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初中升学考试非课改实验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154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初中升学考试非课改实验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省初中升学考试非课改实验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徽省初中升学考试非课改实验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徽省初中升学考试非课改实验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徽省初中升学考试非课改实验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安徽省初中升学考试非课改实验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安徽省初中升学考试非课改实验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安徽省初中升学考试非课改实验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安徽省初中升学考试非课改实验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安徽省初中升学考试非课改实验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初中升学考试非课改实验区.docx

《安徽省初中升学考试非课改实验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初中升学考试非课改实验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初中升学考试非课改实验区.docx

安徽省初中升学考试非课改实验区

2005年安徽省初中升学考试(非课改实验区)

化学学科宣城市评价报告

安徽省宣城市第六中学魏明贵

安徽省宣城中学徐泓

我市共有32418名考生参加了安徽省初中升学化学考试(非课改实验区,以下简称中考),全市中考化学平均成绩为31.11分,优秀率为13.94%,及格率为43.13%,标准差为8.99,区分度为0.674,试卷总体难度0.519。

化学试卷不仅检验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初中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起到促进作用,而且对新一轮的课程初中化学教材的使用,体现素质教育的新观念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即:

考试内容突出化学与生活、社会和科技的密切联系,体现学科知识的交叉,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学科评价标准;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和“2005年安徽省中考考试纲要”(以下简称“考试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市本届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标准如下:

1、初中升学(学业)考试命题应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选拔合格新生;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我省即将全面进行的化学新课程的实施。

2、试题应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注重与实验有关内容的考查和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理化实验操作考查”已先期举行,成绩计入中考总分);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对科学方法和化学学习方法的考查;体现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教育性。

3、由于考试的性质兼有水平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的特点,试题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既要考虑到作为合格初中毕业生的水平因素,也要能反映学生进一步学生学习的潜能。

4、试题应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积极引导初中化学教学改革。

二、试卷内容分析:

(一)试卷结构:

2005年中考化学学科试卷严格遵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2005年考试纲要》为命题的依据,试题设计稳中有变,在稳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并着眼双基。

试题题型分布和题量严格遵循了《2005年考试纲要》,和2003、2004年中考化学试卷完全相同,保持了中考化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见表1)

考试内容涉及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几个方面,另外试题还包括生物学科的部分知识。

(见表2)

题型、题量及分值比例(表1)

试卷内容分布(表2)

(二)试题特点:

试卷重视了对学生基本的化学学科素质和学习潜能的考查,对2005年中考化学试卷的总体评价是:

立足基础,注重知识的应用,注重元素极其化合物的考查,突出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密切联系;加大了对实验考查力度,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放性试题仍在试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学科间交叉和渗透;试题设计新颖独特,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师积极参与新的课程改革,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引导中学生主动探究、学会学习。

今年试题相对2004安徽省中考化学难度有所下降。

具体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①、立足于基础,考查基本知识和技能;面向全体学生,准确把握合格标准。

此次命题无论从试题题型比例,还是内容分布都较好地与《考试纲要》相吻合,立足于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知识和化学基本计算技能的掌握情况,将大纲中要求的对学生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作为主体,并以此为主线,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等的考核贯穿其中。

如3、6、8、11、12、13等,在整个试卷中占33.3%。

这样,既强调了基础又突出了重点,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各自发挥的空间以充分表现自我。

②、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强调了化学与生活、社会、环保紧密联系。

这次化学试卷中与生活、社会、环保等密切相关的有5题,共计18分,占全卷30%,如“世界地球日”主题是“善待地球---科学发展”与环境保护、食品中的苏丹红Ι号、芜湖铁画、煤炉燃烧、中国登山测量队有关能源问题的计算等渗透进入试题之中。

这些试题情景新颖,体现了时代的气息,避免了机械记忆性试题,在具体的生活、社会、环保等情景中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认识情况,有利于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环境。

这也对教师如何教学生用化学的观点观察社会的发展和周围事物,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③、突出学科特点,加大实验能力考查的力度。

此次试卷的实验题从化学实验知识的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

如7、9、13

(2)(3)、15、16题共21分,占全卷35%,超过了2004年和《中考纲要》上的比例,是中考中比例最大的一次。

这些实验题有的考查了学生对常见仪器的使用;有的考查学生能否用科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验过程;有的考查了学生物质的鉴别和验证等,这些实验题既对学生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了考查,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探究能力进行了简单的考查。

这些既体现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对新课程中强调的探究的教学理念在教师平时教学中的运用产生很大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④、体现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全面考查学生能力。

今年化学试卷和以往试卷一样,仍然考查了有关生物与化学间的综合知识,如第4、14题,特别是第14题设计较为新颖,从学生最熟悉的牵牛花一天颜色的变化,考查了一些简单的生物、化学知识,使学生既感到亲切,又使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得以提高和锻炼。

⑤、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的方向,试题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试卷难度较往年有所下降。

通过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开放性问题的书面考查,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突出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核[1]。

一方面通过设计具有学科间综合特点的题目,体现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理念,在现在中考模式下最大限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查;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应用、开放、探究性试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走出“题海”,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试题贴近实际生活。

试卷中大多数的试题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和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年仍然和2004年一样,第15题是难度不大的鉴别题,浓硫酸和浓盐酸这两种物质学生也很熟悉,考生很容易入手,并且采取灵活的“奖励分”方式(2004年已经尝试并且是同一题)鼓励了考生大胆创新,有助于优秀学生的选拔,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今年化学试卷的整体难度有所下降(试卷难度为0.54),与2004年难度为0.48相比下降较大,易、中、难题的比例为20%、70%、10%。

虽然试卷难度有所下降,但仍然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尤其是试题的第12、15、16题。

今年化学试卷对于中等程度的学生较为有利,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很大作用,也是许多老师和学生较为欢迎的。

三、宣城市抽样统计分析

在宣城市全体考生中采取等距抽样,共抽取有效样本300份,其中宣州区90份,泾县、广德各60份,郎溪、绩溪、旌德各30份。

(宁国市为课改试卷单独抽样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市各分数段考生人数呈现正态分布,尤其是40--55分人数较多,其原因一方面说明今年试题的难度不大;另外也可能“奖励分制”对学生分数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

表3:

2005选择题、非选择题、全卷统计数据

附表:

2004选择题、非选择题、全卷统计数据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全卷

滿分

20

40

60

平均分

11.50

17.15

28.73※

难度 

0.58

0.43

0.48

区分度

0.52

0.59

0.57

※全卷总分平均分高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之和是因为全卷总分计分时采用了四舍五入。

表4:

2005选择题各题统计数据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滿分

2

2

2

2

2

2

2

2

2

2

平均分

1.88

1.33

1.31

0.83

0.97

1.42

1.03

1.29

0.95

0.83

难度

0.94

0.67

0.66

0.42

0.49

0.71

0.52

0.65

0.48

0.42

区分度

0.21

0.73

0.67

0.23

0.66

0.65

0.55

0.72

0.56

0.37

零分率%

94.0

66.7

65.3

41.7

48.7

71.0

51.0

64.7

47.7

41.3

滿分率%

6.0

33.3

34.7

58.3

51.3

29.0

49.0

35.3

52.3

58.7

表5:

2005非选择题各题统计数据

※包括奖励分,其中获奖励分的考生占14.3%

以上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今年化学试卷中,属于容易题(P≥0.70)的有第1、6、8、11题,分值占全卷20%,属于中难题(0.40≤P<0.70)的有第2、3、4、5、7、9、10、12、13、14、15题,分值占全卷70%,属于较难题(P<0.40)的有第16题,分值占全卷10%,试题以容易题和中难题为主,有利于大多数考生作答。

四、考生答题情况及典型错误分析:

选择题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试题的难度不大,从抽样情况看出,第4题关于淀粉酶对淀粉作用过程的表述学生误选B选项,不知道酶在反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第5题由于学生不注意认真审题,误选了叙述正确的选项,而题目要求选择叙述不正确的选项;第9题是要求学生选择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图象,有些学生对氢氧化钡与稀硫酸的反应原理没弄清楚,也有些学生数学知识学的较差,故选择错误的较多;第10题是对学生课本概念的考查,虽然比较简单,但错误选项也很多。

其他选择题由于没有设置较难的干扰选项,大多数试题属于“送分题”,考生选择起来困难不大,准确率也较高。

第11题通过几种常见的化学物质,让学生把它们填在与之用途相对应的空格处,难度小,得分率高。

少数学生对于混合物理解不够,错将“金刚石”和“烧碱”填在此栏处。

第12题要求学生写出煤炉燃烧过程三个放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于学生对放热反应理解不够或没有认真审题,好多考生写了“C+CO2高温2CO”,但此反应是吸热反应。

少数学生写时不配平,或打错尖头,或写错反应的条件。

第13题有三个小题,第

(1)题学生给出的答案很多,特别是给出可溶性铜盐后,后面的空格仍然填一些反应类型,其实能把“铜与银的金属活泼性”比较出来,但它们没有反应,后面空就不该填写;也有的学生写出了氯化铁、硫酸铁等正确答案,但后面的反应类型填错。

第(3)题好多学生把实验操作过程写颠倒,最后一空填“结晶”正确之外,填“转移、回收、收集、析晶”均正确,虽“洗涤”、“烘干”出现的较多,但都没有给分。

第14题是一道生物与化学的综合试题,试题难度不大,学生得分率高。

少数考生将CO2写成H2CO3,还有少数考生将“光合作用”错写成“光和作用”。

第15题属于化学鉴别题,并且有4分的奖励分,正确答案多,出现的错误也很多,主要错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化学用语不规范。

如“滴”、“加入”、“取”、“通入”等乱用,比如学生答“把酸液倒在木条上”等;

(2)化学实验操作不规范。

比如学生答“把水加到硫酸里”“向试剂瓶里加物质”等;(3)化学实验操作严重错误。

比如学生答“尝两酸的味道”、“把手伸入瓶中,手指腐蚀更厉害的是浓硫酸”、“把酸倒在衣服上、桌子上”等;(4)化学实验现象描述不清。

比如学生答“取样,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变红的是浓盐酸,反之是浓硫酸”等;(5)关键字写错。

如“石蕊”写成“试蕊”,“酚酞”写成“粉酞”等;(6)方法和结论不统一。

如“把试剂瓶放在天平两端,有白雾生成的是浓盐酸”、“把两种试剂分别溶于水,密度大的是浓硫酸”等;(7)试剂选错无法鉴别,如好多考生选用硝酸银试剂等。

但可喜的是考生中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答案。

如“在试剂瓶口分别放一湿润的PH试纸,变色为浓盐酸”、“取样加少量硫酸铜粉末,变白的为浓硫酸”、“在保护装置中分别向两种酸中滴水”等。

第16题探究鱼鳔内气体的实验题。

题目看似不难,但得分率不是很高,也是抽样中数据分析唯一的一道较难题。

典型错误主要是学生把体积分数为25%的氧气,误认为纯氧,采用带火星的木条来验证。

错误的心理原因是思维定势。

验证二氧化碳时,没有考虑其中含有氮气,用燃着的木条来验证。

但也有一些创意的答案,验证氧气学生用小动物,用潮湿的铁丝,用灼热的铜丝等。

验证二氧化碳时,用湿润的PH试纸,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棒等。

第17题以我国登山测量队成功测量珠穆朗玛峰高度为背景,考查考生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题目难度较小。

但有些考生在计算过程中把相对分子质量或最后计算结果算错,有些解题过程不够规范,甚至还有极少数考生不会作。

总之,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未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

2.学生审题不仔细,缺乏思维的严密性,顾此失彼。

3.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4.学生对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仍未完全得到落实。

五、改进建议:

(一)对初中教学的建议: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更新观念,加强自身学习,研究新教材,重视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经常开展问题讨论,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要重视课本知识和每一个实验,打牢基础;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习惯,形成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路。

首先,应该更加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设计和实施教学,使学生在现实中了解和感受化学的重要性,能在面临相关问题时做出理智、科学的选择。

在日常教学设计时,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及与化学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争取最大限度地将需要传授的知识以学生熟悉而有感兴趣的物和事等社会背景烘托而出。

充分体现“从化学走向生活,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理念,把素质教育的目标真实落实到整个教师过程之中。

其次,努力落实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坚决摒弃繁、难、偏、怪问题和灌输式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从关爱全体学生出发,探索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和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和发展各种能力。

第四、教师的日常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抓两头,促中间,防止两极分化,大面积地提高我市的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二)对命题者的建议:

由于中考关系到千家万户,要求试题的质量很高,试题的严密性尤其重要,不应该出现产生歧异或甚至对试题产生怀疑的现象出现(第13

(1)小题)。

另外从今年试卷结构和难度上可以看出,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考生的成绩在50分以上的很多,综观试题没有什么拔高题,选拔的功能可能不会很好的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主编.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