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83653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9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化学简答题整理.doc

生物化学简答题

一、糖类化合物

1、糖类物质在生物体内起什么作用?

(1)糖类物质是异氧生物的主要能源之一,糖在生物体内经一系列的降解而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

(2)糖类物质及其降解的中间产物,可以作为合成蛋白质脂肪的碳架及机体其它碳素的来源。

(3)在细胞中糖类物质与蛋白质核酸脂肪等常以结合态存在,这些复合物分子具有许多特异而重要的生物功能。

(4)糖类物质还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血糖正常值是3.89~6.11mmol/L,机体是如何进行调节的?

⑴肝脏调节:

用餐后血糖浓度增高是,肝糖原合成增加,是血糖水平不致因饮食而过度升高;空腹时肝糖原分解,提供葡萄糖;饥饿或禁食,肝脏的糖异生作用加强,提供葡萄糖。

⑵肾脏调节:

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但是不要超过肾糖阈。

⑶神经调节:

用电刺激交感神经系的视丘下部腹内侧核或内脏神经,能促使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用电刺激副交感神经系的视丘下部外侧或迷走神经时,肝糖原合成增加,血糖浓度升高。

⑷激素调节:

若是血糖浓度过高,则胰岛素起作用,若血糖浓度过低,有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等起作用。

3、简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⑴血糖的来源:

①食物经消化吸收的葡萄糖;②肝糖原分解;③糖异生

⑵血糖的去路:

①糖酵解或有氧氧化产生能量;②合成糖原;③转变为脂肪及某些非必需氨基酸;④进入磷酸戊糖途径等转变为其它非糖类物质。

4、试述成熟红细胞糖代谢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⑴成熟红细胞不仅无细胞核,而且也无线粒体、核蛋白体等细胞器,不能进行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也不能进行有氧氧化,不能利用脂肪酸。

血糖是其唯一的能源。

红细胞摄取葡萄糖属于易化扩散,不依赖胰岛素。

成熟红细胞保留的代谢通路主要是葡萄糖的酵解和磷酸戊糖通路以及2.3一二磷酸甘油酸支路。

⑵通过这些代谢提供能量和还原力(NADH,NADPH)以及一些重要的代谢物,对维持成熟红细胞在循环中约120的生命过程及正常生理功能均有重要作用。

5、简述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⑴在无氧和缺氧条件下,作为糖分解功能的补充途径

⑵在有氧条件下,作为某些组织细胞主要的供能途径:

①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氧化②神经、白细胞、骨髓、视网膜、皮肤等在氧供应充足时仍主要靠糖酵解供能。

6、简述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⑴在饥饿情况下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⑵补充和恢复肝糖原。

⑶维持酸碱平衡:

肾的糖异生有利于酸性物质的排泄。

⑷回收乳酸分子中的能量(乳酸循环)。

7、糖酵解与有氧氧化的比较

⑴糖酵解:

反应条件:

供氧不足或不需氧;进行部位:

胞液;关键酶:

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磷酸果糖-1、丙酮酸激酶;产物:

乳酸、ATP;能量:

1mol葡萄糖净得2molATP;生理意义:

迅速供能,某些组织依赖糖酵解供能。

⑵有氧氧化:

反应条件:

有氧情况;进行部位:

胞液和线粒体;关键酶:

己糖激酶等三个酶及丙酮酸脱氢酶系、异柠檬酸脱氢酶、柠檬酸合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产物:

H2O、CO2、ATP;能量:

1mol葡萄糖净得36mol或38molATP;生理意义:

是机体获取能量主要方式。

8、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的反应过程:

⑴丙酮酸脱羧形成羟乙基-TPP,由丙酮酸脱氢酶催化(E1)。

⑵由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催化形成乙酰硫辛酰胺-E2。

⑶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催化生成乙酰CoA,同时使硫辛酰胺上的二硫键还原为2个巯基。

⑷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使还原的二氢硫辛酰胺脱氢,同时将氢传递给FAD。

⑸在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催化下,将FADH2上的H转移给NAD+,形成NADH+H+。

9、乳酸循环是如何形成,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⑴乳酸循环的形成是因肝脏和肌肉组织中酶的特点所致。

肝内糖异生活跃,又有葡萄糖6-磷酸酶水解6-磷酸葡萄糖生成葡萄糖;而肌肉中除糖异生活性很低外还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肌肉中生成的乳酸即不能异生为糖,更不能释放出葡萄糖。

但肌肉内酵解生成的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运输入肝,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再释放入血又可被肌肉摄取利用,这样就构成乳酸循环。

⑵生理意义在于避免损失乳酸以及防止因乳酸堆积而引起酸中毒。

10、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反应过程的酶,除了琥珀酸脱氢酶是定位于线粒体内膜外,其余均位于线粒体基质中。

主要事件顺序为:

①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结合,生成柠檬酸,放出CoA。

柠檬酸合成酶。

②柠檬酸先失去一个H2O而成顺乌头酸,再结合一个H2O转化为异柠檬酸。

顺乌头酸酶

③异柠檬酸发生脱氢、脱羧反应,生成a-酮戊二酸,放出一个CO2,生成一个NADH+H+。

异柠檬酸脱氢酶

④a-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放出一个CO2,生成一个NADH+H+。

酮戊二酸脱氢酶

⑤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

⑥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生成1分子FADH2,琥珀酸脱氢酶

⑦延胡索酸和水化合而成苹果酸。

延胡索酸酶

⑧苹果酸氧化脱氢,生成草酸乙酸,生成1分子NADH+H+。

苹果酸脱氢酶

11、三羧酸循环的要点

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

①消耗一分子乙酰CoA;

②经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③生成1分子FADH2,3分子NADH+H+,2分子CO2,1分子GTP;

④关键酶有:

柠檬酸合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异柠檬酸脱氢酶。

⑤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12、为什么说三羧酸循环是糖、脂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共同通路?

①三羧酸循环是乙酰CoA最终进入CO2和H2O的途径。

②糖代谢产生的碳骨架最终进入到三羧酸循环氧化。

③脂肪分解代谢产生的甘油可通过糖有氧氧化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脂肪酸经β-氧化产生的乙酰CoA可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

④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经脱氨后碳骨架可经糖有氧氧化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同时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可作为氨基酸的碳骨架接受NH3后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因此,三羧酸循环是三大物质的共同通路。

13、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⑴三羧酸循环是机体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

1个分子葡萄糖经无氧酵解仅净生成2个分子ATP,而有氧氧化可净生成32个ATP,其中三羧酸循环生成20个ATP,在一般生理条件下,许多组织细胞皆从糖的有氧氧化获得能量。

糖的有氧氧化不但释能效率高,而且逐步释能,并逐步储存于ATP分子中,因此能的利用率也很高。

⑵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主要有机物在体内彻底氧化的共同代谢途径,三羧酸循环的起始物乙酰CoA,不但是糖氧化分解产物,它也可来自脂肪的甘油、脂肪酸和来自蛋白质的某些氨基酸代谢,因此三羧酸循环实际上是三种主要有机物在体内氧化供能的共同通路,估计人体内2/3的有机物是通过三羧酸循环而被分解的。

⑶三羧酸循环是体内三种主要有机物互变的联结机构,因糖和甘油在体内代谢可生成α-酮戊二酸及草酰乙酸等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为某些氨基酸;而有些氨基酸又可通过不同途径变成α-酮戊二酸和草酰乙酸,再经糖异生的途径生成糖或转变成甘油,因此三羧酸循环不仅是三种主要的有机物分解代谢的最终共同途径,而且也是它们互变联络机构。

14、磷酸戊糖途径分哪两个阶段,此代谢途径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磷酸戊糖途径分为氧化反应和非氧化反应两个阶段

(1)是机体生成NADPH的主要代谢途径:

NADPH在体内可用于:

,参与体内代谢:

如参与合成脂肪酸、胆固醇等。

②参与羟化反应:

作为加单氧酶的辅酶,参与对代谢物的羟化。

③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保护含-SH的蛋白质或酶免遭氧化,维持红细胞膜的完整性,由于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遗传性缺陷可导致蚕豆病,表现为溶血性贫血。

(2)是体内生成5-磷酸核糖的主要途径:

体内合成核苷酸和核酸所需的核糖或脱氧核糖均以5-磷酸葡萄糖的形式提供,其生成方式可以由G-6-P脱氢脱羧生成,也可以由3-磷酸甘油醛和F-6-P经基团转移的逆反应生成。

15、磷酸戊糖途径的特点:

脱氢反应以NADP+为受氢体,生成NADPH+H+。

反应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酮基和醛基转移反应,经过了3、4、5、6、7碳糖的演变过程。

反应中生成了重要的中间代谢物——5-磷酸核糖。

一分子G-6-P经过反应,只能发生一次脱羧和二次脱氢反应,生成一分子CO2和2分子NADPH+H+。

16、巴斯德效应机制

⑴有氧时,NADH+H+进入线粒体内氧化,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而不生成乳酸;

⑵缺氧时,酵解途径加强,NADH+H+在胞浆浓度升高,丙酮酸作为氢接受体生成乳酸。

17、胰岛素的作用机制

⑴促进肌、脂肪组织等的细胞膜葡萄糖载体将葡萄糖转运入细胞。

⑵通过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cAMP水平,从而使糖原合酶活性增强、磷酸化酶活性降低,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

⑶通过激活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而使丙酮酸脱氢酶激活,加速丙酮酸氧化为乙酰CoA,从而加快糖的有氧氧化。

⑷抑制肝内糖异生。

这是通过抑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合成以及促进氨基酸进入肌组织并合成蛋白质,减少肝糖异生的原料。

⑸通过抑制脂肪组织内的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可减缓脂肪动员的速率。

18、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制:

⑴经肝细胞膜受体激活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从而抑制糖原合酶和激活磷酸化酶,迅速使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

⑵通过抑制6-磷酸果糖激酶-2,激活果糖双磷酸酶-2,从而减少2,6-双磷酸果糖的合成,后者是6-磷酸果糖激酶-1的最强的变构激活剂以及果糖双磷酸酶-1的抑制剂。

于是糖酵解被抑制,糖异生则加速。

⑶促进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合成;抑制肝L型丙酮酸激酶;加速肝摄取血中的氨基酸,从而增强糖异生。

⑷通过激活脂肪组织内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加速脂肪动员,从而间接升高血糖水平。

19、在糖代谢过程中生成的丙酮酸可进入哪些代谢途径?

①在供氧不足时,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有还原型的辅酶Ⅰ供氢,还原成乳酸。

②在供氧充足时,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脱氢酶系的作用下,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及ATP。

③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后者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下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在异生成糖。

④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后者与乙酰辅酶A缩合成柠檬酸,柠檬酸出线粒体在细胞浆中经柠檬酸裂解酶催化生成CoA,后者可作脂肪、胆固醇的合成原料。

⑤丙酮酸可经还原性氨基化生成丙氨酸等非必需氨基酸。

决定丙酮酸的代谢方向是各条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活性。

这些酶受到别构效应剂与激素的调节。

20、肝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合成、储存糖原;分解糖原生成葡萄糖,释放入血;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

21、糖代谢和脂代谢是通过那些反应联系起来的?

(1)糖酵解过程中产生的磷酸二羟丙酮可转变为磷酸甘油,可作为脂肪合成中甘油的原料。

(2)有氧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乙酰CoA是脂肪酸和酮体的合成原料。

(3)脂肪酸分解产生的乙酰CoA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

(4)酮体氧化产生的乙酰CoA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

(5)甘油经磷酸甘油激酶作用后,转变为磷酸二羟丙酮进入糖代谢。

22、食糖多为什么发胖(仅要求写出物质的转变过程,不要求酶)

答:

人吃过多的糖造成体内能量物质过剩,进而合成脂肪储存故可以发胖,其基本过程如下:

葡萄糖——→丙酮酸——→乙酰CoA——→合成脂肪酸——→酯酰CoA

葡萄糖——→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

酯酰CoA+3—磷酸甘油——→脂肪(储存)

二、脂类化合物

1、脂质的生物功能

生物膜的组分

是碳及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

作为缓冲屏障以防止热、电及机械冲击

保护机体表面以防止感染及水分的过度丢失

溶解一些维生素及激素

是其他重要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

参与细胞识别,是与免疫有关的细胞表面物质

2、脂肪酸的共性

①一般为偶数碳原子

②绝大多数不饱和脂肪酸中的双键为顺式

③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位置有一定的规律性

④动物的脂肪酸是直链的,所含双键可多达6个;细菌中还含有支链的、羟基的和环丙基的脂肪酸;植物脂肪酸中有含炔基、环氧基、酮基等

⑤脂肪酸分子的碳链越长,熔点越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比同等链长的饱和脂肪酸的熔点低

3、甘油三酯的性质

①甘油三酯性质与其中的脂肪酸性质有关(如熔点:

组分中的脂肪酸碳链越长、饱和度越高则熔点越高)

②皂化与皂化值:

可用来推算油脂的平均分子量

③酸败与酸值:

测游离脂肪酸含量,表示油脂品质好坏

④卤化与碘值:

可用来测定油脂中脂肪酸的不饱和度

4、类固醇化合物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转化为维生素D3;转化为胆酸和胆汁酸盐;转化为激素(如性激素)

5、胆酸和胆汁酸盐

体内天然的乳化剂;促进肠道内脂肪、胆固醇以及脂溶性维生素的乳化;活化脂肪酶

6、生物膜结构模型特点

生物膜的结构是流动镶嵌模型

①膜结构的连续主体是极性的脂质双分子层,脂双层中的脂类既是内在蛋白的溶剂,也是物质通透屏障;

②膜脂与特定的膜蛋白专一的相互作用,膜蛋白穿入膜的任一边或跨膜完全伸展;

③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膜是不对称的,膜蛋白可以做侧向扩散,但一般不能从膜的一侧翻转到另一侧;

④双分子层中的脂质分子之间或蛋白质组分与脂质之间无共价结合。

7、按脂类化学结构分

单纯脂类:

由脂肪酸和醇形成的脂

复合脂类:

除上述物质之外还有其他物质如磷脂、糖苷脂等。

异戊二烯系脂类:

萜类,类固醇类

衍生脂类:

如脂肪酸的衍生物前列腺素

结合脂类:

如糖脂、脂蛋白

8、生物膜的功能:

能量转换;物质转运;信息传递;免疫功能

9、脂类的消化条件、部位

条件:

①乳化剂(胆汁酸盐、甘油一酯、甘油二酯等)的乳化作用;

②酶的催化作用

部位:

主要在小肠上段

10、PG、TX及LT的生理功能

⑴PG

PGE2诱发炎症,促局部血管扩张。

PGE2、PGA2使动脉平滑肌舒张而降血压。

PGE2、PGI2抑制胃酸分泌,促胃肠平滑肌蠕动。

PGF2α使卵巢平滑肌收缩引起排卵,使子宫体收缩加强促分娩。

⑵TX

PGF2、TXA2强烈促血小板聚集,并使血管收缩促血栓形成,PGI2、PGI3对抗它们的作用。

TXA3促血小板聚集,较TXA2弱得多。

⑶LT

LTC4、LTD4及LTE4被证实是过敏反应的慢反应物质。

LTD4还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LTB4还可调节白细胞的游走及趋化等功能,促进炎症及过敏反应的发展。

11、胆固醇

分布:

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大约?

分布在脑、神经组织;肝、肾、肠等内脏、皮肤、脂肪组织中也较多;肌肉组织含量较低;肾上腺、卵巢等合成类固醇激素的腺体含量较高。

存在形式:

游离胆固醇、胆固醇酯

胆固醇的生理功能:

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对控制生物膜的流动性有重要作用;是合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及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

12.载脂蛋白功能:

结合和转运脂质,稳定脂蛋白的结构;参与脂蛋白受体的识别;调节脂蛋白代谢关键酶活性:

13、血浆脂蛋白的分类、来源、主要生理功能?

①CM由小肠黏膜细胞合成,功能是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②VLDL由肝细胞合成、分泌,功能是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③LDL由VLDL在血浆中转化而来,功能是转运内源性胆固醇,即将胆固醇由肝转运至肝外组织;④HDL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分泌,功能是逆向转运胆固醇,即将胆固醇由肝外组织转运到肝。

14、软脂酸的合成

软脂酸是十六碳饱和脂肪酸,在细胞液中合成,合成软脂酸需要两个酶系统参加。

⑴一个是乙酰CoA羧化酶,包括三种成分,生物素羧化酶、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转羧基酶。

由它们共同作用,催化乙酰CoA转变为丙二酸单酰CoA。

⑵另一个是脂肪酸合成酶,该酶是一个多酶复合体,包括6种酶和一个酰基载体蛋白,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催化乙酰CoA和丙二酸单酰CoA,合成软脂酸其反应包括4步,即缩合、还原、脱水、再缩合,每经过4步循环,可延长2个碳。

如此进行,经过7次循环即可合成软脂酰—ACP。

软脂酰—ACP在硫激酶作用下分解,形成游离的软脂酸。

软脂酸的合成是从原始材料乙酰CoA开始的所以称之为从头合成途径。

15、硬脂酸的合成

⑴在动物中,合成地点有两处,即线粒体和粗糙内质网。

在线粒体中,合成硬脂酸的碳原子受体是软脂酰CoA,碳原子的给体是乙酰CoA。

在内质网中,碳原子的受体也是软脂酰CoA,但碳原子的给体是丙二酸单酰CoA。

⑵在植物中,合成地点是细胞溶质。

碳原子的受体不同于动物,是软脂酰ACP;碳原子的给体也不同与动物,是丙二酸单酰ACP。

在两种生物中,合成硬脂酸的还原剂都是一样的。

16、比较脂肪酸氧化和合成的差异:

氧化在线粒体,合成在胞液;

氧化的酰基载体是辅酶A,合成的酰基载体是酰基载体蛋白;

氧化是FAD和NAD+,合成是NADPH;氧化是L型,合成是D型。

氧化不需要CO2,合成需要CO2;氧化为高ADP水平,合成为高ATP水平。

氧化是羧基端向甲基端,合成是甲基端向羧基端;脂肪酸合成酶系为多酶复合体,而不是氧化酶。

17、磷脂的生成

磷脂酸是最简单的磷脂,也是其他甘油磷脂的前体。

磷脂酸与CTP反应生成CDP-二酰甘油,在分别与肌醇、丝氨酸、磷酸甘油反应,生成相应的磷脂。

磷脂酸水解成二酰甘油,再与CDP-胆碱或CDP-乙醇胺反应,分别生成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

18、脂肪的生物功能

⑴脂类是指一类在化学组成和结构上有很大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性,即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等非极性溶剂中的物质。

通常脂类可按不同组成分为五类,即单纯脂、复合脂、萜类和类固醇及其衍生物、衍生脂类及结合脂类。

⑵①脂肪是生物体的能量提供者。

②脂肪也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如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组分,油脂是机体代谢所需燃料的贮存和运输形式。

③脂类物质也可为动物机体提供溶解于其中的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

④某些萜类及类固醇类物质如VA、VD、VK、胆酸及固醇类激素具有营养、代谢及调节功能。

⑤有机体表面的脂类物质有防止机械损伤与防止热量散发等保护作用。

⑥脂类作为细胞的表面物质,与细胞识别,种特异性和组织免疫等有密切关系。

19、试述乙酰CoA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

在机体脂质代谢中,乙酰CoA主要来自脂肪酸的β氧化,也可来自甘油的氧化分解;乙酰CoA在肝中可被转化为酮体向肝外运送,也可作为脂肪酸生物合成及细胞胆固醇合成的基本原料。

20、在脂肪酸合成中,乙酰CoA羧化酶起什么作用?

在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中,脂肪酸碳链的延长需要丙二酸单酰CoA。

乙酰CoA羧化酶的作用就是催化乙酰CoA和HCO3-合成丙二酸单酰CoA,为脂肪酸合成提供三碳化合物。

乙酰CoA羧化酶催化反应。

乙酰CoA羧化酶是脂肪酸合成反应中的一种限速调节酶,它受柠檬酸的激活,但受棕榈酸的反馈抑制。

21、试述人体胆固醇的来源与去路?

⑴来源:

①从食物中摄取②机体细胞自身合成

⑵去路:

①在肝脏可转换成胆汁酸

②在性腺,肾上腺皮质可以转化为类固醇激素

③在皮肤可以转化为维生素D3

④用于构成细胞膜

⑤酯化成胆固醇酯,储存在细胞液中

⑥经胆汁直接排除肠腔,随粪便排除体外。

22、酮体的生成和利用的生理意义。

⑴酮体是脂酸在肝内正常的中间代谢产物,是甘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

⑵酮体是肌肉尤其是脑的重要能源。

酮体分子小,易溶于水,容易透过血脑屏障。

体内糖供应不足(血糖降低)时,大脑不能氧化脂肪酸,这时酮体是脑的主要能源物质。

23、脂酰CoA的β氧化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在脂肪酸β氧化酶系催化下,使脂酰基断裂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分子比原来少了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因反应均在脂酰CoA烃链的α,β碳原子间进行,最后β碳被氧化成酰基,故称为β氧化。

过程:

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24、什么是乙醛酸循环?

乙醛酸循环是一个有机酸代谢环,它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在动物组织中尚未发现。

乙醛酸循环反应分为五步(略)。

总反应说明,循环每转1圈需要消耗2分子乙酰CoA,同时产生1分子琥珀酸。

琥珀酸产生后,可进入三羧酸循环代谢,或者变为葡萄糖。

25、乙醛酸循环的意义?

(1)乙酰CoA经乙醛酸循环可琥珀酸等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可作为三羧酸循环中的基质。

(2)乙醛酸循环是微生物利用乙酸作为碳源建造自身机体的途径之一。

(3)乙醛酸循环是油料植物将脂肪酸转变为糖的途径。

26、琥珀酰CoA的代谢来源与去路有哪些?

(1)琥珀酰CoA主要来自糖代谢,也来自长链脂肪酸的ω-氧化。

奇数碳原子脂肪酸,通过氧化除生成乙酰CoA,后者进一步转变成琥珀酰CoA。

此外,蛋氨酸,苏氨酸以及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在降解代谢中也生成琥珀酰CoA。

(2)琥珀酰CoA的主要代谢去路是通过柠檬酸循环彻底氧化成CO2和H2O。

琥珀酰CoA在肝外组织,在琥珀酸乙酰乙酰CoA转移酶催化下,可将辅酶A转移给乙酰乙酸,本身成为琥珀酸。

此外,琥珀酰CoA与甘氨酸一起生成δ-氨基-γ-酮戊酸(ALA),参与血红素的合成。

三、生物氧化

1、生物氧化的特点

①生物体内的生物氧化过程是在37℃,近于中性的含水环境中,由酶催化进行。

②CO2的产生方式为有机酸脱羧,H2O的产生是底物脱氢,再经电子传递过程最后与氧结合生成。

③反应逐步释放出能量,相当一部分能量以化学能的方式储存在高能磷酸化合物中。

④生物氧化的速率受体内多种因素的调节。

2、氧化呼吸链组分按氧化还原电位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拆开和重组

特异抑制剂阻断

还原状态呼吸链缓慢给氧

NADH氧化呼吸链:

NADH→复合体Ⅰ→Q→复合体Ⅲ→Cytc→复合体Ⅳ→O2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琥珀酸→复合体Ⅱ→Q→复合体Ⅲ→Cytc→复合体Ⅳ→O2

3、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之相同点和不同点:

⑴同:

生物氧化中物质的氧化方式有加氧、脱氢、失电子,遵循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质在体内外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最终产物(CO2,H2O)和释放能量均相同。

⑵不同:

生物氧化

体外氧化

能量生成

反应环境温和,酶促反应逐步进行,能量逐步释放,能量容易捕获,ATP生成效率高。

能量突然释放。

生成CO2和H2O

通过加水脱氢反应使物质能间接获得氧,并增加脱氢的机会;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H2O,有机酸脱羧产生CO2。

物质中的碳和氢直接氧结合生成CO2和H2O。

4.ROS主要来源

线粒体:

超氧阴离子O·-2,是体内O·-2的主要来源;O·-2在线粒体中再生成H2O2和·OH。

过氧化酶体:

FAD将从脂肪酸等底物获得的电子交给O2生成H2O2和羟自由基·OH。

胞浆需氧脱氢酶(如黄嘌呤氧化酶等)也可催化生成O·-2。

细菌感染、组织缺氧等病理过程,环境、药物等外源因素也可导致细胞产生活性氧类。

5、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生成多少个ATP

酵解阶段产生2molATP,三羧酸循环阶段产生2molATP,氧化磷酸化阶段产生26—28molATP,总共产生30—32molATP。

6、在体内ATP有哪些生理作用?

(1)是机体能量的暂时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