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4429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5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docx

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

教材文言文梳理

必修一

复习篇目: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因人之力而敝之    (形容词作动词,使疲敝、损害)

2.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厚,变薄)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4.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

6.既东封郑(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8.越国以鄙远(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9.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10.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11.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

12.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

13.且贰于楚也(名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

请客的主人。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把……作为

今义:

认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

出使的人

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

一般对自己或他人妻子的尊称。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厌”。

译文:

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晋无礼”。

译文:

晋侯、秦伯围攻郑国,因为他对晋国没有礼节。

3.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

现在情况危急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

六、翻译下面语句。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们)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采分点:

“亡”“鄙”“远”;两个“以”;状语后置句: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省略句:

敢以烦执事)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

(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采分点:

封、焉;词类活用:

东、西、封、阙)

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

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

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

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太子迟之      (意动用法,以……为迟)

2.群臣怪之(意动用法,以……为怪)

3.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

4.使使以闻大王(使动用法,使……听到)

5.又前而为歌曰(名词作动词,上前)

6.士皆垂泪涕泣(名词作动词,流泪)

7.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8.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9.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

10.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

有心意,同意。

今义:

故意。

2.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

可以用(它)来。

今义:

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3.左右乃曰

古义:

皇帝左右的侍卫人员。

今义:

①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②用在数字后面,表概数,跟上下相同。

4.终已不顾

古义:

不回头。

今义:

①不照顾;②不考虑,不顾忌。

5.诸郎中执兵

古义:

宫廷的侍卫。

今义:

(方)中医医生。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

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

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7.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

走投无路,陷入窘境。

今义:

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

2.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颤,惧怕)

4.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动句,“见”表被动。

译文:

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状语后置和省略句,应为“(以)金千斤购之”。

译文:

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4.使毕使于前。

(状语后置句和省略句,应为“使(之)于前毕使”。

译文:

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5.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庭拜送”。

译文:

燕王亲自在朝廷上拜送。

6.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句,应为“侍殿上者群臣”。

译文:

侍奉在大殿上的群臣。

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应为“知其事者宾客”。

译文: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8.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

如今去了而不能返回的,那是没用的人。

六、翻译下面语句。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文:

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采分点:

微、谒、信、亲)

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

众宾客都瞪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

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

(采分点:

上、就、顾)

3.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译文:

荆轲回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

“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采分点:

顾、为、谢、假借、毕)

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着。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

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

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

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

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

宫廷的侍卫。

此外民间也称医生为郎中。

8.箕踞:

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拔剑撞而破之     (使动用法,使……破)

2.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交好)

3.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作名词,老交情)

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动用法,使……跟从)

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动用法,使……止)

6.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动用法,使……活)

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动用法,使……为王)

8.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一样)

9.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0.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11.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12.刑人如恐不胜(名词作动词,惩罚)

13.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14.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

15.沛公欲王关中(名词作动词,称王)

16.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约为婚姻

古义:

儿女亲家

今义:

结婚的事;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意外的变故

今义:

副词,很。

3.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崤山以东

今义:

山东省。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

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

河北省,河南省。

5.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

……的原因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

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不敢倍德“倍”通“背”,(违背)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的)

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此天子气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

这是天子的云气呀。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

3.良曰:

“长于臣。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臣长”。

译文:

张良说:

“比我大。

4.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句,应为“大王来操何”。

译文:

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5.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

译文:

“为所”表被动。

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6.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

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

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

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

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亚父:

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6.河:

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7.参乘:

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

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9.竖子:

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10.鲰(zōu)生:

鲰,浅陋、卑微;浅陋无知的小人。

必修二

复习篇目: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兰亭集序》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足以极视听之娱  (副词作动词,穷尽)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3.齐彭殇为妄作(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

4.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5.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6.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士)

7.引以为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

8.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喝酒)

9.映带左右(名词作动词,围绕)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列坐其次

古义:

曲水的旁边

今义:

第二;次要的地位。

2.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自然界的万物

今义:

物品的种类。

3.或取诸怀抱

古义:

胸怀抱负

今义:

怀里抱着或怀里。

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

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

文雅。

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

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今义:

低头抬头。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译文:

死生是大事情。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译文:

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句,应为“大宇宙”“盛品类”。

译文:

抬头观望寥廓的宇宙,低头看地上繁多的万物。

六、翻译下面语句。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喜欢)把自己的胸怀抱负,面对面在室内(和朋友)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采分点:

相与、或、悟言、因;状语后置句)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

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很快乐。

(采分点:

所以、游、骋、信)

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癸丑:

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

春季的末一个月。

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

一种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4.契:

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名词作动词,东下)

2.歌窈窕之章(名词作动词,朗诵)

3.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5.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6.舞幽壑之潜蛟(使动用法,使……舞动)

7.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哭泣)

8.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作动词,渺小得像……)

9.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白露横江

古义:

白茫茫的水气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2.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星宿名,斗宿和牛宿

今义:

一种游戏方式。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旷远的样子

今义:

①失意的样子;②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

貌美的女子。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文:

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2.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句,应为“在安”。

译文:

如今在哪里呢?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译文:

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4.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赤壁之下游”。

译文:

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玩。

5.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句,应为“茫然万顷”。

译文:

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6.固一世之雄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

(他)本来是一世的豪杰。

六、翻译下面语句。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译文:

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只小船,举起用葫芦做成的酒器相互敬酒。

(采分点:

渔樵、侣、友、属;状语后置句: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译文:

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如果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采分点:

盖、曾、一瞬;宾语前置句:

而又何羡乎)

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望:

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晦: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

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

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

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

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

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

①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副词作动词,尽、尽情享受)

2.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5.入之甚寒,问其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6.于是余有叹焉(动词作名词,感慨)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

8.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9.往往有得(动词作名词,心得)

10.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11.以故其后名之曰(名词作动词,命名)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十分之一

今义:

①基数词。

②中国国庆日。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 古义:

……的原因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学者 古义:

求学的人

今义:

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

到了……的地步

今义:

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

不平常,不同寻常

今义:

副词,十分,极。

5.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

对此,对这件事

今义: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有碑仆道。

(省略句,应为“有碑仆(于)道”。

译文:

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其址舍”。

译文: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六、翻译下面语句。

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译文:

离那禅院往东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所以这样)称呼它。

(采分点:

以、乃、阳;判断句)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译文:

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及十分之一,然而看那洞壁的两边,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少了。

(采分点:

十一、左右)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

(我们)已经出洞,便有人责怪那些要求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出来,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采分点:

既、或、其、极)

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浮图:

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

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

《愚公移山》: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必修三

复习篇目: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寡人之于国也》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填然鼓之       (名词作动词,敲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名词作动词,穿)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词作动词,为王、称王)

4.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

5.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7.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动用法,使……迁移)

8.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古义:

可:

可以;以:

凭借

今义:

“可”与“以”连用,表示可能、能够、同意、认可之意。

2.则移其民于河东

古义:

黄河

今义:

泛指一切河流。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

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

保养身体。

4.然而不王者

古义:

这样(做)却

今义:

转折连词。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

译文:

没有这种情况。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句,应为“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矣”。

译文:

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状语后置句,应为“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

译文:

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4.树之以桑。

(状语后置句,应为“以桑树之”。

译文:

把桑树种上。

5.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译文:

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6.非我也,岁也。

(判断句,“……也,……也”表判断。

译文:

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

7.是亦走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

这也是逃跑啊。

六、翻译下面语句。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译文:

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士兵就抛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采分点:

兵、走)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采分点:

胜、是、生、丧、憾)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译文:

分给百姓五亩住宅的场地,在上面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都可以凭借它穿丝织品的衣服了。

(采分点:

树、可以、衣)

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寡人:

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

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3.河东:

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庠序:

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劝学》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作动词,游泳)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