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5474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5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

北京市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北京市2004-2012年9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2012北京卷)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

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

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

人殆之,不肯舍。

杖踵疑门,告曰:

“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

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

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

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

景淳流涕曰:

“我累君矣。

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

”疑曰:

“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景淳曰:

“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

”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

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

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

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

疑问故,归谓妇曰:

“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

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

”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

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见疑者皆曰:

“善士,善士!

”疑读数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

太史氏曰:

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

①执业:

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

②汛室:

汛,洒水。

汛室,指打扫房间。

6.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假:

借用

B.景淳竟死竟:

居然

C.反赆以货,遗归赆:

赠送

D.人用是多疑名多:

称赞

7.下列各组词语句中。

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人莫舍我然独好周人急

AB

吾宁舍之而受祸然其行最著

恐为他人得何以为报

CD

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妻卧草中以号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仗踵疑门,告曰

拄杖走到张疑门前,对他说

B.不少见颜面

没有稍微路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C.志其数而封识之

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

D.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二,文言文阅读

6、【答案】B

【解析】此处“竟”应该是表示结果的副词“终于”“最终”“终究”,而并不表示出乎意料,因此不可能是“竟然”。

7、【答案】D

【解析】A两个“舍”都是动词“收容”“安置”的意思。

B两个“然”都是转折连词“然而”“但是”。

C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

D前“以”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以”表修饰。

尽管前“以”不好翻译,但后“以”用法比较明确,用代入比较法即可知道两“以”不同。

8、【答案】D

【解析】“寄其里人家”译为“寄送给景淳家”有误。

从下文可知,李疑是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取包裹的,因此之前肯定没有寄送包裹的事情。

此处的“寄”是“寄存”的意思,“其里人家”指的是李疑的邻居家。

9、【答案】C

【解析】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感恩”。

(2012北京卷)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头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12、【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

扁鹊请除之。

左右曰:

“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曰:

“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如此知秦国之政也。

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解析】上下文意思并不难懂,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除之未必已也”的也字断到下半句,断成“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就错了。

此外并无难点。

(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

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

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

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

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

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

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阵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

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

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注】①:

弯曲。

②河上:

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

③涔:

积水。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难成而易败者败:

毁坏

B.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易:

平坦

C.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反:

返回,这里指收回

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略:

简略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

“略行”的意思是“大节”,“略”可以作“大体,简要”解。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B.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C.使曹子计不顾后

使管仲出死捐躯

D.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论其臣也

【解析】选C。

都是连词,假如。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就。

B项,“为”,介词,替/动词,是。

D项,“臣”,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臣子/名词,臣子。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以为平

D.遁逃奔走,(然)不死其难,不可谓勇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分句间关系的理解能力,是文言文翻译的前提。

A项为承接关系,B项为假设关系,C项为转折关系,D项为因果关系,所以在“不可谓勇”前加“故”。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小事委曲、大事伸张,圣人是这样的处事原则;小处可以弯曲,大处必须站直,君子是这样做的。

周公有杀害亲兄弟的精神负担,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夺国政的恶名,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的正义行为弥补了杀害兄弟的缺憾,齐桓公用称霸天下的功绩抵消了他的丑事恶名,所以两位还都算是圣贤者。

假使因为其人有些小的过失而抹杀了他的优点,那么天下就再也难以有圣王和贤相了。

所以,眼睛稍有疵点,但只要不妨碍看东西,就不必用火炙烤;咽喉稍有不适,只要不妨碍呼吸,就不必凿开喉管。

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尽管小土丘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但这一地带仍不失平坦;水流急得会激起波浪,有时浪头高达数尺之高,但河水仍不失平静。

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打仗,屡战屡败,丢失国土数千里。

假使曹沫不作长远打算,不转身往后撤退,拔剑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中的败将。

然而,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害臊,他所感到的耻辱是不能很好地建立功绩。

于是他在后来的齐鲁柯地会盟中,拿着三尺宝剑,逼着齐桓公归还夺走的土地,这样使他在多次战争中丧失的土地于片刻之间便收了回来。

他的大智大勇也传遍天下,并为鲁国立下了功绩。

管仲辅佐公子纠并不成功,是不能说他聪明的;管仲又在公子纠和小白争权斗争失败后自顾逃命,不能为公子纠而敢于牺牲性命,这就不可以称他为勇敢的;管仲在被小白关押期间,并不感到这是耻辱,这就不能称他为贞节的。

有了这上述三种行为,一般的平民都不愿意与他交朋友。

君子更不愿意以他为臣子了。

但管仲却能使自己从牢狱中解放出来,并受到齐桓公的重用,执掌了齐国大政,九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

假使管仲在当初身处绝境,身陷囹圄之时就献出了生命,不从长计议,那哪会有以后助齐桓公称霸天下的功绩!

今天如果君王评价他的下属,不考虑他的功绩,不看到他的主要优点,而只是计较他的小节问题,这便是失去贤才的做法。

所以其人只要有大德,就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如果有可称赞的地方,就不必对他的不足之处吹毛求疵。

牛蹄踩出来的水塘是长不出鱼来的,蜂巢里是容不下鹅蛋的,这说明狭小的东西是容不下大东西的。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参考【答案】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说明:

单斜线处为必断句处,双斜线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10年北京卷)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善药。

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

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咸誉清。

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

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

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

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

“清蚩妄人也。

或曰:

“清其有道者欤?

”清闻之曰:

“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

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

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

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

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吾见蚩之有在也。

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求者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

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

世之言,徒曰“市道交”。

呜呼!

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

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柳先生曰:

“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

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注:

①市:

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雠:

这里指售出、成交③直:

价值,价钱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居:

聚积,搜集

B.积券如山券:

借据,欠条

C.未尝诣取直诣:

前往

D.终不复言复:

回答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队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

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躲起来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10.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

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孟子曰:

“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取材于苏轼《仁说》)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北京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5)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

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

败于定陶,从怀王。

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

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徒长沙,叔孙通降汉王。

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

“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高帝曰:

“得无难乎?

”叔孙通曰: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上曰:

“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

鲁有两生不肯行,曰:

“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吾不忍为公所为,吾不行。

公往矣,无污我。

”叔孙通笑曰:

“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

“上可试观。

”上既观,使行礼,曰:

“吾能为此。

”乃令群臣习肄①。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

仪:

先平明,谒者②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传言“趋”。

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

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

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

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静。

至礼毕,复置法酒。

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

觞九行,谒者言“罢酒”。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于是高帝曰: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赐诸生。

诸生乃皆喜曰:

“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取材于《史记·叔孙通列传》)

注:

①肄:

学习、练习。

②谒者:

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1)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

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

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

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

直至……终了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初即帝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答案】

(1)B

(2)C

【解析】“鄙”应该是“浅陋”的意思。

(3)A

【解析】A项中的两个“因”都是连词,“于是”的意思;B项中第一个“之”是“动词,到”,第二个“之”是“助词,的”;C项中第一个“以”是“介词,按照”,第二个“以”是“介词,与上下等词连用”;D项第一个“所”是“放在谓语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第二个“所”是“与‘为’呼应,表被动”。

(4)C

【解析】“兵”不是“士兵”,而是“兵器”。

【解析】②句是说高帝,与叔孙通无关;⑤句是说御史执法,也与叔孙通无关。

据此可排除另外三项,选B项。

(5)D

【解析】不是所有的鲁地儒生都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文中说“鲁有两生不肯行”。

  参考译文:

叔孙通是薛县人。

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跟随了他。

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熊心。

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去了,叔孙通便留下奉事项羽。

汉高帝二年(前205),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

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于是最后跟随了汉王。

  汉高帝五年(前202),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当时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

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

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

“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

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

”高帝说:

“该不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

”叔孙通说:

“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

”皇帝说:

“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

  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鲁地儒生。

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我们不违心替您办这种事,我们不走。

您还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们。

”叔孙通笑着说:

“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

  于是叔孙通就与征来的三十人一起向西来到都城,他们和皇帝左右有学问的侍从以及叔孙通的弟子一百多人,演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说:

“皇上可以试着来视察一下。

”皇帝视察后,让他们向自己行礼,然后说:

“我能做到这些。

”于是命令群臣都来学习。

  汉高帝七年(前200),长乐宫已经建成,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来朝拜皇帝参加岁首大典。

那礼仪是:

先在天刚亮时,谒者开始主持礼仪,引导着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摆设着各种兵器,竖立着各式旗帜。

谒者传呼“小步快走”。

大殿下面郎中官员站在台阶两侧,台阶上有几百人之多。

凡是功臣、列侯、各级将军军官都按次序排列在西边,面向东;凡文职官员从丞相起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

于是,皇帝乘坐“龙辇”从宫房里出来,百官举起旗帜传呼警备,然后引导着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

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的。

等到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大礼。

诸侯百官等坐在大殿上都敛声屏气地低着头,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向前,为皇帝祝寿。

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

最后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

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

大典之后,高帝说:

“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

”于是授给叔孙通太常的官职,赏赐黄金五百斤。

叔孙通出宫后,把五百斤黄金,都分赠给各个儒生了。

这些儒生都高兴地说:

“叔孙先生真是大圣人,通晓当代的紧要事务。

 

给下面文言文短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北京卷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

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

颍川多豪强,难治。

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延寿欲更改之,教之礼让。

恐百姓不从,乃历召1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

长老皆双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

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2,春秋乡射,陈钟鼓管统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开武,设斧铖旌旗,习射御之事。

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

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

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

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

”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3,因瘖不能言。

延寿闻之,对掾史4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延寿止车问之,卒问:

“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

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延寿举手舆中曰:

“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归舍,召见门卒。

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

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释:

1历召:

一一召请。

2学言:

学校。

3不殊:

没死。

4掾史:

下级官吏的通称/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欺负:

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过法:

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擢:

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