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4562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淇滨高中2018—2019上学年第三次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8页,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

1.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占卜、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有效手段,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

这表明商代

A.贵族统治受到削弱

B.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商王借此强化王权专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占卜、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有效手段”说明商代王权具有神秘色彩,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贵族统治受到削弱,排除A;材料与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无关,排除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历史学家指出:

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制度因素是

A.三公九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

在西周分封制下,贵族拥有世袭特权,贵族在封地内拥有管理土地和人民的大权,导致国家具有分散性和松散性,故B正确;A是秦朝的制度,排除;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诸侯在诸侯国内拥有再分封、任命官吏等权力,有较大的独立性,分散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3.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上述材料表明分封

A.进一步扩大周王室统治区域

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

D.使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完善

【答案】A

【解析】

为了巩固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分封,分封制拓展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A项正确;周天子通过分封诸侯对地方实行间接控制,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等级制度,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4.《礼记·乐记》云:

“礼乐政刑,其极一也。

”它表现在婚丧、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上,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也是不同的。

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稳定和巩固统治秩序

B.规范统治阶级的行为

C.团结和凝聚家族亲情

D.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西周的“礼仪”反映的是礼乐制度,是指在婚丧、祭祀、朝聘、盟会上的一些活动中按规定办事,不同等级有不同的要求,从而维护等级秩序,故A正确;B、C不是推行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排除;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不利于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D错误。

5.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一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一县两级制。

这一历史现象

A.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

B.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

D.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

【答案】D

【解析】

A不符合史实,战国时期分封制仍然存在,排除;秦朝废除血缘关系维系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排除B;秦朝建立君主专制制度,C错误;材料阐释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情况,属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从分封制逐渐向郡县制过渡,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D正确。

6.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

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

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

B.皇权专制不可僭越

C.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

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答案】A

【解析】

“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大意是:

天子使用玉料来制作印玺,群臣从此都不敢再这样使用了,反映了皇帝独尊,因此选A;皇权至上指皇帝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7.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

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

这一规定

A.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

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汉“推恩令”的具体表现。

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排除D;汉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A错误;颁布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C说法片面,故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对西汉推恩令的正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推恩令是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8.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

材料反映出唐代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唐朝中央推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制约,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有利于科学的决策,B正确;从材料“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可以看出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A错误;材料中的封德彝应属于中书省,魏征供职于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故C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关键句子“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联系三省六部制各部门的职能分析即可。

9.“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据此判断,“它”的设置

A.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较好的发挥了地方的独立自主

C.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成熟

D.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制度主要针对地方管理问题,它代表中央长期管理地方,而权力又听从中央,根据所学,符合元朝的行省制,行省制有效地管理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成熟,故C正确;A是郡县制,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一确立就出现,不属于新体制,排除;B是分封制,分封制不符合中央集权,排除B;元朝行省制并没有改变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主要理解行省制在代表中央和管理地方上权力使用的特点,它也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10.有学者统计,北宋载人《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

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  )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

C.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D.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

【答案】C

【解析】

根据统计数据“北宋载人《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说明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正确;A、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1.“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

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A.设枢密院

B.设立南书房

C.设置殿阁大学士

D.设立内阁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朱元璋由于废除丞相制度,造成皇帝政务繁忙。

为改变这种情况,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所以选D,排除C;枢密院是宋元管理军事的机构,南书房是清朝康熙皇帝设立,排除A、B。

12.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制度,遵循“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的原则,其中的亲王皆是太祖、太宗子孙,他们成为皇帝依赖的群体,也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

由此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A.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

B.表明清初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

C.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

D.是清朝集权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答案】A

【解析】

皇帝的宗室亲王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主要成员,他们都是宗室诸兄弟子侄,表现出满族浓厚的血亲关系,鲜明地体现出满族政权的“家国同构” “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A正确;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宗法色彩,不能体现元朝“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排除C;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朝集权体制达到顶峰,D错误。

13.清代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行政运行的中心。

此机构的设置

A.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出现于康熙年间,以票拟形式参与机务

C.取代前朝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D.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形成三足鼎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行政运行的中心”可判断该机构为清朝的军机处,结合史实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A项正确;军机处于雍正年间设立,只能上传下达,不具有票拟权,故B项错误;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这样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故C、D项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结合军机处的内容和特征以及影响来分析,军机处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

14.讽刺19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现象的一副对联写道:

“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这反映了

A.外敌武力入侵的灾难B.中国人惧怕洋枪洋炮

C.科学技术产生巨大威力D.吸食鸦片危害无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19世纪上半期“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吸食鸦片危害无穷。

因此选D。

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背景

15.悲哀的是,《南京条约》仅仅意味着休战,而不是中英两国矛盾的彻底了结。

这主要是因为

A.《南京条约》没有打开中国市场

B.中国人民顽强地抗击英国的侵略

C.清政府未能履行《南京条约》内容

D.英国殖民者的侵略要求不断膨胀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南京条约》仅仅意味着休战,而不是中英两国矛盾的彻底了结”,说明英国会继续对中国发动战争,以满足其不断膨胀的侵略欲求。

故答案为D项。

《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打开了中国市场,排除A项;中国人民顽强地抗击侵略与英国继续侵略中国无关,排除B项;清政府履行了《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C项。

16.1867年,英国太古洋行上海办事处开始营业,它可以进行“合法”通商贸易的城市是

A.汉口、南京

B.上海、杭州

C.广州、沙市

D.重庆、天津

【答案】A

【解析】

【详解】广州、上海是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汉口、南京是1858年《天津条约》开开放的通商口岸。

天津是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沙市、重庆、杭州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

故排除BCD,选A。

17.李大钊说:

“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取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太平天国()

A.没有实行宗教改革B.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D.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取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因此选B。

A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它在新的时代,有新的特点和水平还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不少先例,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

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等。

18.下图中的情景出现于

旅顺大屠杀

A.抗日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旅顺大屠杀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故选C;A发生在中英之间,没有旅顺大屠杀,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英法与中国之间,没有旅顺大屠杀,排除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没有旅顺大屠杀,排除D。

19.“风气至今,可谓大转移。

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

”节选自《忘山庐日记》的这段史料反映的是

A.门户开放政策

B.预备立宪

C.国民革命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立宪”“议院”见于“诏旨”等可知是统治者推行立宪,应为清末的“预备立宪”时期。

1905年清政府揭开了“预备立宪”的序幕,直至清王朝1911年灭亡。

故该日记应写于1905-1911年间,故选B;A是1899年提出,C是1924年到1927年,D是1912年,时间不符,排除ACD。

20.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

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建党初期的实干家

十三十四

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

十五

十七

西安事变前后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四十

筹建新中国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上井冈山

C.长征

D.重庆谈判

【答案】C

【解析】

【详解】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成立,主席毛泽东。

而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

故空处大事时间当是在1931年到1936年。

A是1919年,B是1927年,D是1945年,时间均不符,排除;长征发生在1934年到1936年,符合时间限定,故选C。

21.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

“敌人说:

‘广东共产’,我们说:

‘请看事实’……敌人说:

‘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

‘请看事实’。

敌人说:

‘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

‘请看事实’。

”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国民革命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C.辛亥革命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广东共产”“广东政府”“勾连俄国”等关键词可知,材料中所说的是在苏联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国共两党进行合作。

结合所学,在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之后,国共两党逐渐走向合作,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符合材料内容,该时期为国民革命时期,故选A。

B发生在国共第一次分裂时期,排除;辛亥革命时期尚无中国共产党,排除C;D当时已经推翻了国民政府,排除。

2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秦朝就设立的桂林郡,主要位于今天的

A.内蒙古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桂林、南海、象三郡。

其中,桂林郡辖区大部分在今广西境内,故排除ACD,选B。

23.以下是关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几份文献,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告台湾同胞书》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③《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①项《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时间是1979年元旦;②项《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的时间是1990年;③项《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发表的时间是1981年9月;④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颁布的时间是1994年,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①③②④,正确答案为C选项。

24.下图是1954年5月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所配的文字说明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边打边谈”。

与该期杂志“封面”密切相关的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亚非会议

【答案】A

【解析】

【详解】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符合材料信息,故A正确。

万隆会议又叫亚非会议,是在1955年召开的,而材料时间信息是“1954年”,故排除B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排除C。

25.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

“破冰之旅”,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

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

这从侧面说明了

A.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衰落

B.两极格局逐渐走向了解体

C.中美之间的分歧依然较大

D.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主要体现了是因为世界形势的变化使得尼克松来访华的,这些因素既有中国的方面,也有美国的方面,还有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故选D;美国世界霸主地位是相对衰落,排除A;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逐渐走向了解体,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美之间的分歧,而中美关系的改善符合中美双方的国家利益,排除C。

26.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征是

①大小国家共同倡导

②安全先行

③互不干涉

④互利协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上海合作组织是2001年由中国为代表的周边国家共同建立,以一个互信求安全、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里面有大国亦有小国,故①②④符合;互不干涉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故③排除。

故选①②④组合,故排除ABC,选D。

27.英国学者阿德金斯在《探寻古希腊文明》中提到:

古雅典500人议事会成员最初并无薪金,约从公元前5世纪中期起,他们领取生活费,后来还领有薪金.议事会成员经济待遇的获得始于

A.梭伦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希波战争

【答案】C

【解析】

伯利克里时期,为了鼓励公民参政,担任公职的人可以领取津贴,C正确。

梭伦、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没有此项规定,AB错误。

希波战争发生在伯利克里就任执政官以前,排除D。

28.“(雅典)使普通公民成为精英政策分歧的裁决者,从而为解决领袖之间的政治冲突找到了一个相对和缓的办法。

”与之直接相关的内容是

A.陶片放逐法

B.公民大会

C.四百人会议

D.陪审法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雅典的政治领袖或政治精英在处理政治问题或进行决策时出现分歧,就可以由普通公民来进行裁决;在召开公民大会时,如果公民认为某人的行为损害了公民利益,威胁到城邦民主,就将其名字写在陶片上,并将他进行政治流放,A项正确。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议程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与材料强调陶片放逐法不符,B项错误。

四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与材料强调陶片放逐法不符,C项错误。

陪审法庭是司法机关,与材料强调陶片放逐法不符,D项错误。

29.早期的罗马法规定:

凡为法律行为,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若不依法定方式而为,或稍有差错,纵有意识表示,也没有法律效力。

这表明早期罗马法(  )

A.审判的程序非常严密B.保留了习惯法的原则

C.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D.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材料“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反映了罗马法注重法定的形式,体现了形式主义的特征,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审判的程序是否严密,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习惯法的原则,故B错误;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奴隶主贵族利益,故C错误。

故选D。

30.著名法律史学家梅因说:

“我找不到任何理由,为什么罗马法律会优于印度法律,假使不是有‘自然法’理论给了它一种与众不同的优秀典型。

”梅因意在强调罗马法

A.是优于印度的法律

B.蕴含自然法精神

C.具有与众不同特点

D.包含典型的案例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作者强调罗马法之所以优于印度法律,主要是罗马法中有“自然法”的精神,故B项正确。

A项不能全面反映作者的观点,故排除。

材料并未涉及罗马法有不与众不同的特点,故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中有典型的案例,故排除D项。

点睛:

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自然法是整个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利。

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31.一位法学家说:

“无论我们多么轻视,多么痛惜这种接受,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如果欧洲主要国家没有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接受罗马法,那么政治理论和制度,工业和商业组织,公法和私法的规则……都不会像今天这样。

”以上评价论证了

A.罗马法是维护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

B.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

C.西方国家的司法原则起源于罗马法

D.罗马法系统完备,影响广泛而深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如果欧洲主要国家没有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接受罗马法,那么政治理论和制度,工业和商业组织,公法和私法的规则……都不会像今天这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罗马法系统完备,影响广泛而深远。

故选D。

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影响

32.古罗马《民法大全》:

“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材料所体现罗马法的主要原则是

A.保护弱者B.人人平等C.公正合理D.注重证据

【答案】C

【解析】

材料无法说明谁是弱者,故A项错误;当时罗马是奴隶制帝国,不可能人人平等,故排除B;

根据题干“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可以看出罗马法强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应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的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解题的关键是对“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的分析理解。

二、材料解析题:

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3.“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