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2659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0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2.docx

部编教材五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单元2

第六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教材选取了三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自相矛盾》是一篇文言文,讲一个卖盾和矛的楚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盾和矛,使自己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田忌赛马》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勤于动脑、善于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跳水》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了一件发生在帆船上的事,表现了船长的沉着、果断。

习作以“神奇的探险之旅”为主题,要求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编一个探险故事,把过程写具体。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语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交流平台”以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进行交流;“词句段运用”旨在让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日积月累”要求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3.引导学生练习习作,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生动地表述自己在探险途中遇到的问题,化解的方法和心情的变化。

4.教会学生如何修改作文,体会写作的乐趣。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2.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

1.引导学生练习习作,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生动地表述自己在探险途中遇到的问题,化解的方法和心情的变化。

2.教会学生如何修改作文,体会写作的乐趣。

《自相矛盾》1课时

《田忌赛马》2课时

《跳水》2课时

习作:

神奇的探险之旅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自相矛盾》截取故事中最能体现其内在寓意的人物语言,适当加以展开:

先写楚人夸口和旁人的诘问,后写楚人的窘态,形象地表达出楚人话语中的矛盾。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学生可能听过这个故事,但不一定知道它蕴含的道理。

通过本次学习,学生会对这个寓言故事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

1.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本文要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

2.学生尝试读课文,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把文章读流利。

3.在读通课文后,结合注释和结合上下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4.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了解寓意,受到教育和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重点

理解寓言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难点

明白寓言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谁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2.谁能说一下寓言是什么呢?

(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3.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词

过渡:

请大家读课文。

1.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5.这个寓言故事主要讲了些什么?

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6.检查自学情况。

三、精读课文知文意

1.想知道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吗?

请自由朗读课文。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3.这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再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陷”(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陷”)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陷”什么?

(4)他是怎么卖他的盾和矛的?

(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

(誉)(板书)

4.“誉”是什么意思?

(夸耀)他是怎么夸耀的?

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刺破)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刺破。

(1)谁来读读这位楚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人夸夸自己的盾和矛。

(3)听了这位楚人的话,有人买吗?

为什么?

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人话中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

(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5.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

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

(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1)你是一位孩子:

“叔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一位中年人:

“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一位老人:

“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

(1)只能“弗能应”——“弗能应”是什么意思?

(无法回答。

(2)“弗能应”可以换成哪些词?

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________,回答不出来了。

(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3)他为什么无法回答?

他敢试给大家看吗?

为什么?

(4)拓展思维练习:

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刺破了盾,说明盾不____________,这跟他说的哪一句话相矛盾?

如果矛不能刺破盾,说明矛不________,这跟他说的哪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的盾和矛________________。

四、课本剧小表演

五、联系生活,明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

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六、资料库

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

出身韩国贵族。

与李斯同师事荀子。

他吸收道、儒、墨各家的思想,尤其有选择地接受前期法家的思想,集法家学说的大成。

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很大。

著有《韩非子》。

自相矛盾

盾     矛

坚固    锐利

什么矛   什么盾

刺不破   刺得破

教学这则寓言故事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在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学会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练习讲故事,再以课文为出发点,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导他们大量阅读寓言故事。

《田忌赛马》讲述了战国时期的齐国军师孙膑使用计策帮助田忌在与齐威王赛马时取胜的故事。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情节虽然很简单,但趣味性很强,适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应让学生重点把握孙膑的思维过程。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文字障碍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自行解决,同时文章本身趣味性比较强,可以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故事的背景。

至于孙膑的思维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课堂上应当耐心引导。

1.运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读书、演示、讨论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

2.画出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明确田忌是因为孙膑的巧妙策略而取得比赛胜利的。

3.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理解“赏识”“摩拳擦掌”“胸有成竹”“跃跃欲试”“出谋划策”“引荐”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3.知道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过程与方法】

明确田忌获胜的原因,体会孙膑的善于观察、认真分析,足智多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科学分析,这样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2.知道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难点

引导学生从孙膑献计中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科学分析,这样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

课前查阅相关故事背景、人物资料。

2课时

1.运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3.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感悟、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感悟、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齐国,齐国有一名叫田忌的大将特别喜欢赛马。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一起去观摩一场赛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赏识”“摩拳擦掌”“胸有成竹”“跃跃欲试”“出谋划策”“引荐”等词语。

2.自由默读课文,并填空。

(1)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有(   )、(   )、(   )。

(2)(   )和(   )之间进行了一场(   )比赛。

(3)孙膑在看了几场比赛之后发现(      ),马可以分为(   )、(   )、(   )三等。

三、熟读课文,讲述故事

1.把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画出来。

齐威王    对阵    田忌

上等马上等马

中等马中等马

下等马下等马

2.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激发兴趣

《田忌赛马》是一个历史故事。

历史上有许多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大家可以找一找相关资料,并和同学们交流。

田忌赛马

齐威王    对阵    田忌

上等马上等马

中等马中等马

下等马下等马

1.知道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科学分析,这样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重点

知道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难点

引导学生从孙膑献计中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科学分析,这样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并填空。

出谋划策 摩拳擦掌 引荐 跃跃欲试 胸有成竹

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开始了,比赛双方(    )、(    )。

田忌在孙膑(    )地指点下,赢得了比赛。

齐威王觉得有人给田忌(    ),最后田忌将孙膑(    )给了齐威王。

2.概述课文: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精读课文,感悟献计

1.生自由读第2~9自然段。

(1)说说孙膑“胸有成竹”的原因是什么?

(孙膑认真观看比赛,分析出比赛双方的具体情况,想出妙计。

(2)揣摩田忌和孙膑的对话:

①“一匹也不用换”说明孙膑的计策非常巧妙。

②“胸有成竹地说”说明孙膑早已思考成熟。

③“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说明孙膑具有必胜的信心。

2.指名读第10~14自然段。

(1)说一说:

孙膑为什么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②教师总结:

因为田忌和齐威王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将马分成上、中、下三等。

如果用同等级的马对阵,田忌就不能稳操胜券。

而通过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让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利用马力的悬殊,就可以达到三局两胜的目的,赢得比赛。

(2)揣摩比赛过程中田忌的神态:

①第一场:

田忌输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②第二场:

胜了,“田忌微微一笑”。

③第三场:

又胜了,“田忌满意地笑了”。

④这些神态描写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衬托了孙膑的足智多谋。

三、拓展质疑,深化主题

1.启发质疑:

(1)田忌获胜的原因有哪些?

(2)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了?

2.小组交流,全班讨论。

3.小结:

因为孙膑:

①仔细观察;②认真思考;③科学分析。

四、总结,积累

1.在田忌、孙膑、齐威王三个人中,你最喜欢谁?

说说你的理由。

2.田忌赛马这个故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做任何事情都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科学分析,采用最佳方案解决问题。

田忌赛马

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赢得胜利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科学分析

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以读悟情,培养学生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

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课上到这里,为了尊重学生个人阅读的体验,让学生自由释放各自的阅读体验,我说:

“在田忌、孙膑、齐威王三个人中,你最喜欢谁?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再一次热闹起来。

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不作统一结论,只是引导同学们共同认识:

竞赛双方都要注意策略,策略高低是胜败的关键。

《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

文章记叙了在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上发生的事: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为三部分,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较高的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特别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兴致特别高。

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了不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

朗读课文能力也较强。

1.从题目入手,围绕题目质疑“谁跳水?

”“为什么跳水?

”“结果这么样了?

”根据质疑,学生自由读课文,大致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通过读、议、演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3.本课要求学生正确读写的词语比较多,要引导学生理解词义,正确书写,积累运用。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知道船长在那个危急时刻是怎么想的,采用了什么办法以及采用此办法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水手们的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重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难点

理解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

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2课时

 

1.掌握本课生字、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难点

知道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一、激趣导入,读题质疑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

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板书:

跳水。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

为什么跳水?

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

经过怎样?

结果又如何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

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2.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并说说每个部分写了什么?

(1)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写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摘走了孩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

(2)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

写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走上了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万分危险。

(3)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写在万分危急关头,船长举枪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了上来。

3.孩子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

(猴子一边挑逗孩子,一边往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爬去,并把帽子挂到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顺着猴子的足迹,走上了桅杆顶端的横木上。

4.孩子是怎样得救的?

(船长举枪命令孩子跳水,孩子跳入水中后,水手们也跳入水中,把孩子救了上来。

四、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

2.把船长的思维过程写出来。

跳 水

   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

孩子追猴子→船长举枪命令孩子跳水→

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1.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2.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3.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并练习归纳。

4.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重点

知道船长在危急时刻是怎么想的,采用了什么办法以及采用此办法的好处。

难点

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一、导入课题

1.我们继续学习跳水,大家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同学读后提出来。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思考题: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课文多次描写了水手们的“笑”,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联系?

要求:

(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在班上汇报交流。

三、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内容有了详细的了解,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猴子的挑逗,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孩子为了夺回帽子,挽回自尊,于是去追赶猴子,走上了桅杆顶端的横木。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②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出示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

(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3.课文多次描写了水手们的“笑”,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联系?

(1)“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正因为水手们“哈哈大笑”,猴子才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这是故事发生的起因,为后面猴子摘孩子的帽子作了铺垫。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这个“笑”使得猴子不会停止逗孩子的行为,为后面猴子撕孩子的帽子作了铺垫,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水手们的哄笑刺激了孩子,伤到了孩子的自尊,间接地导致了孩子追猴子,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4.看到这里紧张吗?

你想救他吗?

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

5.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5自然段。

说说船长为什么这样做?

6.研究:

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

(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7.“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四、总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

佩服他什么?

(船长,他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

我们也要像船长一样,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3.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和水手们说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

1.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

船长会说些什么?

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

展开想象,说一说,再写下来。

2.如果你当时也在船上,回到家,你向亲人讲述这件事后会怎样说?

跳 水

水手

猴子

孩子

船长

学生主体性突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第一课时,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让学生画语句、读语句、评文章。

既紧扣教材的重点,又敢于让学生去读、去说、去评。

我在此过程中,加强了指导,如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去读。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我的主导作用下得以充分发挥。

本次习作是编写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

在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连同自己的感受、心理也写进去会更好。

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了,视野也开阔了,对人或事都有了自己的见解。

本次习作,应该给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完成一次探险之旅。

1.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审清题意,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2.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3.教师一定要先把学生的思路打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内容上、顺序上、语言的运用上能有新意。

4.对个别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当面指导和批改,同时也可以适当放宽要求。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写作要求,确定写什么,打开思路,确定顺序,选好材料。

2.通过讲评,使每个学生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重点

扩宽学生的思路,选好角度,选好材料。

难点

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布置学生课前查找历险的相关资料和野外探险的常识。

2课时

1.明确写作要求,确定写什么,打开思路,确定顺序,选好材料。

2.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一、谈话导入,诱发探险欲望

1.同学们,探险家们确实值得我们佩服,他们是勇敢、顽强、刚毅、智慧的化身。

2.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