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7015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docx

西工大11年印刷第一版辨析题材料题论述题答案

第一章辨析题

三、1、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人自己经过独立创新得出的科学思想。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又使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并不是凭空独立的创新,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的。

2、以人为本和以经济经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

不正确。

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辩证统一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必须始终坚持不动摇。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阶段,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首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

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必须紧紧抓住不放松。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

我们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

(1)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要全心全意依靠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句话,就是以人民为本,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

第一,因为要比较充分地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有相应的物质基础。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第三,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不可能一次性完成。

四、材料分析题

(1)结合材料,试分析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形势下,全球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成绩的取得是建立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上的,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并且,我国社会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矛盾并未改变,具体表现在工业化程度不高、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经济社会结构尚待优化。

在这种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分必要与紧迫。

(2)结合实际,试述世界各国应该怎样努力才能避免喝下这一杯由人类酿造的毒酒?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

改变粗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使经济的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互协调的关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控制人口,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状况相1办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五、论述题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正确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辨析题

三、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又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正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一方面,正式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与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2)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

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就是实事求是。

2、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

①、判断:

错误。

②、理由:

第一,并非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有的可能是已经被实践否定的旧的理论观点的沉渣泛起,有的可能是适合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发展条件的理论观点的简单照抄,也有的可能仅仅是杜撰的新名词的堆砌和脱离实际的空想。

第二,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积极因素,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借鉴外国文化要适合中国的国情,而不应该不顾自身的需要和条件一味地生吞活剥,否则会“食古不化”或“食洋不化”,而非真正的创新。

四、材料分析题

(1)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这一科学论断,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也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等伟大人物从不教条,从不僵化,总是与时俱进,总是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其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鲜明特色。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并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鲜明特色。

再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正确道路。

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与时俱进,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才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3)结合材料,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

恩格斯反复告诫人们: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

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践证明,什么时候“结合”得好,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发展和胜利;什么时候“结合”得不好,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思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我们治党治国的根本。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来对待。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创立时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基本组成部分。

这三大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而又有机联系、相互贯通。

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来对待,去领会和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五、论述题

结合实际,谈谈在自己专业学习中如何实践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所在。

在现实中做到实事求是是我们能够把工作做好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因而我们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创新学习思路与方法。

二、坚持以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际专业中必须以现实的情况为基础思考和解决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看待和解决问题。

四、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五、要反对主观主义。

特别要反对一切从书本出发的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树立优良的学风。

在实际专业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实事求是应当努力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注重理论学习,增强党性修养,努力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

要联系实际刻苦学习,下工夫学懂弄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真正掌握这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第二,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客观世界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要想学习取得成功,就一定要使主观符合客观,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三,要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搞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不能搞照抄照搬、“唯书、唯上”。

第四,认真调查研究是做到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第五,必须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地结合起来。

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

我们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破除迷信,一切从实际出发,大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出新概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赞同

第五章

三、辨析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既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又是分层次的。

这种观点正确

(1)在邓小平理论中,社会主义本质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各有特定的地位和作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前提、根本。

它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条件,是途径,它是生产力充分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结果,它规范制约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向、道路。

 

(2)在上述内在统一的基础上它又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社会主义本质,它是社会主义的最高层次,它从功能、价值、目标、任务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各种制度、形式、特征的内在联系,提供了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内容。

第二层次是社会主义特征,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层次,是社会主义共同属性的概括,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式和制度体系的主要特征。

第三层次是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它表现为一定的体制、模式。

社会主义模式是社会主义特征在不同方面的展开和表现。

2、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这种观点不正确。

因为: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也是解决中国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2)但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更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部内容。

四、材料分析题

(1)关于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的实质是什么?

争论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是计划还是市场

(2)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范畴从更深的层次上是人们科学的理解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也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科学内涵表现为: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创新和发展,为我们真正的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五,阐述题

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在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从历史发展看,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关键是生产力的水平。

无产阶级始终代表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无产阶级同最先进的经济形式即现代化的机器生产相关联,代表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的先进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的先进政党。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肩负打碎旧的生产关系的神圣使命,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们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

邓小平反复强调:

“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把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一点,是党坚持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

总结党的历史,我们也曾有过忽视生产力发展的时期,但从党的历史长河看,我们党在本质上是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由于我们党从本质上是始终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因此说,党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六章三、辨析题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多元化的,与此相适应,其指导思想也是多元化的。

这种观点不正确,因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提倡健康说理的批评与反批评,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二,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第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的政权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第四,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实质是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材料分析题

1、文中的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四个世界,四种社会”说明了什么问题?

充分说明了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就是多样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存在着相当大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社会差别,研究中国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必须研究中国的这个基本国情,从这个国情出发。

2、出现上述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十分热闹复杂,有自然的、历史的原因,但是深层次的还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发展战略和思路所导致。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造成中西部地区以及广大的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尤其是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滞后。

这一严峻形势已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当务之急,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第七章三、辨析题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是对党员的要求。

这种观点不正确,因为:

(1)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每个中国共产党员都应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对全体人民的要求,而不只是对党员的要求。

2、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该观点错误:

因为:

(1)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修复和完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邓小平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2)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通过改革可以使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

(3)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触动根基,没有改变我国国体。

四、材料分析题

(1)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背景及这些理论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背景:

国内背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国际背景,苏联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下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矛盾,以及由于苏联对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错误做法造成的严重后果,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后,特别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进一步暴露出来了,出现了全面否定斯大林的思想,当时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匈牙利事件。

意义:

毛泽东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始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社会运动的本质和特点进行了深人的思考和研究,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及矛盾的根源,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学说与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并且指明它同样是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的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起了借鉴作用,并对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意义。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是那些?

第一,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作了深入具体的分析,实事求是地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全有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作出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推进。

第二,邓小平进一步提出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从而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作出了又一重要发展。

他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制度是好的,但它们的具体体制,包括已经形成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把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之所以非常重要,因为通过这种区分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作出了中肯和科学的分析,极大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

第三,邓小平提出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以革命性的改革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第三项重大贡献。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的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

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邓小平强调: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在一开始提出改革的时候就紧密地把它与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联系在一起,极为明确地提出了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和途径的理论。

五、论述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

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稳定和发展似乎成了两难的选择。

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

谈谈你的看法。

(1)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所以,三者的关系概括为发展是目的,改革是手段,稳定是前提。

(2)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

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三、1、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不应该强调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这种观点不对,因为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

非公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活跃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2)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对于巩固我国国体和社会主义制度,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2、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这种观点不对:

因为

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相应的也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只存在于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中.

私营企业是非公有制的的经济形式,企业主对其生产自负盈亏,因此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第九章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

(1)中国人民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