功。

④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令西方发达国家叹为观止。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3.新中国取得的下列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④修通鹰厦铁路

A.②④①③B.③①④②C.④②③①D.④③②①

4.2011年9月19日,在湖南省农科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袁隆平宣布“百亩片”试验田亩产首次突破900公斤,这是杂交水稻产量的第三次突破性飞跃。

下列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说法不正确的是

A.袁隆平首次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B.“左”倾错误得到纠正是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品种成功的前提

C.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D.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他的这项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5.杂交水稻被国际上称为“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这是因为

A.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B.有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

C.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

6.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取得任何成就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7.新华社电: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B.当时的舆论宣传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

C.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D.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8.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八飞船成功实现空间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完全独立掌握太空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重大标志是

 

A.“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B.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并成功返回D.“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9.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

“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

”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

A.“东方红一号”卫星B.“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C.“神舟”七号载人飞船D.“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10.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为建立首个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不包括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发射成功D.“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11.北京时间2011年7月21日、26日、28日、30日、8月1日,位于东太平洋的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成了五次下潜试验。

其中,第三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188米,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这说明

A.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深海探测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12.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建国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其说明了

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B.“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C.改革开放的实践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第45讲“双百”方针和现代教育的发展

 

●知识结构

 

 

●考点探究

考点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制度、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2)“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3)对苏联模式迷信的破除;

(4)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世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也面临挑战。

2.提出: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3.内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内,艺术问题上“”,可以有不同形式、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在学术问题上“”,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4.特点(地位):

是党对科学文化工作的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5.影响:

(1)“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文化生活。

(2)文艺领域的成就:

老舍的话剧《》,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文艺期刊也大量增加;优秀电影层出不穷。

二、遭受挫折:

1.原因:

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遭到批判。

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

2.表现:

(1)一些优秀作品遭到错误批判,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作品遭封杀,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都受到政治批判。

(2)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很大的影响,科苑荒芜;

3.结果:

百花凋零。

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遭到政治批判,文艺和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春天来临的原因

(1)“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线,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

(2)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服务,并强调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3)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加强以为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进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2.春天的表现

(1)出现了反映“”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2)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发展起来,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3)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