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进式结构议论文写作指导.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2864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层进式结构议论文写作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层进式结构议论文写作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层进式结构议论文写作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层进式结构议论文写作指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层进式结构议论文写作指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层进式结构议论文写作指导.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层进式结构议论文写作指导.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层进式结构议论文写作指导.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层进式结构议论文写作指导.doc

《层进式结构议论文写作指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层进式结构议论文写作指导.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层进式结构议论文写作指导.doc

2013届高一下学期作文训练一:

层进式议论文写作指导(2011-2-28)

李丽高志杰韩斌

一、议论文基础知识

一、何谓“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杂感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二、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证明什么”,论据是“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论点(证明什么)

(1)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

写议论文,首要的就是确立文章的论点;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个总论点下的几个分论点。

如果分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

这几个分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或相反相成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

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

(受到论证方法的影响)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但高中生进行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时,我们提倡中心论点应该在文章开头明确提出,并在文章的结尾加以强调;分论点也应在每一段落的开头提出。

(4)论点的呈现方式:

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写作议论文时,我们主张大家采用第一种方式,应该尽量运用明确且准确的语句鲜明地表现自己的观点。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

①正确性。

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

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

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

当然,所谓“新颖”,是说对同一问题或事件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看待,并非是一意“反弹琵琶”。

新颖必须以正确为前提,逆向思维是一柄双刃剑,不能为了求新而使观点有悖于常理。

2、论据(用什么来证明)

(1)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2)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的材料:

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感受。

一般表述事实的论据不要过长,也不要过于堆砌。

在一个分论点中以100字左右为宜。

②理论的材料:

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俗语,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3)使用论据的要求:

①确凿性。

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真实可信的事实(切忌胡编乱造)。

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

②典型性。

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③新颖性。

尽可能寻找一些新鲜的、能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示的论据。

这就需要我们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多关注生活,了解时事。

④论据与论点的统一。

议论文重在分析、评论,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服务,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

避免只举例而不分析、不评论。

(使用论据时,最好是概括引用、有选择的引用,重在分析。

)

3、论证(如何进行证明)

(1)什么是论证:

是指运用论据阐释、证明论点正确的过程。

(2)论证的类型:

议论文的种类很多,就其性质可分为立论、驳论、立驳相结合等三种方式。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它采用的论证方式通常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类比法、比喻法、因果分析等方法。

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对方论点(即证明对方观点错误)的论证方式,它的论证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过程的荒谬等方法。

③立驳结合的议论文,可先破后立,也可先立后破,在批驳对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然后再用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

其论证方法可综合立论和驳论的论证方法来使用。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

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三、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1、归纳法。

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因为个别中会有一般,一般要靠个别来表现,所以这种论证方法很有说服力,其用途极广。

归纳法一般是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例如,司马迁在《极任安书》中有一段极为著名的话: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书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韓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一连举了八个事例,从而得出普遍性结论:

“凡垂名后世之人,都是身处逆境、情意郁结的,其情怀发而为言,则成为不朽之作。

”这便是典型的归纳论证法。

又如:

“的确,无论什么职业,不管什么位置,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

哪怕,只是一名普通的清洁工,也能为城市的美化作出巨大的贡献;哪怕只是一名平凡的下水道工人,也可以给居民的生活提供很大的方便。

只有每个人都坚守自己的岗位,这个社会机器才能正常运转。

反之,则一定会出问题。

运用归纳法要求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要透过现象抓本质,找出许多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以推导出一般性结论。

事例要真实典型,又要恰当有力,与结论有必然的联系。

2、例证法:

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

因为任何观点不能孤立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最具说服力,所以例证法是一般议论文都要用到的。

例如:

“冲出圈子能开发人的潜能。

假想当年没有那只勇敢跳到地上的猿猴,也许我们的社会还停留在远古。

假想当年没有爱因斯坦勇敢地对牛顿经典理论质疑,也许我们现在都还不清楚光到底是什么东西。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广博的,但圈子是有限的无法承载你的潜能。

如果能勇敢地走出圈子,在没有束缚中开发自己的潜能,那也许世界将会因你而精彩!

例证法和归纳法往往是组合运用的。

先提出观点,再举例进行论证,再对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种“①观点——②例子——③观点”的结构。

相对于①②而言就是倒证法,相对于②③就是一个归纳的过程。

其中的②的部分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运用事实论据的部分。

运用例证法的注意要点:

①事例应当确凿而典型。

“确凿”是说:

事实本身应当是正确的事实,且应当是准确的。

比如哥伦比亚号的失事原因,有人同学说是因为一块抹布,有的说是因为一个螺丝钉,有的说是因为因为一个小数点的计算错误,而事实是:

“一块手提箱大的泡沫隔绝材料在航天飞机发射后61秒后脱落,它把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的左翼撞了一个大洞。

宇航局在航天飞机16天的任务期中没有发现这一损伤,但这一损伤在2月1日航天飞机再进入地球大气层时造成航天飞机解体,航天飞机上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所以,论据的正确和准确是十分重要的。

“典型”是说:

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②例子不要过长,也不要过于堆砌。

大家一定不要为了凑字数而拼命地堆砌事例。

在一个分论点中以100字左右为宜。

过长则有文体不明之嫌,容易写成记叙不像记叙、议论不像议论的文章,影响得分。

③事例的运用有两种方式:

其一,如果运用的是众所周知的例子,可以几个例子列举在一起,构成排比句。

例如:

“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我看到的是无数志士在负重下谱写的辉煌篇章。

如果不是背负统一全国的重任,秦始皇怎么可能战胜六国,奠定华夏民族的基石呢?

如果不是背负使人民安居乐业的重任,汉武帝刘彻又怎么可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战胜强大的匈奴呢?

如果不是立志恢复故国的重负的驱使,又怎么会有勾践的卧薪尝胆、一举反攻灭吴的历史伟业呢?

如果没有报效祖国这一重负的驱使,又怎么会有杜甫忧国忧民的豪言壮语、慷慨诗篇呢?

历史上这样的事迹太多,但它们无不向人们显示:

只有负重的生命才会造就历史的辉煌。

“发现是创造的源泉,瓦特因为发现水烧开后能顶起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引起第一次工业革命;牛顿因为发现苹果往下掉而提出“万有引力”说,彻底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法拉第因为做实验时发现了电流计的微小偏转而提出电磁感应原理,进而引发第二次工业革命。

从过去到现在,有很多伟大发明或发现,都是由于一点小小的现象而引发的,而抓住这些小现象深入研究的便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

只要你善于抓住小现象发掘下去,就有可能有大的创造之举。

其二,如果是需要比较详细表述的例子,我们可以只举一个,把它阐述的稍微详细一些。

例如:

“看看在奥运会上为祖国频添光荣的健儿吧,他们的成绩又何尝不是在负重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呢?

还记得刘翔在参加男子110米栏决赛前说的一句话:

‘参加决赛的选手都很强,在决赛中,我要和他们拼了!

’正是这种激烈竞争的重负,使他坚定地走上赛场,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同样,刘翔还要向世人证明“黄种人不是‘东亚病夫’”,他做到了,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黄皮肤飞人。

是什么让刘翔有勇往直前的勇气?

是全中国人民、所有黄种人的期望。

他就是背负着洗去民族耻辱的压力才创造出历史的奇迹。

“例如日本,在你不住惊叹一个二战战败的小国如何能如此迅速地发展成为引领亚太发展的经济强国之一时,看看她们如何进行儿童教育吧。

在我们不停地把孩子们往各种补习班送,填鸭式地灌输他们无法理解的高端知识时,日本的家长们正想尽办法培养孩子们独立、刻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对他们将来有利。

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少年夏令营时,日本孩子能独立完成任务,中国的孩子都不能;招聘会上,企业更喜欢勤奋的日本应聘者。

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的教育方式,提高孩子们的精神素质。

④运用例证法要注意不能只把例子摆在论点后,而不去揭示论点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加以充分的分析、说理,就不能把观点阐述清楚,文章就会变得简单化,缺乏内在的逻辑力量。

摆出事实后,需要讲道理。

⑤论据与论点的统一。

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

大家对于引用的论据一定要有所分析,阐明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特别是有的时候同一个论据可以有多角度的理解的时候,一定要阐明你要说明的是哪一个角度。

3、演绎法:

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

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

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

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比如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段话中就包含着一个完整的演绎论证。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是普遍性原理,是论据,是“大前提”;“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是已知的判断,是“小前提”;而“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则是结论,也是论点。

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大前提是一般事理;小前提是论证的个别事物;结论就是论点。

用演绎法进行论证,必须符合演绎推理的形式。

但在写作时,根据文章表达生动简洁的要求,对三段论推理过程的表述可以灵活处理,有时省略大前提,有时省略小前提。

比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它是不怕批评的”,就省略了大前提。

又如,“鲁迅曾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一直往前走。

’我们不正该焕发朝气,勇往直前吗?

”就省略了小前提。

运用演绎推理,作者所根据的一般原理即大前提必须正确,而且要和结论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有丝毫的牵强或脱节,否则会使人对结论的正确性产生怀疑。

4、类比法:

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在议论文中经常使用。

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类比论证要求必须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而且要求根据类比对象共有的本质属性来进行推理。

要求作者用科学的观点分析研究客观事物,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例如:

“没有根系支撑的鲜花结不出丰硕的果实,没有堤坝保护的河流冲不出奔腾的浪花,创新就好比根系和堤坝,只有大胆尝试,开拓进取,才能打开辉煌灿烂的成功大门。

“创新,使人不拘泥于原有的条条框框,不受传统和旧思想的束缚,让思维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得以自由发挥,因而能够产生更多的灵感和办法,克服难关,完成新的突破。

这就像鱼应在大海里遨游,鸟应在蓝天上飞翔一样,思维需要空间,就必须创新。

反之,养在水池里的鱼不会真正明白遨游的乐趣,养在笼子里的鸟也不会理解天空的广博,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很难实现自我突破取得成功。

“毛毛虫无视近在咫尺的食物,不肯走出习惯定式的怪圈,只能饿死;而它们只要有一只大胆尝试,便能避免死亡。

人类何尝不是如此,只有走出定式的怪圈,才能有新的发现,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腊梅抗击风雪,才绽放出严冬炎热的美丽,毛虫扑撞挣扎,才翩跹出林间花簇中的彩蝶。

生命经过苦难的打磨,才能拥有坚毅与不屈。

那些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恰恰赋予了生命最深层的内涵。

让生命负重,才能绽放出人生的光彩。

“温火徐炼铸不成绝世宝剑,风调雨顺树不起参天古木;没有大风大浪的熏陶,造就不了合格的舵手;没有奇峰险途,培养不出跋山涉水的脚力。

只有在难以承受的重压之下,生命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负重使生命丰富,使生命坚强,使生命辉煌。

“高山之巅,古松巍然屹立,那是因为它经历了百年的风吹雨打;瀚海之中,航船乘风破浪,那是因为它经受住了海浪无数次侵袭。

人只有借助负重的压力,才会倚世独立,开创一片辉煌。

5、因果论证法:

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论证方法。

也称为分析法。

事物都有自己的原因和结果。

从结果来找原因,或从原因推导结果,就是找出事物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和规律,这就起到了证明论点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的作用。

例如:

“科技的进步,也需要开拓进取。

敢于走出前人的圈子才能创造今日的奇迹,只有不墨守成规的人才能科学进步的方向。

哥白尼敢于走出“地心说”的圈子,才发展了他的“日心说”;杨氏走出了牛顿“微粒说”的圈子,而使“波动说”赫然问世;爱因斯坦走出牛顿经典力学的圈子,今天我们才拥有了更具普遍意义的相对论。

因此,可以说,科学的每一次小小进步,都是对前人理论的突破,对前人思想的超越。

正是这种敢于超脱的精神促使着人类思想向前延伸,走向更远的境界。

相反,满足于现状,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科学巨人牛顿晚年沉迷于对"神创造世界"的圈子,未能在科学上有进一步的创新,留下了千古遗憾。

比尔盖次说,电脑产品的技术周期永远只有十八个月,十八个月后如果没有创新,就会面临破产。

这一清醒的认识足以让我们深思。

(这一段文字是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你有什么启示?

事物的原因和结果是相对的。

一事物的结果可能又是另一事物的原因。

所以对事理原因和结果的分析,可以,根据论证的需要,逐层深入下去。

6、引证法:

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引用的东西,用来作讲道理的依据。

例如:

创新是消除困境的武器,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大学》说: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江泽民主席也说过: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可以使一个企业摆脱困境,创新,可以给一个民族注入新鲜的活力。

大胆开拓,勇于突破旧观念,开创新的道路,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我渴望背上旅行包,与王维共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韵致,与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世界太喧闹了,我想觅一方净土,盖一座静谧的院落,看春来秋往,聆听四季花开的声音。

我渴望与李白举杯邀月‘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听他豪迈的声音穿透山河飞瀑,回响震天。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随他‘直挂云帆济沧海’,将祖国的名山大河溶入浩瀚胸襟,构筑永不衰竭的文思。

7、对比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也称比较法。

对比的方式很多,可以是不同性质事物的比较,也可以是相同事物的比较。

对比和类比两种议论方法在议论文中有时是连用的。

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

例如:

“敢于走出前人的圈子才能创造今日的奇迹,只有不墨守成规的人才能科学进步的方向。

哥白尼敢于走出“地心说”的圈子,才发展了他的“日心说”;杨氏走出了牛顿“微粒说”的圈子,而使“波动说”赫然问世;爱因斯坦走出牛顿经典力学的圈子,今天我们才拥有了更具普遍意义的相对论。

因此,可以说,科学的每一次小小进步,都是对前人理论的突破,对前人思想的超越。

正是这种敢于超越的精神促使着人类思想向前延伸,走向更远的境界。

相反,满足于现状,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科学巨人牛顿晚年沉迷于对‘神创造世界’的圈子,未能在科学上有进一步的创新,留下了千古遗憾。

比尔盖茨说,电脑产品的技术周期永远只有十八个月,十八个月后如果没有创新,就会面临破产。

这一清醒的认识足以让我们深思。

“冲出圈子能够获得更大的机遇。

因为圈内尽是一些墨守成规的人,毫无创造性的思想,成天只知循规蹈矩;而圈外的世界却清新明亮,机遇的种子往往在那里发芽。

想想50多年前哈佛的一位大学生,勇敢地冲出了圈子,带着人们不解的眼光,他离开了圈子。

事实证明他成功了,他改变了这个世界,这个人就是现在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

“而圈里圈外虽只有一步之遥,可圈里圈外的人却是完全不同的人,圈外人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圈里人墨守陈规,因循守旧。

如何才能走出这个圈,做一个成功的圈外人呢?

无疑,首先要从思想上解放自己,摆脱传统束缚,敢于尝试。

同样处于内忧外患,日本人“明治维新”,走向富强,中国人“百日维新”,最终走向了衰弱。

让我们走出圈子,因为那里的天空更广阔,那里的路更宽广,前途更光明。

注意这里所说的对比论证法和对比论证结构的区别:

对比论证结构是相对于整篇文章的结构而言,而对比论证法是指在对一个分论点进行论证的时候,运用在一个段落中的论证方法。

8、比喻法: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

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例如:

“走出固有的圈子,做一个成功的人,世界才会因我们而成就更多的奇迹。

未来是块画布,只有单一的白色,调色板里只有红黄蓝,如果你明白这些颜色可以调出千变万化的颜色,那你的作品一定不会是单调的色彩……把思想打开,让灵动进来,让幻想开路,用双手耕耘,正如莱特兄弟或者前苏联的天文学家那样,只是想像鸟一样飞,只是想亲吻一下月亮,于是他们走出了人类固有的行动方式,才有了飞机的出现、宇航太空的实现……”

又如:

“困于前人的圈子,只会裹足不前,最终衰败没落。

从这个意义上讲,前人的经验似乎更像一个蚕茧,我们则是置身于其中的一个蛹。

如果满怀畏惧,不敢突破,结果只是腐烂死亡。

“创新是泉水,滋润迷茫的心灵;创新是明灯,点亮逆境甚至危境中的思想;创新是钥匙,打开通向成功的大门。

“生活像是一只圆规,以其特定的圆心,固定的半径划出我们生活的范围。

我们的脚步就受着这个特定的圆的牵制,但总有那么几个大胆迈开脚步的人,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大胆尝试,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或是更多人的命运。

9、假设法:

以退为进,要打人,先把拳头缩回去,再伸出去,很有力量。

例1:

“沉稳从难而来。

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

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

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例2:

“是的,科学是伟大的,它推动过也仍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必将使人类开创新的辉煌。

但是,正如一位哲人所说:

“科学可以用来解决问题,但它不能解释为何要解决问题。

”人类的发展是立体式的,当我们忙于构建科学大厦的时候,人性的殿堂也早已悄然而兴起。

当我们为科学大厦的规划绞尽脑汁时,是否考虑到人性殿堂或许根基不稳呢?

当我们拥了先进的科技手段时,是否想过科学这把双刃剑可以披荆斩棘也可以大开杀戒呢?

当我们抛开林林总总的科技成果不谈时,是否想过到哪里去寻觅人类心灵最终的归宿呢?

那些在键盘上能将贝多芬等世界名家的曲子倒背如流的德国绅士们何以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变成了疯狂的野兽?

或许在于他们只重视硬件升级而忘掉了软件的设计吧。

所以,为了让曾经有过的的悲剧不再上演,人类啊,请不要忘记另一半。

”(《不要忘记那一半》)

10、引申法:

通过对某一结论的合理引申,使正确的主张得以强调,使错误的观点充分暴露其荒谬性的论证方法。

引申法主要用于驳论中。

用于反驳对方的论点时,引申常和归谬法结合使用。

这种论方法辛辣、有力,又常富于幽默感,具有独特的风格。

例如,“不走寻常路,因为创新才是这个时代的“魂”。

只有创新,才会有更多,更大胆的尝试,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就像《萌芽》杂志社,本来是一家因经济不良循环而面临倒闭的杂志社,但他们打造出的“新概念作文”这一全新的作文理念,不仅救活了杂志社,也挖掘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试想,如果他们只是一味的遵守传统作文的套路,在众多的杂志社中,他们如何崭露头角?

如何解决即将关门的危机?

这无一不说明,只有创新,才能自救,不被时代淘汰。

引申要按照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原理进行,而且要适度,以能说明问题、树立论点或驳倒对方论点为限。

11、归谬法:

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归谬法主要用于驳论文章中。

这种论证方法常和泼辣、犀利的语言相配合,产生辛辣、有力而富有于幽默感的表达效果。

例如,《樗斋雅谑》记有一则用归谬法进行论战的故事:

“近一友有母丧,偶食红米饭。

一腐儒以为非居丧者所宜,诘其故,渭红米喜色也。

”友曰:

“然则食白米饭者,皆有丧耶?

’”这里腐儒认为红米表示喜庆,居丧者不能吃。

反驳者就假定这个论点是对的,加以合理地引申──既然红米表示喜庆,白米则表示死亡,那么,食白米饭的人都是家有丧事了。

这个结论的荒谬是不言自明的,对方的论点便也立即被驳倒了。

又如:

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同泳,闹得满城风雨。

鲁迅先生幽默地说:

“同学同游,皮肉偶尔相碰,有碍男女大防。

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

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

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琐忆》)

【说明】

(1)以上所举的论证方法在内涵上并非是截然对立的,它们存在着交叉互溶性。

(2)以上所举的论证方法在写作实践中存在着兼容性。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们为了增强论证的力度,往往是多种论证方法兼用。

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