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4567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3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docx

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十五套《文言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教师版

(文言文+诗词鉴赏)限时训练一

组别:

姓名:

全国卷Ⅰ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

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

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

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

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

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

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

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

“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

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

”又言:

“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

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

刚言:

“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

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屯田。

”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上令都督府措置。

时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

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

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

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

“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从之。

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

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

“是欲置我何地耶?

”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

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

“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亿年奉祠去。

明年致仕。

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

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

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

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

制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A.

B.

C

.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

他敢于直言,秦事议论无所避忌。

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

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

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储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

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特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

(2)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

8.A9.B10.D

11.

(1)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节对待他就可以了。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县人。

宋宣和初年,他从漳州司录升为国子录,后提升为监察御史。

当时(正值)蔡京当权,廖刚奏事议论无所回避。

因为父母年迈,他请求到京城之外去担任地方官员,(于是)任兴化军(今福建莆田市)的知府。

宋钦宗即位后,征召廖刚担任右正言之职。

因为父亲去世,(廖刚辞去这一职务),服丧期满,被授予工部员外郎之职,(后来又)因为母亲生病而辞职。

绍兴元年,(廖刚家乡顺昌)旁边郡县盗贼猖獗,当地官吏们都逃走了,顺昌百姓推崇廖刚来主持大事。

廖刚劝告跟随盗贼的人,让他们返回家乡从事农业生产,不久,别的盗贼进入顺昌地界,部使者下文书请廖刚加以安抚平定。

廖刚派大儿子廖迟去开导盗贼,盗贼知道廖刚父子讲信义,纷纷解散离开了。

不久,廖刚被征召为吏部员外郎,他说:

“古时候,天子一定亲自带兵,用来防备不测,同时也为了增强国君的威望。

希望皇上查考旧的体制,选拔精锐士兵作为亲兵,平时可以用来守卫,战时则用来打仗,这是加强主干力量削弱枝节力量的办法。

”又说:

“国家(现在)艰难到了极点,眼下正要变革图新,像会稽(绍兴)确实不是久留之地。

请重点建设好建康(南京),亲自率领各路兵马前去把守,以免金人窥伺、觊觎。

”因为母亲去世(辞去吏部员外郎之职),服丧期满,又被任命为给事中。

廖刚进言说:

“国家不能一天没有军队,军队不能一天没有粮食。

现在各位将领的军队分布在长江、淮河一带,不知道有几万士兵,当初他们都没有粮食储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于是提出三条建议,对将校中既能打仗又能耕种的,应当给以特别奖赏,每耕种一顷田,可升一级,百姓愿意耕种的,借给他们种子,再收些租税。

皇上责令都督府负责此事。

当时朝廷追究章惇、蔡卞误国的罪,不仅降低他们的身份,还下诏不让他们的子孙到朝中为官。

而这时章杰由崇道观任婺州知府,章仅由太府丞提拔负责江东茶盐事。

廖刚把诏书封好送回朝廷,认为如果这样,怎么能显示惩戒,于是都给他们设立祠堂。

当时宋徽宗已经驾崩,皇上每逢初一、十五,还带领群臣遥相祭拜,廖刚进言道:

“礼节有隆盛和减少之分,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盼望您克制自己的感情,只在逢年过节时在家里行家人的礼节。

”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郑亿年跟秦桧有关系而得到高官,廖刚上疏陈述郑亿年的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

金人背弃盟约,廖刚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把他们安排到临近藩地去防守,秦桧听到后说:

“这样做想把我放到哪里去啊?

”让廖刚改任工部尚书,而把王次翁任命为中丞。

起初,边关报告送来了,随从官员聚集到大堂议事,廖刚对郑亿年说:

“你(当初)用一家人的性命保证金人(不侵犯我们),现在(金人)背信弃义,你还有什么脸面在朝廷中做官呢?

”郑亿年以奉祠离开。

第二年,廖刚告老还乡。

在绍兴十三年去世。

【全国卷Ⅰ】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

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⑴“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

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本题第

(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

(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

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

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

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文言文+诗词鉴赏)限时训练二

组别:

姓名:

全国卷II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

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

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

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

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

“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

”昙首答曰:

“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晦曰:

“仁者果有勇。

”高祖悦。

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

“卿弟何如卿?

”弘答曰:

“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高祖大笑。

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

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

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

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

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

“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

汝每事咨之。

”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

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

“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

“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

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

”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

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

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

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

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

“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

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

亦何吴郡之有。

”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

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

七年,卒。

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

“王家欲衰,贤者先殒。

”上曰:

“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著作郎,不就就:

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诣:

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乃:

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但:

只是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式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

也无法面对史臣。

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

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

昙首劝说其史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四、(23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8、C9、B10、B

四、(23分)

11、

(1)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让软弱的人具有坚强的意志。

(译出大意3分,“从”“自”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近来的事情,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译出大意3分,“衅难”、宾语前置句式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8、【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C项“乃”,应为“副词,却,竟然”。

再根据上下文词义和用法推断可知A、B、D三项词的解释,均为正确的。

9、【参考答案】B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两个短语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短语对应。

B项中第一句是高祖的评价,属于“受赏识”,第二句是对家人的要求,属于“善治家”,因而B项为正确答案。

A项中第一句是王昙首的优点,不属于“受赏识”,第二句是王昙首的品质,也不属于“善治家”。

C项中第一句是王昙首的功绩,第二句是王昙首与家人的关系,均不和题干要求吻合。

D项第一句是皇上的评价,基本可以看作“受赏识”,第二句是王昙首自谦之词,不属于“善治家”。

所以,A、C、D三项均不合题意。

10、【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B项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的信息。

A项是王昙首对基本情况介绍,C项讲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后的一件事情,D项讲王昙首化解义康和其兄王弘的矛盾。

A、C、D三项内容符合原文相关内容。

11、【参考答案】

  

(1)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具有坚强的意志。

  

(2)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1)句注意“从”、“自”等词的落实,第

(2)句注意“赖”、“斯”等词的落实。

  【参考译文】

  王昙首,琅邪淋沂人,太保王弘的小弟弟。

年轻时有学问和品德,被授予著作郎,不去就任。

兄弟分割财物,昙首只拿图书而已。

被征召为琅邪王大司马的属员,跟从大司马修复洛阳园陵。

与堂兄王球一同拜见高祖;当时谢晦坐在高祖旁边,高祖说:

“这个人既是贵族又有大德,却能够在军营里委屈他的志向。

”昙首回答说:

“已经跟从了神明英武之师,自然使得懦弱的人树立志向。

”谢晦说:

“仁慈的人果真有了勇气。

”高祖听了高兴。

来到彭城高祖在戏马台大会宾客,参加宴会的人都写诗;昙首最先写好,高祖看完后,于是问王弘:

“你的弟弟与你相比怎么样?

”王弘回答说:

“如果只让他做平民百姓,家里怎么能住得下他。

”高祖大笑。

昙首有见识、智慧和气度,喜、怒不表现在脸上,闺阁之内和和睦睦的样子。

自己手里不拿金子和玉器,家里妇女也不得以此作为装饰和玩物,如果不是俸禄和赏赐所得到的,不从别人那里接受一丝一毫的东西。

太祖任冠军将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任府功曹。

太祖镇守江陵,昙首自功曹迁为长史,又随府转镇西长史。

高祖非常赏识他,对太祖说:

“王昙首深沉刚毅有器量局度,具有宰相之才。

你遇事都应该同他商量。

”等到即位后,任命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人,以及讨平谢晦叛乱,昙首出力最多。

  谢晦被平定后,皇上想要封赏昙首等人,正赶上宴会聚集在一起,皇上举杯劝酒,乘机抚着座椅说:

“如果没有您兄弟二人,这个座椅就没有今天。

”当时封赏的诏书已经写成,拿出来给昙首看,昙首说:

“近日的事情,叛乱将要形成,凭借陛下英明快速决断,所以罪人才被诛杀。

我等虽然得以仰借天光,报效微薄之力,怎么可以乘国家发生灾难之时,以此作为自身的幸运。

陛下虽然想要偏袒我,面对秉笔直书的史臣怎么办?

”皇上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所以封官的事就搁置了。

  当时王昙首的哥哥王弘担任录尚书事,又担任扬州刺使,昙首被皇上宠爱信任,在两宫任职。

彭城王义康与王弘在一起任职,心里常常怏怏不乐,又想得到扬州刺史的职位,在言语上也表现了出来。

因为昙首在朝廷任职,义康担心他分了自己的权力和职位,更加不高兴。

  昙首一再乞求皇上到吴郡任职,太祖说:

“哪有想要建造大厦而遗失栋梁之材你?

贤兄接连多次称自己有病,坚决辞去州官职位,将来如果同意了你的请求,这个职位不是您又是属于谁呢?

哪有到吴郡任职的道理。

”当时王弘长期生病,多次请求辞职,皇上不答应。

昙首劝王弘分出府中一半的兵力给义康,义康才高兴起来。

  元嘉七年,昙首去世。

太祖为他的死而悲恸,中书舍人周纠在一旁侍侯,说:

“王家将要衰败,所以贤能的人先死了。

”皇上说:

“只不过是我家衰败罢了。

【全国卷Ⅱ】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2、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解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

“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

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文言文+诗词鉴赏)限时训练三

组别:

姓名:

北京卷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

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

颍川多豪强,难治。

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延寿欲更改之,教之礼让。

恐百姓不从,乃历召

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

长老皆双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

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

,春秋乡射,陈钟鼓管统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开武,设斧铖旌旗,习射御之事。

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

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

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

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

”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

,因瘖不能言。

延寿闻之,对掾史

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延寿止车问之,卒问:

“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

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延寿举手舆中曰:

“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归舍,召见门卒。

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

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释:

历召:

一一召请。

学言:

学校。

不殊:

没死。

掾史:

下级官吏的通称/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

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法:

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

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

希望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问以谣俗、民所疾苦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B.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微斯人,吾谁与归

C.高酒具食,亲与相对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D.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

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B.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

里弄等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骑吏一人至后,敕功曹议罚白

理解:

骑吏不守时,延寿命功曹拟定处罚并且公布

D.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理解:

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

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A.

B.

C.

D.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韩延寿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解析:

6.A欺负:

欺骗,对不起。

7. A项使后面的“疾苦”一词名词化/与“为”一同构成被动句式。

C项他们/你。

D项于是/乘机。

  

 8.亏:

对……有损。

大化:

良好的社会风气;D句应译为:

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有损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吧。

9. ③是吏民对韩延寿理政方法的反映,⑤是诸生代门卒的原因,⑥是骑吏父亲的做法,都与韩延寿理政特点无关。

10.D项“严格约束下属”错。

【参考译文】

韩延寿字长公,是燕地人。

霍光提拔韩延寿到颍川担任谏大夫。

颍川多豪强大户,难以治理。

在这之前,赵广汉做太守,忧虑颍川同类的人为私利相互勾结的风气,所以结合串通官吏百姓,让他们相互揭发,颍川从此把这当作风气,百姓之间产生很多怨怒仇恨。

韩延寿想改变这种风气,教育百姓以礼让为先。

恐怕老百姓不听从,便召集郡中被乡里人信任的长者老人数十人,摆酒设宴,亲自与人们相互应对,用礼节迎接,询问徭役、风俗及百姓所痛恨、困苦的,给他们陈述和睦相处、亲近友好、消除嫌怨的方法。

年长的人认为便利,可以推行,于是和他们商议制定婚丧嫁娶的仪礼规格,要人们大体依照古礼,但不能越过法律,老百姓遵从他的教导。

几年后,韩延寿迁官为东郡太守,黄霸代替了他的官职,就沿袭他的做法而把政事治理得很好。

韩延寿作为官吏,崇尚礼节仁义,喜好古代教化,所到的地方一定聘用贤士,以礼相待,他广泛征求意见,善于接纳劝谏的良官;修建学校,在春天、秋天举行乡间射戏,陈设钟器,弹奏乐器,倡导官职调动、宾主相见的礼节,等到汇集考试练习比武时,设置刀斧旗帜,练习射箭和驾驭车马的本领。

修建城墙,收取赋税,事先宣告它的日期,来期望一起完成这件事,官吏、百姓严肃畏惧而跟从。

又设置了正、五长,带头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准容留坏人。

乡里之间有不正常的情况,官吏就会立即知道,坏人不敢进入他管辖的边界。

刚开始人们好像觉得麻烦,后来都因觉得便利而安于他的管理。

他接待官吏,给以很多的恩惠但纪律严明。

有人欺骗或辜负了他,他总是自己责备自己:

“难道是我对不起他们吗?

他们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呢?

”官吏听说后,都自己非常后悔,有的竟然自杀,经抢救,人没有死,但因此成了哑巴说不出话来。

延寿听说了,对着掾吏流下了眼泪,派医官诊治,厚待他的家人。

韩延寿有一次出行,临上车,有一个骑马的官吏迟到了,他便下令让功曹把处罚的结果上报给他。

等回来到了官府门前,有一个门卒挡住了他的车,希望韩延寿听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韩延寿停下车问他,门卒说:

“今天早上您驾车出门,我等了很久您还没出来,我的父亲来到官府门前,不敢进去。

我听说后,急忙出去迎接,恰好您登车出门。

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这)岂不是有损教化吗?

”韩延寿在车上挥了挥手说:

“如果没有你,我差点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

”回到官舍,他就召见了门卒。

门卒本来是个书生,听说延寿贤能,只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