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年高中地理质量检测1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3989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学年高中地理质量检测1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地理质量检测1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地理质量检测1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地理质量检测1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地理质量检测1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地理质量检测1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地理质量检测1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地理质量检测1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地理质量检测1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地理质量检测1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新课标学年高中地理质量检测1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学年高中地理质量检测1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x

《新课标学年高中地理质量检测1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学年高中地理质量检测1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学年高中地理质量检测1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必修2.docx

新课标学年高中地理质量检测1人口的变化新人教版必修2

质量检测

(一)

(时间:

45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如图示意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读图完成1~2题。

1.四地中,人口增长模式与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同一类型的是(  )

A.ⅠB.ⅡC.ⅢD.Ⅳ

[解析] 由图可知,Ⅰ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1%左右,自然增长率约是0,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Ⅱ出生率约为1.5%,死亡率约为1.3%,自然增长率约为0.2%,属于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Ⅲ出生率约为3.5%,死亡率约为1.3%,自然增长率约为2.2%,属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Ⅳ出生率约为3.8%,死亡率约为3.3%,自然增长率约为0.5%,属于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

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

故选C项。

[答案] C

2.四地比较,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最大的两地是(  )

A.Ⅰ和ⅣB.Ⅱ和Ⅲ

C.Ⅱ和ⅣD.Ⅰ和Ⅲ

[解析] 根据上题计算可知,四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0.2%、2.2%、0.5%,差别最大的是Ⅰ、Ⅲ两地,故选D项。

[答案] D

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3~4题。

3.在不考虑人口迁移的情况下,该地区(  )

A.总人口不断减少

B.2010年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型

C.人口死亡率升高

D.人口出生率降低

[解析]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总人口数是不断增长的,0~5岁的人口数几乎不变,从而推断出生率应该是下降的,故A项错误,D项正确;从1980~2010年的30年间,总人口增长了大约50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约为0.3%,且图中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高,可判断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模式,故B项错误;死亡率升高或者降低从图中无法得出,C项错误。

[答案] D

4.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素质低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大D.人口增长快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2010年该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约为25%,说明已出现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由上题解析可知,该地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不快。

该地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模式,经济比较发达,人口素质不会太低。

劳动人口增长不大,就业压力不大。

[答案] B

出生地与登记地不同的人被称为终身迁移人口。

下图为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抽样数据)图。

读图回答5~6题。

5.迁入武汉市的终身迁移人口主要来自(  )

A.我国西南地区B.我国华东地区

C.我国北方地区D.湖北省周边省(区、市)

[解析] 由图可知,迁入武汉市的终身迁移人口主要来自河南、湖南、四川等湖北省周边省(区、市)。

[答案] D

6.安徽、河南两省迁入武汉市的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程度差异

B.地域开放程度差异

C.人口迁出数量差异

D.与沿海发达地区远近差异

[解析] 安徽和河南两省均属于我国中部地带,经济发展程度、地域开放程度基本属于同一水平,人口迁出数量也相差不大,但河南省迁往武汉市的人口多于安徽,主要是因为安徽省离沿海发达地区更近一些,迁出到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口更多一些。

[答案] D

2018年3月,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以落户优惠为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目前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

下图为“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小城市人口迁入一线城市推力的是(  )

A.生活成本低B.发展空间小

C.安稳的生活D.物质回报实惠

[解析] 中小城市生活成本低、物质回报实惠、安稳的生活属于人口迁入一线城市的阻力,发展空间小属于人口迁入一线城市的推力。

[答案] B

8.“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造成的影响是(  )

A.缓解人地矛盾B.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

C.保护生态环境D.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 “抢人大战”引发人口迁移,大多数属于知识和技术人才的迁移,人才的迁入会促进迁入地的科技实力增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答案] D

外出务工农民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务工的远方大城市,转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一现象称为务工潮“倒吸”现象。

下图反映了我国某年务工农民数量增长情况。

读图回答9~10题。

9.出现务工潮“倒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条件改善,空气质量良好

B.中西部工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多

C.人口政策调整,生育条件放宽

D.外出进城务工人员支出快速增加,净收入减少

[解析]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农民到远方大城市务工主要是为了寻找好的就业机会,交通条件改善有利于农民外出务工,空气质量良好不是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因此A项与出现务工潮“倒吸”现象无关,A项错误;中西部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西部企业增多,就业机会增多、收入提高,因而使得大量原来外出务工的农民就近择业,B项正确;人口政策调整、生育条件放宽只是对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产生较大影响,而不至于影响到务工潮“倒吸”,C项错误;由图可知,外出务工农民人均月收入与人均生活费月支出增幅相同,但是人均月收入的基数要大于人均生活费月支出的基数,因此净收入还是增加的,D项错误。

[答案] B

10.务工潮“倒吸”给社会带来的变化最可能是(  )

A.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远方大城市交通更加拥堵

C.农村出现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增加

D.远方大城市社会治安问题更严重

[解析] 务工潮“倒吸”可以使当地务工农民从事本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务工潮“倒吸”可以减轻远方大城市交通拥堵,减少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数量,远方大城市社会治安压力也会减轻,B、C、D项错误。

[答案] A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迅猛,预计2012~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由1.94亿增长到4.83亿,老龄化水平由14.3%提高到34.1%,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发达国家长时期、分阶段出现的老龄问题将在我国压缩到短期内同步呈现、集中爆发。

读201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图,回答11~12题。

注:

高龄化是指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群体占全体老人(大于60岁或65岁)的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

11.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老龄化的特点有(  )

①老年人口绝对规模大 ②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③老年人口高龄化显著 ④老年人口比重高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读图可知,目前我国80岁及以上的老人群体占全体老人的比例相对较低,高龄化并不是很显著;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的时间较长,因此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比重较大部分发达国家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老年人口绝对规模大;结合材料可知,目前我国60岁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速度快,说明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答案] A

12.我国的老龄问题被压缩到短期内同步呈现、集中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速度快B.大量国外移民迁入

C.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D.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解析] 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在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下实现的;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保持较低的出生率,从而加速了老龄化进程,加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国家,所以老龄问题被压缩到短期内同步呈现、集中爆发。

[答案] C

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40%左右,如图为该省级行政区外来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13~15题。

13.下列有关该省级行政区人口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男女比例不均衡

B.人口流入缓解了本地人口老龄化状况

C.常住人口的婴儿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D.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

[解析] 从图中可知迁入的人口多为20~44岁,这样能缓解本地人口老龄化。

[答案] B

14.图中甲、乙、丙、丁四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

A.甲、乙B.乙、丙

C.丙、丁D.甲、丁

[解析] 从图中可知丙、丁相关性明显,丁年龄段的人口是丙年龄段人口的子女。

[答案] C

15.该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浙江省B.重庆市

C.河南省D.上海市

[解析] 重庆市、河南省的人口迁出数量大于人口迁入数量,排除B、C项;浙江省人口基数大,在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所占比例达不到40%,故该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上海市。

[答案] D

二、综合题(共40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人口抚养比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

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结束了将近4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

下图是1950~205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含预测)示意图。

(1)简述1975~2005年我国人口抚养比降低的原因。

(2)有人从年龄结构的角度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是2000~2030年,据图说出其判断的理由。

(3)据图分析2016年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原因。

[解析] 第

(1)问,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新生儿数量减少。

由于人口惯性,1975~2005年,劳动年龄人口仍在增多,故1975~2005年我国人口抚养比降低。

(2)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该时间段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为劳动适龄人口)所占比重大,而人口抚养比较小,因此对经济发展相当有利。

第(3)问,2010年前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达到最大,之后逐渐减少,而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加,呈现出劳动力数量减少、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的趋势,因此实行“全面二孩”政策。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新生儿数量减少。

由于人口惯性,1975~2005年,劳动年龄人口仍在增多,因此,1975~2005年我国人口抚养比逐渐降低。

(2)15~64岁为劳动适龄人口,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2000~2030年15~64岁人口所占百分比较大,而人口抚养比较小,因此,此阶段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3)2010年前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数量达到最大,人口抚养比最低,之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未来将面临劳动力供给的困扰,经济增长步伐将放缓;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百分比逐渐增大,老龄化趋势日趋严重,抚养负担加重,社会医疗、护理负担加重,我国将面临“未富先老”的巨大养老压力。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分)

材料一 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数据显示广州市白云区常住人口为222.27万人,十年共增加70.3万人,增长46.27%,年平均增长率为3.88%,成为广州市常住人口最多的区。

这里也是广州市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密集区。

材料二 如图为白云区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图。

材料三 如图为广州市与白云区常住人口性别比示意图。

材料四 在过去的十年里,白云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以上)的人口数量为13808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为23608人,分别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长105.45%和20.79%

(1)据材料描述白云区的人口特点。

(2)试分析白云区性别比高于广州市的主要原因。

(3)简要分析人口的大量迁入对白云区社会、经济的影响。

(4)请你针对白云区人口状况,提出对白云区今后发展的建议。

[解析] 第

(1)问,白云区常住人口数量大;产业以制造业等为主,吸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使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增长速度缓慢;2010年性别比达到116.79,性别结构不合理;受教育程度较2000年有大幅度增长。

(2)问,白云区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产业为主,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男性劳动力。

第(3)问,可从满足该区域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管理难度等方面分析。

第(4)问,分别针对人口数量增多和性别结构不合理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即可。

[答案] 

(1)常住人口总量大;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明显;白云区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人口远多于女性人口;人口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2)白云区主要产业为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这些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中男性比重较高。

(3)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使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增大;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平衡职工的性别比;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