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4639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docx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第一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二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三篇: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第四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第五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1)更多相关范文第一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中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

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

神的数学课程体系。

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

(课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

怎样分比较公平呢?

(平均分)板书:

平均分。

师生交流:

“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请拍手表示!

”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

”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

”(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

(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

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

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

(课演示)

b:

(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

“1/2是什么意思?

”(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

并结合课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

(板书课题:

认识分数)

教师做到了: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课演示):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

(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

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

(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

(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

(课演示)

小结: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

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课演示,学生读)

3、谈话:

“分数该怎样写呢?

”(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

“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

”(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

“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

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

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

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

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

还有不一样的吗?

(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在这里做到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解答问题。

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

1/2、1/4、1/8,让学生读出各数。

谈话:

“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

”(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

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出示第3题)谈话:

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

(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

(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出示第5题)指名读

题目,并说出

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其教学特点是:

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

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

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

《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

《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

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

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

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

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

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

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

这时老师提出:

“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

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

“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

结合课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

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

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

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推荐打开范文网:

.haoWord.)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

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

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

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所以,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受尊重。

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

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

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

我在课堂中经常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教学工作苦乐相伴。

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第二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伏潭二小何银先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教学感受,好的教学预计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阒重要作用。

现低教学理念教师教学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

因此,内化学生或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教法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参与,主动探索,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合理地分析教学内容

一节数学课教学的成败,教学内容的呈现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教师必须能多样地、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的分析,就是希望教师不仅考虑本节课所教的知识,更要考虑到本节课后蕴涵的潜能。

如小学数学中知识的迁移:

由刚开始的表内乘法→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百分数乘法,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

二、合理地分析学生情况

教学设计必须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学习困难,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事倍功半或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老师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的视界。

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仅仅依靠经验,有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合理地确定教堂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看这种教学目标有没

有价值,能否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某种积极的变化,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个性需要。

所以说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而服务的。

《教学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民价值等几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体现数学教育的多方面价值,教学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为此,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有新的收获,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了任务。

四、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

在设计活动时,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教学进行差异化处理。

教师:

导入→提问→探究(组织学习、交流)学生:

动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练习等,准备:

教具、学具、课等,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是为了完成和达到教学目的而设计的,为此,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

五、合理地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是对个人本自身的教学进行批判和反省的过程,一节课下来,静心反思,及时记下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思考再交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教学,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了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避免无效性教学。

通过教师合理地设计、安排,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住,再接再励,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好,更出色!

第三篇: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套系统过程。

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它也是一门艺术,必须融人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强化基础学情分析找准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

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学生的知识储备。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

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

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2.学生的思维能力。

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

“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

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

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

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3.学生的数学素养。

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

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批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

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但是四维目标,只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不是每节课设计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分解、细化,生成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

2.设计好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

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组织好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

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

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

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

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

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三、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

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第四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除法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图片。

学具准备:

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

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俩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爸爸买了8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呢?

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

(板书课题:

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

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汇报分的情况。

(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师:

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

说说你的想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同样多、一样多)。

活动二:

(1)师:

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

(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动三:

认识平均分。

(1)师:

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事发愁呢。

(出示):

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

同学们帮帮它们吧。

(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交流汇报:

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

结论:

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

(板书)

活动四:

巩固平均分。

(1)师:

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

(出示

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

怎么分?

谁来圈一圈。

(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

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

来,帮爸爸摆筷子。

(33页第1题,课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

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师:

猴爸爸拿出9个汽球要平均分给4个客人,大家帮猴爸爸分一分。

(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四、总结全课。

师:

今天同学们帮助小猴解决了分东西的难题,小猴谢谢大家!

请大家回想一下,你从中学到了那些知识?

板书设计:

分桃子

1和72和63和54和4

同样多一样多

把每一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3册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针对这样的目标我在教学前设计了这一课的教案。

从两个教学班的授课结果来看,本节课教学效果有忧有喜,现结合本课教学实录将教学中值得思考的地方记录如下:

一、成功之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所以,一上课我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抓住儿童心理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小猴分桃子》,童话故事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话故事里得到满足,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一开课就能牢牢抓住整个课堂上的学生。

随后我又创设了:

你能用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吗?

让孩子感觉融入到童话故事中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去从事分桃子的活动。

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以小猴一家一天的生活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猴分完桃子,猴爸爸又请小猴来分6个小木块;分完小木块小猴又去看望好朋友小猫和小狗,帮助小猫小狗解决了所遇到的难题等等。

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充分感知分的过程。

整节课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随着故事的展开教学目标也在得以一个一个的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爱心也得到发挥,他们是在帮助小猴、小猫、小狗这些儿童非常喜欢的动物解决问题中度过。

学生在课堂上有分有和,兴趣盎

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不足之处: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找出不足,探究不足产生的原因,促进今后的教学。

通过失败之后的反思,使我们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学目的。

第五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1)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苏教版上册《认识图形》

教材第11——1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知道可以按边数给平面图形分类.

2,让学生通过图形的折,剪,分,拼等操作活动,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变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和合作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边的概念,明白图形按边的数量分类,命名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认识并能正确拼摆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谈话:

暑假中,工人叔叔要给我们学校的地面进行整修,就买来了这两种形状的地砖,(电脑出示)地砖的面是什么形状呢?

生回答:

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上标出名称)

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物体的表面有不同的形状,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认识图形。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

同学们,长方形,正方形就像兄弟两个,他们还有个共同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猜猜看指名几人猜一猜(四边形).

师:

你们为什么称它是四边形呢?

指名学生说.

教师赞同学生的意见,“四边形”.

师:

那什么叫四边形?

我们就先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