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235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思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思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思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思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思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思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思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思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思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思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思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思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思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思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思考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考题.docx

《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考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思考题.docx

思考题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首先,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在完成和推进两大历史任务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正确把握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

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这三大理论成果具有其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联系。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及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正确认识党的历史方位,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解决好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把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经济发展战略步骤,坚持科学发展观明确发展的目的和依靠力量。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展开。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重大论断,解决了我国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上,明确了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重大论断,解决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性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问题。

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上,提出了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大论断,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着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反映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认识,反映了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认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新时期中国特色外交的内涵与特点是什么?

内涵:

“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首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最根本的一条;二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这是我们立国的重要原则。

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摒弃“强国必霸”的老路;三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导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国际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四是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谋求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五是在国际交往中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主张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实现义利兼顾、义利平衡,对发展中国家,坚持义利并举,以义为先;六是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

我们从以上六个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一个方面都与历史上传统的大国以及今天的某些大国,特别是当今世界那个唯一的超级大国,有着本质区别。

特点:

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特点是独立自主、和平、反霸和不称霸、属于第三世界、全方位开放以及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中国外交政策更加完善,全方位的外交、机制性的外交、多边外交等等,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1全方位、多边的外交政策全方位的外交,在这些外交活动中既包括了发达国家,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既有欧美国家,又有亚非国家;既有大国,又有小国;既有中国的周边国家,又有与中国远隔重洋的国家,这种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大特点。

多边的外交。

冷战结束以后,地区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

这种多边外交的好处在于,可以与多个国家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取得共识,可以稳定与改善与整个地区的关系。

多边外交有两种不同的模式:

一种是与东盟、非洲这样的多边外交,即多个国家代表聚集在一起的外交活动;另一种是多个国家为了解决同一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讨论活动,如关于朝核问题的外交活动。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中国向世界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宣言。

中国不仅希望和平,而且追求在和平的基础上缓和国家间关系。

我们不仅考虑自己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考虑自身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达到共同法杖经济共同进步的目的。

中国政府在维护世界和平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不仅对世界和平作出了庄严的承诺,而且也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

它明确了中国自身发展与外部关系是一个和谐相处的关系,为国家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的世界。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为了紧密跟上世界步伐的同时也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条和平发展的新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达到双赢的目的。

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只希望在世界和平的情况下共同发展。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因素不断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同时,当今世界又处于大变动、大调整时期,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我们必须冷静观察和科学判断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3结交更多的同盟国中国从建国之初就奉行不结盟的政策,但中国虽说不结盟,但我们还是有那么多的兄弟之国,他们在支持着中国前进,我们需要这些兄弟,这些兄弟也需要中国。

长久以来,中国的兄弟之国中最数朝鲜了。

朝鲜是个小国,而且在上个世纪它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抗美援朝让中朝结下了生死之交,但就在1994年的时候,中朝之间曾因为韩国而起摩擦,但今天,中朝两国又走到了一起来,六方会谈是在中国的主导下进行的,现在朝鲜能相信的国家没几个,中国算其中一个。

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关系从未有人怀疑过,在许多的国际大事的争端中,巴基斯坦都力挺中国,因为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兄弟。

俄罗斯,至少到现在为止,我们仍是兄弟,前苏联老大哥,一再的打压中国,但中国人还是没有在老大哥面前倒下,中国在向世界诉说着:

中国人是不可欺的。

苏联解体后,他的继承着俄罗斯在与中国改善着关系,现在许多的国际事务,中俄两国可以说是站在同一边的。

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需要。

其实在非洲还有很多中国的小兄弟,我们知道,非洲国家多数都是比较穷的,但我们仍不可忽视这样一支力量,当年中国能够重返联合国,非洲的小兄弟对中国的支持不可少。

现在我们在一天天的强大起来,但中国人是不会忘本的,我们会拉小兄弟一把,现在中国在对外的无偿援助中,非洲占了很大的份额,虽然这个量还并不是很大,但我们做到了,我们曾经也是一个穷国,我们知道穷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需要的是什么。

结交更多的同盟国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强大。

再遇到困难时,至少有人会帮你一把,而不是孤立无援。

4以人为本,外交为民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外交政策以捍卫国家经济利益为内涵,以维护国家的尊严、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为底线,采取了灵活而不僵化,抗争而不对抗的外交思路。

在外交实践中大力贯彻“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理念。

“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这几年来最大的变化之一。

中国的外交工作,在民间一度被误解为只处理国家大事的活动,与老百姓似乎无关。

但现在我们看到,从2003年9月开始,中国外交部不仅有了对外“开放日”,老百姓可以走进神秘的大厦去参观。

而且外交部公开了一批已失去保密价值的外交档案,公民可以自由查阅;外交部长在网上与网民交流,回答网民提出的问题。

所有这些,都体现出新时期外交工作朝着“以人为本,外交为民”方向迈进的特色。

这表明,中国外交着力点已从纯粹的处理政府间事务的传统,转为加大对老百姓利益的维护。

外交为民就是外交为人民服务,这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外交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第二,人民是外交的基石和后盾。

外交为人民服务就是致力于为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福利,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同时维护中国公民、机构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5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在国际关系发生深刻变革的新时期,中美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不断提高统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以及“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的要求,中国外交进入了更加成熟的新境界。

这一切都充分表明,中国已成为世界体系的建设性参与者、国际矛盾的积极协调者、周边秩序的务实塑造者。

中国外交更加主动、更加灵活、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积极“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要想掌握处理事务的主动权,必须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努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把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

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③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往来。

④落实科学发展观,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

⑤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永远不称霸。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表明,中国的外交正日益完善,中国不再脱离国际社会,而是融入到国际社会之中,为实现一个繁荣、稳定、安全与均衡的世界而努力。

如何理解新世纪以来中国安全环境的复杂性?

近几年来,中国对于周边安全环境,始终有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

建国以来最好时期。

然而,仔细看来,近年来我国周边环境既非莺歌燕舞,也非危机四伏,基本面虽然没有改变,但现实挑战明显增多,有的还很严峻。

所谓基本面没有改变,是指中国周边总体稳定的格局没有变,中国仍有可能争取一个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周边环境。

这种局面的取得,实属来之不易,是中国长期外交努力的结果。

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稳定周边”的外交方略。

在这一方略指导下,中国和所有周边国家先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周边安全环境的总体稳定,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中国创造了长达30年的“战略机遇期”。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向好的因素仍在增长,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台海”形势趋于稳定,两岸和平合作势头加速发展,来自东南沿海方向的战略压力得到缓解;二是中俄关系和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继续保持稳定,双边和多边合作不断深化,尤其在能源和军事领域的交流合作,对中国加强综合国力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也促进了中国北部和西部边陲的稳定。

三是中国与东盟关系进一步加强,双方的经济关系将更为密切,政治合作也具有更坚实的基础,不仅有利于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推进,而且也有利于维护东南亚地区和平发展大局。

但是,也要清醒看到,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总体稳定的局面,目前正在经受强烈冲击。

特别是今年以来,周边突发事件明显增多,来得突然也相对集中。

这些事件多数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凸现,但有些也与国际形势的变化相关。

首先,朝鲜半岛风云突变,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最大的变数。

由朝鲜发射火箭和进行新的核试验所诱发的紧张局势,尽管不是这一地区首次出现的问题,但此次危机对抗性强,造成的连锁反应超过以往。

朝鲜半岛无论是否会爆发新的战争,双方的对抗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今后即便重启“六方会谈”,要解决的难题将会更多。

中国面对这种极为棘手的局面,既不能介入太深,也不能抽身而退,处于左右为难境地。

如果爆发战争,中国将面临是否参战问题,此举势必牵动全局。

如果回到谈判桌前,中国的外交斡旋难度极大,前景也难以预料。

所以,东北亚方向将可能成为中国今后最大的安全隐患,也必将成为稳定周边的当务之急。

其次,海上安全问题愈益凸现,东海和南海争端同时爆发,中国的海上领土和海洋权益面临重大挑战。

今年以来,围绕钓鱼岛和南沙群岛争端以及海上划界问题,中日之间以及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之间,产生了严重纷争。

这些问题的出现,有联合国审议海上划界方案的原因,同时也是某些国家违背承诺,蓄意惹事造成的结果。

东海问题主要涉及日本,但属于大国之间的争端,一旦引发冲突,对全局影响较大。

南海问题是大国与小国之间的纷争,虽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影响也不容低估。

海上安全问题相对于朝鲜半岛问题,尽管不致牵动全局,但涉及中国海上领土和海洋权益安全,也关系到中国的长远发展,因而也势必成为中国对周边安全环境深谋远虑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第三,中印关系虽已正常化,但并未建立相互信任,悬而未决的领土争端始终是不确定因素,加之印巴纷争尚未根本消除,中国西南边陲不可掉以轻心。

近年来,中印关系明显改善,作为同属于新兴经济体的两个发展中大国,中印双方的合作也有所加强。

然而,印度始终没有放弃对于中国的领土要求,今年以来在边境地区不断采取动作,宣示主权,增兵固防,加快战场建设,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并大肆散布“中印必有一战”的言论,这些现象都不是好兆头。

西南边陲过去曾一度是中国维护周边安全的重点,现在的情势也不容乐观,加强中印边境地区战场建设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无疑需要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第四,随着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

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

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

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将时有显现,并对中国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针对未来周边安全环境的新特点,我们无疑应当改变“最好时期”的固有观念,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既不盲目乐观,也不夸大困难,实事求是的从容应对,以利于争取战略主动。

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为什么?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整个世界和各国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状况,现代生产力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更加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各国之间的互相开放、互相依存程度更加增强。

据此,邓小平在1984年就指出: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互相开放,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从当代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在近几十年中空前提高,国际分工有了长足发展,许多产品都是国际分工合作的产物;从科学技术的研究、运用和发展来看,国际合作成果与互惠步伐加快,动用世界范围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通力合作,共同攻关,日益明显;从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来看,开放化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统一的国内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市场;在当代,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都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

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就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科学观察和概括的结果。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早在1984年10月,邓小平明确地指出: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他强调指出:

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不是短期的政策,而是长期的政策,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

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邓小平和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选择。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

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长期停滞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追随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选择。

在当代,世界最新通讯技术的运用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变革,使各种交往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国际经济生活的时空大大缩短,使国际交往互惠更加便利;资源、劳力、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普遍纳入经济生活国际化的洪流之中,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的社会化、国际化、一体化普遍要求各国打开国门,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

世界市场的扩大,要求各国实行开放政策,既发展自己,也推动全世界的发展。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人类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各种文明“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推动人类的共同进步。

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许多历史性的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制度,必须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根据国情,结合新的实践进行新的创造,这样才能加快发展,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第四,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推进传统产业革命,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生产效益不佳等困难。

这些困难如果得不到克服,已经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就有流产的危险。

而要尽快妥善地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

实行对外开放,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3、30年多年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证明我国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对外开放的国策

(1)对外开放使我国迅速实现了向经贸大国的转变,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自2013年起稳居世界第一位,2014年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首次位居世界第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自2012年起稳居世界第三位。

(2)对外开放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振兴。

过去30年,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的开放前沿,发挥了经济起飞的引擎作用。

最典型的是珠三角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

(3)对外开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

2014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份额上升至25%,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之位。

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对我国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外溢效应。

在开展对外经济合作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园区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4)对外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对外开放为国内改革和制度创新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外生动力。

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先试先行的改革试验田,在市场化改革探索方面发挥了先导、窗口和辐射作用。

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经济特殊功能区,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揭开了由点带面式改革的历史篇章。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开启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对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5)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

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我国是世界上为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和重要的对外投资国之一。

(6)教育文化的双边与多边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

我国已由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主要向国外学习和借鉴经验的单向需求,逐步转向双向需求。

在文化交流方面,30年来,汉语国际推广取得新的突破。

从2004年11月第一个孔子学院建立至今,我国已在世界各国设立孔子学院近500个,孔子课堂1000多个,所全球兴起汉语热。

依法治国视域下应如何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日渐形成、我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司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逐步树立,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也在不断扩大。

“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石”,同时法律是维系和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准则,在我国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今天,在法律上完善公民参与依法治国的制度,加快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法律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重要的途径。

(一)提高法律意识,树立有序参与理念

公民参与具有利益表达、缓和矛盾、权力监督、维护稳定等功能,但是具体到不同的参与形式也会有不同的参与效果。

如果公民采取一些非法的、暴力的、不理性的、无序的参与方式,例如少数公民进行行贿、越级上访、静坐、冲击政府部门等非制度化参与,实际上妨碍了公民有序地参与,导致矛盾激化、社会混乱。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不是这种无序的公民参与,而是有序的公民参与。

即普通公民以合法的形式,通过制度化的渠道,理性地参与公共生活和影响公共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