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9610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docx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三高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普通班

周口市项城三高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段考

高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宋人认为:

为官之要,曰廉曰勤。

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

他提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

例如:

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

否则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清楚明白。

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法要好。

因此,时人又唱道:

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但他们也深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且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

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

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

当时民谣说:

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从而大获其利。

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

南宋初,因大将张俊所领士兵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

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的私仆。

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

当时民谣道:

“张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

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

三千索,直秘阁;五千贯,擢通判。

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

官吏贪污,实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

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惟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道:

“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人人为官莫敛财”!

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民谣;世上正事三件:

“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

骗盗、贪索和赌钱”。

(摘自王春瑜著《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屋。

当时就有民

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B.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后多成为宋人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中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C.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官污吏的严厉

谴责与愤恨。

D.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

王黼甚至公然

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但也将读书、做

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B.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

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C.民谚“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了西夏贪官污吏

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

D.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儿孙

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诉贪污无耻,反

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B.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何必为官去贪污”“宝贵有余

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矛盾的。

C.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姓用民谚控诉、

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两宋的民谣谚语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代表了民众的意志和情感,反映了社会

的政治、经济状况,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

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

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日:

“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

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日:

“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

蒙奏言:

“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③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

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

欲身不病,得乎?

”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

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

至是,帝密谕之。

对日:

“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一日,帝从容问:

“蔡京何如人?

”对日:

“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

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日:

“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蒙日:

“吾府之积若干?

”日:

“八千缗。

”蒙叱日:

“安有更革而吾不知!

”明日,制下。

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日:

“侯蒙亦如是邪?

”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帝日:

“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

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

汉武帝大怒,日:

“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②子玉:

楚成王时为令尹。

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

/以白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

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

/以白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

腊以白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

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

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

祀对象分为三类:

天神、地祗、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

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

侯蒙不肯越境禀报,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治侯蒙的罪,

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

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

皇帝不要白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

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

相。

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

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

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蒙晓之日:

“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5分)

(2)至是,帝密谕之。

对日:

“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发宜兴

宋·曾畿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②无一钱。

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③。

注①曾畿,南宋初年著名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绍兴十二年(1142年)将近60岁时,曾客居宜兴数月。

江苏宜兴秦汉时称阳羡。

②玉溪,作者家乡。

③张公,指张公洞;善权,指善卷洞,二者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

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简要分析。

(5分)

9.第三联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逍遥游》中“            ,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

遥游。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气势,给人以

雄伟壮观的印象。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回顾了他年轻时外出从师学习的艰苦。

他说,寒冬腊月,大雪深数

尺,自己回到家已经四肢僵硬不能动,是“______,_______”之后好久,才和缓过来。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钱穆:

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其《国史大纲》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之一。

1949年秋,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院长;1950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90年去世,是当代中国声名赫赫的一位文化宗师。

在《国史大纲》的引论中,钱穆说:

“唯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唯对现实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

”“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浓厚之爱情,必须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经之历史有深厚之认识。

”余英时认为钱穆毕生以发掘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宗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历史的人总是好旧的,所以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

钱穆在北京教书时,中式的长袍已经成了一种落伍的标志。

但是钱穆看到好友陈寅恪穿长袍,他也改穿长袍,并把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以这样最直接的方式宣布自己将坚决捍卫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的。

钱穆在燕京大学的时候,作为一所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燕大的水电费催缴单都是用英文写的,对此,大家也觉得很正常。

但是钱穆不干了,他每个月接到水电缴费单后都把它扔到一边。

后来学校派人来质问这个“老赖”,钱穆告诉来人:

“我是学校聘用的一个国文教师,不必要认识英文。

为什么你们在中国办学校要用英文发通知?

钱穆在中学执教时有一段时间兼过英文课,他的英文水平看懂水电单绰绰有余,他的理由无非是外国人在中国办学校就得用中文,这种行为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的本能。

为此,他不惜当刺头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与教师的宴会上,钱穆大胆直言,批评燕大各楼的起名问题,说入校门即见M楼、S楼,不伦不类,既然在中国,就应该起个中国名字才是。

司徒雷登最终接受了钱穆的建议,事后,他按照各楼美国捐建者名字的汉译,将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办公楼命名为贝公楼。

有人跟钱穆开玩笑说:

“正是因为你的提议,学校以你的名字来命名一座楼,与胡适各分各占一楼,你真是荣幸啊!

”新中国成立后,燕大并入北大,北大搬到了燕大的校园,现在北大校园的未名湖,就是当年钱穆起的名。

在钱穆的心目中,一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髓首推其历史,他认为一个国民只有充分了解本国的国史,才能建立起对国家民族的“信仰”。

钱穆欣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有着本质的区别,“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这才是最可怕的。

1950年秋,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期间历经坎坷与打击,艰辛难为外人道也。

彼时已经功成名就的钱穆完全可以不用去自讨苦吃,但他看到许多流亡到香港的青年人彷徨无着,失去精神支柱,觉得自己应该尽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责任,借由在百年殖民之地上办校之机,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1986年6月9日,九十二岁高龄的钱穆在台湾自己的寓所素书楼讲完最后一课,从此告别杏坛,他给自己的学生留下了最后赠言:

“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毫无疑问,钱穆心中的“中国”正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中国。

1990年8月30日晨,风雨之日,钱穆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

1992年,钱穆魂兮归来,归葬太湖水滨。

而他留在岭南的足迹,也被历史一路仔细搜集,成为后人阅读钱穆时一个绕不过去的章节。

钱穆的学生余英时在他逝世后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学生余英时认为,作为一代文化宗师的钱穆是以阐述和发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为

毕生治学宗旨的。

B.“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一句看似闲笔,且有明显戏谑意味,但活跃了文章

气氛,也自然引出了关于钱穆的轶事。

C.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总是非常直接地宣布自己坚决捍卫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

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

D.钱穆同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天下”远比“亡国”要可怕,因为“亡天下”意味着一

国精神文化的消亡。

E.钱穆创办“新亚书院”时,已然功成名就,之所以要自讨苦吃,是要倡导中国文化,进而可以获得在殖民地香港办校的机会。

(2)全文以哪些具体事例来表现钱穆先生一生奉行保护民族文化的思想?

(6分)

(3)有人说余英时的挽联非常准确地概括了钱穆先生一生的治学和情怀,试进行简单分析。

(6分)

(4)结合全文,联系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钱穆捍卫民族文化的思想及行为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我也是爽快的脾气,我们不说废话了,你先提出你的“合作”条件来,要是可以商谈的话,我一定       回答你。

(茅盾《子夜》)

②谷敬文为了补救自己的失言,便换了一副          的样子说:

“南屏山之事,我敢说,我比旅长还要焦急得多。

”  (黎汝清《万山红遍》)

③他们不但是合伙人,更有着               、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

改革开放后,他们共同办企业,更加志同道合,许多事情都能心照不宣,配合默契。

A.开诚布公  推心置腹  肝胆相照  B.开诚布公  肝胆相照  推心置腹

C.推心置腹  开诚布公  肝胆相照  D.推心置腹  肝胆相照  开诚布公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王勃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艺术风格,但又注以清新之风,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B.与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者的阿谀谄媚相比,陶渊明守住心灵的乐土,不愿做贪官昏官的选择确实难能可贵。

C.在李密写完《陈情表》后最多一年左右的时间,祖母刘氏就去世了,他在家守孝两年后出仕。

D.千百年来,庄子那种独居魅力的追求逍遥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世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

为人们开辟了一条通往自由的人生之境。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归宿。

出仕为官是他的初衷,       ,     ,     ,       ,

      ,      。

可以说,《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①琴书诗酒是他生活的情趣     ②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③躬耕田园是他生活的保障       ④固守穷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

⑤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           ⑥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

A.①②④⑤③⑥     B.①⑥②⑤③④      C.⑥⑤③①④②      D.⑥③⑤①②④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无名氏的《全相三国志平话》都在评述三国的故事,①。

这不仅因为它们各有不同的哲学深度和时代精神,更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叙述人口吻”;陈寿用的是史臣的口吻,罗贯中用的是文人小说家的口吻,②。

近代以降,“各位看官”、“却说”、“且说”等这些作者用于自白的陈词套语渐被丢弃,汉语小说作者那类传统的说者形象开始退出叙事舞台,正如人们常提及的:

现代小说史最引入注目的事件,就是作者的隐退。

尽量不要站出来说话,③,这几乎成了当代小说家不约而同遵守的一个规则。

16.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6分)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舍弃了仕途,选择了归园田居;面对祖母的生命垂危,李密放弃了为官,选择了照顾服侍祖母。

孟子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此在人生中,我们要学会取舍。

请以“学会取舍”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第二次段考语文参考答案(普)

1.C(“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说法有误,应是“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夸大其词)

2.D(“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并非“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应是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官场清廉的良好愿望。

3.A(“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无据。

4.B(原文标点: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5.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6.D(侯蒙没有建议改革币值,他是确实不知情,才斥责主管官吏)

7.

(1)侯蒙向他们说明:

“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

”(得分点:

无庸、辱、第各1分,句意2分)

(2)到这时,皇帝就秘密地告诉他这种情况。

侯蒙回答说:

“因为财利来要求君主提拔自己,这不是臣下所敌做的事情。

”(得分点:

谕、要、进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县人。

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有好的名声,为正义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有时一天就花掉千金。

考取进士后,调任宝鸡县尉,后来又任柏乡县知县。

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受罚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

转运使黄浞听到他的名声,要推荐他,叫他到衙署禀报事情,侯蒙因越过了自己的县境而不肯前往。

黄浞很生气,过些天来到柏乡县,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获罪;查了一会儿,竟没有一点瑕疵可指摘,这才以宾客之礼接见他,说:

“您真是个能干的吏员啊。

”黄浞便率领各位使者一起推荐他。

镇守西部的将领高永年被羌人杀死了,皇帝很生气,亲自写了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的姓名,命令侯蒙去秦州逮捕他们治罪。

侯蒙到了秦州,仲武等穿着囚服听候命令,侯蒙向他们说明:

“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

”案件判定的结论还没有报上去,又提升他任御史中丞。

侯蒙上奏说:

“当年汉武帝杀了王恢,不如秦缪公赦免孟明。

子玉自缢而死使晋侯高兴,孔明去世使蜀国的地位变轻了。

如今羌人杀了我们一个都护,却使十八员将领因此而死,这是自残肢体啊。

想要身体不得病,可能吗?

”皇帝醒悟了,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追究。

迁任刑部尚书,改任户部。

近年郊庙祭祀提前办妥告成,尚书主管政事。

到这时,皇帝就秘密地告诉他这种情况。

侯蒙回答说:

“因为财利来要求君主提拔自己,这不是臣下所敢做的事情。

”一天,皇帝随便地问:

“蔡京这个人怎么样呢?

”侯蒙回答说:

“假使蔡京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术,即使古代的贤相也比不上他!

”皇帝点头,并且让他暗中探察蔡京的所作所为。

蔡京听说后怀恨在心。

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朝廷商议贬值十分之七,府库主管官吏报告说:

“各部门都用车装载大面值钱币到店铺买货物,都疑心货币制度要变更。

”侯蒙说:

“我们府库之中有多少贮存?

”官员回答道:

“八千缗。

”侯蒙斥责道:

“怎么有变革而我却不知道!

”第二天,法令颁布。

又曾经有几件事侯蒙独自接受圣旨,蔡京不知道;蔡京侦探到这些事,告诉皇帝,皇帝说:

“侯蒙也这样吗?

”将侯蒙贬为亳州知州。

宋江进犯京东,侯蒙上书说:

“宋江凭借三十六人横行于山东、河南一带,官军几万人没有敢与他抗衡的,他的才能一定超过常人。

如今清溪的盗贼起事,不如赦免宋江,让他去征讨方腊来赎自己的罪。

”皇帝说:

“侯蒙身居外地却不忘君主,是忠巨。

”命他任东平知府,还没有上任就死了,终年六十八岁。

8、①描写了一个年届迟暮、漂泊无定、生活清贫的诗人形象。

(2分)②“老境垂垂六十年”,交代诗人已经进入垂老之年。

“客留”点明漂泊的身世。

“无一钱”可以看出诗人囊空如洗。

(3分)

9、诗人以寄情山水来消解对现实的无奈。

(2分)表面上看,诗人陶醉于山水风光之中,非常悠闲,(2分)但实际上,“风雨”暗指国家的动荡局势,有透露出诗人对混乱时局的忧虑和无奈。

(2分)

10.(6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2)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3)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每空1分,每错、漏、添一字,该空不得分。

11.

(1)参考答案:

D项3分,B项2分,E项1分,A、C不得分。

答案解析:

A项错误,遗漏了原文“及其现代意义”等信息。

C项错误,原文是“钱穆以这样最直接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宣布”。

E项钱穆之所以在香港这个殖民地上办学,不仅仅是尽自己的责任,根本原因是借办校之机,倡导中国文化,让青年人具有精神支柱,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2)参考答案:

1、钱穆坚持一生穿中式长袍;2、钱穆在燕大教书时,不读英文的水电费催缴单;3、认为燕大各楼名字应该用中文,并为北大未名湖起名。

4、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3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