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论文.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5668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孟子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孟子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孟子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论文.doc

《孟子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论文.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孟子论文.doc

孟子

1、【摘要】

孟子不仅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而且在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链条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上承孔子思想之统绪,下启宋明理学之端倪,直接从人之内在心性出发,发掘他所理解的道德主体的价值和实现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张扬着自己的主体意识。

孟子生前虽未能实现其平治天下的愿望,但他的仁政和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同时对东西方文化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关键词】

孟子教育仁政思想影响

2、正文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的“仁政”,一是“尊贤使能”,尊重人才,选贤与能;一是“制民之产”,使老百姓躬耕有其田,商贾有其市,天下皆得其利。

尊贤使能,这不用多说。

天下皆得其利,这个思想非常好。

孟子在《梁惠王上》里说: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

”一句话,统治者必须考虑人民疾苦,关心民生,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让老百姓成为“有产者”,而不能只管自己寻欢作乐,更不能“陷溺其民”。

政在得民,民贵君轻,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上轨道。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说这话,不是无的放矢,他身处战国中期,七雄争霸,长时期的大厮杀,人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所以孟子作为思想家,才有这样的针锋相对的话。

孟子关于其“仁政”的具体方案,诸如经济方面的实行“井田制”等等,世易时移,已不必再拘泥,也不必多说。

而孟子的仁政思想,确是历千载而葆其光芒。

我们固然可以批评孟子的仁政思想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维护君权,是为了统治者的长治久安;但是在客观上,“制民之产”、“政在得民”、“民贵君轻”,总要比严刑峻法、巧取豪夺、与民争利、不管人民死活的暴政、苛政更好吧!

人民只有经常感到自己处于国家的强有力的保护之下,只有感到在这个国家里工作和生活是有保障的,才能对这个国家产生认同感和亲和感。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可惜它常常被君王们所忽略。

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现代意义,现代实行“仁政”,应当关心当代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制订有利于百姓生活的相关政策,减小贫富差距,更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合谐。

现代实行“仁政”,国家的当政政府才稳固,才能受到民众的支持与拥戴。

现代实行“仁政”,多多援助他国,结交盟友,与人为善,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在危难之时,才会得到更多其它国家的支持与帮助。

在孟子的思想里,他的教育思想也是很重要的。

人性之善也。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

于是,在先秦诸子和百家争鸣之中掀起了一股讨论人性问题的热潮。

人性善恶问题是一个热点和重要内容,孔子并没有明确表态人性是善还是恶。

孟子将孔子“性相近”的观点发展为性善论,奠定了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因此,他认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四种心,都是人天生所固有的,还给人的善本性,作了内涵上的规定,“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这里所谓的“四端”或者说“四德”即“仁义礼智”是人善性的集中体现”。

在他看来,这种善性是人所固有的,并不是外界的赐予,“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扩而充之,人皆可为尧舜。

虽然人人都有善端,“人性之善也”,但是如果不扩充它,那么这些端绪就会随时泯灭,“可使为不善也”。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并说明了扩充善性对社会的重要性,“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孔子曾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

”认为只有圣人才有“生知”。

然而孟子则认为天下之人皆有“良知”,“舜,人也,我亦人也”,“何以异于人哉?

尧舜与人同耳。

”“圣人,与我同类者。

”无论圣人、凡人,“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意思是说,“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过是把人所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如果凡人也能将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也可以成为圣人”。

如何充分扩充人的善端呢?

孟子认为有客观和主观两个因素。

孟子说,水向下流是水的本性,但是: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

其势则然也。

人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人也同样如此,“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陷溺其心者也。

”同样的子弟,在丰年和凶年表现不同,并非其天性不同,而是由于不同的可观环境造成的。

当然,他又认为主观因素起决定作用,“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舜所处的环境和深山野人几乎没有甚么不同,他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有如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积极向善的主观努力,而野人屈服于恶劣环境,缺乏积极向善的主观努力,其固有的善端不能加以扩充,“自暴自弃”、“言非礼义”,使“善端”遭泯灭,走上“为不善”的歧途,最终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河人格,不能成为圣人。

那么,如何才能把生而就有的“善端”变成现实的伦理道德呢?

他的“人性之善”与生具有的观点,为其教育思想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而他的人性“可使为不善”的观点,则为其教育思想的必要性奠定了基础。

“孟子主张用通过教育的途径来扩充先天的‘善端’。

因此,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教育内容和目标。

“孟子是以‘仁义’、‘五伦’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以‘君子’为楷模的人格理想作为教育的标准内容”,他的教育,基本上是人伦教育、道德教育。

他施教的目标是培养“明人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

他心中的君子,应当是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明人伦”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个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三代的共同教育经验。

人伦的具体内容是以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为核心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还主张坚持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使“五伦”“仁义”深入人心。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教育就是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之后,“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以培养‘明人伦’的士君子为目标的教育就逐步演变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孟子深刻阐述了教育所起到的重要性和任务。

【参考文献】

《孟子》作者:

余非鱼:

出版社:

吉林出版社:

2006年1月:

《孟子说》作者:

蔡希勤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6年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