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6670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docx

青少年心理学自学考试归类复习

归类复习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道德动机:

是指由道德需要所推动的,引起道德行为的内驱力。

2.神经症:

是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程度的一组心理障碍。

3.暗示:

是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

4.自尊感:

或称自尊心,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5.人际交往:

指由协同活动的需要引起的交往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认知及相互作用的复杂多变的联系过程。

6.人际关系: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

7.记忆:

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8.性意识:

是关于性的心理因素的总称,具体包括个体对自己和对他人性别的认识,即对两性生殖器官在发育过程中所产生各种变化的认识,对男女之间关系的认识,对自己向往和爱慕异性那种比较特殊的感受或体验的领会和理解。

9.准实验法:

也称现场实验法或自然实验法,指日常生活的情景中,对某些条件进行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10.青少年期:

又称青春发育期,处于由童年向成年过渡阶段,具体是指人在成长过程中,以第二性征出现为起点,身心各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11.调查法:

是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以提问的方式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了解被调查者心理活动的方法。

12.行为矫正技术:

是塑造新行为、改掉旧行为的一种方法。

13.心身疾病:

指由于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组织或器官等方面的疾病。

14.感染:

是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自主的屈从。

15.道德评价:

是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所作的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

16.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具有跨时间、跨情景的一致性。

17.神经衰弱:

是以慢性疲劳、情绪不稳定、神经功能紊乱,并易于兴奋和易于疲劳为特点,伴有躯体症状和睡眠障碍的一种心理障碍。

18.第一印象:

是指观察者在第一次与对方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

19.思维的概括性:

是指思维能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建立事物间的联系,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并加以概括。

20.品德:

就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一贯的心理特征。

21.认知:

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认识结果,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2.道德感:

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23.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24.品德不良:

是指个体经常发生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25.归因:

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论的过程。

26.先天素质:

是指机体从母体降生后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机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和神经系统的结果和机能等,是基因与影响胎儿发育的母体理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7.第二性征:

是指青少年在青春发育期表现出的身体形态上的性别特征。

28.心理复演说

29.理性情绪疗法:

30.情绪的内隐性

1.遗传:

是指亲代(父母)通过基因(DNA,也称核酸),把自己的性状传递给子代(子女)现象。

2.生理成熟:

是指由基因引起和控制的器官的形成、机能的展开,以及动作模式有程序扩展。

3.性心理:

是指人对性生理变化、性别特征、两性交往关系的内心体验。

4.思维:

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5.情感:

是人对事物的一种不同于认识过程的反映形式。

是通过体验,对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和事物与主观预期之间关系的反映。

6.人格:

是个体内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7.性格:

是人格表征系统中最重要、最显著的方面,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8.抑郁症:

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身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9.恐怖症:

是指病人具有一种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物体、人际交往或处境,产生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

10.环境因素:

是指客观现实中围绕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在事物和现象,它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多水平的环境系统。

11.同化:

是指认知主体将客体所提供的信息主动地纳入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丰富了认知结构。

12.顺应:

是指当客体变化与主体原有认知结构发生矛盾无法统一时,主体能主动改变原有认知结构,建立新结构,以便适应环境,建立新平衡。

13.注意:

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14.感觉:

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

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是对感官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16.观察:

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感知觉发展的高级形态。

17.想象:

是个体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8.理智感:

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19.美感:

是人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作出评价时的情感体验。

20.自我评价:

是指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21.性别角色:

是指个体根据社会和群体文化对男性、女性的不同期望而形成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是性别差异的社会文化特征。

22.气质:

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23.道德:

是一种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指社会为了协调和控制社会生活而向其成员提出的,并由社会舆论和内心驱使支持的一系列行为准则的总和。

24.应激:

又称“紧张状态”,是由应激源(紧张刺激物)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和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25.满灌疗法:

是让患者直接暴露在感到焦虑的现实情景中,冲击他唤起的焦虑,并以此矫正不良认知或不良行为。

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注意力?

1)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和学业上。

2)培养学生适当的学习紧迫感,以提高其注意的稳定性。

3)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自身注意品质的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意志力的锻炼。

4)适当的休息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

2.简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1)隐匿性与突发性2)多元性与单一性3)无知性与盲目性

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

1)接近性 2)仪表特点 3)相似性 4)互补性 5)特质因素 6)自我暴露

4.简述青少年自我评价的特点。

1)评价的独立性  2)评价的概括性  3)评价的广泛性  4)评价的稳定性

5.简述青春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1)青春期性生理保健教育 2)青春期性心理的教育 3)性的道德教育 4)性审美教育

6.神经衰弱的症状有哪些?

1)衰弱症状 2)兴奋症状 3)情绪状态 4)紧张性疼痛 5)睡眠障碍

7.简述青少年友谊的特点。

1)选择性  2)稳定性  3)亲密性

8.怎样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水平?

1)为青少年提供典型道德事例和具体榜样。

2)为青少年创设道德讨论情境。

3)让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

9.青少年自我体验的特点有哪些?

1)自我体验的丰富性  2)自我体验的深刻性  3)自尊感

10.简述影响青少年发展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客观现实中围绕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在事物和现象,它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多水平的环境系统。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学校教育、家庭、同龄人团体等。

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怎样促进青少年与教师间的人际交往?

1)客观、准确地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开端,为此教师对学生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2)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青少年。

3)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有效手段。

12.简述青少年道德动机发展的特点。

1)从初中开始有了明确的主导性道德动机,但还是很稳定。

2)青少年的道德动机的现实性与社会性逐步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3)道德动机的多变性与稳定性共存。

13.青少年情绪调节的方法有哪些?

1)理情绪疗法  2)行为放松疗法  3)环境调适法

14.青少年的典型优势需要有哪些?

2

1)与异性交往的需要  2)友谊的需要  3)独立自主的需要4)理解和尊重的需要  5)成就的需要

15.简述青春期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建立多层次的性教育体系,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知识、性道德观念系统

2)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适时适当展示教育内容

3)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分洪引流

16.怎样培养青少年的记忆力?

1)重视复习,善于复习  2)运用联想,积极实践  3)调节情绪,减轻疲劳 

4)明确目的,树立信心  5)动脑动手,多实践

17.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

课本P32

18.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哪些?

1)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a亲子关系  b父母的教养思想,教养态度及教养方式  c父母亲的文化修养及个性

2)冲突、挫折及防御机制

19.简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对象的变化  2)交往方式的变化  3)择友特征的阶段性变化

20.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1)道德概念的理解  2)道德评价能力  3)道德观念形成

21.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有哪些?

2

1)青春期的萌动与社会规范的矛盾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3)闭锁性与要求交往的矛盾  

4)言行不一的矛盾  5)自傲与自卑的矛盾

22.青少年情绪体验有哪些特点?

1)情绪体验的易感性与兴奋性 2)情绪体验易起伏波动 3)情绪体验丰富多彩

23.简述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成因。

1)生理因素  2)学习因素  3)人际交往因素

24.青少年身体的变化对心理有哪些影响?

 大纲P4

25.简述青少年记忆发展的特点。

大纲P5

26.青少年心理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青少年性意识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1)性意识的潜伏期 2)两性疏远期 3)性意识初步形成的爱慕期 4)性意识成熟的恋爱期

赫洛克认为:

1)疏远异性厌恶期 2)向往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 3)积极接近异性的狂热期 

4)青年后期正式的浪漫爱情期

2.青少年性意识萌发的特点。

1)渴望了解性知识2)对异性的好奇与爱慕3)在异性面前表现紧张和兴奋 4)性冲动的产生

3.青少年注意发展的特点

1)从以无意注意为主向以有意注意为主过渡

2)不论何种注意,都在逐步深化

3)注意品质不断改善,即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这四个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青少年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观察目的更明确 2)观察时间更长久 3)观察内容更精细 4)观察角度更概括

5.青少年想象发展的特点

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2)想象趋于现实化 3)想象内容更加复杂,抽象概括性更高

6.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

1)逻辑思维处于优胜       2)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青少年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   4)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性

7.青少年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技巧

3)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其观察质量 4)重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观察的作用

8.如何培养青少年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能力?

1)树立交往的自信 2)把对方看成重要人物 3)学会倾听和自我表露

9.如何指导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1)正确地看待父母 2)学会理智地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行为 3)与父母的沟通

10.典型的人格障碍有哪些?

1)偏执性人格    2)分裂性人格    3)反社会性人格 

4)自爱恋型人格障碍 5)回避型人格障碍  6)强迫型人格障碍

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怎样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情绪?

 五

2.试述青少年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

3.结合青少年心理,谈谈怎样对待中学生的“早恋”现象。

2 三

4.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

2 四

5.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培养青少年的记忆力?

6.述评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观。

7.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开展青春期的性教育?

8.试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9.试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10.怎样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六

1.青少年品德问题行为诊断及矫正方法。

2.创设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

(注:

各题型的前一部分为历年试题)

青少年心理学复习提纲

Ⅰ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青少年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兼具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两种特征的一门学科,它对自考学员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因材施教,并提高其心理辅导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该学科的学习,使学员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理论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Ⅱ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

1.了解青少年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尤其是青少年认知、情感、人格发展的特点。

3.能运用所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青少年阶段所出现的身心问题,引导其健康发展。

第一章作为一个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期

一、青少年期的划分

青少年期又称青春发育期,处于由童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具体是指人在成长过程中,以第二性征出现为起点,身心各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在我国,青少年期一般定在11—12岁到17—18岁,是由少年期和青年前期共同组成的,主要是指的是中学生。

少年期是从11岁到13岁,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

二、青少年心理学的界说

青少年心理学是研究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年龄特征的学科。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基本规律的具体内容。

1.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研究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3.揭示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二)青少年年龄特征的具体内容。

1.青少年年龄特征的划分及标准。

2.该时期心理发展的具体特征。

第一,青少年生理变化带来的性心理活动的特点。

第二,青少年认识活动方面的特点。

第三,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青少年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个体在一定的遗传、成熟的基础上,在现有的心理因素制约下,通过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影响因素有:

(一)生物因素

具体有遗传、先天素质和生理成熟。

1.遗传

遗传是指亲代(父母)通过基因(DNA,也称核酸),把自己的性状传递给子代(子女)的现象。

2.先天素质(遗传素质)先天素质是指机体从母体降生后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机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和神经系统的结果和机能等,是基因与影响胎儿发育的母体理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由基因引起和控制的器官的形成、机能的展开,以及动作模式有程序扩展。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客观现实中围绕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在事物和现象,它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多水平的环境系统。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学校教育、家庭、同龄人团体等。

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主观心理状态

任何环境因素,必须通过青少年已有的心理发展系统和心理状态才能发生作用。

(四)活动因素

青少年并不是直接被动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作用,而是通过活动积极、主动地反映现实,并影响、适应、改变着周围的环境。

(五)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青少年心理发展是生物因素、环境因素、主观因素、活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

青少年心理自身的内部矛盾构成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即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五、青少年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发展的整体加速与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

1.青春期的萌动与社会规范的矛盾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3.闭锁性与要求交往的矛盾

4.言行不一的矛盾

5.自傲与自卑的矛盾

第二章青少年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

一、主要心理学派关于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观

(一)青少年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主要的青少年心理学理论有霍尔的心理复演说、霍林沃斯的心理断乳理论、彪勒的肯定期和否定期理论、斯普兰格的心理第二次诞生理论、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勒温的“场论”、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奥苏贝尔的人格再构成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几种主要的青少年心理发展观

1.霍尔的心理复演说

霍尔认为,个体的发育和发展是种系发生的各主要阶段的再现。

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霍尔将青年期称为“疾风怒涛”的动荡起伏不稳定的时期。

霍尔用复演理论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有一定理论价值的。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人格结构观

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结构。

(2)人格发展现包括: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3.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

华生对心理发展所持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

认为环境和教育是个体行为发展的惟一条件,提倡教育万能论。

二、青少年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

(一)青少年心理研究的一级方法学

研究的方法可分为三大类,即真实验法、准实验法和非实验法。

1.真实验法

真实验法又称实验室实验法。

真实验法是研究者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于一定的仪器进行的实验。

2.准实验法

准实验法也称现场实验法或自然实验法。

它是指日常生活的情景中,对某些条件进订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3.非实验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中最普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对象的行为、动作、语言和表情等外部表现来了解和分析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2)调查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被调查者心理和行为的资料的方法。

(二)青少年心理学研究的三级方法学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三章青少年期的生理发展及其对心理的影响

一、青少年生理的变化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蜂期。

我国女性的青春期一般始于10—12岁,男性比女性要晚两年左右,大约始于12—14岁。

到20岁左右时达到生理发育的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集中表现在三方面:

(一)身体外形的变化

1.身高的变化

2.体重的变化

(二)体内器官机能的变化

1.心脏的发育

2.肺和呼吸系统的发育

3.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三)性的成熟

在青少年的发育中,最富特点的现象是性的发育。

性的成熟包括第一性征(即性器官、性机能)的发育成熟和第二性征(即性的体形、体态)的出现。

1.第一性征的成熟

2.第二性征的发育

二、身体变化对心理的影响

青春期身体变化对心理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社会对这种身体变化的评价和态度发生作用的。

(一)一般影响

青少年体态的变化必然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容貌、风度等各方面的关注,表现出爱美之心日益加强。

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存在着早熟与晚熟的现象,这种差异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及其社会化的进程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月经初潮的心理适应

女性第一次出现月经,叫月经初潮。

月经初潮对女性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对早熟的和对此毫无准备的女性影响尤为明显。

(三)遗精对心理的影响

关于遗精对男性的心理影响的研究表明,男性首次遗精的主要心理体验依次为害羞、新奇、恐慌、无所谓等。

(四)青春期提前对心理的影响

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年龄有提前的趋势。

青少年生理成熟早于心理成熟是构成青少年情绪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三、性成熟带来性意识的萌发

性意识是关于性的心理因素的总称,具体包括个体对自己和对他人性别的认识,即对两性生殖器官在发育过程中所产生各种变化的认识,对男女之间关系的认识,对自己向往和爱慕异性那种比较特殊的感受或体验的领会和理解。

(一)性意识的发展阶段

赫洛克认为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疏远异性厌恶期,二是向往年长异性的“牛犊恋”期,三是积极接近异性的狂热期,四是青年后期正式的浪漫爱情期。

我们把性意识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性意识的潜伏期

2.两性疏远期

3.性意识初步形成的爱慕期。

此时的青少年不但被年龄相仿的异性所吸引,还会对身心发育相当成熟的年长异性产生好感,这就是所谓的“牛犊恋”。

4.性意识成熟的恋爱期

(二)青少年性意识萌发的特点

1.渴望了解性知识

2.对异性的好奇与爱慕

3.在异性面前表现紧张和兴奋

4.性冲动的产生

四、青春期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多层次的性教育体系,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知识、性道德观念系统

(二)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适时适当展示教育内容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分洪引流

五、青春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青春期性生理保健教育

(二)青春期性心理的教育

性心理是指人对性生理变化、性别特征、两性交往关系的内心体验。

(三)性的道德教育

(四)性审美教育

第四章智慧的腾飞

一、认识的概述

(一)什么是认知

认知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认识结果,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二)认识发展的内涵

构成认知的几个心理成分按照特定的关系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的两种基本功能是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三)青少年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整个青少年学生时期都处于认识发展的迅速上升时期。

概括地说,个体在初中阶段认知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占优势,但在很大强度上还需要经验的支持。

到了高中阶段,认知结构不断完善、抽象逻辑思维进入了成熟阶段。

二、青少年注意的发展

(一)青少年注意发展的特点

1.从以无意注意为主向以有意注意为主过渡

2.不论何种注意,都在逐步深化

3.注意品质不断改善,即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这四个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青少年感知觉的发展

(一)青少年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1.青少年感知觉特性的发展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知觉整体性的特点。

初中学生已经能够根据经验,对事物加以组合、补充、删减或替代,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解。

在知觉常性方面,由于受逻辑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相比有所差距。

2.青少年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进入中学后,其观察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具体体现如下:

(1)观察目的的更明确

(2)观察时间更持久

(3)观察内容更精细

(4)观察角度更概括

四、青少年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内涵

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二)青少年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1.青少年学生记忆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随年龄增大记忆力不断提高,到16岁(高中一、二年级)趋于成熟。

2.同一年龄的青少年学生,受所记忆性质的影响,记忆效果不一样。

3.青少年短时记忆广度随年级增长而不断增大。

4.随年龄增长,青少年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效果都不断提高,但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5.青少年学生机械记忆在10岁左右急剧上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