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检测题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04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检测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检测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检测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检测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检测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检测题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检测题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检测题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检测题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检测题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检测题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检测题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检测题3.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检测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检测题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检测题3.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检测题3

北京市大兴区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鸿门宴》检测提新人教版必修1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卮酒(zhī)刀俎(zǔ)鲰生(qǔ)瞋目(chēn)

B.戮力(lù)杯杓(zhuó)犒劳(hào)樊哙(fàn)

C.不者(fǒu)美姬(jī)崤山(yáo)玉玦(quē)

D.彘肩(zhì)参乘(shènɡ)侍坐(shì)目眦(zì)

答案:

D(A项中“鲰”应为“zōu”;B项中“犒”应为“kào”“杓”应为“sháo”;C项中“玦”应为“jué”。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旦日飨士卒飨,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如,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幸而。

答案:

C(“如”在该句中应理解为“去,径”。

3.句中加点词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B.范增数目项王

C.人皆得以隶使之D.籍吏民,封府库

答案:

C(例句中,“兄”是名词用作状语,翻译成“像对待兄长那样”。

而在四个选项中,加点的四个字都是名词,但所处位置不同,故担任的责任就不同了。

A项中“善”是形容词作谓语动词;B项中的“目”是名词作谓语动词;D项的“籍”也是名词作谓语动词;只有C项与“兄”的用法一样,翻译成“像奴隶一样”。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范增数目项王B.沛公起如厕

C.素善留侯张良D.买五人之距而函之

答案:

B(其余三项名词活用动词。

5.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沛公不胜杯杓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④范增数目项王⑤令将军与臣有郤⑥秋毫不敢有所近⑦拔剑切而啖之⑧张良出,要项伯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①③④⑤B.②⑤⑦⑨

C.②④⑥⑧D.①③⑤⑧⑨

答案:

D(①“距”通“拒”“内”通“纳”,③“倍”通“背”,⑤“郤”通“隙”,⑧“要”通“邀”,⑨“蚤”通“早”。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D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答案:

D(A项中“河南”古义指黄河以南;B项中“婚姻”古指儿女亲家;C项中“非常”古指意外的事故,均与今义不同。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谢”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沛公旦日

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C.乃令张良留谢

D.张良入谢

答案:

B(B项与例句中的“谢”均为“道歉”意。

8.下面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欲呼张良与俱去④秦孝公据崤山之固,拥雍州之地⑤毋从俱死也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⑧沛公安在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⑩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⑩B.①⑨/②④/③⑤/⑥⑦⑩/⑧

C.①⑨/②④⑧/⑥⑦⑩/③⑤D.①③⑤/②④/⑥⑦⑨/⑧⑩

答案:

B(本题考查句式的特点。

①⑨属被动句,①③⑤属省略句,无法排除;②④属定语后置,⑧为宾语前置句,②④⑧属变式句,也无法完全判定;⑤⑥⑦⑩为判断句。

所以答案为B项,分类依次是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此类题型中的句式有的不止一种,需认真判断哪一种分类最合适。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选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1)珍宝尽有之

A.应有尽有B.无穷无尽

C.尽善尽美D.尽力协助

答案:

A(A项为“全部”;B项为“完”;C项为“达到极限”;D项为“全部用出,用力完成”。

(2)乃夜驰之沛公军

A.久而久之B.子欲何之

C.取之不尽,用之不竭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答案:

B(A项为音节助词,不译;B项为“到”;C项为代词;D项为结构助词,译为“的”。

(3)君安与项伯有故?

A.安如泰山B.安能如此

C.居安思危D.安家落户

答案:

B(A项为“安稳”;B项为“怎么”;C项为“安全”;D项为“使平静,使稳定”。

(4)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A.词不达意B.意气风发

C.出其不意D.意在言外

答案:

C(A项为“意思”;B项为“意质、气概”;C项为“料想”;D项为“意思”。

10.“阅读《垓下歌》,选出对这首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A.首句运用夸张手法,表现项羽自己的体力和勇气超过世人。

B.第二句说由于时运不济,战马被困,表现自己已陷于汉军重重包围之境。

C.第三句诉说无可奈何的心情,抒发自己万般悔恨但又无法挽回败局的痛苦。

D.第四句借向美人虞姬倾诉别离之苦,把自己痛苦绝望的情绪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答案:

C(未有悔恨之意。

二、简答题

11.下列句子中包含的成语分别是什么?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2)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答案:

(1)秋毫无犯

(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4)劳苦功高

12.项羽、刘邦两个人的不同性格是怎祥通过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

请填写下表。

项羽

刘邦

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善于采纳意见,随机应变

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有奸必肃,争取敌营为己效劳

答案:

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刚愎自用,拙于应变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养奸遗患,自绝敌营内应

三、阅读题

13.把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不然,籍何以至此?

答案: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我怎么会这样呢?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答案:

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多次暗示项王。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

(如果)不(这样做),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

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

“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辞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

“王负

剑!

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

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

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

道歉,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穷:

穷尽。

答案:

C(谢:

谢罪。

15.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宇的一项是

A.图穷而匕首见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答案:

D(A项“见”通“现”;B项“卒”通“猝”;C项“振”通“震”。

16.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答案:

A(例句为名词作状语;B项方位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动词;D项意动用法。

17.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为了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B.文中的音乐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答案:

B(应为悲壮的气氛。

18.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答案:

又变成声调激愤的羽声,送行的人都发怒而瞪大眼睛,头发向上冲顶起帽子。

(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答案:

秦王大惊,挣扎着站起来,袖子断了。

(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答案:

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

“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能脱,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

“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逐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

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

“何如?

”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19.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

跟从。

B.骑皆伏曰:

“如大王言。

”伏:

信服。

C.田父绐曰绐:

欺骗。

D.未尝败北北:

北面。

答案:

D(北:

败退。

20.下列句中的“骑”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C.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D.乃有二十八骑

答案:

A(动词,骑马;B、C、D项均为名词,骑兵。

21.下列句式中不一致的一项是

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B.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C.甚矣,汝之不惠D.亦雁荡而微者

答案:

C(主谓倒装,其余均是定语后置。

22.下列句中“乃”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B.乃谓其骑曰:

“何如?

C.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答案:

C(才、只,其余各项表承接,“于是”的意思。

23.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田父指路,既表现了项羽坦真、粗犷的性格,又表现了他已丧失人心。

B.“三胜”之举,佐证了项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也为项羽至死不沉寤埋下了伏笔。

C.“项王瞋目而叱”的细节描写,写出了他拔山盖世的意气和勇猛善战的气概。

D.“复聚其骑”后问“何如?

”写得意,写自负,声情毕现,刻画出项羽骄纵狂妄的性格。

答案:

D(“骄纵狂妄”说法不妥。

24.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直夜溃围

答案:

当天夜里突破重围。

(2)自度不能脱

答案:

②自己估计不能逃脱。

(3)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答案:

所对敌的无不击破,所攻击的无不降服。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帝之后六年①,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②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③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④守周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⑤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

“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曰“

将军令曰: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⑥诏将军:

“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将

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

“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

“嗟乎!

此真将军矣!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称善者久之,月余,三军皆罢。

乃拜亚夫为中尉⑦。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注:

①文帝之后六年:

文帝,西汉第二代皇帝刘恒;后六年,指汉文帝第二次改元后的第六年。

②宗正:

负责皇族内部辜务的长官,是当时的九卿之一。

③祝兹候:

一个封爵的名称。

④河内:

郡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⑤彀:

拉开。

⑥节:

符节。

古代用来做凭证的东西。

⑦中尉:

负责京城治安的武官。

2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周亚夫治军谨严的一组是

①以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②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③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④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⑤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⑤

答案:

B(①的意思是“任命河内郡守周亚夫做将军,在细柳驻守”,这是汉文帝劳军之前在长安附近部署驻军的措施之一,不是“周亚夫治军谨严”作风的表现。

⑤的意思是“那里的将军无疑是可以袭击并活捉的”,这是汉文帝对霸上和棘门两座军营的评价,不是正面表现“周亚夫治军谨严”情况的。

②③从军容军威、军令军纪等

方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谨严”的作风。

2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没有写周亚夫如何挥军作战的场面,也没有写他有关军事方面的卓识宏论,只是记叙了在“匈奴大入边”的紧张形势下,细柳营中军容威严、军纪严明、士气饱满、战备气氛浓厚的情况,但充分表现了周亚夫的军事才能和严谨的治军作风。

B.大敌当前,汉文帝在布置好防务后亲自去慰劳军队,但在细柳营中受到层层阻拦,接连遭遇“非礼”;他不但没有大发龙威惩罚周亚夫,反而赞不绝口,军队撤防以后还任命周亚夫做了中尉,可见汉文帝是个识才、爱才、任才的君主。

C.细柳营中军纪严明号令如山。

即使皇帝入营也不例外对待;相比之下,霸上、棘门两座军营对外迎来送往,军纪如同儿戏。

出了细柳营后,随从大臣们都被军营对皇上的无礼震惊了,后来听了皇帝的一番赞美之辞后才心悦诚服。

D.在叙述汉文帝劳军的史实时,文章先略写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劳军的情景,然后详写细柳劳军的情景,即依次写了吏守营、先驱至营、文帝至营、徐行入营、介胄不拜及改容式车等情景,最后写文帝对周亚夫的评价,文章极有层次。

答案:

C(“出了细柳营后,随从大臣们都被军营对皇上的无礼震惊了,后来听了皇帝的一番赞美之辞后才心悦诚服”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

原文中有“既出军门,群臣皆惊”一句,意思是“出了细柳营门以后,随从大臣们对细柳营的军容军威、军令军纪等感到惊讶”,隐含着与霸上、棘门两座军营相比。

细柳营实在令人赞叹的意思。

从下文看这些随从大臣的看法与文帝是一致的,因此,随从大臣们既不是“被军营对皇上的无礼震惊了”,也不是“听了皇帝的一番赞美之辞后才心悦诚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