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3382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docx

《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docx

整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

1.《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

A.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君主专制

【答案】B

2.汉武帝以前的丞相,多为功臣或功臣子弟;汉武帝之后,丞相中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昭帝朝四位丞相中的两位、宣帝朝五位丞相中的三位就来自上述地区。

这反映出汉代(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儒学地位的提高

C.中央集权的强化

D.政治中心的转移

【解析】丞相的来源变化从功臣到齐鲁地区,并为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转折点“汉武帝”,结合题目中从“功臣或功臣子弟”到“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得出儒学地位的提升,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央集权的强化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而题目中反映的是中央内部丞相的来源,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并未出现政治中心的转移,故D项错误。

【答案】B

3.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创办太学。

由此可见太学(  )

A.违背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B.促使儒学教育民间化和制度化

C.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        D.彻底改变贵族垄断官位的局面

【解析】材料体现了太学兴办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故A项错误;民间化与材料“长安创办太学”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太学是为培养治国理政人才而设,故C项正确;该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4.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

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  )

A.天行有常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格物致知

【解析】天行有常,强调社会运行规律,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君主有过失,天降灾异的思想,故B项正确;君权神授,强调了君权的至高无上地位,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属于理学探究理的方法,故D项错误。

【答案】B

5.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

这表明,当时儒学(  )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解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体现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的儒学均未确立儒学的独尊性,故A项错误;陆贾与叔孙通的儒学中融入了阴阳家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贾谊的儒学则融入了道家思想,而后来董仲舒儒学正是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因而汉初儒学奠定了汉代董氏儒学的发展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供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C项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思想,但无法体现开始融合,故D项错误。

【答案】B

6.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

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解析】西汉末年的王莽敢于代汉自立,而反观东汉末年的豪强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结合所学我们不难知道东汉一朝的中央集权并没有出现太多加强,故A项错误;两汉自汉武帝之后社会对君权神授都较为推崇,这无法解释这种东汉末年的巨大变化,故B项错误;进入东汉时期,随着儒学“三纲五常”思想的进一步理论化,才出现材料中权臣豪强对帝位觊觎野心表现的强烈反差,故C项正确;儒家“经世致用”思想最早萌生于明清之际而非两汉之间,故D项错误。

【答案】C

7.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

秦汉之际,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

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  )

A.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                            

B.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

C.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D.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

【解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只会逐渐增多,秦汉时期相比于先秦时期小生产者不可能大规模减少,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墨家学派依然秉承先秦时期墨家思想,并未背离传统思想,故B项错误;秦朝法家独尊,西汉武帝时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使墨家思想逐渐衰落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毁法家以外其它各派书籍,对墨家是沉重打击,但不会导致墨家断绝,且题干中墨家最终于西汉中期才淡出历史舞台,故D项错误。

【答案】C

8.《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

“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

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消灭异端学说

D.繁荣学术文化

【解析】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文化政策,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思想文化政策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树立皇帝的权威,故B项错误;两者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消灭异端学说,故C项错误;繁荣学术文化也不是二人思想文化措施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9.汉代有一典型案例:

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

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

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解析】据材料中该儿子依据汉律,应论死罪,但儿子出于孝心应当无罪免刑,再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儒学推崇伦理道德,故A项正确;材料中审判先是依据汉律,但最终判决认为依据孝心,可知汉代审判有依据标准,不能说是混乱,故B项错误;“唯一”说法错误,还有汉律,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司法审判的依据,并不能全面反映孝治天下,故D项错误。

【答案】A

10.《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果被县令判了死刑。

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

这说明当时(  )

A.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                        

B.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

C.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                        

D.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解析】根据材料“……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可知,儒家所倡导和注重的孝道已经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和司法判决,故A项正确;通过一则普通的刑事判决来判定“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这显然属于明显的以偏概全,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行政权力的权限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果被县令判了死刑”可知,魏晋时期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还是相当高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11.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而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

这反映出(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形成

C.儒道思想逐渐融合

D.一直奉行刑法的慎刑主义

【解析】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汉朝治国以儒入法体现了礼法并举的治国思想,故B项正确;魏晋时期,儒道思想逐渐融合,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及汉朝两位统治者的治国思想不能说明一直奉行慎刑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B

12.董仲舒声称,他的学说完全由他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

他说的许多道理是因袭传统的:

道之具是仁、义、礼和乐。

这反映出董仲舒的学说(  )

A.将《春秋》之说发展至完善                

B.是专业性和杂糅性的结合体

C.迎合儒学传统和新时代需要                

D.对传统经典的基础性较凸显

【解析】将《春秋》之说发展至完善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董仲舒发展了《春秋》之说,但说发展至完善有些绝对,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学说除了儒家学说之外,还糅合了像法家、阴阳家、道家等各派的学说,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学说迎合了汉武帝维护“大一统”的需要,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据材料“董仲舒声称,他的学说完全由他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

他说的许多道理是因袭传统的:

道之具是仁、义、礼和乐”可以得出董仲舒的学说对传统经典的基础性较凸显,故D项正确。

【答案】D

13.《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

“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

”这表明(  )

A.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                        

B.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

C.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                            

D.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

【答案】B

14.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

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

A.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解析】汉代“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这显然属于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和程度失当,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得知,儒家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在汉代法律中得到初步的实践与强化,这是春秋决狱的一种重要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所提及的只有道德而并未有法律,无法体现“兼顾”一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儒家经典只是在司法判决中有了初步的体现而非成为法律的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B

15.据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记载:

“(中国古代)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导致中国古代天文记载呈现这一特点的思想是(  )

A.人定胜天            

B.天人感应             

C.道法自然            

D.相生相克

【解析】材料体现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关系,提出天命对统治者的约束,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天象和统治者统治相关联,故B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相生相克是朴素辩证法观点,故D项错误。

【答案】B

16.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

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

此年号现象说明汉代(  )

A.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                    

B.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

C.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                    

D.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解析】材料此年号现象没有体现出对民意的重视,故A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因此“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影响到政治理念,故B项正确;材料年号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出政治局势的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与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17.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

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得信息是(  )

A.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                    

B.儒学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

C.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                    

D.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

【解析】根据题目中汉代的教育系统,中央、地方教育系统完善,官学、私学相得益彰,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官学、私学,特别是私学的教授是儒家经典,故儒家已经垄断学校教育的表述不正确,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可以得出官学、私学相得益彰,中央和地方的教育系统均很完善,下移趋势并未看出,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中央是官学、地方是书馆,太学是官学中的一方面,并未出现统领地方各级学校,故D项错误。

【答案】A

18.西汉宣帝开始实行互隐之法,公元前66年诏:

卑幼隐匿有罪尊长,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隐匿有罪卑幼,死罪上请廷尉决定是否追究罪责,死罪以下不追究刑事责任。

该法的实施(  )

A.不利于定罪量刑的操作                        

B.推动了治国理念的转变

C.导致了伦理犯罪的增加                        

D.有助于家族社会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目中“死罪上请廷尉决定是否追究罪责,死罪以下不追究刑事责任”并未出现不利于定罪量刑的操作,针对不同的现象有相应的措施,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西汉的互隐之法侧重于对伦理的维护,不利于治国理念的转变,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出现相应的伦理犯罪的现象和数据,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注重伦理建设,并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家族社会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19.东汉时期,引经注律极为兴盛,如叔孙宣、郭令卿、马融等儒学大师通过释字求义把儒家思想灌输到法律之中,使汉律的概念更为准确。

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律走向儒家化

B.实行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

C.儒法已合为一家

D.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解析】东汉时期,儒学大师通过释字求义把儒家思想灌输到法律之中说明法律走向儒家化,儒家思想向法律的渗透影响着中国法律的走向,故A项正确;儒家大师对法律的诠释并不能反映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儒法合为一家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而且题目并没有涉及这一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20.与李斯比较,董仲舒要高明得多,他以‘六经为指针,寻找到了与地主制经济、宗法专制君主政体比较相吻合的文化形态。

”董仲舒“高明”在(  )

A.鼓吹“以吏为师”                                

B.倡导“儒法结合”

C.高举“崇儒更化”                                

D.抨击“无为而治”

【解析】“以吏为师”体现法家思想,儒生董仲舒没有鼓吹“以吏为师”,故A项错误;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不会倡导“儒法结合”,故B项错误;董仲舒高举“崇儒更化”,改造儒家思想,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故C项正确;董仲舒没有抨击“无为而治”,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等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阳尊阴卑理论,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主从关系,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

朱熹进一步阐释“君为臣纲”就是臣下对君主尽心竭力,臣下做好“忠”的角色是天下太平的关键;“父为子纲”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对父母的行孝延伸出弟对兄的“悌”,孝悌是子、弟的责任和使命。

“夫为妻纲”的关键是“节”,它用于规范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关系,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极力贬斥夫丧改嫁的做法。

“三纲”是“天理”在人伦道德中的表现。

——据徐广东《三纲五常的形成和确立》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三纲”之说的发展历程。

【答案】

(1)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的主张奠定了“三纲”之说的基础;汉代,董仲舒正式提出“三纲”之说,确立了君臣、父子、夫妇的主从关系;宋代,朱熹将“三纲”进一步阐释为“忠、孝悌、节”,并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保守方面”的主要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的思想有何不同?

【答案】

(1)表现:

克已复礼。

(或恢复周礼;或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不同:

前者通过神化皇权(或“君权神授”即君主受命于天)来加强君主专制;后者从“天理”这一哲学高度(或三纲五常、道统论、正君心等)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3.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

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

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

——摘编自曹影《“性三品”:

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

请回答:

(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

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

(4分)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答案】(3)主张:

社会教化

理由:

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

措施:

设立太学和郡国学;

特点:

教育服务于政治、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

4.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

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请回答: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答案】

(2)特点:

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

影响:

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5.古代儒学家一直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请回答: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并辩证认识董仲舒与荀子思想的关系。

【答案】

(2)主张:

天人感应。

目的:

规劝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君权)。

关系:

既继承发展;又对立矛盾(有所悖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