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2328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羊群理论演讲稿.docx

羊群理论演讲稿

羊群效应理论—演讲稿

第十四小组任红玉柳军燕崔悦戴琴孙小欣

一、关于羊群效应的故事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

“地狱里发现石油了!

”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

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

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聪明的你应该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旁边可能有的狼和不远处更好的草。

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二、羊群效应的定义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即:

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

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

羊群效应是诉诸群众谬误的基础。

三、羊群效应的主要观点

关于羊群效应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类是理性的羊群效应;另一类是非理性的羊群效应。

理性的羊群效应认为,由于信息获取的困难、行为主体的激励因素以及支付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羊群行为成为行为主体的最优策略;非理性的羊群效应主要研究行为主体的心理,认为行为主体只会盲目的相互模仿,从而忽视了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此外,还有一种折中的观点,认为决策主体近似理性,通过启发式方法达到降低信息处理或信息获取的成本,同时不会受到第三者理性行为的影响

“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四、羊群效应的来源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羊群效应的理论模型,主要可分为信息流模型、声誉模型、激励模型三大类。

Bannerjee、Bikhchandani、Hirshleifer和Welch于1992年提出了基于信息瀑布的羊群效应理论。

信息瀑布的形成实际上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假设每个投资者都拥有某个股票的私人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投资者自己研究的结果,也可能是通过私下渠道所获取的。

另一方面,虽然与该股票有关的公开信息已经完全披露,但投资者不能确定这些信息的质量。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无法直接获得别人的私人信息,但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买卖行为来推测其私有信息,此时就容易产生羊群行为。

Scharfrein和Stein(1990)、Trueman(1994)、Zweibel(1995)、Prendergast和Stole(1996)、Graham(1999)等提出了基于基金经理或分析师声誉考虑的羊群理论。

毫无疑问,对某个基金经理人能力的怀疑将会影响到他的声誉甚至是职业发展。

基于声誉的羊群行为的基本思想是:

对于一个基金资经理来说,如果怀疑自己正确选择股票的能力,那么和其他同行保持一致将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因为这样至少可以保持平均业绩而不至于损害自己的声誉。

如果其他基金经理也处于同样的考虑时,羊群行为就顺其自然地发生了。

Maug和Nail(1996)提出的激励模型认为,如果一个投资经理的报酬决定于与其他同行相比的表现如何,这就会扭曲她的激励,她可能会选择一个并非有效的投资组合,因此,在这种情况也会导致羊群行为。

五、研究方向

目前对羊群效应的实例研究分为三个个方向:

(1)以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指定类型的投资者为对象,通过分析其组合变动和交易信息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羊群行为(Lakonishok,1992;Werners,1998;Graham,1999);

(2)以股价分散度为指标,研究整个市场在大幅涨跌时是否存在羊群效应。

(3)三是教育中存在的存在羊群效应

六、羊群效应案例

案例一、生活中的羊群效应

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

人们有一种从众心理,由此而产生的盲从现象就是“羊群效应”。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去“随大流”,因为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不太了解,没把握的事情,往往“随大流”。

持某种意见人数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压力是另一个决定因素。

在一个团体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招致“背叛”的嫌疑,会被孤立,甚至受到惩罚,因而团体内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许多时候,并不是谚语说的那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市场中的普通大众,往往容易丧失基本判断力。

人们喜欢凑热闹、人云亦云。

群众的目光还投向资讯媒体,希望从中得到判断的依据。

但是,媒体人也是普通群众,不是你的眼睛,你不会辨别垃圾信息就会失去方向。

所以,收集信息并敏锐地加以判断,是让人们减少盲从行为,更多地运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

理性地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可以创建区域品牌,并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获得利大于弊的较佳效果。

寻找好领头羊是利用羊群效应的关键。

对于个人来说,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难免被吃掉或被淘汰。

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创意,不走寻常路才是你脱颖而出的捷径。

不管是加入一个组织或者是自主创业,保持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案例二、职场中的羊群效应

在竞争激烈的“兴旺”的行业,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看到一个公司做什么生意赚钱了,所有的企业都蜂拥而至,上马这个行当,直到行业供应大大增长,生产能力饱和,供求关系失调。

大家都热衷于摹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有时难免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对于我们这些职场里的人而言,往往也可能出现“羊群效应”。

做IT赚钱,大家都想去做IT;做管理咨询赚钱,大家都一窝蜂拥上去;在外企干活,成为一个嘴里常蹦出英语单词的小白领,看上去挺风光,于是大家都去学英语;现在做公务员很稳定,收入也不错,大学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

我们不是羊,我们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衡量自己。

我们应该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谓的“热门”工作,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热门”的职业不一定属于我们,如果个性与工作不合,努力反而会导致更快的失败。

我们还要留心自己所选择的行业和公司中所存在的潜藏危机,任何行业和企业都不可能是“避风港”,风险永远是存在的,必须大胆而明智地洞察。

在有了这点儿危机意识之后,自然就要预备好对策,当危机真正到来时该怎么办?

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坐吃山空的小老鼠最终没有奶酪可吃,而有危机意识、到处寻找新的奶酪的小老鼠,却在旧的奶酪吃光之前,就寻找到了新的生机。

案例三、学校中的羊群效应

最近华南师范大学做调查,问题之一:

“你是否在闯红灯时有过不安?

”结果大多数学生在没车经过或者赶时间的前提下都会闯红灯,更有学生指出,如果大家都闯红灯而自己不闯则会被人看成是傻瓜。

调查指出,“羊群效应”演变为大学生群情心理机制的一种表象,在闯红灯这个潜规则的制约,似乎没人敢挑战它存在的合理性。

北大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其精神,哈佛以“让真理与你为友”为校训,有研究者提炼出大学精神,概括其本质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此三者跟大学生闯红灯的“羊群效应”有关系吗?

有,关系不小。

如果大学教育难以培育莘莘学子对不良风气的批判精神,反而因“羊群效应”助推恶俗,将守规矩当成傻瓜,无疑是大学精神的迷失,是向世俗积弊的投降,或引领的失效。

而作为文明社会助推器的大学,“生产”出来的“产品”,应当是社会大染缸的清洁济,而不是被迅速同质的新污染源。

案例四、应试教育中的“羊群效应”

不知不觉中,中小学的作息制度开始变化了,周六日不休息了,改成了月假;期中期末考试没有了,改成了月考联考;学生也不参加劳动了,变成了不能耽误学习的宝贝儿;成建制的三年同班同学没有了,三年不知道要分多少次班;中考还没有结束,争夺生源的战斗就开始了,从免收学费到按月发学资(称为工资似乎不合适),直至出现抢购胁迫现象;体育艺术课信息技术课不上了,因为高考不考;运动会、音乐会、联欢会不开了,因为耽误学习;理化生实验不上了,因为高考只在试卷上考实验;理科学生不开设政史地,文科学生不开设理化生了,因为高考分文理;教师学生没有寒暑假了,因为寒暑假要给学生补课;老师早晚都要上班了,因为学生要上早晚自习;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近视眼了,因为学校上自习规定零抬头……这都是应试教育中的“羊群效应”,大家都知道这个理,谈论起来,家长、教师、领导都明白,都说这么做不行,都说这样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成长,可为什么没有人去改变这种现状,而非要去这么做呢,这就是"羊群效应"的结果。

本来有一些学校没有这么做,一直沿着素质教育的道路前行,学生综合素质较高,但一般的高考分数在上级领导及家长社会的重压下,还是选择了屈服,选择了“羊群”,虽然前面只有干涸的沙粒,而没有一株青草。

有一些学校在“散养”、“圈养”、“笼养”前徘徊许久,但还是最终选择了“笼养”。

七、羊群效应的原因研究

关于羊群行为的形成有以下几种解释。

哲学家认为是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学家认为是人类的从众心理,社会学家认为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经济学家则从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来解释羊群行为,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

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指出,机构投资者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通常关注同样的市场信息,采用相似的经济模型、信息处理技术、组合及对冲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可能对盈利预警或证券分析师的建议等相同外部信息作出相似反应,在交易活动中则表现为羊群行为。

2.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

信息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投资者获得准确、及时和有效的信息就意味着可以获得高额利润或者避免重大的经济损失。

但是在现实市场中,信息的获得需要支付经济成本,不同投资者获得信息的途径和能力各不相同,机构投资者拥有资金、技术、人才的规模优势,个体投资者在信息成本的支付上远远不能同机构投资者相比。

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机构投资者比个体投资者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个体投资者在获取有效信息和获得投资收益时处于不利地位。

个体投资者为了趋利避险、获得更多的真实经济信号,将可能四处打探庄家的“内幕消息”,或是津津乐道于“莫须有”的空穴来风,在更大程度上助长了市场的追风倾向。

而实际上即便是机构投资者,信息也是不充分的。

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假设每个投资者都拥有某个股票的私有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投资者自己研究的结果或是通过私下渠道所获得;另一方面,即使与该股票有关的公开信息已经完全披露,投资者还是不能确定这些信息的质量。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无法直接获得别人的私有信息,但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买卖行为来推测其私有信息时,就容易产生羊群行为。

尽管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处于信息强势,但是由于机构投资者相互之间更多地了解同行的买卖情况,并且具有较高的信息推断能力,他们反倒比个人投资者更容易发生羊群行为。

3.基于委托代理产生的羊群效应

(1)基于委托代理人名誉的羊群效应

Scharfstein(1992)等提供了基金经理和分析师基于名誉的羊群效应理论。

由于投资经理的能力是不确定的,对名誉的担忧就产生了。

代理人1在得到“收入为高”的信号后进行投资。

由于代理人2关心的是他的名声,不论信号如何,都会采取和代理人1一样的投资策略。

因为如果决策正确,他的名声就得到增加;如果错误,则表明要么两人都是愚蠢的,要么两个人都是聪明的,但得到了同样的错误的信号,这并不损害其名声。

如果采取不同的决策,委托人就认为至少有一个人是愚蠢的。

因此代理人2会一直运用羊群策略,而不管他和代理人1之间的信号差异。

如果几个投资经理相继做出投资决策,每个人都模仿第一个进行选择的投资经理的决策。

最终,如果投资是有利可图的,好的信号将占优。

私人信息最终将不会体现在投资决策中,因为所有投资经理都会跟随第一个投资经理做出决策。

于是,这种羊群效应是无效的。

而且,它是脆弱的,因为,后面的投资经理的投资行为会因为第一个投资经理所收到的一点信息而改变。

(2)基于代理人报酬的羊群效应

如果投资经理的报酬依赖于他们相对于别的投资经理的投资绩效,这将扭曲投资经理的激励机制,并导致投资经理所选择的投资组合无效(Brennan,1993)。

Maug(1996)等考察了风险厌恶的投资者,其报酬随着投资者的相对业绩而增加,随着投资者的相对业绩而减少。

代理人和他的基准投资经理人都有着关于股票回报的不完全信息。

基准投资人先进行投资,代理人观察基准投资人的选择后选择投资组合。

基于前面的信息不充分的羊群效应模型,投资经理的投资组合选择将倾向于选择和基准投资人相近的投资组合。

而且,报酬制度也鼓励投资经理模仿基准投资人的选择,因为,如果他的投资绩效低于市场的平均投资绩效,他的报酬将受到影响。

八、教育应用

1、羊群效应的德育价值应用

1.1、羊群效应的德育价值分析

在社会转型时期和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承认“羊群效应”无论对大学生自己的品德发展还是对社会的道德发展都存在潜在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更应看到“羊群效应”的正面促进作用,充分利用“羊群效应”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同辈群体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组织和诱导,从而弥补当前德育的种种弊端,发挥德育的群体效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合起来,“羊群效应”对高校德育的正面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同化作用。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讲,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体将属于群体所持有的观念、态度和行为规范纳入到自己的人格体系中的过程,然后经过同化成为稳定的心理品质。

在这一过程中,“羊群效应”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模仿、暗示、感染、认同等心理机制,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影响,引起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并使个体不断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与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保持一致,达到德育的意图。

(2)动力激发作用。

“羊群效应”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增加了群体行为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因此,增强了群体的力量,提高了群体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也激发了个体的动力,更便于决策目标的实现。

(3)示范引领作用。

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较弱,社会经验也不足,榜样作为来自他人的示范,既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规范和普遍要求,又将这些要求融入了示范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言行之中,无疑为他们选择人生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效的“参照物”。

教育者通过发挥“羊群效应”中“头羊”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将对榜样的认识与理解转化为具体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积极行为。

(4)心理调适作用。

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空间相对来说比较狭窄、封闭和单一,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四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模式,容易使个体产生孤独、寂寞、无聊等不良情绪,这种状况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变得情绪烦躁、低沉、抑郁,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如果处在一个和谐融洽的群体中,个体在失败时能得到鼓励,困难时能得到帮助,痛苦时能得到安慰,取得成绩时能得到群体的肯定,那么,大学生们就能在校园群体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1.2、羊群效应”德育价值的实现策略探讨

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状况以及德育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利用“羊群效应”开展德育工作可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当前高校应把荣辱观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上,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

一是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以及礼仪、文学历史知识中蕴藏的丰富的荣辱观念的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学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用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培育、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塑造。

二是引导学生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比如开展慰问演出、科技下乡、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受教育、长知识,自觉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形成正确的善恶标准,科学地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分析问题,这样才会尽可能地避免非理性的盲从行为发生。

(2)加强舆论阵地建设,营造健康的群体氛围。

健康的舆论是学生产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巨大力量,有利于良好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使学生个体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会促发积极羊群行为的产生。

校报、校园网、广播台、有线电视、宣传橱窗、系刊、班刊等载体是营造良好校园舆论氛围的有效途径。

另外,经常性地举行时事辩论、讲演和讲座等活动也能诱导群体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同时,还要重视对大学生群体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引导。

一般来说,大学生中的“热点”之所以能够热起来,是因为学生群体中蕴藏着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的极大关注,因此,只要稍加引导,就可成为对主旋律的演绎。

对于一时有影响力的错误舆论,不应简单地去压服,最好请有威望的专家学者给予讲解和辨析,或者通过学生干部、有威信的学生去教育和影响周围同学。

(3)合理利用“头羊”的正面影响力,引导积极的从众行为。

教育者在德育实践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发掘一批各个方面的先进典型,通过这些“头羊”的榜样示范作用,为学生群体指引正确的方向,用正确的舆论力量来抵制错误舆论,使学生在提高思想、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从众,以发挥“羊群效应”的积极作用。

但要注意在宣传时切勿人为拔高,不要搞假、大、空,否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会事与愿违。

与此同时,教育者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更不容忽视,否则也会引起学生的消极从众。

(4)加强群体组织建设,增强群体育人功能。

利用“羊群效应”开展德育工作,必须加强群体的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班级和宿舍管理,营造奋发进取的班级和宿舍文化。

班级和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集体场所,其中每个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是其他成员接受教育最直接的“参照物”,容易趋同从众和形成内部凝聚力。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凝聚力功能。

大学生社团组织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自发组织起来的以丰富课余生活、开辟第二课堂、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为目的的群众性组织。

团体成员在相互交往中很容易出现“仿同效应”。

因此,加强对社团组织的管理和社团活动的引导,对于诱发学生内心深处的“从众”动机和行为,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5)不断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实现羊群行为的理性回归。

一是实施“学长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所谓“学长制”是指在高年级大学生群体中选取一批可信、可亲、可敬、可学的学生,来引导低年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其实质就是诱使学生积极羊群行为的发生。

由于“学长”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活动,因此,他们能更有效地把学生引导到“思想上有凝聚力、政治上有向心力、学习上有竞争力”的优秀群体中来。

二是要透明化、人性化。

对于学历文凭、就业、各项收费、教学质量、食堂伙食、公寓服务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让学生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对于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的消极心理,不能粗暴对待,而是要侧重引导,注意策略,及时控制羊群行为的消极影响。

三是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稳定、坚强、向上进取的良好道德行为,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在各种情况下,能够抵制不良行为,克服自身弱点,以自己的言行来维护集体利益,变消极的羊群行为为积极的羊群行为。

2、羊群效应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

2.1非对称信息下,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羊群行为

(1)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在就业市场中,由于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不是完全公开的,很多内部情况对大学生来说是未知数,再加上用人单位信息的发布需要一定的成本,他们会尽可能降低发布信息的成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的公开性。

其次,由于信息的传递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大学生不能及时接收到用人单位的信息,再加上不同的大学生个体由于知识、环境等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也不同,会对相同的信息做出不同的判断。

再次,由于大学生在寻找就业信息时需要一定的成本,而不同的大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同,从而收集到的信息也必然不同。

(2)非对称信息下,就业市场中大学生择业的羊群行为

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大学生主要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获得信息,这就导致大学生择业的羊群行为的产生。

如在就业单位的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大部分选择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以及东南沿海等地经济发达城市;在就业单位类型的选择上,多数选择外企、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及大型国有企业。

羊群行为的结果导致了许多单位大家争着去,而另一些用人单位却招不到人。

因此,无论对于大学生个体还是对于整个大学生就业市场而言,羊群行为的存在都是不利的。

为了控制这种羊群行为,必须研究这种羊群行为的成因,再寻找解决的办法。

(3)非对称信息下,大学生择业羊群行为成因分析

羊群行为是个很复杂的现象,它的形成有很多原因,但就大学生择业羊群行为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人们具有的与他人保持一致和他人做相同事情的本能。

人类的这种心理特征也是一种进化过程中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

由于这种从众心理的影响,在非对称信息下,大学生往往认为大多数选定的单位一定是好单位,从众可以理解为一种群体行为,羊群行为就是大学生在这种群体压力影响下采取的非理性行为。

在群体压力时,大学生往往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信息,忽视理性分析的重要性,在从众心理的群体压力影响下产生羊群行为。

②模仿心理:

在大多数情况下,群体由于经常接触,经常交流而形成以集体为单位的共享信息,共同行动的现象,这是模仿心理作用的结果,对此可用“序列模仿行动”模型进行刻划。

假设有三位大学生D1,D2,D3,D1根据自己的信息认为决策A比决策B优而选择A;D2根据自己的信息应该选择B,但因看到D1选择了A而认为D1一定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于是也选择了A,D3看到D1和D2都选择了A,于是认为A一定优于B(尽管根据他自己的信息B优于A),因而也跟着选择A。

③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的盲目追求,并以此显示自己和别人有“公平”的待遇,企图通过“胜过”别人来获得心理上的自我满足。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性格、所碰到的机遇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择业目标上是不具可比性的,而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易产生攀比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的表现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盲目攀比,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一份比别人强的完美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宁愿呆在家里也迟迟不愿签约,进而产生多数人竞争少数单位的羊群行为。

2.2用人单位的羊群行为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同样存在着羊群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普遍抬高进入门槛。

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要本科生;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要硕士生;硕士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要博士生。

用人单位互相攀比,比新进人员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