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421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5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docx

牛津自然教学设计三下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

(一)

——细胞与人体内脏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录像、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初步了解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每种细胞都有独特的功能。

2、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人体主要器官的位置和功能,以及各器官之间的联系。

3、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表达活动中的发现。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

认识“细胞”。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交流对细胞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并鼓励学生提出有关细胞的各种问题。

2、利用实物和音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细胞的特点,初步了解不同的细胞都有各自独特的功能。

活动器材:

录像、图片、显微镜。

活动二:

做“小小医生”游戏和“人体拼图”比赛。

活动目标:

1、通过做“小小医生”游戏和全班交流,认识人体主要器官的位置和功能,以及各器官之间的联系。

2、通过进行“人体拼图”比赛,加强学生对内脏器官位置的认识,培养小组合作。

活动器材:

自制人体器官拼图。

活动三:

细胞和人体内脏的关系。

活动目标:

1、观察录像和图片了解人体器官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及细胞在器官运行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讨论和交流知道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使人体器官工作正常,并保持人的健康。

活动器材:

录像、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细胞”。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交流:

交流人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及各自想要了解的有关人体细胞的问题。

◆观察交流:

观察人体细胞的录像,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观察:

显微镜下的生物体细胞。

◆交流: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在学生交流对细胞的认识时,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

◆观察录像前,要详细布置观察的任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

◆观看录像后,交流时要比较多的学生发言,并引导学生归纳,从而了解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二)玩“小小医生”和“人体内脏拼图”。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小组讨论:

人体有哪些内脏器官?

是否都不可缺少?

◆游戏:

做“小小医生”游戏(根据教师说出的病症指认不同的内脏器官)。

并交流人体主要器官的位置、功能。

◆比赛:

根据内脏器官的位置进行人体拼图比赛,比比哪一组快。

◆交流汇报:

向全班汇报拼图结果。

◆当学生提出“有些人手术切割了一部分器官后还活的很好”的观点,教师可以请学生课后向有关人员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通过学生亲身所听、所看认识内脏器官对人体的重要性。

◆做游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各内脏器官的位置并组织学生交流内脏器官的功能及其联系。

同时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并交流各种想法的来源。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渠道获取有用的信息。

拼图比赛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三)细胞与人体内脏的关系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交流:

观察细胞的录像和图片,交流细胞与内脏器官的关系及细胞在脏器运行中的作用。

◆交流:

交流细胞和内脏器官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交流人的身体怎样才能保持健康?

◆在学生看录像时,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识内脏器官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在学生讨论细胞和人体器官的重要性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有关的事例加深学生的认识。

同时鼓励学生尽量发表见解,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共识。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

(二)

——呼吸、吸烟有害健康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和交流知道人体呼吸器官的组成和位置。

2、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活动了解人的呼吸器官的功能,增强学生保护呼吸器官的意识。

3、通过实验、观察与比较、交流等活动懂得怎样保护自己的呼吸器官,并了解正确的呼吸习惯。

了解吸烟对肺的危害。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设计实验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

认识呼吸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感觉人是时时刻刻在呼吸,呼吸是吸气和呼气的交替过程。

2、通过活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感觉自己的呼吸现象。

活动器材:

人体呼吸系统模型。

活动二:

测定呼吸数和肺活量

活动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设计实验、测量出自己和同伴的呼吸数和肺活量。

2、通过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的数据,了解人的呼吸数、肺活量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活动器材:

简易肺活量计,计时器。

活动三:

认识吸烟有害健康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交流感受、比较数据,了解吸烟和被动吸烟的危害。

2、开展“禁烟小使者”的活动,并把自己的禁烟想法落实于行动。

引导学生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呼吸现象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试一试:

控制自己的呼吸(屏气)

交流:

自己的感受

讨论:

为什么让自己屏气是困难的、不安全的?

用什么方法可以感觉到自己在不停的呼吸?

讨论:

人体的呼吸系统?

他们的位置在哪里?

观察:

人体模型

讨论:

一些呼吸器官(鼻子、气管、肺等)在呼吸过程中的作用?

讨论:

为什么用口呼吸是不卫生的?

请学生试一试:

让自己屏住气。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可以让学生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验证自己无时不刻在呼吸。

引导学生讨论:

胸部的起伏跟呼吸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交流各自对呼吸器官的认识。

指导学生认识呼吸器官的位置。

引导学生对呼吸系统中的位置、显著特征进行观察和讨论。

引导学生边观察P4插图,加深学生对鼻腔构造和功能的认识。

(二)测定呼吸数和肺活量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如何测定和记录我们自己的呼吸数?

交流:

自己的想法。

活动:

测量自己每分钟的呼吸数。

比较:

自己和同伴的呼吸数,有什么规律吗?

讨论:

人在不同活动状态下,呼吸的次数会发生变化吗?

交流:

我们怎样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呢?

实验:

设计一个实验的方案,以测试自己一次呼出的气体量,并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运用对比实验、收集证据,然后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知道人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呼吸数是不同的。

(在教室内做高抬腿,后测量,再与前次平静时的呼吸次数比较。

指导学生参照活动部分P2上的方法。

教师也可以提供专门测定肺活量的仪器让学生测量,重要的是及时记录较准确的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从中发现,通常肺活量大的人,呼吸数比较少,胸围比较大,身体比较健壮。

 

(三)认识吸烟有害健康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如何测定和记录我们自己的呼吸数?

交流:

自己的想法。

活动:

测量自己每分钟的呼吸数。

比较:

自己和同伴的呼吸数,有什么规律吗?

讨论:

人在不同活动状态下,呼吸的次数会发生变化吗?

交流:

我们怎样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呢?

实验:

设计一个实验的方案,以测试自己一次呼出的气体量,并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运用对比实验、收集证据,然后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知道人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呼吸数是不同的。

(在教室内做高抬腿,后测量,再与前次平静时的呼吸次数比较。

指导学生参照活动部分P2上的方法。

教师也可以提供专门测定肺活量的仪器让学生测量,重要的是及时记录较准确的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从中发现,通常肺活量大的人,呼吸数比较少,胸围比较大,身体比较健壮。

 

教学反思:

活动部分P2的实验需要做充分准备。

★经验方面:

1、虽然学习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但学生对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认识,仍仅仅停留在人的呼气和吸气现象上,很多同学都误认为是呼吸产生了呼吸运动;

2、学生有多次体检的经历,为学习肺活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知识方面:

学生仅仅知道肺位于胸腔内,至于“胸腔是怎样构成的?

各部分结构的名称是什么?

”“肌肉有什么特性?

与运动有什么关系?

”等等,则缺乏必要的了解,对于小学生,更缺乏物理知识;这些都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三)

——食物的消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交流,了解人的消化器官和位置。

2、通过观察与交流了解人的消化过程,从中知道消化器官的特点和功能。

3、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观察、交流的能力,并学会运用生活经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4、了解消化系统,增强学生保护消化器官的意识,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设计实验和交流的能力。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

了解进食的意义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交流感受,了解进食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充分运用生活经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活动二:

认识消化器官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和它们的所在位置。

2、在活动中培养观察、交流的能力。

活动三:

认识消化过程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了解人的消化过程。

2、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进行交流,了解人必须养成的一些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进食的意义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早餐没有吃,上午上课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冬天,肚子很饿时,有什么感觉?

不吃食物会有什么影响?

交流:

自己饿肚子、不吃食物时的感受与害处。

让学生充分的交流,从而使他们认识到人体活动需要“能量”,人体的能量来自于食物。

进食是人生存必须的。

(二)认识消化器官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什么是消化?

观察:

人体消化器官的挂图。

交流:

说出消化器官的名称,并在自己的身上指出这些器官的部位。

教师可以对学生作简单的解释,就是“把不能溶解于水的养分变成能溶解于水的养料”,不必向学生涉及很深的概念作深入的解释。

指导学生按顺序指出,为下一个活动做准备。

(三)认识消化过程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我们吃下去的食物,经过哪些器官,它们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练习:

活动部分P4

将消化器官的名称填在合适的位置上。

根据插图编一个故事

讨论:

为什么要定时定量进餐?

为什么不能暴饮暴食?

为什么要定时排便?

为什么要养成饭前便后吸收的习惯?

◆引导学生按消化的顺序逐个进行议论:

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的认识。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事例进行充分的交流,从而了解和养成一些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保护消化系统和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四)

——血液的流动

一、教学目标:

1、能测定自己和同学的脉搏,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并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到人有脉搏、脉搏的搏动和心脏的跳动是一致的。

2、通过观察,了解人体内的血管分布以及心脏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3、通过实验模拟,初步了解心脏的功能以及血液在人体内是在不停流动的。

4、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增注意血液循环器官的卫生以增进身体健康的意识。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

测脉搏、听心跳

活动目标:

1、用简易漏斗听诊器来听心跳,并记录下自己和同学每分钟的心跳次数。

2、学会测量脉搏,记录下自己和同学的每分钟的脉搏数,并能将所得的数据绘成简单的统计图。

3、通过观察自己或同学的心跳和脉搏、比较所得的数据资料,能发现心脏和脉搏的跳动是一致的。

活动器材:

简易漏斗听诊器、闹钟、记录心脏跳动和脉搏次数的表格。

活动二:

了解人体的血管分布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人体血管分布图,了解血管在人体全身的分布情况。

2、通过观察金鱼尾鳍血液的流动,发现血液在血管里是不停流动的,从而推断出血液在人体血管内也是在不停流动的。

3、通过讨论、交流,初步认识到血液流动的作用。

活动器材:

人体血管分布图、手电筒、金鱼、纱布、放大镜、玻璃片、铁架台。

活动三:

心脏跳动模拟实验

活动目标:

1、观察心脏模型,了解心脏的大小、形状和在人体内的位置。

2、指导学生进行心脏跳动的模拟实验,认识心脏的功能,并了解血液流动的原因。

活动器材:

心脏功能演示器、红色液体、心脏模型、人体器官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测脉搏、听心跳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

利用简易听诊器听自己或同学的心跳,并记录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测量:

测自己和几位同学的脉搏,并将每分钟的脉搏数记录下来。

统计:

将每分钟脉搏数绘成统计图,比较不同人每分钟的脉搏数。

比较:

将自己和同学每分钟的脉搏数和心跳次数进行对比,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实验设计:

设计实验来验证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的一致性。

观察比较:

边听同学的心跳,边为他测脉搏,交流自己的发现。

用闹钟计时,并让学生准确地记录下观察结果。

指导学生注意测脉搏的准确位置,三个手指用力适当,同时测脉搏要保持安静,仔细数数,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上(参见“活动部分”P5上表)。

指导学生将记录下的测量数据绘成统计图(参见“活动部分”P5下表)。

将自己或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数与脉搏数进行对比,指导学生从数据上发现心跳和脉搏在频率上是一致的。

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证明自己刚才的发现,亲身感受脉搏与心脏跳动的一致性。

(二)了解人体的血管分布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思考:

人呼进的氧气和消化产生的养料靠什么运输到身体的各部分的。

◆观察:

观察人体血管分布图。

◆交流:

交流人体血管在全身的分布情况。

◆观察:

利用放大镜观察金鱼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讨论:

讨论血液流动的作用。

◆引发学生讨论,血液流动的作用,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但在此并不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

◆使学生了解到人体内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血管遍布全身,教师可在此介绍人体大大小小的血管的总长度,以增强学生对人体血管的认识。

◆将金鱼用纱布绑在玻璃片上并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手电筒在下方照射金鱼的尾鳍,然后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血管内血液是在不停流动的。

同时引导学生推断得出人体血管内的血液也是在不停流动的。

◆简单介绍血液流动的作用,回答学生开始时的疑问。

(三)心脏跳动模拟实验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人体内血液不停流动的原因。

 

◆观察:

观察心脏模型、人体器官模型中心脏的位置,交流自己的发现。

◆模拟实验:

小组利用心脏功能演示器进行心脏跳动的模拟实验,了解心脏的功能,并再次思考血液流动的原因。

◆设疑,引发学生讨论:

人体内血液为什么自己不停流动?

引出对心脏作用的认识。

◆让学生了解自己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

◆引导学生将演示器中的红色墨水想象成血液,观察红色墨水被挤出后又重新回到橡皮球内的过程,启发学生联系学到的知识来认识血液在人体内流动的原因。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五)

——大脑和神经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大脑模型,了解人脑的组成以及人脑各部分的机能,从而认识到人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它指挥着人体各部分的活动。

2、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关于大脑保健的知识,具有科学用脑的意识并能初步学会合理安排课余作息时间。

3、通过观察人体神经系统分布图,了解神经系统在人体全身的分布;通过观察实例,领悟感觉产生的过程。

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能力。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

了解人脑的组成和作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人脑模型,了解人脑组成的各部分。

2、观察脑的作用示意图,讨论交流人脑的一些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人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指挥着人体各部分的活动。

活动器材:

人脑模型、脑的作用示意图。

活动二:

了解怎样合理用脑

活动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讨论、交流不合理用脑产生的危害,了解合理用脑所应注意的事项。

2、尝试制作一张“我的课余作息表”,初步学会合理利用课余时间,以保护大脑的健康。

活动器材:

“我的课余作息表”。

活动三:

联系实际理解感觉的产生

活动目标:

1、观察人体神经系统分布图,了解神经系统在人体全身的分布以及人脑与神经的关系。

2、通过观察、讨论感觉产生的实例,领悟感觉产生的过程。

3、尝试分析人体感觉现象,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能力。

活动器材:

人体神经系统分布图、“感觉是怎样产生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人脑的组成和作用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小组讨论人体器官复杂精细,为什么能工作得如此有序、配合如此协调的原因。

◆观察:

观察人脑模型,了解人脑的组成部分,交流自己的发现。

◆交流:

观察脑的作用示意图,发现脑的不同区域分管着不同的任务,交流人脑的一些重要作用。

◆引发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对人脑知识学习的兴趣

◆将人脑模型拆开,便于学生观察其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发现脑是由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组成的。

◆引导学生发现大脑每一部分都有严格的分工,分管着人体的一切感觉和运动,使学生认识到大脑相当于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了解怎样合理用脑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

小组讨论课间十分种休息的原因。

◆交流:

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连续用脑后的感受。

◆讨论:

讨论如何合理用脑,并记录下自己认为可行的合理用脑的经验方法(参见“活动部分P6)。

◆交流:

交流自己平时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的经验和方法。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生活经验制定一张“我的课余作息表”(参见活动部分P6下表)。

◆引发学生讨论、交流连续用脑后的感受,从而领悟到不合理用脑会产生一定危害,使学生关注“脑健康”问题。

◆引导学生交流介绍科学用脑的经验,使学生意识到多动脑筋、适当的体育锻炼、足够的睡眠、合理的作息是脑健康的重要保证。

◆通过制定“我的课余作息表”,培养学生合理用脑的健康习惯。

(三)联系实际理解感觉的产生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观察:

观察人体神经系统分布图。

◆交流:

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人体神经网”的特点。

◆讨论:

观察书本P11下图,发挥想象,理解感觉的产生以及作出反应的过程。

◆交流:

用感觉产生过程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指导学生观察,发现人的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神经三部分组成的,神经系统遍布全身。

◆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意识到人脑是人体的司令部,神经是“司令部”与全身各处传递信息的“通讯线路”。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领悟感觉产生的过程,并能初步利用这一过程来解释生活中人做出的一些反应的现象,加深感觉产生过程的印象。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绿色开花植物

——各种各样的植物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几乎在地球的所有地方都生长着植物,其中有一些是绿色开花植物。

2、知道绿色植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收集归纳信息的能力。

3、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如何探究植物的重要性,培养主动思考问题,善于提问的能力。

3、尝试用长期专题的方法探究植物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制定长期探究课题的计划,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

做“给植物找家”的游戏

活动目标:

1、通过“给植物找家”的游戏,激发学习的兴趣。

2、知道几乎在地球的所有地方都生长着植物。

活动器材:

世界地图(地形图、植被分布图)、学生课前收集的各种植物的图片。

活动二:

探究绿色植物的共同特征

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知道其中有一些是绿色开花植物。

2、知道绿色植物生长的广泛性。

3、知道绿色植物的共同特征。

4、培养学生处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活动器材:

各种植物的图片。

活动三:

确立探究植物重要性的长期专题,学习制定长期专题的计划

活动目标:

1、交流各自对植物作用的看法,激发学生探究植物对地球的重要性。

2、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如何探究植物的重要性。

3、确立自己探究植物重要性的长期专题。

4、学习制定完成长期专题的计划。

5、培养主动思考问题,善于提问的能力。

活动四:

制定探究植物重要性的长期专题计划

活动目标:

1、合作制定长期探究课题的计划。

2、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做“给植物找家”的游戏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游戏:

介绍自己小组找到的一些植物的名称和生长地区及功用,并把植物的图片贴到地图相应的位置上。

◆观察:

贴上植物的世界地形图。

◆交流:

观察贴满植物图片的地图后的感受。

◆课前图片的收集教师要引导他们在收集的时候分布范围尽量大一些。

◆有些植物的功用学生可能无法找到相关的资料,在介绍时可省去。

◆有些植物学生知道但无法找到图片可用文字表示。

◆在观察贴满植物图片的地图时可以出示世界植被分布图。

(二)探究绿色植物的共同特征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对前面的植物进行分类。

◆观察:

绿色开花植物。

◆讨论交流:

绿色开花植物的共同特征。

◆归纳:

能利用阳光制造生长所需的养料;能开花、结果,以种子繁殖后代称之为绿色开花植物。

◆在分类中只要学生的分类方法能讲出合适的理由就可以,不必强行规定一定要怎样分类才是正确的。

◆在观察绿色植物的共同特征时,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绿色植物图片和资料。

(三)确立探究植物重要性的长期专题,学习制定长期专题的计划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讨论思考:

植物对地球而言有哪些作用?

◆交流:

对植物的重要性还想从哪些方面去研究。

◆探讨:

如何制定一个长期专题的实施计划。

◆在讨论交流植物对地球的重要性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的证明自己的观点,

以便使学生自己提出一些研究的课题。

◆可以在学生提出的研究专题中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课题让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去研究,逐步完善实施计划,掌握制定计划的方法。

(四)制定探究植物重要性的长期专题计划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确定自己的要研究的关于绿色植物重要性的长期专题。

◆寻找合作伙伴

制定长期专题的实施计划

◆在确立课题和寻找课题的合作伙伴时,提示学生要注意各自的特长。

◆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研究计划供他们参照。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绿色开花植物

——植物的根

一、教学目标

1、能按照根的形态,将根分为直根、须根。

2、通过验证植物根的作用,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在交流根的形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学会分类的方法,激发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

给植物的根分类

活动目标:

1.通过学生介绍各自带来的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给植物的根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学会分类的方法。

活动器材:

各种不同形态根的实物、图片或录象。

活动二:

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根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的根学生回发现植物的上长着大量的根毛;

2.引出“根毛作用”的问题。

活动器材:

放大镜、植物的根

活动三:

设计根毛作用的实验

活动目标:

1.通过让学生设计根毛作用的实验,经历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过程;

2.通过参与活动,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器材:

带根的活植物、水、容器、植物油等。

三、教学过程:

(一)给植物的根分类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交流课前收集的带根植物

#把收集来的根进行分类

#交流:

按照根的特点,根主要分为直根和须根。

#认识几种常见的特殊根。

#指导学生根据根的形态来进行分类。

#在交流过程中要让学生讲出为什么这样分。

#交流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归纳出直根、须根的特点。

#介绍几种特殊的根:

肉质直根(萝卜)、块根(番薯)、攀缘根(常春藤)、呼吸根(吊兰)。

中山公园,生长在小岛上的落羽杉林下,它的气根从地面向上生长高达数十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