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6500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语上第七单元.docx

五语上第七单元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序号: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

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学会生字词。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

备课

一、导入

我们都看过《水浒传》这本书了,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

为什么喜欢他?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释题意:

“教头”是什么样的人?

林教头指谁?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发配理睬骗恼恨劈头满面羞惭押解禁军掂量木枷一锭归还踉跄

(2)生字词释意。

发配理睬骗恼恨劈头满面羞惭押解禁军掂量木枷一锭归还踉跄款待陷害较量寻思依附草木(3)指名分段试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浏览课文,了解每段的大意,想想文章结构层次。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三段)

4、请你按初次见面_初次次手_再次交手第二段分为三层。

第一段

(1)故事的开始。

第二段(2.3)故事的发展,洪教头执意比武。

第三段(4-8)故事的高潮和结尾。

五、当堂达标:

描红、临写。

六、课堂练习:

写出古典四大名著的作者、人物。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主要人物有鲁智深、林冲、李逵等;《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主要人物有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等;《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主要人物是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赵云等;《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主要人物是贾宝玉、林黛玉、刘姥姥等。

七、作业布置:

会写生字词。

八、板书设计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一段

(1)故事的开始。

第二段(2.3)故事的发展,洪教头执意比武。

第三段(4-8)故事的高潮和结尾。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序号: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4、表达方法提示:

对比描写。

教学重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语言简洁,生动传神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林冲、洪教头各有什么个性?

2、课文的重点是哪一部分?

二、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特点

1、读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林冲是个怎样的人?

课文是运用哪些语句来表现的?

2、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学习感悟。

3、讨论交流:

(1)林冲的“谦虚忍让”。

①第三自然段写了林冲的三次谦让,林冲是在什么情况下谦让?

(第一次林冲刚看到洪教头,寻思是柴大官人的师父,理应敬重,“连忙躬身施礼”;第二次是洪教头不理睬林冲,柴进向洪教头介绍林冲,林冲“起身让座”,表示礼貌;第三次洪教头冷言讥讽,瞧不起林冲,要与他比武,林冲连称“不敢”再次退让)

②第四自然段:

林冲只好从地上拿起一条棒道:

“请教了。

”“只好”说明了什么?

③第六自然段:

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

“我输了!

”林冲真的“输了”吗?

(2)林冲武艺高强。

只三个回合就打败洪教头。

指导读第七自然段。

(投影出示三个回合的有关句子)

第一回合:

洪教头使出人“把火烧天”式,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式。

思考:

洪教头为什么“用了浑身功夫”

第二回合:

洪教头将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

思考林冲为什么要往后一退?

他是怎么想的?

第三回合:

洪教头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洪教头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扑”地倒在地上。

讨论:

“措手不及”说明了什么?

评价:

读了这三个回合的描写,你觉得林冲的武艺怎么样?

(出手迅捷、武艺高强)

4、小结:

林冲是一个谦和忍让、武艺高强的人。

5、课文中洪教头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呢?

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

(1)第三自然段的外貌描写,看出他粗鲁、傲慢无礼。

(2)第四、五自然段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脱、拿、耍、喝、敲”看出洪教头心急气盛;

(3)第六、第七自然段与林冲打斗的表现,看出洪教头的鲁莽、出手凶狠但又不堪一击)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写了什么?

(这一段写洪教头满面羞惭地离开)

3、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这是为了拿它和他起初傲慢无礼步步逼人的样子相对比,说明他自尝苦果)

4、齐读第八自然段。

四、复述课文

五、表达方法提示:

对比描写

同学们都知道在写以人物为主的习作时,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细致地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读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以后,我们感觉到文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描写得入木三分,刻画细腻,人物形象非常鲜明,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的特点,一下子就能辨认出这是林冲,那是洪教头。

这是什么原因呢?

那是因为作者在描写时,抓住了人物的特点,通过对比描写的表达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逼真。

什么是对比描写呢?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林冲)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

洪教头全不理睬。

""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

"一个谦让,一个傲慢;一个有礼,一个无礼,非常鲜明。

这样把两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放在一起来描写,以形成鲜明对比的表达方法,就叫对比描写。

我们在习作时,要突出某人、某物的与众不同,或者使其个性、特点更鲜明,就可以运用对比描写。

六、创新与实践

《水浒传》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像武松打虎、风雪山神庙、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等。

请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水浒传》,把你觉得最喜欢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感受一下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

七、板书设计

林冲谦虚忍让躬身施礼起身让座只好拿起还招抡起棒扫武艺高强

洪教头:

全不理睬也不相让使招踉跄措手不及倒地甩棒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24、少年王冕

序号: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王冕。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相应词语。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学会生字词。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教学准备:

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儒林外史》作品作者简介,指名检查预习情况。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

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

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2、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

 

3、正音:

 耽误    晶莹  贴补     孝敬    明媚    隔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说说王冕小时侯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习第1-2自然段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冕家境的贫寒?

 

   

(2)“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

这样可以贴补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心里不好受,但仍十分体谅母亲的难处,很懂事) 

3、分角色指名朗读。

 

4、学习3-4自然段 

   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王冕很孝敬母亲?

指名说。

明确:

 母亲疼爱、关怀儿子;王冕孝敬母亲。

 

三、当堂达标:

指导生字的书写 

四、课堂小结:

小王冕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五、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24、少年王冕

序号: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2、指名说

3、王冕在秦家放牛一放就是三四年,不知不觉中读了不少的书,也懂得了许多道理。

有一天他——老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品析人物

1、学习王冕辍学阶段。

(1)自由读课文,并标画出有关王冕言行的语句及母亲言行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交流对王冕言行句的理解,并思考:

他是不是想读书?

又为什么这么说?

从中可体会出什么呢?

(3)展示,评价。

(4)从描写母亲的语句中又可以看出什么呢?

2、学习放牛时的王冕。

(1)个别读课文。

(2)思考:

文中两个“舍不得”反映出王冕具有什么品质?

(3)指导读书。

3、学习自学--画画。

(1)自由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学画画?

在阳光的照耀下,地上的“红”、“青”、“紫”、“绿”与天上的“黑”、“白”遥相呼应,色彩对比异常的强烈。

湖边山上、树上景色鲜明有别,景物错落有致。

尤其是湖里花苞“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宛如艺术的特写。

一连串动词的准确描写运用,把整个景物描摹得动态十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少年王冕面对如此美景产生了美妙的想象,不禁心里想道——

(2)欣赏美景,并想象雨后美景美在何处?

美在景物美在色彩美在有情

(3)王冕又是如何成为画荷花的高手的?

4、学习最后一段。

三、朗读指导

四、小结:

长大后的王冕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会告诉我们这一切,而且,在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范进中举。

相信你读了后会对古代的人和事有更多的了解。

五、板书设计

24、少年王冕

孝敬画荷花

母亲——王冕——画家

疼爱勤学苦练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25、黄鹤楼送别

序号: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

备课

一、激趣、导入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李白,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

李白:

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它的诗歌内容有歌颂祖国河山的,有揭露社会黑暗蔑视权贵的。

谁又能介绍一下孟浩然?

孟浩然:

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诗与王维齐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记准字形。

2、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为止。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三、检查初读效果

(一)生字

暮孟饮暂谊

“孟”为后鼻音。

“檐、饮、暂”为前鼻音。

“暂”为平舌音。

指导书写:

“暂”的第四笔是“提”,不是“横”。

(二)生词:

烟雾迷蒙依依惜别誉满天下脍炙人口

四、课文分段

第一段(1--3)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践行,不舍,话别。

第二段(4--5)写孟浩然远去,李白吟诗。

五、精心练习、达标:

指导描红。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那些信息?

指名说说。

七、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25、黄鹤楼送别

序号: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备课

一、复习导入:

听写词语,并抽查词意。

烟雾迷蒙依依惜别誉满天下脍炙人口

二、精读课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

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

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

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四、当堂达标:

背诵古诗。

五、课堂小结:

体会诗歌的韵律。

六、作业设计:

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饯行烟花三月

李白送别

吟诗乘舟东去

伫立凝视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26、清平乐村居

序号: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备课

一、原型启发,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

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

(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

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

(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

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

(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

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

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的?

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

(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

)(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

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

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

(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

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段段生动的语言,老师忍不住想放声高歌。

因为在古代每首词都有固定的曲调,都可以用来吟唱,可惜许多曲子都失传了,老师把这首词填进了一首熟悉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听听。

4、还想不想听,老师再换一个曲子来唱。

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能比较熟悉,如果你想唱可以跟老师一起唱。

5、这么多同学想唱,那就把这首词填进你熟悉的歌曲中唱一唱吧。

6、谁来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7、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

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家作:

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五、精心练习、达标

1、指导书写。

2、描红、临写。

六、课堂小结

从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说。

七、作业设计:

背诵整首诗。

八、板书设计

21清平乐村居

风景图

相媪图安居乐业

劳作图

卧剥图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练习7

序号: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会背《朝代歌》,并了解历朝历代的一些名人。

2、写好钢笔字。

3、熟记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

4、练习口语交际,讲述《水浒传》故事。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备课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导入谈话:

任何国家的历史对那个国家的人民都是极为重要的。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学们从小就要了解历史。

今天,我们来学背《朝代歌》。

(2)学生试读《朝代歌》。

(不会读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

(3)教师示范读。

(4)教师将《朝代歌》中的各个朝代分解出来,并作简短介绍,特别要学生注意朝代的顺序。

(5)学生自读、互相读、分组读。

(6)学生说说了解哪些朝代以及朝代的名人。

(7)学生熟读并背诵。

2、教学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说出从课本和课外读物里认识的古代名人。

(看谁说得多)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把古代名人和朝代一一对应。

(3)学生试着填写表格。

(看谁填写得多,填写得对)

(4)师生共同评议。

(对填的特别多、特别好的,加以表扬)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根据题目,明确要求。

(2)指明本次写的内容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引导学生观察古诗的书写格式,注意字与字、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情况小结。

(3)学生仿写。

要求注意行款布局,一起呵成。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

(重点是行款格式)

(2)相互交流,对自己认为写得不好的予以纠正、重写。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练习7

序号: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备课

三、教学第三题(诵读与积累)

1、指导。

(1)指名读题,弄清学习要求。

(2)学生自读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

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词典或问老师。

(3)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读。

(4)大体了解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的意思。

哀鸿遍野:

语出《诗、小雅、鸿雁》: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

铤而走险:

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左传、文公、十七年》中有:

“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替天行道:

借指代型人民群众的意愿。

2、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3、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四、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课前准备。

(1)提前一个月安排学生阅读《水浒传》。

(2)布置学生阅读《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的或使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作为重点阅读,并自己有表情地练说故事。

2、审题。

(1)复习《林冲棒打洪教头》。

(2)教师简介《水浒传》,引出“水浒”故事。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步骤:

先分组讲故事,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讲故事,其余学生评议。

3、练习。

(1)学生分组,在小组里讲“水浒”故事。

(2)每组派代表上台讲故事。

注意:

声音要洪亮,举止要大方,感情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