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538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考点三.docx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考点三

Ⅰ 掌握四类表达技巧的特点和效果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

一、全面掌握14种修辞手法

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拟人)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拟物、夸张)

(3)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代)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夸张)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比喻、夸张)

(6)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设问、借代)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偶、双关)

(8)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

精要点拨

《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顶真、互文、双关等。

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

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

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

描写从对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景物描写。

描写讲究角度:

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等。

讲究方法:

多种感官结合,如常见的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入手等。

讲究手法:

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虚实结合”放在“表现手法”中讲,这里重点谈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三种技巧。

1.正侧结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①绿绮:

古代名琴。

②流水:

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

③霜钟:

《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鉴赏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

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

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

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

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

所以诗歌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

“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

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蜀僧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

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

“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嵇康《琴赋》:

“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挥手”二字就是出自此处。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

但它还有更深的含意,其中包涵着一个古老的典故,即《列子·汤问》中的“高山流水”,借此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

“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又很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后一句“馀响入霜钟”也是用典。

“霜钟”出于《山海经·中山经》:

“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

”郭璞注:

“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

“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这句诗写琴声与钟声交响,也兼寓有知音的意思。

《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

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洞箫的余音。

这都是乐曲终止以后,入迷的听者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所产生的想象。

“馀响入霜钟”也是如此。

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唐诗里有许多描写音乐的佳作。

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忽高忽低、忽清忽浊的琵琶声,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变的音响效果表现了出来。

唐代另一位诗人李颀有一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形容音乐曲调的变化,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形象,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律诗讲究平仄、对仗,格律比较严格。

而这首五律却写得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儿也不费力。

其实,无论立意、构思、起结、承转,或是对仗、用典,都经过一番巧妙的安排,只是不着痕迹罢了。

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2)写出了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精要点拨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有时比正面描写更能使对象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2.动静结合

(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答案 B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鉴赏 这首诗写夜泊之景。

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

“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

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而安谧的。

第二句写舟中樯杆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

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

其时江上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近了。

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这就是诗人自己。

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

然后再写到江岸,又由近移远。

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约可辨,夜宿的白鹭蜷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

这和平境界的可爱,唯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

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

由于他与自然万类息息相通,这“静”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的寂静幽独该有多么不同。

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谛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跃起一条大鱼,在夜空中划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弧线后,又潜入水中。

诗歌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

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

诗歌后两句分写鸟、鱼,一静一动,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

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身历其境,由境会意。

因而绝不是什么“断锦裂缯”(胡应麟)。

“老去诗篇浑漫与”,从诗题“漫成”可知该诗是诗人一时得心应手之作,这种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所能达到的。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

一静一动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精要点拨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歌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

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贾岛《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响衬静,与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静写动,动静结合。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借这形如香炉、经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烟缭绕的高大山峰,为壮美的瀑布制造阔大而神奇的背景,突出瀑布这一主要景观。

瀑布自“前川”奔泻而下,近看自然极有动感,然而诗人却在“遥看”,着一“挂”字,便化动为静了,使得整条瀑流如玉帘垂空,又如白练高悬。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由静转动,极写瀑布悬空飞注、势不可当的气势。

3.细节描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鉴赏 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有的经验,以此入诗,就难以写得蕴藉有味。

然而赵师秀的这首小诗状此种情致,却写得深蕴含蓄,余味无穷。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诗歌前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江南夏雨图。

梅雨季节,阴雨连绵,池塘水涨,蛙声不断,乡村之景是那么清新恬静、和谐美妙。

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这里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于景中寄寓了他独自期客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家家雨”既描绘出夏季梅雨的无所不在与急骤密集,表现乡村之景的清新静谧,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期赴约的客观原因,流露出诗人对这种阴雨天气的无奈。

“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是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

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期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独特心理感受。

遍布乡村、连绵不断的骤雨,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蛙声,本来十分和谐美妙,但令人懊恼的是:

这绵绵阴雨,阻挡了友人如约;如鼓的蛙声,扰乱了诗人的心境。

此时此刻,诗人多么希望友人风雨无阻、如期而至,和他一起举棋消愁。

“有约不来过夜半”,这一句才点明了诗题,也使得上面两句景物、声响的描绘有了着落。

与客原先有约,但是过了夜半还不见人来,无疑是因为这绵绵不断的夜雨阻止了友人践约。

夜深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久,希望之殷,至此,似乎已将期客不至的情形写尽,然而末句一个小小的衬垫,反令诗意大为生色。

“闲敲棋子落灯花”,此句只是写了诗人一个小小的动态,然而这个动态,将诗人焦躁而期望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

因为孤独一人,下不成棋,所以说“闲敲棋子”;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诗人孤独中的苦闷;“闲”字说明了无聊,而在这个“闲”字的背后,隐含着诗人失望焦躁的情绪。

人在孤寂焦虑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做一种单调机械的动作,像是有意要弄出一点声响去打破沉寂、冲淡忧虑,这里的“闲敲棋子”,正是这样的动作。

“落灯花”固然是敲棋所致,但也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期客时间长的情形,诗人怅惘失意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敲棋这一细节中,包含了多层意蕴,有语近情遥、含吐不露的韵味。

可见艺术创作中捕捉典型细节的重要。

这首诗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直如两部鼓吹,喧聒盈耳。

后两句写户内的一灯如豆,枯坐敲棋,寂静无聊,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通过这种对照,更深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

由此可知,赵师秀等“四灵”诗人虽以淡泊清新的面目出现,其实颇有精心结撰的功夫。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

诗人与友相约,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精要点拨

细节描写,是指对古诗词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

古诗词一般篇幅短小,不会有大量篇幅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也不可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思想情感等作用。

(二)抒情

(2014·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熙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①上有青枫林:

《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李诗鉴赏 李端这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前两句“日落”“山昏”“雨繁”,烘托出昏暗、凄冷的意境。

后两句写“共听一声猿”,其实听猿的仅限于作者自己,作者却将猿猴的哀鸣连同周遭“山昏”“雨繁”的景观一起推向友人,设想两处分宿而能共听共感,个人体验便因相思之情更增添了厚度。

这种写法使情思显得稍为复杂。

徐诗鉴赏 标题“三峡吟”,意为“吟三峡”,即把“三峡”当作“吟”的对象,因而整首诗类似“咏物”之作,借吟咏三峡来阐明某个道理。

“咏物”可以抒情,也可以说理。

徐熙的诗意在说理,告诉读者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得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自有愁苦,这就是“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的蕴意。

至于“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并非实写三峡景致,只是笼统交代三峡的概貌,距离多少,植被怎样,虽然用到《楚辞·招魂》中“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字句,但彼此关连并不密切。

该诗以猿声写愁,其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2)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分析两首诗中抒情手法的差异,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

内容上,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但第一首景中含愁,“昏”“繁”二字点明愁情,“那堪”二句则是直抒愁怀;手法上,两首诗都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情感,但第二首的愁情主要通过运用典故来抒发,与第一首有所不同。

精要点拨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抒情、借典抒情、托物言志等,这几种与表现手法重合。

三、重点掌握七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主要包括: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联想想象、象征、衬托、对比、用典等。

下面就重点介绍几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①绵谷:

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②蔡氏昆仲:

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诗。

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是这首七律的双重主题。

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喜悦之情。

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更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

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

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

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

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

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

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

春游锦江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

秋游锦江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

诗人为之神摇目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

“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

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

“碍”“遮”两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带有几分俏皮的味道。

就像把“可爱”说成“可憎”或“讨厌”一样,这里用“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

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

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

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的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

美丽多情的锦江,的确使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

中间两联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

诗人只说锦江的草、云、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

尾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次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

诗人把中间两联“芳草”“好云”“断山”“流水”的缠绵情意,都归落到对友人的怀念上去,说:

“今天因为怀念你们,回头远望锦江,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

”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这首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

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

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精要点拨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

虽然从专业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当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时,一般不叫“借景抒情”,而叫“乐景写哀”或“哀景写乐”,或者干脆叫“反衬”。

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liànɡ):

悲伤。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了凤凰的悲剧。

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

阮籍以“凤凰”自喻,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及报国无门的忧伤。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实际上是诗人的自况,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清朝饮醴泉……延颈望八荒”,这四句描写凤凰性情高洁,心系苍生,却独自一个,没有同伴,没有共鸣。

这样的处境是和阮籍自身一致的。

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凤凰”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阮籍以隐约曲折的诗风著称,此诗犹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借写凤凰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生命孤独感。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精要点拨

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志时,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将情志寄托在对某一外物的咏叹描摹之中,从而收到情蕴物中、物涵情志的艺术效果。

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2013·天津)《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原词见本章专题三“考点二 鉴赏古诗的语言”)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例:

“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点明时令;“春蚕食叶响回廊”是想象他在静静的考场上“沙沙”地写字,如“春蚕食叶”,是虚写。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解析 词中的“实”: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

词中的“虚”:

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词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词人主观想象得到的。

例如词中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词人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是写实;最后两句是词人想象的,属于虚写。

精要点拨

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

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

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诗歌容量增大。

4.衬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鉴赏 第一句,不说“鸡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