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982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河南省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河南省项城三高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高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

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

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

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

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

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

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

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

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

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

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

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进而超越孤立的状态。

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

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

社会越是被手机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

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

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

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肉体官能:

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

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

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

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

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

如何处理手机?

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

静音还是震动?

短信还是会话?

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

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

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

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

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

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

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

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B.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C.手机的运用,不但使人们的说话能力增强了,而且使人们的听觉能力也增强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

D.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手机已经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

如果离开了手,手机也就不具备了存在的的意义。

B.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C.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D.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动了手机的普及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人们有时甚至失去了自我。

B.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

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人们这样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在手机充斥的社会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D.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

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

永乐九年进士。

授御史。

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

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

概不可,曰:

“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

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

”已而果然。

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

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

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

成祖亦知其诬罔。

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

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

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

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

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

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

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

于是奸宄帖息。

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

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

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

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

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

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

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

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

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

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

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B.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C.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D.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

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

“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

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

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B.熊概深得皇帝信任。

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布政使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巡视后宣宗晋升他做了大理寺卿。

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

浙西豪强肆意作恶,前官岳福懦弱无为,而他不仅捕杀了遇赦的平康,还抓捕了几十个豪强恶徒。

D.熊概为官为民请命。

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5分)

(2)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征杜甫(唐代)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

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陈情表》中表现作者内外无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

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3)《归去来兮辞》描绘了作者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

卒章显志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爱书之人范用

2010年9月14日,范用去世,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放上了范用的照片,旁边有一句巴金当年题赠给他的话:

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

从打包、收发开始做起,范用由出版社的一名小员工,最后做到了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三联书店总经理。

他在三联70年,有人说,三联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范用的风格。

1969年,当范用和原文化部出版局局长陈翰伯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时,仍不忘交谈读书感受,他们的美丽构想是——将来条件成熟的话,办一本读书杂志。

1979年,范用和朋友们办起了《读书》杂志。

杂志一创办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

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时任中宣部干部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

此文激起巨大波澜。

有的人很会联想,说《读书》刊登此文是为提倡大家读《金瓶梅》这样的书,主张给“坏书”开绿灯。

人民出版社党组在讨论《读书》杂志后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

随后多年,《读书》杂志的每期清样,范用都亲自过目,然后签字付印,直到退休。

范用在出版界给人的印象是大胆而有眼光,屡吃螃蟹。

“文革”后,巴金的《随想录》开始连载于香港《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

有人为此向香港《大公报》施加压力,企图阻挠《随想录》的刊登。

范用得知后,气愤之极。

他打电话给巴金,请求将《随想录》交由三联书店出版,他保证一字不改。

巴金同意了。

全本《随想录》在“三联”的出版是轰动性的,直指对“文革”的反思。

巴金也由此在时隔几十年后,重新被人关注和打量。

这其实并非易事。

要知道,直至1990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巴金的《讲真话的书》时收有《随想录》,但其中《“文革”博物馆》只有存目,而没有正文。

谈到《随想录》的完整出版,范用曾经说过:

“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

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只是好像听一个很有权威的人说过,巴金是个搞自由化的人。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什么叫‘自由化’?

谁也说不清楚。

我只知道小时候听说过:

不自由毋宁死。

除了《随想录》,范用经手出版的经典还有《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书。

除了创办《读书》杂志,他还创办了《新华文摘》。

此外,范用还热衷于书籍的装帧艺术。

他出过一本《叶雨书衣》,将书籍装帧娓娓道来。

“叶雨”是他的笔名,谐音“业余”,自谦之说。

对于其书籍之装帧水准,张中行曾言:

“南有钟叔河,北有范用。

多年来,范用挨过不少批评,他常被批评的一点做出版不是“政治挂帅”,而是凭其个人兴趣和爱好。

范用的回应是:

要做好工作,没有一点兴趣,行吗?

恐怕做人也不行。

范用退休后,曾在《一封感人的来信》中写道:

“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有他个人的爱好和志趣。

出版社出什么书,应当有所选择,而且是慎重的选择,这就有高低优劣之分。

正直的出版工作者应当自信走一条正当的路,对得起读者、作者的路。

”面对市场化的浪潮,这是范先生对出版同行的殷切期望,更是一个出版家内心的坚守。

戈宝权描述范用说:

个子不高,精明能干,爱书如命。

他的藏书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且颇多善本。

每次去看望他,只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见其人。

范用的读书法曾让王蒙感叹:

今日书今日毕,好书读完不过夜,不好的书确认与搁置也不必过夜。

千万不要把书放在一边待读,待下去就会愈来愈多,永无读日。

刘再复去美国多年,年年收到范用的贺卡。

他评价范用说:

“范用仅读过小学四年级,最后却成了博览群书、高立书林、独生夜响的书界风骨,这完全是得自乾坤造化之心。

相关链接:

至今,三联书店已成为众多读者和文化人眼里的一块“绿地”,范用领衔时形成的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并未因他的退休而中断,而是成为一种传统。

——吴丛丛《书痴范用》

范用1985年被“一刀切”退休,不过风采依然,见过范先生的人都知道,范用很有范儿,喜欢戴顶深色贝雷帽,穿红毛衣,戴红围巾,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镜,风度翩翩,书卷气十足,甚至被朋友们戏为“最爱美的出版家”。

——黄离《我和范用的“缘”》

范用对“文革”极为反感,“造反派”揪斗他时,他正气凛然,倔强到底,自始至终既不认错,也不揭发别人。

“造反派”把他看做眼中钉,在社领导中,他挨打最多,受害最烈,但他毫不屈服,被说成死硬顽固,十足是刘少奇的孝子贤孙。

有个美编还在大字报上画了一幅漫画:

四个人抬着一顶轿子,里面坐着长了个大鼻子的刘少奇,轿子上一个很大的“资”字,范用扛着一根哭丧棒,用毛巾擦着满脸汗水,气喘吁吁的在轿子后面紧紧跟着,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范用对这张漫画非但没有反感,反而十分欣赏,后来还特地要这位美编照样画了一张,收在自己的一本书里,让大家观赏。

——张惠卿《〈叶雨书衣〉和范用其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巴金以“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赞美范用甘做泥土为他们铺路的精神,不仅因为范用完整出版了《随想录》,更因为范用把一生献给了出版事业。

B.范用创办杂志、出版书籍只凭个人兴趣爱好而不愿意“政治挂帅”,这使他一生饱受批评,在文革期间还被下放,被批斗,受尽了折磨。

C.面对市场化浪潮,范用认为,出版社不应该顾虑读者的好恶,而应慎重选择高质量的图书出版,出版工作者也应坚守正当的道路,这跟他的人格和一贯的出版思想是一致的。

D.文章直接或间接引述了多个人对范用的评价或描述来突出他爱书如命的特点与鲜明的个性,丰富了文章的写作角度和内容,表现了范用名气之大与社会影响之广。

E.范用从出版社的打包、收发等杂务工作做起,最后成为三联书店总经理。

他在三联工作70年,造就了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

(2)为什么范用敢于在出版界“屡吃螃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3)范用在生活中表现出了怎样的个人魅力?

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6分)

(4)本文标题为“爱书之人范用”,范用“爱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九龙峰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泉水淙淙,________,如同蓬莱仙境,吸引着无数香客游人。

②这些普普通通的场景向世人证明,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事业______,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③时下,许多大学生都选择了自主创业。

乘着国家对“小微企业”扶持的春风,他们的事业_______。

A.云蒸霞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B.欣欣向荣云蒸霞蔚蒸蒸日上

C.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云蒸霞蔚D.蒸蒸日上云蒸霞蔚欣欣向荣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

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瞿塘峡南岸的白盐山有一处巨大的临江石壁,上面刻着自宋以来的篆、楷、隶、行等字体的

数十块摩崖石刻,气势恢宏,与瞿塘峡雄伟的气势相得益彰。

C、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D、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

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既有条件,读书万万不能狭窄。

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

若读书面窄,思路就不广。

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

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

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A.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

B.第一遍可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

C.第一遍可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二遍就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

D.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第三遍便要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l2个字。

(5分)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①?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

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

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

②?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③,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16.右边是北京申办冬奥会标识,仔细观察并完成题目。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6分)

(1)描绘该标识:

(不超过80个字)(4分)

(2)标识的寓意:

(不超过60个字)(2分)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种叫“卷柏”的植物,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会行走。

当它感觉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卷成一个圆球。

由于体轻,风会把它吹走,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

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将卷柏周围用挡板围住。

于是,当卷柏又“行走”时,被挡板阻挡,它只好又回到原地。

如此几次之后,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也就在原地扎根了,再也不游走了。

它打定了心思不走,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原文是“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或然变已然。

2.C.原文“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

”是充分条件,而选项变成了必要条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说法也太绝对。

3.D.不一致。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是随心所欲的情怀,文中的情形是失落沮丧的情感。

4.A

5、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6.B(“以布政使的身份”错,原官是“按察使”)

7.

(1)熊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发放各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供给部队,然后再上报朝廷。

(便宜:

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发:

发放。

乃:

然后。

赡:

供给。

闻:

上报。

各1分。

(2)皇上没有过问,只暗中派御史去调查,但一无所得,由此更加信任熊概。

(问:

过问。

阴:

暗中。

廉:

调查。

益:

更加。

任:

信任。

各1分。

【参考译文】

熊概,字元节,是丰城人。

他幼年成了孤儿,随母亲改嫁至胡家,于是假托姓胡。

永乐九年,中进士。

后被授予御史的官职。

十六年,升为广西按察使。

峒溪蛮人大规模出动劫掠 ,布政使谋划请靖江王的军队来阻止他们。

熊概不同意,他说:

“我等担任地方长官,贼寇来时不能保卫抵御,反而烦劳王爷吗?

况且贼寇肯定不来,只需警戒而已。

”后来果然贼寇没来。

不久,他调任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他以原官的身份和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

当初,夏原吉在江南治水回京后,朝廷让左通政赵居任代替他,且兼管农业方面的事务。

赵居任不体恤百姓,每年都上报说丰收。

成祖也知道他欺骗。

他死后,左通政由岳福继任,岳福平庸懦弱,不做事情。

仁宗代理国政时,曾命熊概以御史之衔代理刑部事务,仁宗知道他贤能,因此有这个任命。

这年八月,周干回京,说有关部门多任用非人,当地豪强肆意作恶,而岳福又不管事。

宣宗召回岳福,升熊概为大理寺卿,与叶春一同前往巡视安抚。

南畿、浙江设巡抚之职自此而始。

浙西豪强握有郡县官员的短处,长期做不法之事。

海盐县百姓平康非常残暴,御史要逮捕他,他逃掉了。

正赶上大赦,他又回来了,还聚众八百余人。

熊概将他逮捕诛杀。

过后,又把几十个罪大恶极的豪强全部逮捕,加刑具押送至京城,于是奸民驯服。

各卫所的运粮不能为继,军队缺粮。

熊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发放各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供给部队,然后再上报朝廷。

皇上很高兴,传谕户部不要给熊概治以擅作主张之罪。

熊概执法严厉,奸民很害怕他,便将诽毁他的书上传朝廷。

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弹劾熊概与叶春所到之处擅用威权,独断专横,放纵士兵骚扰百姓。

皇上没有过问,只暗中派御史去调查,但一无所得,由此更加信任熊概。

第二年七月赐玺书奖励他。

熊概也很自信,应当兴废的事他都列出上奏。

当时朝廷屡次派出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

熊概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这种行动。

宣德五年,他回到朝廷,才改回原姓。

不久,他升为右都御史,掌管南都察院事务。

行在都御史顾佐有病,朝廷通过驿传召熊概代管他的职务,兼代理刑部。

宣德九年十月,省察记录犯囚的案卷,熊概从早到晚,都没有空闲吃饭食。

突然他感到晕眩,然后便去世了。

皇上令使者前往祭奠,派船送他归葬。

8.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

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

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

(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9.①羁旅悲愁:

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

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

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

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1.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B项归因错误,这是批评者的错误看法,而非文章的观点。

范用“饱受批评,在文革期间……受尽了折磨”的原因是复杂的。

另外,说范用“只凭个人兴趣爱好而不愿意‘政治挂帅’”也不准确,批评者只是说“凭个人兴趣爱好”,没有“只”字。

C项“出版社不应顾虑读者的好恶”错误理解了范用的思想。

D项“表现了范用的名气之大与社会影响之广”对引述的作用理解不够恰当。

(2)①眼光独到,思想开放。

“文革”以后,范用敏锐感知时代需求,创办《读书》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刊登《读书无禁区》一文;主动完整出版巴金《随想录》一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