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019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 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北京市房山区房山中学高一语文第三单元《过秦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

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

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特别是第五自然段对比分析处应认真理解。

其几项力量的对比是:

陈胜<九国<秦国<秦朝。

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强秦亡于陈涉,其结论推出中心论点。

这种顺理成章,极有说服力的写法应仔细体桧。

2.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3.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4.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四)美育渗透点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

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学法指津

读。

本文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后的,气势充沛,一气呵成。

初读时不要中断,不要旁及其余,以形成整体感。

理。

在读的基础上划分结构,理出头绪。

用列表形式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

如:

(1)孝公:

崛起

(2)“五王”:

强大兴(攻)(3)始皇:

统一(4)二世:

灭亡亡(守)(5)亡因: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析。

即是对内部层次的理解。

第一段,要抓住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施政方针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段,要注意领会作者极写诸侯约从反秦的强大阵容和不可抗衡的声势的意图(用以反衬秦之强大,为下段写秦统一全国已成定局蓄势);第三段,分析秦创建大帝国之后怎样转入守势,从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的必然性;第四段,要明确作者写陈涉亡秦而采用寓褒于贬的写法的用意(秦民心丧尽,自取其祸);第五段,分析内部层次以及与全篇的关系(①从不同的角度将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进行对比,提出问题。

②归纳中心论点,解决问题。

在第二层次中,均有与上文相照应的句子:

前4句照应一、二段,中间5句照应三、四段,最后照应“成败异变”二句,顺势回答了第一层留待解决的问题)。

诵。

即是深入领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骤。

诵读时一定要注意语气。

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

本文虽为史论,但语言上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诵读时要细加品味。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

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

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课时安排:

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3、背诵。

第一课时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

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教学要点

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一段:

写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和基本国策及秦开始强盛。

对内:

商鞅变法,发展生产,扩充军备。

对外:

实行“连横”,各个击破。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

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而在对待个人不幸遭遇方面则表现为悲观失望。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其文章,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政论文集《新书》十卷,散文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

《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3.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规劝汉文帝吸取秦王朝不施仁政导致覆亡的教训,防止重蹈覆辙。

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二、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诵带,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轸(zhěn)镞(z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

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系(xì)颈践华为城()

2、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如何理解这句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3、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

“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三、研习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朗读指导:

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本段,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

同时让学生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从而明白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是一般的规律。

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

下面各段的朗读指导仍围绕逻辑停顿进行,教案不再赘述。

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作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

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

突出强调两点:

其一,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3.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

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

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思考和练习”一已读到),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

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

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5.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

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

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

”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6、集体朗读第一段。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

2.熟读课文。

3.书面翻译第1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第二段:

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第一层:

写三带秦君的功业。

第二层:

写列国合力对付秦国。

运用对比,反衬秦国的强大。

第三层:

九国兵败,臣服于秦。

第四层:

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度到下文。

第三段:

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一层:

写秦始皇的“攻势”。

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正面铺叙中现出暴政的“魔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第二层:

写秦始皇的“守势”。

实行愚民政策,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

运用排比和夸张手法,展秦盛极一时的气势,以反寸下段秦的迅速灭亡。

3.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

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

一、研习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

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

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

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

“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

其二,不“达”、不“雅”:

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

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2.指名让学生口译第2段,其他学生(或教师)订正。

3.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分4层:

“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1层,“诸侯恐惧……已困矣”是第2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3层,其余是第4层。

(2)分2层:

“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1层,其余是第2层。

(3)“弱国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延及……国家无事”应单列一段。

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这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

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

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文、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

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

第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

所以第三种意见似不可取。

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

作者按时间先后和建树状况把五位国君分为两类来写:

前者评写,后者略写,但不管评略,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

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3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

第一种分法实际上是把第一层的3个小层与第二大层并列,这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

说明:

若有学生问,作者为什么把前三位国君合写而不—一独段分写?

亦可参看上面分析,从中找出答案。

4.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

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

这种说法对不对?

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

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

“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

第2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取合起来的九国诸侯。

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

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

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

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指名或集体诵读第3自然段(有条件的可跟随录音读几遍),然后从本段挑出典型的例句,附上或正或误的译文,让学生指出正误,说明理由(可用小黑板出示例句,口述所附译文)。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明确:

A、B均有误。

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

(2)句可知。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

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明确:

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

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明确:

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

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明确:

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镝”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

B、(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明确:

A有误,原文“践”不是课文注中的“践,踏。

”(课文注释有误),而应是《康熙字典》引《释文》的“践,借也”当凭借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

B正确。

提示:

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起码要从以下几点检查:

其一,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语词或遗漏的语词;其二,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其三,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2.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

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

“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研习第4、5自然段,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见解,评说其进步性及局限性。

第四段:

写陈胜起义的情况和秦的结果。

极力详述陈涉出身低微,起义仓促,士卒弱小,兵器劣钝--平凡之极。

“然”字一转,突出了“小”但不可忽视,正因为人们恨秦,故仁义不施而使整个天下都是秦的敌人,终使秦王朝的守势狼狈不堪,为主题的昭彰作了铺垫。

第五段:

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第一层:

指出秦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呼应开头)。

第二层:

将陈涉的实力和九国对比,呼应3、4段,设问导出结论,这正表明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即:

提倡仁政,反对暴政。

第三层:

将陈涉与秦国实力对比,得出结论“仁义之不施……”。

2.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翻译练习。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3自然段。

2.检查第4、5自然段的译文,着重检查容易误译的典型句子的翻泽。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文:

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氓、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谪戍边的征夫。

指正如下:

“瓮牖”解释如课本注释,不当“用破瓮遮住窗户”讲。

“氓”即耕田人,课本已有注解,译文中括号内字多余。

(2)才能不及中人。

译文:

才能不如中等人才。

指正如下:

“中人”,课本注“平常的人”,能够讲通,译文不必标新立异,应尽量与注释吻合。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译文:

(他)又是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指正如下:

“蹑足”应取引申义,“行伍”译为“戍卒行军途中”不妥,整个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不达不雅。

(4)天下云集响应。

译文:

天下人如同阴云一样集聚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

指正如下:

“云”译为“阴云”与原句所表达情感不一致。

(5)崤函之固,自若也。

译文:

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

指正如下:

“自若”的“自”不是“自然”的意思,辞书注“自若”为“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6)非及向时之士也。

译文:

(又)不及九国的士人。

指正如下:

“向时”应译出,可译为“不能赶上先前九国的士人”。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译文:

一个匹夫发难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

指正如下:

“夫”即“人”,“匹”,“一个”的意思,用“一个”限制“匹夫”,没有必要。

“七庙”属借代,应在译时直接用本体事物名词“国家”。

检查方法:

可采用上面办法或让学生解释有关文言词,可以让学生读某句自己的译文。

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订正或老师讲评。

二、研习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第4自然段导读:

如课本“预习提示”所言,“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

这和“过秦”有什么关系?

作者为什么要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淬、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联系上下文,通过比较来探求,而不要孤立地就本段苦思冥想。

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会这种比较,我们先来做如下练习:

(1)读本段和上段有关内容,填写下表:

地位

出身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状况

地理条件

陈涉

瓮牖枢之子人,迁徙之徒

行伍之间

数百

疲弊之卒

斩木为兵

阡陌之中

秦始皇

至尊

王侯之家

万乘

“良将”“信臣精卒”

“劲弩”“利兵”

“据亿万丈之城”“全千里”

(2)我们之所以将陈涉与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但“余威震于殊俗”,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

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国的力量不强大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

(3)从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可以看出陈涉起义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从本段对陈涉的地位、出身等叙述看,陈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说的因为秦“振长策而御宇内”和“隳名城,杀豪杰”,而是因为秦“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从第2自然段中,知山东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招致人才的办法是“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从本段“天下云集响应,赢穆而景从”来看,“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的原因,并非是陈涉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内”“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等,总之一句话,如下段所说的,是因为秦“仁义不施”。

2.小结:

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

“陈涉起义,天下响应”从出身地位、个人素质、起义军成分武器、起义的影响、起义结果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二)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第5自然段导读:

第五段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议论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

用来对比的材料分别见于上文哪一段?

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