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309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湖南雅礼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雅礼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在最早的毛笔实物,大都出土于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制和今天大抵近似。

不过,有出土的毛笔作品为证,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毛笔。

比如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墓中出土彩陶盆上的舞蹈图、河南临汝阎村仰留遗址出土陶缸上的鹳鱼石斧图,一望而知皆为毛笔所绘。

毛笔自身运转自如,粗细随意,笔道具有弹性而且富于变化的特点,可以画,也可以书。

汉字一产生就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早期毛笔字是什么样子?

目前发现的相关资料尚不太多,且大抵限于商代。

在甲骨文中,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比如甲3939、甲3940、甲3941、甲3942,字体肥而柔,表现出毛笔字的部分风格,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

还有一些字留下了书而没有契刻完的形态。

但是,既然写是为了刻,就不能不照顾契刻的特点,书体中保留毛笔字一点风韵的同时,更带上了死板生硬、简易草率的风格。

而陶文、玉石文又少得可怜,并且看得出来是受了甲骨上特殊毛笔字的影响。

推测起来,商代的毛笔字大概要比甲骨文及其上的特殊毛笔字要形象得多。

一则因为去古未远,当时的汉字仍处于象物之形的阶段,形象性为其第一要求,否则就难以担当记录语言的重任;二则因为毛笔亦画亦书的功能特点,容易保存原始汉字的图绘意味。

有当时铸铭铭文为证。

铸铭是范铸的,人们可以在陶范上书而后精雕细刻;古代青铜不易得,一些礼器的铸造又多有纪念意义,要“子子孙孙永宝用”,所以制作隆重,促使人们认真对待;加之人们崇古复古的心理作用,所以,铸铭保存毛笔字的主体风格,并不奇怪。

特别是商周某些铸铭铭文末尾的族徽文字,构形奇古,图绘性极强,说不定是较商周更早时期文字的孑遗。

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毛笔来实现的。

从总体上看,这时期毛笔字的发展较多地吸收了甲骨文等契刻文字简易粗率的特点,肥笔换成线条,字形趋于方整,曲笔尽量减少。

两周铸铭的笔道还不乏庄严凝重的色彩,而战国时代的其他毛笔字开始愈益显露出便捷急就的风貌。

在由象形性笔道变为圆转随意的线条的过程中,毛笔本身的特性时有表现,比如西周早期(武王至昭王)的铸铭铭文,笔道的肥瘦屈曲仍大体服从于象形的需要,但某些下行的笔道就常常冒尖。

这非为象形所必需,也算不上书写的规范,纯是毛笔书写时露锋所致。

即使如圆转随意的线条,也并不总是粗细如一,在日常书写中大抵呈现出一种头尖尾细腹部肥的格局,充分显示了毛笔的弹性。

后人所谓的“科斗书”,大抵就是指的这种书体,或者指的是在此基础上的美化形式。

战国秦汉之际,汉字发生了隶变,汉字构形的象形性被彻底地埋葬了。

而隶书的笔划,直接来自于毛笔的挥洒。

所谓隶书的笔划,只不过是隶书的线条的简易形式,改曲笔为直笔,变圆转为方折,横平竖直,左撇右捺,比篆书圆转的线条更便于书写而已。

撇捺的产生大概是由毛笔的性质所促成,右手执笔,左行易细,右行易粗,写得美观些,就成了撇和捺。

从历史上看,汉字结构的发展隶变之后才渐趋稳定,汉字形体的变化到了楷书才最后定型。

在此之后,虽有草书和行书,但大抵是楷书园地的奇葩异花,它们的存在并不足以影响楷书的一统天下。

汉字形体的定型化,促使士人讲究书法,充分利用汉字数量繁多、结体复杂、毛笔又富于创造力的特点,匠心独运,争胜斗奇。

毛笔的应用对汉字形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象钉头字的形状是由平头“笔刀”在泥板上“压刻”所促成,缅文字母的圈儿体是由于用针笔在棕榈叶上刻写的影响,汉字的外部形态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毛笔的功能特征。

(节选自李恩江《毛笔对汉字形体的影响》,有删改)

材料二:

明代《物源》载:

“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

”史前绘画用笔,目前尚无实物可证,但在中国古代汉语中,“笔”一般即指中国毛笔,因此虞舜所造亦当指毛笔言。

由此则可推测,毛笔创始,或者说原始毛笔形制的初步确立,是在新石器晚期舜虞时代。

实际上,自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了绘画,就产生了绘画用笔。

根据陶器纹饰、岩画笔迹推测,史前绘画用笔,可能有硬笔和软笔两种。

以彩陶纹饰为例,陶器表面为较粗糙画地,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陶器纹饰一般笔迹光洁整齐,无毛笔划过的绺状痕迹,推测可能为较柔软的植物秸秆所制画笔或手指所画,此可归为硬笔类。

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各地彩陶中,大量纹饰则存在毛笔划过后的分叉和绺状痕迹,这种笔迹应当是早期毛状笔头所画,此可归为软笔类,可确认为我国毛笔的创始。

至于史前毛笔形制,从出土的其后战国及汉代毛笔推测,可能为将动物毛发捆扎于木棒、竹竿外端的简单制品。

但它的发明,却体现了中国早期人类在较为精细的劳动过程中的智慧创造,并使之成为中国毛笔发明的滥觞。

(节选自赵权利《笔史述略之笔的初创》,有删改)

材料三:

(图片说明:

两个图片中箭头标识的字为甲骨文“贞”字;左图贞字为甲骨文原字,右图贞字是编者依甲骨文原形摹写的,其中字的外框中间黑线为契痕)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甲骨上直接契刻字难度大,因此先人偶尔会借助于毛笔,先书写然后再进行契刻。

B.早期部分毛笔字呈现生硬草率的特征,利于契刻。

因此,它被用于甲骨文字的刻写。

C.我们要了解早期毛笔字的风貌而所依凭的史料,甲骨文中笔书的留痕不如铸铭铭文。

D.材料的珍贵、意义的重要性及人们的崇古心理是铸铭能保存毛笔字风格的主要因素。

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时间为序来阐述毛笔对汉字的影响,材料二先后依据文字和实物史料对毛笔溯源。

B.材料一以科斗书、钉头字、圈儿体等为例子,来佐证毛笔对汉字形态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C.材料提及陶文等很少且受甲骨毛笔字影响,意在引出对早期毛笔字本来风格的进一步探究。

D.材料中“大抵”“说不定”“一般”“应当”等语言的使用,可见论述语言准确性的重要。

3.依据资料等进行推断,是考据性文章研究性结论得出的重要途径。

下列对材料中的推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代毛笔字要比甲骨文更形象,是依据其时间特征“去古未远”与毛笔功能特点做的推断。

B.依据古人用笔“以漆书于方简”的记载以及汉语“笔”的词义推断毛笔始创在新石器晚期。

C.陶器表面粗糙,如其纹饰光洁齐整,且没有绺状痕迹,那么可以推测它们的画笔应为硬笔。

D.材料二中对于史前毛笔的形制特征所做出的推测,是基于出土的当时的毛笔实物而进行的。

4.请依据材料一中的相应信息,判断材料三哪一个图形中所标示文字的形态最能说明甲骨文部分文字的契刻与毛笔的关系,并请陈述理由。

(4分)

5.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的逻辑谨严性上有高下之分,请表明你的观点,并以材料一第五段与材料二第二段为例,从内容与中心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阐述。

(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莱茵河(节选)

【法】维克多·雨果

(1840年8月28日至11月2日,雨果畅游了莱茵河地区。

在旅途中,雨果一般都在当天把自己的印象、见闻与观感写下,作为信件报道寄给在巴黎的妻子阿黛尔)

您知道,我常对您说,我喜爱江河。

江河既可载运货物,也能传播思想。

在天地万物中,任何东西都自有其神奇妙用。

江河,就像是巨大的喇叭,向着海洋唱颂着大地的美景,田野的耕耘,城市的壮丽以及人类的光荣。

我也曾对您说过,在所有的江河中,我最喜欢莱茵河。

我第一次见到这条河,是在一年前,在凯尔经过浮桥的时候。

夜幕降临,车子缓缓地移动。

当我通过这条古老河流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某种敬仰之情。

每当我与这些大自然中的伟物相接触——我几乎要说是与其心心相印时,我都被深深地感动。

这些大自然中的伟物在历史上也起着重大作用。

我的朋友,您还记得瓦尔斯里纳城的罗讷河吗?

1825年,在那次愉快的瑞士旅行中,我们曾共同观赏过它。

那次瑞士之行是我一生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

那时,我们都还只有二十岁!

当时,罗讷河是以怎样的狂啸,怎样的怒号翻卷着冲入旋涡的啊!

而那柔弱的木桥却在我们的脚下战栗发抖,摇摇欲坠。

这一切您还记得吗?

从那时起,罗讷河在我的脑海中便是一只老虎,而莱茵河却是一只狮子。

那天晚上,当我第一次看到莱茵河时,我觉得它确实是一只狮子。

我长久地注视着这骄傲而高贵的河流:

凶猛而不疯狂,原始中却显出威严。

当我过河时,正值它水涨河满,极为壮观。

它那浅黄褐色的浪花如同雄狮的浓发——布瓦洛称之为“黄泥色的胡须”——拍打着桥面。

它的两岸隐没在黄昏中。

它的声音是一种有力而沉着的咆哮。

在它身上,我感受到了大海的力量。

是的,我的朋友,这是一条高贵的河流。

它目睹了封建社会、共和体制和皇家帝国。

它当之无愧,既是法国的骄傲,也是德国的自豪。

这条河流既是战争者,也是思想家的见证,因为它概括了整个欧洲历史的这两大面貌。

在那使法国前进的壮丽波涛中,在那使德国思索的深沉的潺潺水流中,我们都能找到历史的痕迹。

莱茵河集河流的万般面貌于一身。

它像罗讷河一样迅速敏捷,像卢瓦尔河一样雄浑宽阔,像缪斯河一样峭壁夹岸,像塞纳河一样迂回曲折,像索姆河一样绿水潆潆,像台伯河一样历史悠久,像多瑙河一样庄严高贵,像尼罗河一样神秘莫测,像美洲的河流一样波光闪烁,像亚洲的河流一样蕴涵着寓言与幽灵。

在史前,也许在人类存在之前,在今日莱茵河的地域上,曾有两条火山脉在冒烟,在燃烧;火山熄灭了,在大地上留下了两大堆熔岩和玄武岩,像两座长城一样平行排列。

同时,巨大的结晶凝聚了,形成了今日的原始山脉,大量的冲击层干涸了,成了今日的从属山脉。

那慢慢冷却下来的巨大熔岩堆,就是我们今日所称的阿尔卑斯山。

据历史记载,最早出现在莱茵河岸边的人类是被称作凯尔特人的半开化民族。

罗马称他们为高卢人。

恺撒曾说过:

“在他们的语言中,称作凯尔特人,而在我们的语言中,叫作高卢人。

”随后,时机来临,罗马出现了。

恺撒征战了莱茵河。

古罗马的第二十二军团曾扎营在耶稣受难时的橄榄树下。

当这个军团从耶路撒冷驻地撤回时,蒂杜斯便把它派到了莱茵河畔。

后来,北方种族向南方地区的可怕涌入,在民族生活的某些灾难时期不可避免地往复重演,人们将它称作蛮族入侵。

它吞没了整个罗马,正值罗马帝国应改革的时期,莱茵河上城堡的花岗岩军事屏障被这股浪潮所摧毁。

而在六世纪左右,曾出现过这样的时刻:

莱茵河的浪峰冲击着罗马废墟,就像今天冲击着封建遗址一样。

查理大帝修复了这些瓦砾,重建了堡垒,用来对抗以其他名字再生的古老的日耳曼游牧部落。

但是,尽管查理大帝才华横溢,毅力超群,他的所作所为也仅仅是刺激了一下残骸枯骨。

古老的罗马帝国早已寿终正寝。

莱茵河的面貌已今非昔比了。

这个时期出现了深刻的崩溃,文明似乎瓦解了,牢固的传统之链断开了,历史好像变得没有痕迹了。

这一灰暗时期的人类与事件像幽灵一样通过了莱茵河,给河流留下的仅仅是一种幻象,刚一闪现马上就无影无踪了。

由此,莱茵河在经过了一个历史时期之后,进入了一个神奇的阶段。

人的想象力同大自然一样,不接受空白的存在。

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大自然便使鸟儿们啁啾不休,使树叶沙沙作响,使成千上万的声音窃窃私语。

而在历史朦胧的地方,想象力便使幽灵出现,使幻想和表象共存。

寓言在消失的历史空白区生存,成长,结合,开花,就像英国山楂树和龙胆树生长在倒塌的宫殿裂缝中一样。

文明犹如太阳,有黑夜,有白昼,有圆满,有环食;时而落下,时而升起。

(刘华译,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大自然的“伟物”,作者说自己“几乎要说是与其心心相印”,这种“心心相印”可以看做一种对天地自然的共鸣与感悟。

B.在莱茵河一条河身上,作者却说“感受到了大海的力量”,主要是因为莱茵河的惊涛骇浪的凶暴程度能跟大海中的巨浪相比。

C.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作者认为“这个时期出现了深刻的崩溃”,这里也隐含着作者对像古罗马这样辉煌的古典文明陨落的叹息。

D.“就像英国山楂树和龙胆树生长在倒塌的宫殿裂缝中一样”,这里的“宫殿缝隙”与前文中的“历史空白区”含义相近。

7.下列对本文艺术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中经常使用第二人称,这既是书信体散文特征的体现,也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发相同的回忆或共鸣。

B.作者在描写莱茵河时,使用了铺垫、对比、比喻、拟人、铺排等手法,描绘出莱茵河千变万化的浪漫雄浑。

C.在本节选中,作者用大量笔墨展现了莱茵河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佐以人文历史追忆的点缀,描绘了一幅自然伟物与历史记忆交相辉映的宏伟画卷。

D.本节选的节奏处理也正如一条河流:

从激烈的爆发中孕育,激荡着奔流过跌宕起伏的高山深谷,最终流入广漠的远方,归于平静与虚无。

8.你怎样理解“罗讷河在我的脑海中便是一只老虎,而莱茵河却是一只狮子”这句话?

(4分)

9.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也为了我们描绘了他眼中的长江风光。

请结合文本,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莱茵河(节选)》在内容上的异同。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

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

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

“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

“如此尚可仕乎!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

“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

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

通判虔州,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

“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

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疬险远,亦缓视徐按。

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溢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

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

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

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

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

故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

访敦颐,留对榻夜谈。

越三日乃还。

颐惊异之,曰:

“非从周茂叔来耶?

”其善开发人类此。

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

淳祐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B.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C.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D.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版,古时官吏上朝或谒见上司时所拿的笏,是用以记事备忘的手持之物。

B.提点,文中指官名,寓提举、检点之意,掌司法、刑狱等事;现代指提醒、指点。

C.二程,即程颢和程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后来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D.开发,文中指对人进行开导、启发,现代指对某一资源进行发掘开拓并加以利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敦颐明察秋毫,深得百姓认可。

久未决断的案件经他审查,是非立判,分宁和南昌的人们都对他交口称赞。

B.周敦颐不畏悍吏,公正执法。

面对残酷凶悍的官吏王逵,他毫不畏惧,坚决反对将未犯死罪者处以极刑。

C.周敦颐为人友善,谨慎交友。

他当虔州通判的时候,仔细观察赵抃的所作所为,最后十分珍视他这样一个人才。

D.周敦颐博学力行,学说影响深远。

军事通判程珦知道他研究学问,通晓道学,就让两个儿子程颢、程颐前去向他学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2)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疬险远,亦缓视徐按。

14.赵抃对待周敦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简要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温汤客舍

刘长卿

冬狩温泉岁欲阑,宫城佳气晚宜看。

汤熏仗里千旗暖,雪照山边万井寒。

君门献赋谁相达,客舍无钱辄自安。

且喜礼闱秦镜在,还将妍丑付春官。

【注】刘长卿:

唐代诗人,此诗写于玄宗天宝年间诗人赴京赶考途中。

冬狩:

指古代天子或王侯在冬季围猎;万井:

千家万户;秦镜:

秦始皇宫里的方镜,传说它能鉴别人心邪正,后用“秦镜”代指明镜;礼闱:

会试;春官:

唐代曾改礼部为春官,后“春官”遂为礼部的别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出皇帝岁末“冬狩”的地点是在华清宫温泉,以“佳气”展现出宫城气象之美。

B.颔联运用对比,“千旗暖”与“万井寒”等描绘,使宫中与民间的情形构成鲜明对照。

C.“君门献赋谁相达”一句回忆了自己曾经的辉煌,以“献赋”来比喻自己的佳作如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一样出色,表现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D.尾联“妍丑付春官”是作者以容貌之美丑喻才华之高下,生动贴切有新意,与朱庆馀在《近试上张水部》中的“画眉深浅入时无”有异曲同工之妙。

(附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16.作者借这首诗歌表达怎样的情感。

(6分)

17.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勤于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房宫赋》中秦王朝对人民极尽剥削和掠夺之后挥霍无度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最宝贵的他的少年记忆里的光源,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也照亮了他的记忆。

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

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

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

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变成遗传基因。

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

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观看者慢慢将之融入自己的血脉

B.观看者的性格也慢慢受其影响

C.也慢慢变成观看者的性格

D.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

1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B.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六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C.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D.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A)据专家介绍,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用于防治天花的“人痘”,而且是我国首创。

天花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汉代,古人称之为“痘疮”。

在与天花的长期斗争中,人们发现了一些规律:

感染了天花的人,不一定都会死,一旦活下来,就不会再感染天花。

在“以毒攻毒”的观念引导下,在宋代,人们就把沾有疤浆的患者衣物给健康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研磨成细粉,让健康儿童吸入鼻孔,后来称之为“人痘”。

种过“人痘”,天花感染率显著下降。

这也是人类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免疫疗法。

那么疫苗是靠什么开展工作的呢?

专家认为,“狼来了”可以激活免疫系统。

当细菌或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它们会攻击细胞并试图无限繁殖。

,而感染是导致疾病的原因。

当然,人体也不会对敌人的侵扰坐视不理,我们的免疫系统会调动多种武器来对抗感染。

人体第一次接触到细菌或病毒时,也许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制造和使用所有需要的杀敌工具,也就是我们说的通过抗体来克服感染。

感染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如何保护身体免受这种疾病的侵害,,免疫系统会迅速起作用。

(B)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外界微生物入侵导致的疾病,无论是病毒还是细菌,都可以设计疫苗来抵御,。

比如艾滋病,其病毒有极其特殊的逃避免疫系统机制,很难设计疫苗;有些病毒变异速度很快,广泛传播,也没有必要专门研发疫苗和大量免疫接种。

《疫苗:

阻遏病毒感染的终极武器》(有删改)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22.仿照第二段划线句子,在括号里为第一段和第三段文字概括主要意思。

(5分)

A句:

B句: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2021年3月21日,兴华中学高三班会课上,班委会计划收看中央电视台“主播说联播”节目,并组织同学讨论。

事件一: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结束。

康辉(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评论:

对话要比对抗好。

通过这次战略对话,中国传递出了自己的声音,更展现了中国和这个世界互动的基本原则:

我们已经完全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可以平视西方和美国了。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时代已经不同了,今天,我们无需仰视,也不会接受被俯视。

平视,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力量,一种自信的力量。

事件二:

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发现。

康辉评论:

打开这些文物“盲盒”的时候,感受到的是“震撼”,是惊艳,这也再次告诉了世界,中华文明是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的。

我们常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底气所在。

事件三:

3月21日,是一个节气,(2021年的)春分。

(春分是农耕的重要时节,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康辉评论: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只要我们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情,做更好的自己,做更强的自己,就永远没有人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我们。

“闻天下,定家邦”。

作为班会主持人,请联系生活与实际,结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围绕“主播说联播”的主要内容,写一篇800字的班会开场词。

湖南雅礼中学2021届高三一模试题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