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4478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doc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为指导,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经济潜力,对经济发展进行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系统开展功能区划,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体系、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实现以绿色产业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强市。

生态市建设是实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举措;是贯?

quot;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需要;是促进深层次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建立特色生态产业经济的需要;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需要;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战略选择。

1999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从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高度,提出把哈尔滨市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市建设目标。

按照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的要求及结合哈尔滨市实际,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期限为18年,比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期限提前2年。

哈尔滨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兼生态市办公室主任

二OO二年十月

总论

生态市建设目的意义:

哈尔滨市生态市建设是指生态状况达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控制城市污染的指数达到最低限度,使人们获得一个清新、舒适、美好的绿色环境。

生态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去改变生态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可利用资源潜力。

其目的和意义是建设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社会和谐的生态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繁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高度统一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城市。

生态市的主要标志:

一是建立不同层次的循环链接,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适度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生产方式,高效运行的生产系统和控制系统;三是增强公众生态道德修养和环境保护参与意识及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四是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策与制度。

生态市建设趋势:

生态市建设是把人口高度集中、经济高强度开发的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协调、融合、完善。

这一模式已经逐步得到了国内外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我国的天津、北京、上海、长春等地相继开展了生态市研究和建设,生态市已成为国际第四代城市发展目标。

一、生态市建设背景

21世纪是人类与自然开始走向协调发展与和谐相处的新世纪。

环境与发展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时代主题,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生态文化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探索"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共同行动,也是人类逐步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过程。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80多个国家的认同。

世界可持续发展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需要实际行动。

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分重视,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环境保护行动计划》、《跨世纪绿色工程》、《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994年编制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有效地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远景规划。

我国加入WTO以后,面临挑战与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获得"绿卡"与国际接轨,是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近期,国家将海南、吉林和黑龙江、福建四省作为生态省建设试点。

多年来通过开展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各类生态示范区建设,促进了我国环境保护与生态的恢复,转变了过去经济社会发展依靠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低效率、浪费资源的粗放生产、生活方式,为逐步建立循环经济奠定了基础。

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新的时尚。

生态市建设是在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资源日趋短缺的背景下,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调整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从根本上改善人的生存质量,造福于子孙后代,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概况

(一)自然概况

1、自然地理

位置:

哈尔滨市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地处中国东北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南部。

全市辖道里、道外、南岗、太平、香坊、动力、平房7个区和阿城、双城、五常、尚志、宾县、呼兰、巴彦、依兰、方正、木兰、通河、延寿12个县(市),总面积5.3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60.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13.84平方公里。

地形哈尔滨市区及双城市、呼兰县地域平坦、低洼,东部10县(市)多山及丘陵地。

东南临张广才岭支脉丘陵,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区,中部有松花江通过,山势不高,河流纵横,平原辽阔。

哈尔滨市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级阶地上:

第一级阶地海拔在132~14O米之间,主要包括道里、道外和太平区,地面平坦;第二级阶地海拔145~175米,由第一级阶地逐步过渡,无明显界限,主要包括南岗、太平、香坊和动力区的部分地区,面积较大,长期流水浸蚀,略有起伏,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是哈尔滨市区中主要农业区;第三级阶地海拔180~200米,主要分布在太平区东部和平房区南部等地,再往东南则逐渐过渡到张广才岭余脉,为丘陵地区。

山地为张广才岭、完达山脉和小兴安岭余脉,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多为中心区和低山区,海拔在110~1600米之间,最高为尚志市三秃顶子,海拔1637.6米。

丘陵漫岗地除属于松花江一级台地的部分低洼地外,大部分为丘陵漫岗地,分布于东南部、东北部、张广才岭余脉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海拔高度在140~175米之间,最高达190~200米左右,坡度平缓,大多在7~25度之间,部分谷地散布其间。

平洼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势平坦,海拔在116~174米之间。

河流冲积低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由松花江、呼兰河、阿什河、拉林河、蚂蜒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地势低洼,海拔在112~130米之间。

低平原岗地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属河漫滩区与洪积--冰水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海拔在120~145米之间。

地貌:

哈尔滨市地貌为东部、北部呈低山丘陵和西部平原的特征。

地形地貌的总趋势是东高西低,全市总面积中,山地1.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4%;丘陵⒈1万平方公里,占21%;平原2.4万平方公里,占45%。

气候:

哈尔滨地处欧亚大陆东部中高纬度,气候类型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在黑龙江省农业气候区划中为松嫩平原东部温暖半湿润区。

其特点是春季气候多变,干燥多风;夏季降水集中,温热湿润;秋季降温迅速,初霜较早,农作物易遭危害;冬季干寒漫长。

年内气温2.3~4.4℃,无霜期119~146天;年降水量一般为495~600毫米,因地形差异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降水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左右,比同纬度其它地区高1~4倍,具有雨热同季特点。

平均日照时数2670小时,年日照率达55~66%,太阳辐射量为111.55千卡/平方厘米,活动积温稳定通过10℃至稳定结束10℃,日期在130天左右,保证率积温在2300℃~2831℃以上,完全能满足一季作物生长的需要。

水文:

哈尔滨市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主要有松花江、呼兰河、阿什河、拉林河、牤牛河、蚂蜒河、东亮珠河、泥河、漂河、蜚克图河、少陵河、五岳河、倭肯河等。

松花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其干流由西向东贯穿哈尔滨市地区中部,是全市灌溉量最大的河道。

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

哈尔滨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1363立方米,特点是自产水偏少,过境水较丰,时空分布不均,表征为东富西贫。

土壤受地形、气候、植物等自然因素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全市土壤类型较多,共有9个土类、21个亚类、25个土种。

黑土,是郊区及12县(市)的主要土壤,也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土壤类型。

黑土在全市分为2个亚类(黑土和草甸黑土)、3个土属(粘质黑土、砂质黑土、草甸黑土),共7个土种。

黑土土壤养分含量比较丰富,适于各种农作物生长。

黑钙土,是全市主要耕作土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川地和岗平地上,在全市分为3个亚类:

黑钙土、淋溶黑钙土、草甸黑钙土,共8个土种。

黑钙土养分含量仅次于黑土,适于作物栽培。

草甸土也是全市主要耕作土壤,多数分布在沿江河低洼淋溶地带和松花江台地漫滩地带。

草甸土在全市分为6个亚类:

草甸土、碱化草甸土、泛滥地草甸土、盐化草甸土、潜育草甸土、硫酸盐草甸土,共10个土种。

草甸土大部分宜耕性较差,宜发展草场和栽植薪炭林。

砂土及沼泽土,主要分布于江河两岸河滩和低洼地块,适于发展渔业、牧业。

2、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哈尔滨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63种,已探明可供工业利用的25种。

其中煤炭、天然气、铜、锌、钨、钼、硫铁矿、熔炼水晶、蛇纹岩、砷、建筑用石、矿泉水等20种矿产在黑龙江省占有重要地位。

在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中,居全省第一位的矿种有:

硫铁矿占55.8%,熔炼水晶占61.2%,蛇纹岩占43.3%,砷占49%,以及石棉、硅石、饰面用大理岩、稀散元素碲等8种。

林业资源哈尔滨市是全国林业大市,所辖12县(市)和7个区均属全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规划范围。

辖区内林业用地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等。

林业经营面积131.3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3.2万公顷;有林地面积226.27万公顷,其中市属有林地面积99.2万公顷,占全省地方林业的18%,居第二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一位。

森林覆盖率43%,比全国平均水平(16.6%)高26.4个百分点。

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张广才岭西北麓,小兴安岭南坡。

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以及柞、椴、榆、杨、桦等。

其中红松以材质优良享誉国内外,水曲柳以花纹美丽驰名。

还有黄太平、大秋果、苹果、葡萄等温带果木林,以及特种经济林、黑豆果等。

野生果树资源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有悬钩子、刺玫瑰、猕猴桃、五味子、东方草莓等。

野生薇果产量较多,已成为重要出口资源。

植物资源哈尔滨市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包括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具有分布集中、经济价值高的特点。

药用植物中,名贵药材有山参、黄柏、地龙、黄芪、五味子、刺五加等。

草原植物以"东北三宝"之一的小叶樟和饲用碱草为主。

野生食用植物有蕨菜、薇菜、猴腿菜、刺嫩芽等10余种,还有大量的猴头蘑、榛蘑、元蘑、木耳等食用菌。

野生油料有松子、榛子等。

野生花卉有130余种,其中具有观赏价值的有小细叶百合、渥丹百合、山丹百合、燕子花、紫花鸢尾、长瓣舍莲等20余种。

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主要有芡实、睡莲、东北金鱼藻、菱角、菖蒲、芦苇、乌拉草。

山野果子有杏、李子、山桃、梨、山葡萄等。

动物资源哈尔滨市野生动物的种类与数量都比较多。

兽类有珍贵的东北虎、紫貂、水獭、猞猁以及黑熊、野猪、麝、黄鼬、灰鼠、狐狸、貉、獾、狼等。

两栖动物有各种蛙、蛇、龟、蜥蜴等。

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的白鹳、黑鹳等,属于二类保护的白琵鹭、白额雁、大天鹅、鸳鸯、黑琴鸡、花尾榛鸡、单顶鹤、隼形目、鹗形目等猛禽。

淡水鱼类资源也比较丰富,流经哈尔滨的松花江及其支流,两岸沼泽和水库中的淡水鱼,具有食用价值的经济鱼类主要有黑龙江鲤、银鲫、狗鱼、雅罗鱼、蒙古红、松花江翘嘴红、红鳍幽以及鳊、鲂、鳜、鲇等40余种。

(二)经济社会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是我国东北北部最大的城市。

同时也是我国行政区面积最大的、人口最多的省会城市。

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的中南部,资源较丰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哈尔滨市交通发达,是东北亚经济区重要的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的枢纽。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历史最高纪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563元,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超过了9平方米。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较大进展。

形成了以哈飞公司、东安公司、三大动力为主的装配工业制造基地;以哈药集团为主的医药产业基地;以绿色食品为龙头的生态农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企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生态环境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建设推进了冰雪文化的发展,冰雪文化又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国内外游人和客商看好哈尔滨这块生态环境优美的处女地。

科教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通过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使科技转变为生产力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成效显著。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电子技术、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的切割焊接技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核动力技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心肺移植技术等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位置。

1、区位优势

哈尔滨市地处东北亚地区中心位置,是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是我国东北部沿边开放格局的轴心和沟通南北的连接点,对东北亚邻国日本、韩国及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经济技术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城市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实现"一年一变样"的目标。

2000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5.42亿元,比上年增长98.7%;全长30.5公里的机场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连结6个区的二环快速干道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重大进展,新建了中心休闲广场、新世界广场、母亲广场等13处城市广场;道里建国公园、道外靖宇公园等5处公园改造成为开敞式休闲公园;建成了南通大街、东直路、新阳路等一批景观大道。

拆除违章占道及设施110万平方米,改造背街巷道191条、居民庭院370个,城市形象发生明显变化。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加快营运车辆更新步伐,部分线路增加豪华空调营运车辆。

到2000年末,城市公共交通营运线路达98条。

公共交通营运车辆3631辆,比上年增加211辆,其中空调大巴270辆。

全年客运量5.5亿人次,增长6.9%。

市区拥有出租汽车10411辆,比上年增加1463辆。

3、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工业污染治理投入资金16.2亿元;全市建成区内均为烟尘控制区;环境噪声达标区26个,达标面积10.22平方公里。

市区环境保护系统各级环境监测站达到8个。

市区空气中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244毫克/立方米;城市地面水水质达标率为89%,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8.8%。

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24项指标均好于上年,"一控双达标"工作任务基本完成。

市区新建成大型绿地93片,经对市区绿化状况普查,到2000年末建成区绿地面积5056.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8.6万平方米。

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5平方米。

(三)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

1、有利条件

哈尔滨市地域辽阔,资源较丰富,国土面积5.3068万平方公里,辖七区十二个县(市),是全国省会城市中辖区面积最大的城市。

哈尔滨市地处松嫩平原,小兴安岭南麓,张广才岭北麓,松花江自西向东从政区内穿过。

市域大体为五山半水三分田,分半湿地和平原。

年平均气温2.5~4.0℃,年平均无霜期在110-150天之间,年降水量在400-600mm之间,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农业生产。

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在生态环境圈中起着重要的生态调解作用。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重要的林特产业基地,是天然的森林氧吧,以盛产红松、落叶松、樟子松、云杉、水曲柳、胡桃秋、黄菠萝为主的针阔叶树种著称,具有较丰富的林木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现有林地面积226.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3%,林区中有高等野生植物600多种,脊椎动物220多种。

湿地草原资源。

湿地对调节市域生态环境起着肾功能的作用。

西部和沿江河冲击平原是市域重点湿地草原区,具有较典型的草甸湿地特征,是生物种群繁衍基地和牧业基地。

市域内现有湿地面积12.5万公顷,草原8.1万公顷。

土地资源。

哈尔滨市域土地资源丰富,是全国暗棕壤土和黑土面积较大地区,耕地集中在西部平原和沿江河川地间,耕地面积133.8万公顷,人均耕地4.6亩,是全国农村人均耕地的6倍,耕地土质污染较轻,95%的农田具有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良好条件和发展潜力,37%的农田具有排灌基础设施。

多年来,天然林保护、草原改良恢复、水土流失治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工业污染源防治、环境综合整治等取得较大进展,创建各类生态示范典型和污染防治典型530多个,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制约因素

哈尔滨市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自我积累能力还不足,资源利用与保护还不协调。

森林过伐、草原过垦、湿地过毁、部分区域地下水过采、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区域生态功能失调;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由于使用化肥、农药不合理导致部分区域的农作物和蔬菜有毒物质含量超标,秸杆、畜禽粪便等各类种养殖业的废物排放、生活污水和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市区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加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城市生态建设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烟尘、扬尘、粉尘物排放总量超标,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和逆温现象突出,直接影响生态调节能力,致使风、雹、干旱、酷热等城市病害逐年增加;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投入不足,人为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控制;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综合决策机制不健全,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仍然存在。

表明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和威胁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生态市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市为目标,以发展绿色产业、生态经济和增强环境承载功能为主线,依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转变传统思维方式,树立自然资源有价论,资源环境价值观,遵循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相统一,科学利用和节省资源,变资源型经济为生态型经济,保持生态平衡,以资源环境的持续利用,增强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2、坚持综合决策,保护优先,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

在经济建设、小城镇建设和环境建设中,遵循自然规律,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突出保护资源与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建设,在开发建设中保护,逐步建立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

3、坚持投资多元化和经济效益回投的原则。

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建设的经济补偿制度,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缩短生态周期以增强可持续利用的支撑能力。

4、突出地域特色和发挥资源环境优势的原则。

立足于"大森林、大农田、大草原、大湿地"的地域特色,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潜力,确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

重点发展生态产业和推广绿色技术,把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5、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化生态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环境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和环境质量,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

6、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生态市建设要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及各行业发展规划相衔接,科学规划,优先抓好核心产业和重点工程,分期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生态示范区,以点带面,形成区域化格局。

四、生态市建设目标和任务

(一)总目标和总任务

经过18年奋斗,把哈尔滨市建设成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人民生活富裕,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

总任务: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我市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立清洁、高效、低耗、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体系。

(二)阶段性目标

本规划将生态市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5年为全面启动阶段;第二阶段2006-2015年为推进阶段;第三阶段2016-2018年为完善阶段。

各阶段的奋斗目标是:

第一阶段:

全面启动阶段(2001-2005年)

目标:

环境污染得到控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和恢复效果显著,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得到遏制;城市载体功能水平有所提高,主要环境指标接近或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初步形成以清洁生产和绿色食品生产为主体的生态经济框架;科教和生态社区的普及深入人心,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自觉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初步建立起生态市建设的科技支持体系;初步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到200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新增人工造林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4.5%;改良草场0.5万公顷,草原"三化"治理面积为0.5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4万公顷(含中、低产田改造面积),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44%,退化土地治理率40%,矿山复垦率30%,新增保护区面积8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2.1%,建成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14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0.47%,城市空气环境质量82%达到二级标准,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60%达到功能区标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城市绿化率达到38%,生态农业试点县、生态示范区比例达到40%,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4.2‰,城市化水平达到6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580元。

第二阶段:

推进阶段(2006-2015年)

目标:

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生态建设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市区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以生态产业为重点,绿色经济为目标,低耗、清洁、高效、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资源、生态优势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城市化及城市生态化进程步伐明显加快。

公众素质和生态意识明显提高,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效,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到201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新增人工造林面积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6%;改良草场26万公顷,草原"三化"基本得到控制;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万公顷(含中、低产田改造面积),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0%,退化土地治理率达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