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8163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89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章走进细胞

必备基础知识

一、从生物圈到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⑴病毒无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⑵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⑶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⑴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对于植物无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⑵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⑶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观察细胞

⑴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步骤和要点

①首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②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⑵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

(①取一洁净载玻片,在其中央滴上一滴清水;②用镊子夹取材料放入水滴中并展开;③盖上盖玻片即成。

⑶实验结果和结论

①结果:

不同细胞形态、大小千差万别

不同的细胞有共同的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②结论:

细胞既具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2、原核细胞核真核细胞

区别:

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没有染色体,有拟核。

这体现了细胞的多样性

联系:

有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都有DNA分子,这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

3、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⑴建立:

19世纪30年代由施来登和施旺建立

⑵内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⑶意义:

阐明了动植物都以细胞为基本单位,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要点突破

一、病毒: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分子组成的生物,且都有严整的结构。

2.病毒的生活方式为寄生生活,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不再有任何生命活动。

所以病毒的培养必须利用活细胞,不能利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培养。

3.病毒对寄主细胞的危害,主要靠其增殖活动破坏细胞的结构,细胞功能丧失。

如乙肝病毒破坏肝细胞;脊髓灰质炎病毒破坏脊髓灰质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导致小儿麻痹;HIV病毒破坏T淋巴细胞,使人丧失免疫功能。

4、病毒是生物的依据是它在宿主细胞内能够增殖,由于它不能独立地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所以它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二、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1.细胞多样性的表现

(1)不同细胞的形态、结构不同。

对多细胞生物来说,这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2)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本质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和核仁

有核膜和核仁

DNA存在形式

拟核中:

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

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

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中:

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特别提醒:

并非所有的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如支原体无细胞壁

2.细胞统一性的表现

(1)化学组成:

组成细胞的元素基本一致,化合物种类也非常相似(水、无机盐、氨基酸、核苷酸等)。

(2)结构:

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3)增殖方式:

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细胞的增殖。

(4)遗传物质:

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且遗传密码通用。

(5)能源物质:

以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

3、拓展深化

①细胞形态、结构是与功能相适应的。

②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核糖体等众多的细胞器,不进行细胞分裂。

三、显微镜的使用及相关问题分析

1.使用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1)低倍镜:

取镜⇒安放⇒对光⇒安放玻片⇒调焦⇒观察

(2)高倍镜:

①在低倍镜下确定目标

②移动装片,使目标位于视野中央

③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

④调焦(转动细准焦螺旋。

视野暗,可调反光镜或光圈)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像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或体积。

(2)总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目镜与物镜的结构及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

 

 

物像大小

看到细

胞数目

视野亮度

物镜与载玻

片的距离

视野范围

高倍镜

低倍镜

(1)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距装片距离越近,如H1;反之则放大倍数越小,距装片距离越远,如H2。

(2)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反之则放大倍数越大。

4.高倍镜与低倍镜的比较

、归纳总结

①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物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呈正相关,目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呈负相关。

②欲确定被观察对象的真实形态,可将物像顺时针旋转180度。

③若要将显微镜下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物像位于哪个方向,则应向哪个方向移动装片。

实验探究

探究课题:

显微镜类实验的解题方法

1.显微观察类实验总结

用显微镜观察的方式分为两种:

(1)原色观察:

即观察材料不用染色,直接用显微镜观察即可。

相关实验有: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等。

(2)染色观察:

即观察材料要经染色剂染色后才可用显微镜观察。

相关实验有: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等。

2.显微观察类实验题目的分析方法

(1)了解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方法

实验材料特点

实验名称

压片法

比较疏松的材料,如根尖、花药等。

实验中要压碎,以使细胞分散,便于观察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装片法

微小生物(如草履虫、衣藻)或大型生物的部分细胞(如人口腔上皮细胞、叶表皮细胞),直接观察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切片法

相对较大、较硬的材料,如花生

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检测

(2)掌握实验操作的一般程序

取材⇒(染色)⇒制片⇒显微观察

(3)明确题目中器材和药品的用途

熟悉常用器材和药品的用途及使用方法,就可能从中发现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甚至得到具体的实验步骤。

现将常用药品的作用总结如下:

试剂

作用

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

用于染色体染色,可观察染色体

健那绿染液

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

吡罗红甲基绿染液

对细胞中DNA(甲基绿)、RNA(吡罗红)进行染色,可观察、检测DNA和RNA

NaCl

配制生理盐水,可用于维持动物细胞的正常形态或提取DNA

HCl

解离细胞或改变溶液的pH

蔗糖

配制蔗糖溶液,用于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或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1、元素的分类:

⑴按含量分:

大量元素:

C、H、O、N、P、S、K、Ca、Mg;微量元素:

Fe、Mn、B、Zn、Mo、Cu;

⑵按作用分:

最基本的元素是:

C;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是:

C、H、O、N、P、S

2、元素的来源和存在形式

⑴来源:

是生物体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获得的

⑵存在形式:

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3、作用

⑴组成化合物进而构成细胞,如蛋白质、核酸等

⑵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B能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化合物

元素组成

糖类和脂肪

C、H、O

蛋白质

C、H、O、N等

核酸和ATP

C、H、O、N、P

4、研究意义: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⑴种类:

无机化合物:

水和无机盐;有机化合物:

糖类、蛋白质、脂质和核酸;

⑵含量:

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水;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

知道一下:

(1)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划分的依据是含量,而不是生理作用。

(2)生物体内含有的元素不一定是生物所必需的元素。

(3)主要元素占人体鲜重比例的顺序依次是O、C、H、N、P、S。

细胞鲜重条件下:

O(65%)>C(18%)>H(10%)>N(3%)>P(1.4%)>S(0.3%)

细胞干重条件下:

C(55.99%)>O(14.62%)>N(9.33%)>H(7.46%)>Ca(4.67%)>P(3.11%)

在鲜重下O元素最多的原因是H2O在细胞中含量最多。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蛋白质

1、含量:

占细胞鲜重的7%~10%,占细胞干重50%以上;组成元素:

C、H、O、N,有的含有P、S两种元素

2、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种类:

约20种,根据能否在体内合成分为必需氨基酸(8种,儿童9种)和非必须氨基酸(12种);通式:

结构特点:

至少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且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R基不同导致氨基酸种类不同;

4、多肽:

构成:

多个氨基酸分子经脱水缩合形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结构:

肽链;合成场所:

核糖体;

5、蛋白质:

结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

⑴结构多样性:

氨基酸种类不同;氨基酸数目不同,氨基酸排列顺序变化多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⑵功能多样性(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①结构功能:

如胶原蛋白;②调节功能:

如激素;③催化功能:

如酶;④运输作用:

如血红蛋白、载体;⑤信息传递作用:

激素与受体的结合;⑥免疫功能:

如抗体;

(①多肽呈链状结构,往往无生物活性而蛋白质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有生物活性。

②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在内质网中形成的。

 

②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中蛋白质种类、结构不同。

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分析及相关计算

1.多肽形成过程的分析

(1)形成过程中的产物H2O中的H来自于—COOH和—NH2,而O只来自于—COOH。

(2)一条肽链上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分别位于肽链的两端。

多余的氨基和羧基位于R基上。

①只有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氨基和羧基才参与形成肽链,R基上的氨基或羧基不参与肽键的形成。

②由n个氨基酸形成—环状肽,则形成肽键数=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

2.相关计算

(1)氨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氨基数=各氨基酸中氨基总数-肽键数。

(2)羧基数=肽链数+R基上的羧基数=各氨基酸中羧基总数-肽键数。

(3)N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N原子数=各氨基酸中N的总数。

(4)O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O原子数=各氨基酸中O的总数-脱去水分子数。

(5)H原子数=各氨基酸中H的总数-2×脱去水分子数

(6)假设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由n个氨基酸分别形成1条肽链或m条肽链:

形成肽链数

形成肽键数

脱去水分子数

氨基数目

羧基数目

多肽相对分子质量

1

n-1

n-1

至少1个

至少1个

na-18(n-1)

m

n-m

n-m

至少m个

至少m个

na-18(n-m)

3.氨基酸与相应DNA及RNA片段中碱基数目之间的关系

由于mRNA中有终止密码子等原因,上述关系应理解为每合成1个氨基酸至少需要mRNA上的3个碱基和DNA(基因)上的6个碱基。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1、组成元素:

C、H、O、N、P

2、核苷酸(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磷酸+脱氧核糖+碱基(A、G、C、T)

核糖核苷酸(4种):

磷酸+核糖+碱基(A、G、C、U)

3、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⑴种类

DNA:

①分布: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少量DNA;

原核细胞的DNA位于拟核和质粒中;【色剂甲基绿使其绿色可显示其分布】

②结构:

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③功能:

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RNA:

①分布: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色剂吡罗红使其呈红色】

②结构:

一条核糖核苷酸单链;③功能:

是某些病毒(如HIV、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

⑵功能: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分析

1.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

 

(2)盐酸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试剂

作用

质量分数为

0.9%NaCl溶液

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

质量分数为

8%的盐酸

①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②使染色质中DNA与蛋白质分开

蒸馏水

①配制染色剂 ②冲洗载玻片

特别提醒

①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要现用现配。

②该实验不宜选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有颜色)和其他有颜色的细胞(如鸡血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因其能干扰颜色观察。

四、核酸与蛋白质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核酸

蛋白质

DNA

RNA

元素

C、H、O、N、P

C、H、O、N等

分子

结构

一般为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一般为单链结构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结构

多样性

核苷酸的数量及排列顺序

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及多肽链空间结构不同

形成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复制产生

主要在细胞核转录生成

核糖体

检测

试剂

甲基绿

(绿色)

吡罗红

(红色)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2.联系

(1)D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2)DNA多样性与蛋白质多样性的关系

 

拓展深化

①DNA和蛋白质均存在物种特异性,可作为鉴别不同物种的依据。

②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中核DNA相同,mRNA和蛋白质不同。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类

一、细胞中糖类的种类及功能

种类

分布

功能

核糖

动植物细胞

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

DNA的成分

葡萄糖

光合作用的产物,能源物质

果糖

植物细胞

能源物质

麦芽糖

植物细胞

水解成两分子葡萄糖而供能

蔗糖

植物细胞

水解成果糖和葡萄糖而供能

乳糖

动物乳汁

水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而功能

多糖

淀粉

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纤维素

植物细胞

结构性多糖,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原

肝糖原

动物细胞

贮存能量,调节血糖

肌糖原

动物肌肉

氧化分解,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不能补充血糖

主要作用:

组成生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三、细胞中脂质的种类及功能

细胞中脂质含量:

约占细胞鲜重的1%~2%;组成元素:

C、H、O,有些含有N、P等

种类

功能

分布

脂肪

主要的储能物质(对于高等动物和人);保温、减少器官之间的摩擦,缓冲外界压力以保护内脏器官

大量存在于某些植物的种子、果实及动物体的脂肪组织中

磷脂

构成细胞膜及各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在动物脑、卵及大豆的种子中含量较多

 

胆固醇

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在许多动物性食物中含量丰富

性激素

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

动物的性腺分泌,进入血液、组织液

维生素D

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在动物的卵黄中含量较多;在人的表皮细胞中有胆固醇,在日光照射下,能转变成维生素D

3、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碳链→单体→多聚体(大分子)

归纳总结

糖和脂的比较:

①单位质量的脂肪与糖类相比,其所含元素氧化时的耗氧量的特点是前者含C、H多,氧化时耗氧多,产生的化学能多,生成的ATP多。

②并非所有的糖类、脂质都是细胞的能源物质,如核糖、脱氧核糖和纤维素、磷脂等。

*脂肪中氧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多于糖类,因此,等质量的脂肪和糖类氧化分解时,脂肪所消耗的氧气较多,同时释放的能量也多

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水

1、含量:

最多,约占细胞鲜重的85%——90%

2、存在形式:

结合水:

与细胞内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自由水:

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3、功能:

⑴结合水:

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

⑵自由水:

①细胞内的良好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的许多生化反应;③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④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⑤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⑶水的含量与代谢的关系

①含水量与代谢强度、生物抗逆性的关系

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的大小决定了细胞或生物体的代谢强度,比值越大表明细胞(或生物体)中自由水含量越多,代谢越强;反之,代谢越弱。

但生物体的抗逆性与此相反,即二者比值越小抗逆性越强。

②细胞中产生水的结构与代谢过程

结构

代谢过程

叶绿体基质

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

线粒体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核糖体

缩合反应生成多肽

高尔基体

植物细胞纤维素的合成

细胞核

DNA复制、转录

二无机盐

⑴存在形式:

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

⑵功能:

①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Mg2+——叶绿素;Fe3+——血红蛋白;PO43-——ATP、磷脂)

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

③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如血浆中H2CO3/NaHCO3)

 

【实验的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设计的实验必须具有科学性,即无理论上和操作上的错误,符合自然规律。

项目

科学性依据

例析

实验

原理

符合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事实

如利用双缩脲试剂鉴定某种材料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是因为双缩脲试剂能与蛋白质反应呈紫色

实验

材料

①符合实验原理的要求

②便于实验操作

如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应选择植物细胞分裂旺盛的部位做切片,而不用成熟的植物叶片

实验

方法

主要包括:

变量设置、控制正确、操作顺序、方法正确等,总之,依据此方法能得到正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如鉴定细胞呼吸的产物时,应先除去装置中已存在的CO2

实验

结果

观察、统计、分析等方法正确,符合实验原理

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若观察时间太长,则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一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检测的原理

鉴定物质

试剂

颜色变化

材料

还原糖

菲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含糖高,白色或近白色

淀粉

碘液

蓝色

脂肪

苏丹Ⅲ染液

橘黄色

花生种子匀浆

苏丹Ⅳ染液

红色

花生子叶薄片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蛋清稀释液或豆浆滤液

二、流程展示

(1)还原糖的检测2)脂肪的检测

方法一:

花生种子匀浆+3滴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菲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

①使用方法不同:

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要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而且是现用现配,而双缩脲试剂在使用时,先加A液后加B液。

②处理方式不同:

斐林试剂加入组织样液后需水浴加热方可反应,而双缩脲试剂加入组织样液后不需加热即可反应。

③鉴定还原糖是新制Cu(OH)2与还原糖反应;Cu(OH)2被还原为Cu2O;而检测蛋白质需要在碱性环境下反应,先滴加A液的目的是制造碱性环境。

问题探究

1.在检测还原糖时,在选材方面有什么要求?

为什么?

提示:

应选用白色或近于白色且还原糖含量高的材料,如梨、苹果等。

因为有颜色的材料会干扰实验结果的颜色变化。

2.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都含有CuSO4和NaOH,CuSO4的用量都很少,请分析原因。

提示:

Cu2+呈蓝色,为避免因过量使用而遮盖实验结果的颜色。

知道一下:

①还原糖的检测需要加热,脂肪的检测可用显微镜。

②在检测蛋白质的实验中,若用鸡蛋清作实验材料,必须稀释,以免实验后粘住试管,不易洗刷。

1.实验材料的选取遵循的主要原则

(1)科学性:

即符合实验要求

①在颜色反应类实验中,所选材料应为无色。

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实验宜选用苹果、梨等作材料;“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不宜选用绿色植物。

②选取的实验材料要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有利于得出正确的结论。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选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优越性在于其分裂旺盛、染色体数目较少,易于观察。

(2)简便性

即取材较容易且易于操作。

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择白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这样不必染色,而又可排除叶绿体的干扰,便于观察。

2.实验材料的处理时的主要注意事项

(1)观察细胞及细胞结构的实验:

通常要给材料染色,以便把要观察的结构与背景区分开来。

如“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液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色。

(2)借助于显微镜观察的实验:

材料一定要制成薄的装片,透光好便于观察。

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做花生子叶切片。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等都有相应的制片过程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成分:

脂质:

约占50%;蛋白质:

约占40%;糖类:

约占2%~10%;

2、结构:

⑴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①外表面:

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叫做糖被

②基本骨架:

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具有流动性

③蛋白质:

不同程度的嵌入、贯穿或附着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⑵结构特点: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功能:

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⑴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⑵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①需要的营养物质进入;②抗体、激素等分泌物的排出;③细胞废物的排出

⑶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①分泌化学物质:

如激素、递质;②细胞膜直接接触:

如免疫细胞间的识别;③细胞间形成通道:

如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3、细胞膜的制备方法

⑴选材: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⑵原理:

红细胞放入清水中,水会进入红细胞,导致细胞胀破,使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从而得到细胞膜

⑶过程:

选材→制片→观察→滴水→观察→结果

4、细胞壁⑴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⑵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想一想:

磷脂分子有一个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这种结构决定它在含水的介质中只有形成双层结构才稳定。

图示如下

想一想:

磷脂双分子层不是固定不变的,脂肪酸分子的尾部可以摆动,使得整个磷脂分子能向两侧滑动,但由于许多细胞膜中夹杂着有“刚性”的胆固醇,使得其既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又比较坚实。

想一想:

①保护和润滑作用,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②识别作用,如动物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又称受体蛋白)。

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的实验分析

1.选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实验材料的原因

(1)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但省去了去除细胞壁的麻烦,而且无细胞壁的支持、保护,细胞易吸水涨破。

(2)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易用离心分离法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

(3)红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