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143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1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doc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教案1120课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汉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掌握汉高祖及继任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掌握“文景之治”;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过程与方法

研读与本课相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汉高祖及继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

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

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公元前180年即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患病卧床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用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刘恒在位期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农业发展,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新课讲授

1.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回答西汉建立的时间是何时?

建立者是谁?

都城在哪里?

提示: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长安。

2.教师讲述: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3.图片展示:

“汉并天下”瓦当

“汉并天下”瓦当,直径17厘米,是西汉瓦当,陶质。

此瓦正面“汉并天下”4字凸起,篆书体。

“汉并天下”有称耀之意。

4.材料研读: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按:

醇驷即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所驾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情况?

提示:

说明了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粮食奇缺。

5.历史再现:

“与民休息”

(1)主要角色:

汉高祖、大臣甲、大臣乙

(2)剧本:

汉高祖:

(坐牛车出场,愁眉苦脸状)今朕已得天下,然面临诸多困难,不知采取何种政策治理天下?

大臣甲:

大王莫愁。

臣以为可对刁民使用强政,严刑酷法,严加管理,使天下太平。

大臣乙:

施暴政,天下更乱!

秦朝灭亡就是最好的历史教训!

只有休养生息,方能稳定局势,终使大业持久不败。

众臣争论不休……

问学生:

如果你是天子,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治理天下?

并说明理由。

目标导学二:

休养生息政策

1.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1)休养生息的含义是什么?

(2)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西汉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影响?

2.教师总结归纳:

(1)含义:

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2)原因:

①客观上:

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破的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

在这种情形下,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急。

②主观上:

汉朝初年的统治者,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

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秦朝二世而亡的经过,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3)具体措施:

①卸甲归田;②劝民还乡;③释奴为民;④十五税一。

(4)影响:

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西汉农业的发展和恢复,有利于巩固西汉初期的统治,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目标导学三:

“文景之治”

1.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1)“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文景之治”的内容是什么?

(3)“文景之治”的含义是什么?

2.教师总结归纳:

(1)出现原因:

文帝、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2)内容: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②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3)含义: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

三、课堂总结

西汉初建,社会经济凋敝,政权不稳。

高祖吸取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稳定政权。

文帝、景帝继续推行此政策,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为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大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然后得出结论,了解“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了问题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让学生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及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从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历史记载,逐次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

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2498片,金线1100克。

制作一件玉衣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需要上百个工匠花两年多的时间完成。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这件金缕玉衣是在汉代诸侯王刘胜的墓中发掘的。

这说明诸侯王生活奢侈,经济实力强,他们享受着与天子同等的待遇,甚至凌驾于天子之上,这些诸侯王的存在,令谁最为担忧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推恩令”的实施

1.展示图片: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2.教师讲述:

图片说明在西汉初期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很强大,这种尾大不掉的隐患,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到文景之时,诸侯王的势力急剧膨胀,公元前154年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对抗中央的叛乱,这使得中央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来看汉武帝是怎样做的!

3.教师提问: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

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4.教师讲述:

通过“推恩”这种相对缓和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

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

5.教师提问:

除了“推恩令”的措施外,汉武帝还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

提示:

设刺史,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6.教师讲述:

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

专门负责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

那么,“推恩令”和“设刺史”的实施有怎样的影响?

提示: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目标导学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历史再现:

欣赏历史话剧——“诸子百家”论治国

(旁白:

时间:

汉武帝时期;地点:

长安皇宫;人物:

四位学生,一个扮演汉武帝,另外三个扮演诸子百家继承人)

生A:

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治理国家,可永保江山呢?

生B:

启奏陛下,恕臣直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人目无国法,说三道四,这样对国家不利。

要加强刑法,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生C:

陛下万岁!

俗话说: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商、秦灭亡就是前车之鉴。

先王无为而治才有今天成就,既然先王治国思想那么好,就继续采用为妙。

生D:

万岁!

皇帝是天子,奉上天命令统治人间,是至高无上的,谁敢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冒犯,会遭天谴。

用“仁”“礼”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太平。

生A:

董爱卿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

2.教师提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这是谁的建议?

提示:

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威胁中央集权。

董仲舒。

3.学生自主学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

4.图片展示:

5.教师讲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开创,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

太学中的老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子。

太学中学习的主要课程都是一些儒家经典,学生考试合格,被任免为政府官吏。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1.展示材料:

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史记·吴王濞列传》

2.教师提问:

通过上述材料,概括西汉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问题?

提示:

(1)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

(2)盐铁经营权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

3.教师讲述:

面对这些问题,汉武帝又是怎么做的呢?

提示:

经济问题

经济措施

私人铸币现象存在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盐铁经营权掌握在豪强手中

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1.展示材料:

卫青和霍去病是西汉的两员名将。

卫青骑术高超,胆识过人。

霍去病武艺高强,英勇善战。

他们两人都为击败匈奴建立了赫赫功勋。

2.教师提问:

为什么西汉在汉武帝时期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提示:

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才强盛起来。

3.教师讲述: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三、课堂总结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50多年,西汉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边疆稳定,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是历来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

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

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1.材料展示:

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

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

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

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

(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提示:

时间

事件

背景

措施

西汉

初期

高祖

措施

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1.让士兵还乡务农

2.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3.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东汉

初期

光武

措施

社会经济凋敝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2.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4.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

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

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

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

什么是外戚?

什么是宦官?

提示:

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

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3.问题思考:

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提示:

9.5岁。

24岁

4.图片展示: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问题探究: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6.教师过渡:

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1.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提示:

(1)原因:

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

(2)爆发的时间:

184年;(3)领导人:

张角;(4)创立的组织:

太平道。

2.教师提问:

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

有什么影响?

提示:

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的影响:

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

本节课中,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教师的引导,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利用地图和图片资料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葡萄原产亚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世界各地的葡萄约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

那么,这种水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二、新课讲授

1.教师讲述:

西域指的是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

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教师补充:

经过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成熟。

3.材料展示:

汉武帝颁布《招贤令》:

“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

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

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现招募有胆有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

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

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

4.教师过渡:

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5.图片展示:

观察教材图片《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6.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做一个比较。

提示:

背景

目的

时间

结果

第一次

汉武帝反击匈奴

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

138年

了解了

西域

第二次

汉了解西域,控制了河西走廊

加强汉与西域的联系

公元前

119年

沟通

西域

7.教师提问:

想象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

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提示:

挫折:

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

精神:

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等。

1.教师提问:

(1)名字的由来: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

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陆上丝绸之路”:

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

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更远的欧洲。

(3)“海上丝绸之路”:

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路线:

(1)陆上丝绸之路(口诀:

长河新,安息大)

①长安→②河西走廊→③今新疆地区→④安息(中亚、西亚)→⑤大秦(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

①山东沿岸→②穿过黄海→③到达朝鲜、日本和①东南沿海港口出发→②经中南半岛南下→③绕过马来半岛→④穿过马六甲海峡→⑤孟加拉湾沿岸→⑥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3.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的交流通道,还是中外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目标导学三:

对西域的管理

1.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归纳西域都护设立的时间、职能、内容。

(1)时间:

公元前60年。

(2)职能:

总管西域事务。

(3)意义: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归纳班超出使西域的时间、原因、结果。

(1)时间:

东汉明帝时(公元73年)。

(2)原因:

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

(3)结果:

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3.思维拓展:

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提示:

实行“一带一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区域融合,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的差距;有利于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充分展示了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姿态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表明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与义务,为世界和平、繁荣与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内容可以用“三个一”来概括:

一位人物:

张骞通西域,为中西交通畅通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一个事件: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座桥梁:

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文明的友谊之桥。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点评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通过张骞和班超的事迹,学习他们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采用了教师分析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加强对丝绸之路的记忆。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学的贡献、《史记》、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实,思考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对当时和当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识读《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造纸工艺流程图》,讲解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提高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面对挫折坚忍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

教学难点:

道教和佛教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东方朔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

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

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

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个奏本,这个奏本就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汉武帝看得那真是累啊!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这一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造纸术的发明

1.材料展示:

材料: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范晔《后汉书》

2.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说说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

提示:

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格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3.教师过渡:

西汉时期我国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4.材料展示: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后汉书》

5.问题思考:

(1)从记载中,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

提示:

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2)蔡伦制造的纸被称为什么?

提示:

蔡侯纸。

(3)这种纸有什么优点?

提示:

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6.图片展示: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

7.教师讲述: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形象地再现了两汉时期的造纸术,将麻头、破布等原材料经水浸、切碎、洗涤、蒸煮、漂洗、舂捣、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干燥后即成为纸张。

8.图片展示:

蔡伦

9.教师补充:

蔡伦,东汉和帝时任掌管制造宫廷使用器物的尚方令,负责建造宝剑和其他器械。

他于105年采用新技术制造出了质地细软、价格低廉耐用的纸。

汉和帝封他为“龙亭侯”,人们称他造的纸为“蔡侯纸”。

10.造纸术的传播:

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

张仲景和华佗

1.图片展示: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2.教师讲述: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我国一位伟大的临床医学家。

他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