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741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docx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docx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不属于

学科

生物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二

相关

领域

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决定了功能的稳定性。

教材

书名:

高中生物必修三出版社:

人教社出版日期:

2015年8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肖崇德

北京十八中

实施者

肖崇德

北京十八中

课件制作者

肖崇德

北京十八中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自主学习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以资料阅读、问题讨论为基本方法,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线,提问、讲解、活动、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资料、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并进行评价。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提高,全班学生的理解能力、基础知识差异极大。

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学习了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物质、能量的运行规律,信息的传递等内容,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本节深入地从生态系统方面来认识其稳定性。

高二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

部分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提问等特点,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较为了解。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观察法、比较法、问题解决式。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思考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找到快乐。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使用,利用PPT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照片、课件使学生形象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构建模型,清晰地理解负反馈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

3.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分析,清楚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通过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关系的学习,确立辩证统一思想。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PPT展示北京野鸭湖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比例没有明显变动,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特征:

1能量特征:

生态系统的总生产量与群落呼吸量之比(P/R)接近于1;

2食物网特征:

复杂的食物网,复杂的营养结构,对环境干扰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3物质循环特征:

生态系统对外部物质的输入要求降低,具有强大的保持营养物质的功能;

4群落结构特征:

物种多样性增加,种群采取以质取胜的适应对策。

回忆旧知识,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温故知新

理解负反馈调节

PPT展示凯巴伯森林狼、鹿种群数量变化的事例。

让学生写出食物链。

引领学生构建1906年除狼行动后的狼与鹿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以及构建鹿与草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

说明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互助构建模型

自主学习负反馈调节

理解抵抗力稳定性

PPT展示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自净化作用实例图:

引领学生分析AB段溶解氧减少的原因?

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

溶解氧逐渐恢复的原因?

让学生理解抵抗力稳定性。

动植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环节多,抵抗力稳定性高。

从讨论中获得知识

从讨论中获得知识,又设置了思考问题的情境。

理解恢复力稳定性

PPT展示1988年大兴安岭大火,对比2009年的生态系统结构特征,理解恢复力稳定性。

一般,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环节少、繁殖速度快、产生后代多、个体生长周期短,恢复力稳定性高。

强调一下:

环境条件好的,遭受干扰程度轻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则较低。

而对一个靠外力如人力才能维持的人工生态系统来说,其两种稳定性可能都比较低,如农田生态系统。

从具体的事例中理解恢复力稳定性

分析具体的情境

学以致用

让学生理解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凯巴伯森林,1906年除狼行动,1942年鹿下降到8000头,1995年又引狼入室。

联系实际

知识灵活应用

2太湖水华现象:

(1)水体富营养化、适宜的光照、适宜的水温,蓝藻爆发;

(2)过渡捕捞等使得太湖食物网简单。

让学生分析实例——食物链:

蓝藻→浮游动物→鲚鱼→鲌鱼中鲌鱼被过渡捕捞且鲌鱼繁殖力相对较低。

引领学生提出治理太湖水华的措施:

休渔、植物浮床等。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引领学生分析。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保持与提高生物数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利用要适度、不能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

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学习知识的运用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

评 价 标 准

等级(权重)分

自评

小组评

教师评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识与技能

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10

8

5

3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0

8

5

3

 

 

 

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0

8

5

3

 

 

 

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8

6

4

2

 

 

 

操作技能

通过图片、照片、课件使学生形象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0

8

5

3

 

 

 

通过构建模型,清晰地理解负反馈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

10

8

5

3

 

 

 

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分析,清楚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8

6

4

2

 

 

 

情感态度

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

6

4

2

 

 

 

通过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关系的学习,确立辩证统一思想。

10

8

5

3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本次课采用了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步步深入理解教学内容,逐步掌握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巧妙地设计了学生活动,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通过“凯巴伯森林”、“太湖水华”、“河流自净化”这些真实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内容。

 

感悟

一设计学生活动

市教研员指出:

评课人员主要评价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与活动效果,因此,每一堂课都需要准确设置学生活动,并提前预设学生活动所需的时间、学生活动可能出现的疑问及疑问的解决方法。

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得学生广泛参与,及时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境适度改进教学进程。

每一次课,设计一个核心的活动主题,该活动主题能够涵盖教学内容,并且是层层递进,随着教学的展开同步深入和发展。

二精心备课

1、上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做好模块式教学的整体设计

因为一个模块反映了一个或者一组的主题或者核心概念;有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有学习、探究的相似情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对模块的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按照课程理念,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优化学习方式;改进评价方法;增强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种变革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作用比以往更显重要。

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的课程文件和《标准》,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

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透彻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进而才能做到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重视过程也要重视结果,没有正确的过程就没有正确的结果。

首先,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时,老师的表情要随学生的表情不断变化,要用心去读学生们的表情,眼睛里面及时给同学们可亲的鼓励,通过眼神的交流达到心灵交流的目的,使学生敢于大胆地参与课堂,给人一种平等交流的感觉。

其次,老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反应,给同学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上不要过于注重事先设定好的一些“程序”、或只是注重了自身的表演,甚至是陶醉于自身的表现,课堂是为了学生多汲取东西的,所以老师们应更多地顾及学生的反应,多考虑些学生的需要和临时出现的课堂需要,要善于将自身的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课堂,服务于自己的学生。

3、结合生物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将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估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