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006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云南省昆明市届高三摸底调研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云南省昆明市2016届高三摸底(10月)调研测试文科综合试题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48分)

24.秦朝“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的制度设计是

A.三公九卿制B.推行郡县制

C.土地私有制D.统一了货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所谓的传统领主即为诸侯王,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则得益于国家的统一,由此可见所选的应为对分封制的否定,同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的,即为郡县制,所以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

25.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在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备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

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

盐铁官营

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B.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C.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D.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的盐铁官营,属于官营手工业的一种表现,即政府垄断了盐铁的生产、销售,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所以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经济·官营手工业

26.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秦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隋唐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宋元坊市界限的打破与营业时间限制的突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

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

C.发展阶段特征明显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描述了不同时期商业的发展情况,不存在国际对比,所以排除A,没有涉及其发展的阻碍因素,排除B,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材料所述为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所以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发展演变

27.清代海关货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

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

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3278.463两银。

清政府的税收政策

A.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B.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C.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只许广州十三行从事对外贸易活动,对外来船只征收重税,所以选A,B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清代的经济政策·闭关锁国

28.1840年后,时人有诗: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材料反映了中国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D.对外贸易居出超地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到中国倾销商品,掠夺蚕丝等原料,“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中国的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说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所以选A.

考点: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

29.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

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

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A.阶级矛盾激化B.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C.民族矛盾缓和D.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所述为要求清政府惩办抗击外国侵略的中国将领,结合所学可知该条约内容属于《辛丑条约》,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辛丑条约》

30.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在“要不要推翻清政府”的问题上,革命派认为,必须坚决推翻“蔑弃我国家权利之异族专制政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满洲去,则中国强”。

革命派此立论的缺陷在于

A.斗争目标不够明确B.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C.斗争方式脱离国情D.忽视国内民族平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满洲去,则中国强”,可知其把斗争矛头指向了满族,这一做法不正确,有着浓厚的大汉族主义色彩,当时反对的应该是腐朽的清王朝,即满族贵族,而不是所有满族人,此做法忽视了民族平等,所以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

31.图5反映的史实是

A.国共合作打军阀B.世界合作反法西斯

C.国共合作打日本D.中苏友好反对美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图片中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党旗判断,图片反映的信息为国共合作,抗击外来侵略,结合所学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为大革命时期,但打击北洋军阀是主要任务,所以排除A,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抗日

32.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出现了三个分属不同背景的政治派别:

代表平原地带氏族贵族利益的平原派;代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海岸派;代表山地贫穷农牧民的山地派。

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海岸派利益的是

A.颁布“解负令”B.划分四个选区

C.设四百人会议D.划分公民等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梭伦改革时期按财产的多少来划分公民等级,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级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公民地位也随之提高,能更多的参与到城邦事物,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利益,所以选D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梭伦改革

33.英国高度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精细的劳动分工,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由许多细小的单一操作工序完成。

工场手工业的复杂分工

A.提高了生产劳动的技术性B.生产劳动操作日趋复杂化

C.为机器取代手工创造条件D.反映英国的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材料所述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为机器的发明创造提供了实践基础,所以选C

考点: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条件

34.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美德工业产值超过英法B.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C.老牌国家经济陷入停滞D.垄断组织推动生产力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表格为经济增长率,不能直接看出经济总量,所以A不正确,英法等老牌国家增长缓慢,而非停滞,所以C不正确,表格不能反映出垄断组织的作用,所以D不正确,增长率的不均衡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以选B.

考点: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35.20世纪发生许多特有的政治事件:

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在这个世纪;人们第一次组建了世界范围的政治性国际组织;以十月革命为开端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

以上政治事件最能印证20世纪

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B.世界局势多极化发展趋势

C.世界整体联系日益紧密D.两种社会制度共存与斗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所列举三个政治事件都突出了一点,即世界性,范围比较广,所以选C,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排除A,材料所述没有涉及到国际关系格局,排除B,没有体现两种制度之间的斗争与较量,排除D。

考点:

史学常识·史观·全球史观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期。

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

中国的古典并没有丧失,只是经过韩愈以后重新检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影响,包括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分别在中国扎根。

唐宋时代,外来的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

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

在此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李翱的工作,终于引发了后来理学、新理学和禅宗的活跃气象。

材料二

1096年,欧洲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动,通过东征,欧洲人发现在教会垄断的文化圈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

特别是他们发现古希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被教会一手遮天,不为欧洲一般人所知。

东征带回的许多古希腊文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

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

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欧洲人重新发现过去、并开始认识远方的人类文明,他们扩大了视野,不再甘于只接受独断的基督教文化。

他们重新认识古典,并且设法将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作一番融合。

一一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背景。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以及对文明发展的启示。

(13分)

【答案】

(1)唐宋文化复兴:

中外及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频繁;(2分)经济繁荣:

文化政策开明;科举推动文化教育发展。

(任答2点4分)

西方文艺复兴:

十字军东征客观上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2分)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宗教神学价值观,解放思想。

(4分)

(2)相似之处:

传统文化的基础;外来文化的影响:

社会发展的要求。

(6分)

启示:

文明发展需要开放、交流:

文明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政治支持;文明发展需要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

(7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小问背景,需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思考,据材料一“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影响,包括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分别在中国扎根。

唐宋时代,外来的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

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

”可知思想文化方面唐宋时期中外及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频繁,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思想文化方面还有科举制的推动,经济方面经济繁荣发展,政治方面文化政策开明,据材料二“1096年,欧洲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动,通过东征,欧洲人发现在教会垄断的文化圈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东征带回的许多古希腊文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和“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可知思想文化方面十字军东征客观上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据材料二“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欧洲人重新发现过去、并开始认识远方的人类文明,他们扩大了视野,不再甘于只接受独断的基督教文化。

他们重新认识古典,并且设法将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作一番融合”可知阶级方面和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宗教神学价值观,解放思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2)第一小问相似,据材料一“中国的古典并没有丧失,只是经过韩愈以后重新检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材料二“特别是他们发现古希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被教会一手遮天,不为欧洲一般人所知。

东征带回的许多古希腊文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可知传统文化的基础,据材料一“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影响,包括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分别在中国扎根。

唐宋时代,外来的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

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和材料二“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

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欧洲人重新发现过去、并开始认识远方的人类文明,他们扩大了视野,不再甘于只接受独断的基督教文化。

他们重新认识古典,并且设法将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作一番融合”可知外来文化的影响,据材料一“在此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李翱的工作,终于引发了后来理学、新理学和禅宗的活跃气象”和材料二“他们重新认识古典,并且设法将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作一番融合”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小问启示,从第一小问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可知文明发展需要开放、交流,同时还可知文明发展需要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据文化复兴的背景可知文明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支持。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产生;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大事记》等

上表反映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概括其特点并说明原因

【答案】评分说明:

概括特点基本准确,根据史实对特点形成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不得少于两个阶段,每个发展阶段6分,特点2分,原因4分。

示例一:

特点: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政府办学:

重工轻理,削弱人文学科。

(任答l点得2分)

原因:

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计划经济的反映;“一边倒’’外交政策下受苏联高等教

育模式的影响:

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

(任答2点4分)

示例二:

特点:

2000年办学方式多样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

(任答1点得2分)

原因:

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办学弥补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

(任答2点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第一小问特点,需要选定时间段,结合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内容概括,如选定1952年,据材料“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可知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据材料“政府接办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可知政府办学,据材料“重工轻理,取消不少学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学科”可知重工轻理,削弱人文学科,再如选定2000年,据材料“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办公办民(如独立学院)三种方式并存的局面,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可知办学方式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第二小问原因,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如选定195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方面计划经济的反映和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政治方面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一边倒”外交政策下受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如选定2000年,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方面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政治方面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办学弥补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

考点: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特点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初年,文帝、景帝吸取秦亡于严刑苛法的教训,改革刑罚制度。

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废止。

秦代时诽谤和妖言罪皆受重刑,文帝下诏废除。

秦代大多数罪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文帝诏令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使“罪人有期”。

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文帝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

但笞数既多,往往是笞未毕而人已死。

因此景帝时,两次下令减少笞数,并对执行笞刑的刑具和执行方法作了具体规定,“自是笞者得全”。

肉刑废除后,刑罚主要为笞刑、劳役刑和死刑,隋朝《开皇律》正式确立了封建制五刑:

笞、杖、徒、流、死,并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一一摘编自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文景时期刑罚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景时期刑罚改革的影响。

(9分)

【答案】

(1)内容:

废除“收孥相坐律令”;废除诽谤和妖言罪;确定劳役刑的期限;用笞刑代替肉刑;减轻笞刑。

(任答3点6分)

(2)影响:

减轻刑罚,缓和了社会矛盾:

保留了劳动力,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

为封建制五刑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9分)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文景帝的改革·内容及其影响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在清末预备立宪中,清政府以“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筹设咨议局。

各省督抚对咨议局之议案有裁夺施行之权,对咨议局有监督、勒令停会和奏请解散之权,但本省督抚如有侵夺咨议局权限或违背法律等事,咨议局得呈请资政院核办。

1909年,除新疆外,全国21省咨议局成立。

咨议局议员全部由选民选举产生,这在中国尚属首次。

绝大多数咨议局会前都制定了议事细则、旁听规则、办事处办事细则等。

咨议局开议后,提出的议案主要包括保护咨议局职任权限、收回利权、纠举不法官吏、发展实业、发展新政宪政、减轻百姓负担、兴修农田水利等几个方面。

议员们经常与督抚进行斗争,如云贵总督出告示要将盐价每百斤加价一两,云南咨议局认为增税累民,要求取消告示,进而决定停止开会,集体辞职,迫使其妥协。

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政府的覆亡,咨议局的活动退

出了历史舞台。

一一摘编自侯宜杰著《20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咨议局的主要职能。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咨议局在近代民主宪政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9分)

【答案】

(1)职能:

陈述民情民意;提出议案;监督政府施政。

(6分)

(2)作用:

提出了利国利民的议案,一定程度限制了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

咨议局的议员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6分)但咨议局职权受到督抚制约,缺乏政治经验,运行时间短,收效甚微。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可以得出咨议局的职能之一为陈述民情民意;依据“本省督抚如有侵夺咨议局权限或违背法律等事,咨议局得呈请资政院核办”,可以得出咨议局有监督政府的权力;依据“咨议局开议后,提出的议案……”可以得出,咨议局有提出议案的权力。

(2)依据材料“议员们经常与督抚进行斗争,如云贵总督出告示要将盐价每百斤加价一两,云南咨议局认为增税累民,要求取消告示,进而决定停止开会,集体辞职,迫使其妥协。

”可知,咨议局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官员起到了限制和制约的作用;咨议局议员全部由选民选举产生,这在中国尚属首次,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但其权力也受地方督抚的制约,作用有限。

考点: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咨议局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英国和法国同样热衷于批准凡尔赛条约中关于“战争罪行”和“战争罪犯”的条款。

德国和协约国政府经过长期的争吵之后达成了妥协,根据这一妥协,德国政府同意把12名被告带到设在莱比锡的德国最高法院,协约国则作为起诉人。

经过审讯,6名被告被定有罪,并被判处有期徒刑。

如果在群情激昂的日子里,协约国政府同意做出相应的安排,而且如果他们也愿意把被德国指控犯有同样违法行为的他们自己的任何国民交付审讯,那么整个诉讼程序或许会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创新,并且会成为人类要求使国际法成为一种现实有效的法律保证。

一一摘编自E.R.卡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材料二

德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尤其严重,面对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形势,政府显得软弱无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解决失业问题,希特勒提出了一整套大胆的公共工作计划,从而骗取了民众的支持。

在1932年举行的大选中,纳粹投票支持率飙升到了37%以上,此后,纳粹轻而易举地成为了德国国会中的最大集团。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正式当选为德国总理。

就这样,德国民主走向了毁灭的道路。

一一摘编自尼尔·弗格森<世界战争一一二十世纪的冲突和西方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E.R一卡尔关于审判战犯的观点并简析其合理性。

(7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民主走向了毁灭道路”的原因。

(8分)

【答案】

(1)观点:

交战双方都应对战争负责和接受审判。

(3分)

合理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为瓜分世界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因而双方都应对战争负责。

(4分)

(2)原因:

《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掠夺性惩罚,激发了德国人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

魏玛共和国政府软弱无能:

经济危机加剧了政治危机;希特勒和纳粹党骗取民众广泛的支持,建立独裁政府。

(8分)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和约的影响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

“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他(指资本家)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他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每一个人在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任何阶级相竞争。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中用同情的基本原理阐释了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

他认为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去帮助别人,并将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种植在人的心灵之中。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希望通过美德的培养来改善商业社会的弊端。

一一摘编自侯红霞《亚当·斯密的美德理论》

(1)根据材料,概括亚当·斯密思想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当·斯密思想产生的背景。

(9分)

【答案】

(1)内容:

人有自利性:

市场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强调自由竞争;商业活动应该受道德的约束。

(6分)

(2)背景:

英国议会民主政治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开展,重商主义已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对个人财产、权利的尊重;商业文明冲击传统道德规范。

(任答3点9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依据材料“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可以得出人有自利性;依据材料“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可以得出市场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依据“都应听其完全自由,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任何阶级相竞争”可以得出强调自由竞争;依据“他认为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的约束”可以得出商业活动应该受道德的约束。

(2)本题考查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可以从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加以回答,即英国议会民主政治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开展,重商主义已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对个人财产、权利的尊重;商业文明冲击传统道德规范等。

考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亚当斯密·经济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