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1399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docx

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9北京高考二模语文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1.东城区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苏辙《贾诩》(节选),完成8-13题。

曹公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

贾诩言于公曰:

“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

若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

”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

方是时,孙氏之据江东已三世矣。

国险而民附,贤才为用,诸葛孔明以为可与为援而不可图。

而曹公以刘琮待之,欲一举而下之,难哉!

使公诚用诩言,端坐荆州,使辩士持尺书结好于吴,吴知公无并吞之心,虽未即降,而其不以干戈相向者可必也。

方是时,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于吴。

吴既修好于公,其势必不助刘,而玄德因可蹙矣。

惜乎谋之不善,荆州既不能守,而孙、刘皆奋。

其后公既降张鲁,下汉中,刘晔劝公乘胜取蜀,曰:

“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附也。

今举汉中,蜀人震骇,因其震而压之,无不克也。

若少缓之,诸葛亮善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人既定,冯险守要,不可犯也。

”公不从而反,天下皆惜晔计之不用。

春秋之际,楚子重伐郑。

晋栾武子救之,遇于绕角。

楚师还,晋师遂侵蔡。

楚人以申息之师救蔡。

晋群帅皆欲战,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谓武子曰:

“吾来救郑楚师不战吾遂至于此既迁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若不能克为辱已甚不如还也。

”遂全师而归。

夫兵久于外,狃于一胜而轻与敌遇,我怠彼奋,败常十九。

古之习于兵者,盖知之矣。

 用兵之难,盖有怵于外而动者矣。

力之所及,而义不可,君子不为也;义之所可,而力不及,君子不强也。

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问贾诩。

诩曰:

“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

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

据险守要,皆难卒谋也。

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

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

”帝不能用,遂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

是时帝始受禅,欲以武功夸示四方,贪得幸胜,未暇虑兵败势屈之辱也。

魏多谋臣,盖必有知之者矣,然皆莫敢言。

诩能言之,可谓不怵于外矣。

(节选自《栾城后集卷九》)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玄德因可蹙矣蹙:

窘迫

B.有度而迟迟:

迟钝

C.狃于一胜而轻与敌遇狃:

贪图

D.皆难卒谋也卒:

终于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若因旧楚之饶因其震而压之B.以兵入吴境以问贾诩

C.虽未即降虽以天威临之D.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于吴古之习于兵者

10.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5分)

11.根据文意,以下人物中不属于“不怵于外”的一个是()(3分)

A.贾诩B.刘晔C.栾武子D.魏文帝

12.请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并概括贾诩的用兵之道。

(6分)

13.《论语·述而》中有:

“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读了《贾诩》(节选),你认为贾诩是一个可以和孔子“行三军”的人吗?

请说明理由。

(4分)

 

8.(3分)D

9.(3分)C

10.(5分)吾来救郑/楚师不战/吾遂至于此/既迁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若不能克/为辱已甚/不如还也(断对一处得0.5分)

11.(3分)D

12.(6分)

第一次进言:

分析了当前形势,劝说曹操不要马上攻打东吴,而应以安抚手段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2分)

第二次进言:

分析敌方在“地利”“人和”上的优势以及我方的劣势,劝说魏文帝不可马上攻打吴、蜀。

(2分)

贾诩用兵之道:

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不打无把握的仗。

(2分)

13.(4分)答案要点:

贾诩是能与孔子“行三军”的人。

原因:

①可以和孔子“行三军”的是“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2分);②贾诩是一个用兵谨慎、谋划周密、以图战之必胜的人(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曹公占据荆州,迫使刘琮投降,想要顺长江东下,来攻打孙权。

贾诩对曹公说:

“您以前打败了袁氏,现在攻取了汉水以南的地方,威名远扬,军队的声势浩大啊!

如果凭借昔日楚国的富饶,来供给官兵,抚慰安顿百姓,(那么)江东可以不须劳师动众就平定了。

”曹公没有采纳他的计策,率军进攻吴地,最终在赤壁兵败。

正当这时候,孙氏占据江东已经三代了。

地势险要并且百姓归附,贤才被任用,诸葛孔明认为可以和(孙权)结盟却不可以图谋(夺取他的地盘)。

可是曹公用(对待)刘琮(的办法)对待他,想要一战就攻下孙吴,太难了!

假使曹公果真采纳贾诩的建议,稳坐荆州,派能言善辩的使者拿着(曹操的)书信与孙吴建立友好(关系),孙吴了解曹公没有兼并侵吞的心思,即使不立即投降,他也不会刀兵相见,(这)可以说是一定的。

正当这时候,刘玄德正凭穷途末路者的身份向孙吴借兵。

孙吴(如果)已经与曹公缔结友好(关系),那形势下一定不会帮助刘备,那么刘玄德就应该(陷于)窘迫了。

可惜啊谋划得不好,荆州没能守住,而孙权、刘备都很振奋。

那以后曹公迫降了张鲁,夺取了汉中,刘晔劝说曹公趁着胜利的气势夺取蜀汉,说:

“刘备是人中豪杰,有器量却迟钝,占据蜀地时间较短,蜀人没有(完全)归附(他)。

现在攻占汉中,蜀人震动惊惧,趁着他们惊慌失措而镇压他们,没有不成功的。

如果(行动)稍微延缓一些,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并且做了丞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并且做了将军,蜀人已经安定下来,凭借险要地势守卫要害之地,(就)不可以(再)攻打了。

”曹公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就回去了,天下都惋惜刘晔的计谋没有被采纳。

春秋的时候,楚国子重讨伐郑国。

晋国栾武子去救郑国,(两军)在绕角相遇。

楚国军队退走,晋军就进攻蔡国。

楚将率领申、息两地的军队救蔡国。

晋国的众位将军都想出战,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对栾武子说:

“我们来救郑国,楚国军队不出战,我们就来到这里(攻打蔡国),已经是转移(进攻目标)而杀戮。

攻击没有完成,又激怒楚国军队,开战(的话)一定打不赢,即使打赢了也不光彩,如果不能战胜楚军,就是更大的耻辱,不如回去吧。

”于是保全军队归国。

军队长时间在外(征战),贪图一次胜利就轻率地与敌人交战,我方疲惫敌方士气昂扬,失败常常是十次中有九次。

古来熟悉兵法的人,大概(都)明白这一点啊。

用兵的难点,在于被(军情)以外的(因素)影响而(盲目)行动。

力量能够达到,可道义不允许,君子不打(这样的仗);道义上可以做,可力量达不到,君子不勉强打(这样的仗)。

魏文帝刚接受汉禅位(的时候),想对孙吴、蜀汉用兵,拿这事问贾诩。

贾诩说:

“吴、蜀虽然都是不起眼的小国,(但都)仗恃地势险阻。

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理国家,孙权明白虚实大势,陆逊懂得军事形势。

(他们)占据险要地形守卫要害之地,都很难一下子图谋(得手)。

用兵的规律,先有胜算再出兵,估量敌人的力量(再)调兵遣将,所以用兵(的时候)不会失算。

我私下里忖度群臣,没有人是孙权、刘备的对手,即使借助天子的威势面对敌人,(我也)看不到完全胜利的形势。

”魏文帝没有听从(贾诩的话),于是发动江陵之战,士兵死伤很多。

此时魏文帝刚接受禅位,想凭借武功向四境炫耀自己的力量,贪图侥幸得到胜利,没有时间考虑打败仗(后)(国家)处于劣势的羞辱。

魏国(有)很多谋臣,大概一定有明白这个道理的,可是都不敢进言。

贾诩能说出这些话,可以说是不被(军情)以外的(因素)影响而(盲目)行动了。

2.西城区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3题。

文中子,王氏,讳通,字仲淹。

铜川府君,讳隆,文中子之父也。

开皇九年江东

平。

铜川府君叹曰:

“王道无叙,天下何为而一乎?

”文中子侍侧十岁矣,有愧色日夏、殷以下数百年,四海常一统也。

魏、晋以下数百年,九州无定主也。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一彼一此,何常之有?

夫子之叹,盖忧皇纲不振,生人劳于聚敛而天下将乱乎?

”铜川府君异之。

开皇十八年,铜川府君宴居,歌《伐木》,而召文中子。

子矍然再拜:

“敢问夫子之志何谓也?

”铜川府君曰:

“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资友而成者也。

在三之义,师居一焉,道丧已来,斯废久矣,然何常之有?

小子勉之,翔而后集。

”文中子于是有四方之志。

盖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碘,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

仁寿三年,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西游长安,见隋文帝。

帝坐太极殿召见,因奏《太平策》小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

帝大悦曰:

“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

”下其议于公卿,公卿不悦,文中子知谋之不用也,作《东征之歌》而归。

帝闻而再征之,不至。

四年,帝崩。

大业元年,一征又不至,辞以疾。

谓所亲曰:

“道之不行,欲安之乎?

退志其道而已。

”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就。

门人自远而至。

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千余人。

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

大业十三年,江都难作。

子有疾,召薛收,谓曰:

“吾梦颜回称孔子之命曰:

归休乎?

殆夫子召我也。

何必永厥龄?

吾不起矣。

”寝疾七日而终。

门弟子数百人会议曰:

“吾师其至人乎?

自仲尼已来,未之有也。

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

请谥曰文中子。

”丝麻设位,哀以送之。

(取材于《中说·文中子世家》)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铜川府君宴居宴:

安闲B.稽今验古稽:

计较

C.九年而六经大就就:

完成D.殆夫子召我也殆:

大概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生人劳于聚敛而天下将乱乎学《诗》于会稽夏瑛

B.铜川府君异之文中子知谋之不用也

C.不解衣者六岁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

D.作《东征之歌》而归帝闻而再征之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道无叙,天下何为而一乎王道仁政还没有推行,隋朝为何能统一天下呢

B.道丧已来,斯废久矣,然何常之有道义不被尊奉以来,这种风尚也被废弃很久了,然而局势不会恒定不变啊

C.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我与先生相见恨晚哪,上天是要赐给我一条生路啊

D.道之不行,欲安之乎王道得不到推行,就想天下安定太平吗

11.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5分)

①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2分)

②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

(3分)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子年纪轻轻就见识不凡,能从父亲的叹息中解读其心思。

B.文中子广泛拜师,发奋求学,以至于忙碌得来不及换装休息。

C.文中子从朝廷公卿对自己的态度预感到实现自己理想的渺茫。

D.文中子退而编撰先秦六经,广收门人弟子,终成为一代宗师。

13.“吾师其至人乎?

自仲尼已来,未之有也”,王通的学生认为王通是自孔子以来学问道德最完美的人,请根据文意,概述王通的弟子认为王通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的依据有哪些。

(6分)

 

8.(3分)【答案】B(考核,验证)

9.(3分)【答案】D(皆为承接关系)

10.(3分)【答案】C(“天以生赐朕”理解有误)

11.①文中子二十岁的时候,慷慨激昂,有帮助天下苍生的志向。

【评分要求】本小题2分。

(“冠”“慨然”各1分)

②仲尼去世之后,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不正在师父手里吗?

(仲尼去世之后,儒家文化是靠师父来发扬光大的)

【评分要求】本小题3分。

(“既没”“文”“兹”各1分)

12.(3分)【答案】D(编撰有问题,文中“续、正、著、赞”不能统一为“编撰”,另文中“六经”亦非“先秦六经”,其中《元经》为王通撰写。

13.(6分)【答案示例】①勤奋好学,钻研文化:

未成年时即广拜名家,废寝忘食学习儒家经典;②退而编书,整理典籍:

续《诗》《书》正《礼》《乐》等,九年而六经大就;③广收门徒,延续文脉:

弟子上千,学问影响深远。

(如答:

刚成年即有大济苍生之志,主张尊奉王道,推行尊王称霸的谋略。

亦可给分)

【评分要求】本题6分。

每条2分。

【参考译文】

文中子,姓王,名通,字仲淹。

铜川府君,名隆,是文中子的父亲。

隋开皇九年,江东得以平定。

铜川府君叹息着说:

“王道仁政还没有推行,隋朝为何能统一天下呢?

”文中子侍奉在父亲身边已有十年了,听了这话,就面有忧色地回应说:

“夏商两朝以后的几百年,常常是天下一统的。

魏晋以后的几百年,天下没有固定的主人。

为政者不实行王道,老百姓流离失散已经很久了。

一时那样,一时又这样,局势哪里有固定不变的时候呢?

父亲您的叹息,大概是忧虑朝廷所制定的法律和制度得不到整顿,百姓为朝廷的横征暴敛所苦,因而将导致天下大乱的局面吧?

”铜川府君对儿子的见识感到惊异。

开皇十八年,铜川府君闲居在家,吟诵《伐木》篇,请人召唤文中子前来。

文中子来后,见状急忙隆重下拜,问:

“敢问父亲大人的志向是什么呢?

”铜川府君说: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没有谁不是靠着朋友的帮助而能立业成事的。

古人讲做人有礼敬君、父、师的道义,尊师居其一,道义不被尊奉以来,从师而学的风尚也被废弃很久了,然而局势不会恒定不变啊?

你要努力求学,详察泛采啊!

”文中子从此有了求学四方的志向。

先后向东海李育学习《尚书》,向会稽夏琠学习《诗经》,向河东关子明问《礼记》,跟北平霍汲研讨《乐经》,向族父仲华考正《易经》,以至于忙到多年不解衣而眠。

他聚精会神研究学问,到了如此地步。

仁寿三年,文中子刚刚成年的时候,慨然有大济苍生的心愿,于是向西游历长安,受到隋文帝的接见。

隋文帝坐于太极殿上召见了他,于是进献《太平策》十二卷,主张尊奉王道,推行尊王称霸的谋略,借助古代的事验证当朝的事,游刃有余地把天下之事分析的头头是道。

隋文帝高兴地说:

“我与先生相见恨晚哪,上天是要把先生赐给我啊!

”把他的建议下发给朝廷公卿们讨论,公卿们却不高兴,文中子知道自己的谋略谏言不会被采纳,于是写了《东征之歌》就回去了。

隋文帝听说后再次征召他,他也没有应召。

仁寿四年,隋文帝驾崩。

隋炀帝大业元年,朝廷又一次征召文中子,他又没应召而至,以自己生病为理由推辞。

对自己亲近的人说:

“王道得不到推行,就想天下安定太平吗?

我只是退隐阐发我自己领悟的儒家之道罢了。

”于是续作《诗经》《尚书》,校正《礼记》《乐经》,修撰《元经》,增补《易经》,历时九年而六经得以增补完成。

门人弟子从很远的地方来拜师求学。

来往向他学习的人,不计其数,大概有一千多人。

隋朝时代,文中子的教育思想从河汾兴起,一时蔚为大观。

大业十三年,江都大难发生。

文中子生病,召弟子薛收前来,对他说:

“我梦见颜回传达孔子的命令说:

该回家了吧?

大概是孔夫子要叫我回去了。

何必要求活到高龄呢?

我将要一病不起了。

”生病七日而死。

门人弟子几百人聚会商议说:

“我们的师父恐怕是世上难得的学问道德完美的人吧?

自孔圣人以来,还没有这样的人呢。

仲尼去世之后,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不正在师父手里吗?

请求给师父取谥号叫文中子。

”于是弟子们为其披麻戴孝,给文中子送葬。

3.海淀区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

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钱公虽不学书,然观其书,知其为挺然忠信礼义人也。

轼在杭州,与其子世雄为僚,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峭峙有不回之势。

孔子曰:

“仁者其言也初。

”今君倚之书,盖诩云。

(取材于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

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

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

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

“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

”此非知书者。

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

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旴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

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取材于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注释】①永禅师:

释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孙,亦擅长书法。

②欧阳率更:

欧阳询,其楷书被称为“率

更体”。

③柳少师:

柳公权,书法家,曾为太子少师。

④颜:

即颜真卿,书法家。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有工拙工:

精巧

B.体并众妙并:

兼具

C.率更貌寒寝寝:

丑陋

D.正称其貌耳称:

称赞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乃识其奇趣B.尤工于小楷

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本出于颜

C.而能自出新意D.其言心正则笔正者

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说话有能言善辩与口齿木讷之分,而君子、小人的气质是不能遮掩的

B.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

于是得以观赏钱公之子书写的佛经《遗教经》的刻石

C.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永禅师书法精妙到极致,反而达到疏朗清淡的境界

D.不知人情随想见

小人不懂得人的情绪会随着想法在所写的字上显现出来

11.下列评论书法的诗句,其评论角度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A.心正能教笔不欹,古来书法独公知。

B.浩然之气塞天地,书法悟入葡萄宫

C.儿童不识草书法,但见满纸鳅蛇结

D.铁画银钩藏雅韵,粗微浓淡漫馨香。

12.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中苏轼对书法的评论,谈谈你对中学生学习书法的认识。

(5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3分)

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裕如也

(取材于苏轼《跋欧阳文忠公书》

8.(3分)D

9.(3分)D

10.(3分)B

11.(3分)C

12.(5分)评分要点:

准确理解苏轼观点(2分),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1分),并加以分析(2分)。

13.(3分)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裕如也

(每断错一处扣0.5分,断错五处扣3分)

译文:

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书写端方大气的字,(字)神采焕发,俊逸不群,笔墨饱满润泽。

后人观赏他的字,如同看到了他明亮的双眸、丰满的面颊,从容自如的举止。

附录: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一)

人的相貌有美丑之分,但君子、小人的神态是无法掩饰的。

说话有能言善辩与口齿木讷之分,而君子、小人的气质是不能遮掩的。

书写有精巧、拙劣之分,而(观其字可见的)君子、小人之心是不能混淆的。

钱公虽然没学过书法,但看他的字,可知他是挺拔特立、忠诚守信、知礼明义之人。

我在杭州,与他的儿子世雄是同僚,于是得以观赏钱公书写的佛经《遗教经》的刻石,(石上的字)有遒劲峭拔的气势。

孔子说:

“仁者出言谨慎。

”现在观君倚的书法,大概就能见出其为仁者吧。

(二)

释智永的字,笔力深沉稳健,字体兼具众体之妙,精妙到了极致,反而达到疏朗清淡的境界。

如同读陶渊明的诗,初读好似平淡无奇,反复吟诵,才能品出它的奇妙意趣。

现在法帖中有道“不具释智永白”的,误收在了王羲之部中,但也并非释智永的字。

说“谨此代申”,这是唐末五代流行之语罢了,而且字也不精巧。

欧阳询的字,美观紧严超出众人,(他)尤其擅写小楷,朝鲜派使臣求购他的字,高祖感叹说:

“他们看欧阳询的字,以为他是身材健壮高大之人。

”这就是不懂书法的缘故。

大凡字如其人,欧阳询相貌丑陋,聪明过人,现在看他的字,刚硬峭拔规矩严谨,这正与他的相貌相符。

柳公权的字,本承袭颜真卿,却又能自出新意,一字可价值百金,此话不假。

他说为人正直写字就端正,并非只是一句委婉的规劝,道理本就如此。

世上的小人,字虽然写得精美,但其神情终不免会有逢迎谄媚之态,不懂得人的情绪会随着想法在所写的字上显现出来,就像韩非子所说的“邻人疑斧”,或许真就是这样?

但到让人看见他所写的字还是会厌恶他的地步,那么其人品就可想而知了。

4.朝阳区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

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

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

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

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

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

是适郢土而首冥山,背道愈远矣。

春之得风,风不信则花萼不茂,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夏之得炎,炎不信则草木不长,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秋之得雨,雨不信则百谷不实,百谷不实则收成之德废;冬之得寒,寒不信则水土不坚,水土不坚则安静之德废。

以天地之灵,气不信四时犹废,而况于人乎?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

齐侯不信,曰:

“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鲁使柳季,柳季曰:

“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

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

”乃献岑鼎。

小邾射【1】以邑奔鲁,曰:

“使子路要我,吾无盟矣。

”乃使子路。

子路辞焉。

季康子谓之曰:

“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

”子路曰:

“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

”夫柳季、子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2】,而声驰于天下。

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

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

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教而行,诚在言外。

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救则立,以信莅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

由此而言:

信之为行,其德大矣!

(取材于《刘子》)

注释:

【1】射:

人名,小邾国的大臣。

【2】衡门:

简陋的屋舍。

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发生:

萌发滋生

B.使子路要我要:

与……约定

C.彼不臣而济其言济:

成全

D.鲁之匹夫匹夫:

有勇无谋的人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B.春之得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君以鼎为国D.子何辱焉

为国以礼风雨兴焉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草木不生长夏季植物茂盛的规律就会被破坏

B.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鲁侯假意把岑鼎献给齐国来请求结盟

C.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所以说到做到,是守信的表现

D.以信莅事则正用诚信的态度处理事情就能公正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

①使柳季云是,则请受之。

②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

12.请为本文拟一个4字标题。

(3分)

13.下面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更适合用作本文的论据?

请结合文章的论述思路,简要说明理由。

(6分)

材料一:

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

鞅谓昂曰:

“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攻,愿一饮而休二师。

”公子许焉,遂与之会。

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

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于市。

夫商鞅,秦之贵臣,名重于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取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

材料二:

孔子适卫,路出于蒲,会公叔氏以蒲叛卫,蒲人止之。

孔子弟子有公良儒者,为人贤长,有勇力,以私车五乘从夫子行。

喟然曰:

“昔吾从夫子遇难于匡,又伐树【1】于宋,今遇困于此,与其见夫子仍遇于难,宁我斗死。

”挺剑而合众,将与之战。

蒲人惧,曰:

“苟无适卫,吾则出子。

”乃盟孔子,而出之东门。

孔子遂适卫。

子贡曰:

“盟可负乎?

”孔子曰:

“要我以盟,非义也。

注释:

【1】伐树:

孔子与弟子行至宋国,在一棵大树下学习礼仪,有人把树砍倒以驱赶他们。

 

8.(3分)D

9.(3分)B

10.(3分)B

11.(6分)①如果柳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